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建築類的實習報告3篇 建築實習,感悟與收穫

建築類的實習報告是建築學專業學生進行實踐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並深入瞭解相關的建築行業。實習報告不僅是學生對自己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的總結,也是企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驗。通過實習報告,學生能夠更好地為以後的就業做準備。

建築類的實習報告3篇 建築實習,感悟與收穫

第1篇

實習對於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字眼,因為我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沒有經歷過實習,這是第一次實習,他將全面檢驗我各方面的能力:學習、心理、身體、思想等等。就像一塊試金石,檢驗我能否將所學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去。關係到我將來能否順利的立足於這個充滿挑戰的社會中。 由於時間短暫,在那幾個禮拜裡就接觸到這些東西,但是我很知足。 不實踐很多問題都考慮不到,實踐後才知道什麼情況都可能遇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像剛剛走出校門的實習生實踐經驗還很不豐富,但理論中的東西要是也什麼都不會,那在實習過程中就吃不開了。到了施工現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才體會到並不是課本中學的東西用不上,而是要看你會不會用,懂不懂得變通和舉一反三的道理。

實習的內容: 一開始到這工地的雛形還沒有,只看見一個基坑。我們被分到放線組,放線是建築的基礎,對於我們初學者是必要的。在此期間,我對水準儀﹑經緯儀有了更好的瞭解,更熟悉的操作了測量儀器,更讓我在工地上實踐了儀器的觀測,使我適應了在不同條件下操作儀器。 上夜班是一種讓我們在更惡劣的條件下適應實地操作的技能,要適應最惡劣的環境才能更好的鍛鍊自己,讓我們學到更多更堅實。現在北方的夜晚是寒冷的,在睏乏和寒冷的交加中,還要完成測量任務,這是一個對於我們剛實習的大學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體現我們適應能力的考驗。 伴隨測量工作的同時,我們也要做一些其他事情,充實我們的實習生活。挖土、挖石子、搬磚……是鍛鍊我們的意志。雖然我們對於這些鍛鍊效果不佳,但在此同時也磨練了我們,然我們體會到社會的味道,讓我們知道工作的辛苦的,我們要慢慢適應工地生活。

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一個月的生活總算是充實的,該做的也做過了,該經歷的也在慢慢經歷,相信今後還有更精彩的生活,我期待著。 實習的經驗及收穫: 本此實習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適應環境。通過這次實習我適應了這種工地生活。雖說以後不一定去工地工作,但有了這段時間的鍛鍊,不論以後做什麼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種吃苦耐勞的毅力,也學會了適應環境。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與學校不同的問題,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應該怎樣去和工人交流等。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對建築方面的有關知識在實際上有了更深一些的瞭解。應該說在學校學習再多的專業知識也只是理論上的,與實際還是有點差別的。這次實習對我的識圖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識圖時知道哪些地方該注意、須細心計算。在結構上哪些地方須考慮施工時的安全問題,在放線時哪些地方該考慮實際施工中的問題。 達到能施工又符合規範要求,達到設計、施工標準化。沒有這次實習也許只是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不會考慮太多的問題,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看到的圖紙是否能施工。工地雖苦,但能學的是一些現實東西,鍛鍊的是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實習一個月後有必要好好總結一下,首先,通過這個月的實習,通過實踐,使我學到了很多實踐知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親身經歷,使我近距離的觀察了整個建築的構造過程,學到了很多很適用的具體施工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我在學校很少接觸,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礎的知識。 大學生活是緊張而又充滿期望的日子,學習的閒暇時總是憧憬著背起行囊,遠離親人朋友以及師長護佑,去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然而當我們終於可以像剛剛長滿羽毛的雛鷹般離開長者們搭建好的巢穴,獨自一人走上社會工作這個大舞臺時,卻發現人生的道路原來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經歷一番狂風暴雨的。短短一月的實習生活中,讓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會對我以後工作有很大幫助的,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走入社會,第一次走向工作,感覺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建築類的實習報告3篇 建築實習,感悟與收穫 第2張

第2篇

目的是通過參觀典型建築,建築工地,使我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感性認識,對本專業的概貌有一個系統全面的瞭解,增強我們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具體目的及任務是:

1、通過參觀實際建築,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建築文化、建築知識以及建築施工、建築材料的認識,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通過參觀在建工程及閱讀施工圖紙,進行現場比較,進一步培養我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識讀工程圖的能力。

3、通過參觀,運用所學知識品評建築的優缺點,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欣賞水平,為下面的課程設計打下基礎。

4、通過實習,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工藝,熟悉房屋構造,瞭解建築材料的特性及應用。

5、通過實習,培養我們勞動的觀點,發揚理論聯絡實際的作風,為今後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3:觀看南院的規劃方案視訊和東.南院現場參觀 ( 26號上午 )

7:嶽化集團參觀火電發電過程及瞭解工業廠房 ( 28號下午 )

