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男生適用的播音主持練習稿件9篇 言傳身教:男生完美主持訣竅

本文旨在為男生提供適用的播音主持練習稿件,幫助他們在主持節目、新聞播報等場合中更加自信和得體地表達自己。通過獨特的風格和個性化的語言,男生們可以在臺上展現出魅力和影響力,讓觀眾沉浸在他們的聲音和形象中。無論是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主持人,這裡都有適合的稿件和技巧供大家參考。

男生適用的播音主持練習稿件9篇 言傳身教:男生完美主持訣竅

第1篇

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通過面板、通過呼吸、通過排洩,18天全部流出了體外。唯獨淚水除外。淚水是心液,心不動,淚水永遠珍藏在心裡。

珍藏在心裡的淚水沒有份量,而一旦流出眼眶,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重,只有自己清楚。一滴幸福的淚水承載著全部的喜悅和歡愉,一滴傷心的淚水足以淹沒愛的堤壩。在深愛著自己的人面前,不必知道流出的眼淚有多重。唐婉的眼淚在陸游的心裡有多重?一首《釵頭鳳》,便可衡量出這份悽婉永恆的愛情份量。心中的地位有多重,淚水就有多重。

是林黛玉一生的付出,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悲吟,是楚霸王烏江別姬的創鉅痛深,是王寶釵苦守寒窯十八年的喜悅……

愛有多深,心底的印跡或者傷痕就有多深,淚水所承載的愛也就有多深。一滴眼淚可以承載一生的愛,無論是幸福的淚水和傷心的淚水。如果非要給淚水載入一個量的話,那就要問問自己究竟釋放了多少情的傷、多少愛的痛,又有多少愛的開心和感動。或許,一滴淚水承載的只是虛假的愛;或許,一滴淚水能夠承載一生的愛;或許,因為不經意的瞬間就錯過一生的愛,而再想起那些曾經,卻欲哭無淚,悔恨終生。如果那滴淚水是真的為愛而流,那比金子還珍貴。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最愛,當失去或者得到的的時候,就會發現一滴淚落下的時間很快,快到連心痛都還沒感覺到,淚水就落了下來。能給你一切的人不會輕易讓你流淚,讓你失去一切的才能讓你頃刻決堤。

所有人都痛過,所有人都流過淚,所有的痛苦和委屈只有淚水知道。一滴眼淚可以結束你的愛,也可以挽救你的愛。喜悅的淚水代表你擁有,痛苦的淚水代表你失去。淚水是一種安慰,人最脆弱的的時候是失去愛,在脆弱面前,淚水是唯一的安慰。每一滴淚水的背後都演繹著一段酸楚的回憶,只有深刻記憶的痛苦,才會掉下一滴眼淚,在這個痛苦的根源裡,又會是一段不同的感受。

有的時候,一幕另人激動的場景也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泣不成聲,那是進入了別人的空間,讀著別人的經歷,感受與體會別人的故事而身陷其中,真不知道是自己太多情,太重情,還是太傷情。

幸福的淚水是溫馨的、喜悅的淚水是激動的、委屈的淚水是憂傷的、傷痛的淚水是糾結的、後悔的淚水是淒涼的。幸福的淚水是不經意間流的,喜悅的淚水是痛痛快快流的,委屈的淚水是情不自禁流的,傷痛的淚水是酸酸澀澀流的,後悔的淚水是恨與自責中流的。幸福的淚水是花開的聲音,喜悅的淚水是蜂鳴的暢悅,委屈的淚水是冰雕的霜花,傷痛的淚水是寒夜的秋雨,後悔的淚水是遠耀的鏽。無論有多幸福、多喜悅、多委屈、多傷痛、多後悔,最後的結局都會沉寂在漂浮的現實裡。淚水,只是匆忙的過客。

生命總是在自己的啼哭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裡抵達終點。心真情真,淚水也真。一顆感動的心,淚水滋潤世間的真善美;一顆憐憫的心,淚水去祭奠痛苦和哀傷;一顆真誠的心,淚水去溫暖苦痛的靈魂。人生總在淚水中前行,酸甜哭辣百味嚐盡,或許,讀懂了淚水,就讀懂了人生。

男生適用的播音主持練習稿件9篇 言傳身教:男生完美主持訣竅 第2張

第2篇

下課後,陳老師又想起了那事,人沒有見面,話沒有說上半句,只瞧了瞧照片就斷然拒絕了,實在太驕矜了,太不慎重了,太不近人情了。

陳老師中等個子,圓臉,大嘴濃眉,粗碗寬肩,黝黑的面板,活脫脫一副舉重運動員的身材。已近而立之年,還是單身隻影,沒有找著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曾幾次託人搭橋撮合,未能如願。前些日子又經人說媒,將照片捎去,期盼換回一張俏麗俊秀的照片,熟知幾天後完璧歸趙,照片退了回來。過去他對這事的失利從不在意,這次不知怎的稍有空閒,不快的事總縈繞心頭,扔不掉,擺不脫。

他從抽屜裡取出被退回來的那張照片端詳起來,似乎要從中找出些什麼,他審視著照片,越看越生氣,好端端的一個像照成三把斧頭也砍不進去的凶樣。他開始埋怨起攝影師來了。後悔不該輕率地將這張照片捎去。心裡在想要是我是個女性,也不願見到刀斧也砍不進去的男子漢,這時他對她寬宥了。

他把多年來儲存下來的半身照片全攤在桌面上,一張張比較,欲選出一兩張以備用,選來選去,全是一個模樣——翹嘴鼓眼的,只有國中時的一張顯得瀟灑,可惜是少年時的肖像,排不上用場。最後他終於悟出一點門路——是自己不會做戲,對著鏡頭總免不了板起面孔。他想到一個補救辦法,請人畫像。自認為畫像要比機械相機拍照的好,只要畫師藝高,可以把人的心