參觀單體建築及建築組群,參觀特色建築,瞭解分析以下內容:

1、根據所學知識,對所參觀建築組群的總平面佈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進行分析。

2、參觀建築物外觀及內部,瞭解各層平面佈局及房間佈置,觀察建築外觀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該建築平面佈局、空間造型和立面處理方法。

1、瞭解該建築物的結構形式、構造特點、建築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級等;

2、瞭解該建築物的地基及基礎型別、構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瞭解該建築物的牆體型別、結構佈置、細部構造及施工特點;

4、瞭解該建築物板、樑、柱等的型別,配筋方式及其與牆、樑的連線構造,瞭解樓地面、屋面構造及頂蓬構造特點;

1、瞭解水泥、磚、砂子、石子、鋼筋等主要材料的規格、標號、特性及使用要求;

2、瞭解混凝土、砂漿的配合比、標號、生產工藝所用裝置以及養護要求;

1、瞭解各施工工種的工藝過程,生產特點以及各工種之間的配合及穿插作業情況;

在孫超法和肖四喜老師的指導下,瞭解了工地相關的規章制度,瞭解各種工程程式;通過閱讀圖紙,瞭解設計的意圖、設計方案、施工細部;瞭解在工程建設中可能發生的實際問題,並學習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等。

學校的總體佈局採用有利於學科交叉、資源共享的細胞模式系統化佈局。各建築組團有序發展,各組團都有自己的中心,並有便捷的步行系統於相鄰組團聯絡,形成多個獨立高效運作的系統。同時也改善各專業封閉獨立的傳統佈局,以整體集中、個性獨立的方式既滿足學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滿足各區域性功能相對獨立的要求。新校區規劃以生態環保意識為指導,人與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地貌營造高雅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並在單體佈局中儘可能滿足節能通風和環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現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規劃不僅對原有環境進行保護,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合,突出建築群佈置的層次感,同時加強校園環境景觀的配套設計,還注意從更高層次來創造一種學府氛圍,把人文環境的營造與自然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

校園的規劃除了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慮,還體現在不用盡現有資源,為將來發展留有餘地。採用動態發展的原理進行規劃,制定利於擴充套件、具有彈性的校園總體規劃,不僅考慮分期建設的可行性,整合新建築與現有校舍的功能佈局,做到遠近期結合,注重節約用地,給遠期發展留有足夠餘地,實現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建築面積:10600m2,5層,框架結構 建築的入口對於建築如同人的臉部一樣重要。它的入口處理的很好,又滿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時建築總體比例非常合理、協調.

建築面積:5860m2,3層,磚混結構 它的屋頂如同音樂中主旋律反覆出現一樣,產生和諧統一美感。

在化工樓參觀時發現屋面設有好多的消防管道,同時又設了安全通道.也在景湖彎的地下停車場設有自動消防管道,一有險情就會感應到,自動開啟噴頭,及時解除險情.這些都是為了滿足建築的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

通過去參觀天倫城,景湖彎,南院在建工程現場情況,一進到施工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建築的結構主體,當時結構主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像建築和不好看。

這個可能是因為它和我所看到的過的已經建好並投入使用的樓不同。主體前面有個很大的場地,這個場地是堆放建築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鋼筋,有水泥、砂、石之類的建材,我們跟著現場管理員上了樓,我們踏上用鋼管和鐵網搭接成的梯子,開始覺得很危險,四周都有伸出來的鋼管或鐵條。二三樓的模板和支架已經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撐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們都覺得層高變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構造柱,它們是用來加大牆的強度的,以避免因牆身過長導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們看到上面幾層樓板的支架還沒有拆,這些支架是用鋼管和模板組成的,鋼管很密,可見要承受完全沒有強度的混凝土板和樑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上到最上層,我們看到工人們還在綁紮鋼筋,柱和樑的鋼筋已經綁紮好並放到了模板預留的槽裡。我觀察了其中的幾條樑和柱,就像老師說的:樑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樑有九條,次樑有六條;上不是架立筋,主樑和次樑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間用箍筋綁紮。而柱子就不一樣了,三四條樑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樑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著。擺好的鋼筋就要用鐵絲綁紮好,為了保證麵筋不被踩低下去,還要用馬蹄筋將其抬高。在看板筋時我們發現連同鋼筋一起鋪設的還有電線管,這是電專業和結構專業合作的一個體現。在工地我向工人也瞭解了一些情況,比如, 在砌牆的過程中,如遇到牆要轉角或相交的時候,兩牆要一起砌起來,在留槎的過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則必須留陽槎,且要有拉結筋,不能留陰槎。比如,鋼筋的綁紮,底層基礎鋼筋的綁紮首先要放樣,每一跨度裡鋼筋的接頭數只有25%,即4根鋼筋裡只有一個接頭,另外,接頭要儘量放在受壓區內。

天倫城的建築物都是採用框架結構, 它的牆體都是用填充的方法實現的,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已經填充好了,有些地方還沒有填充.南院的綜合教學樓和學生宿舍都是採用磚混結構,同時在南院學生宿舍當時正在搞基礎,我們也看到了它採用的是樁基礎,由於那的地基比較好,基礎只有2米.在南院的時候工地正在打樁,我把打樁的全部過程也大概看了一下,也向工人師傅瞭解到了打樁機,他們所用的是柴油打樁機.

第3篇

江大道參觀實習,由於我們很早就出發了,所以一路上還比較涼爽,不是很熱。一到達沿江大道,周圍的近代建築群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他們被儲存得如此完好,鮮明的建築風格給人一種清末民初的感覺,獨特的外形構造與建築群和而不同。儘管年代久遠,當時的建築技術受到一定的限制,建築材料也比較單一,但它們都使用功能一點也沒受到影響,反而獨具一格,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首先,在一個拐角處,我們看到的是江漢關大樓。其高大的建築感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樸實莊重,四周外牆、柱全部採用花崗岩,給人厚實的感覺,細部雕刻花紋也十分精美,歷經百年紋理仍然清晰可見。很明顯,從整體上看,大樓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主樓和鐘樓。兩部分疊加,相得益彰,鐘樓在上,外形高聳,挺拔獨立,具有明顯的古典英式風格。底層主體建築為矩形4層樓,8根柱子裝飾支撐,門前20多級臺階自下而上,直至正門入口處。受建築材料的限制,由於當時鋼筋混凝土在中國尚未大規模應用,其正門過樑採用斗拱結構,故而開間狹小,顯得不夠大氣。樓頂的屋簷略微出挑也與材料的侷限有關,太大的出挑程度對材料的要求增加,以當時的建築水平只能達到這一程度,而且其上部荷載也很大,能夠建成這樣也是一大挑戰。全部參觀之後,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狹小的斗拱和略微出挑的屋簷都是漢口近代建築群的共同特徵。

接著,我們又路過了武漢港客運大樓。其別具一格的新穎外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氣勢磅礴。很明顯,大樓分為三個部分:左邊塔樓,中央大廳和右邊小樓(上圖僅為右邊小樓)。三者有機組合,高低錯落,前後搭配合理,好像一艘泊岸待發的巨輪,極富現代氣息和獨特的藝術效果。整體構型和周圍環境相得益彰,與其使用功能也十分和諧。左邊塔樓好像巨輪的煙囪,高聳獨立,很能吸引眼球;中央大廳採用弧形頂部覆蓋,曲線之美便顯得淋漓盡致,現代材料的應用也使得屋頂荷載大大減輕,採光條件也大大提升;右邊的三層小樓好像巨輪的船頭,自下而上,逐漸內縮,層次感鮮明。

後來,我們又路過了英國匯豐銀行漢口分行舊址(現為光大銀行)。它也是典型的西式古典主義建築,外形平穩簡潔,顯得非常嚴謹;橫立面開闊伸展,沿路展開。第三層有較大幅度出挑,由十根石柱支撐,頗有氣勢。外牆和基座都有精緻的石刻雕飾,與整體風格保持一致。正門與江漢關類似,並不顯得很大,但在這裡卻是應用的巧妙,與銀行的防盜要求和保守風格搭配得合理。建築內部以天井採光,構成大樓主體,內部經現代化改裝,裝修精緻華麗,光照得到大大提升。現在漢口近代建築群基本上都經過現代化改裝,要麼牆面翻新,柱樑加固,要麼加高樓層,增加挑簷,要麼增添現代化裝置(比如上圖正門口的led顯示屏),當然內部裝修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改進無非都是為了使以前的建築適應現代的人們工作和生活,幸運的是這些建築基本保持著原有的風貌,沒有遭受毀滅性損壞。

我們還沿途參觀了很多其他建築,基本都具有典型的特點。比如德國領事館舊址是磚木結構,在樓頂的四角,均建有一個小圓尖塔,雖然看不出尖塔有什麼實用功能,但卻是整棟房屋的亮點;橫濱正金銀行舊址是磚混結構,底層也是麻石堆砌的臺階;中信銀行漢口支行坐落於“丫”字路口,主體成三角形,別具一格,外牆塗紅色顏料,很是搶眼,內部為穹頂,石柱支撐(當我們準備在內部拍照時,被工作人員制止)。

漢口沿江這一片近代建築群,記載和見證了武漢在十九世紀八年級十世紀末的歷史。歷經滄桑,目前這些建築群依然儲存完好,極富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在那裡,有武漢港客運樓,還有時尚的夜總會,可以說,這些建築群與現代時尚建築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使得這些近代建築更具生命活力。

經過半天的實習參觀,我對沿江大道附近的建築群有了初步的瞭解,親身感受到建築群的魅力,我也將房屋建築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進行了聯絡和對比,獲益匪淺。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土木工程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和巨大貢獻,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到驕傲。我們土木學子一定不負眾望,建設祖國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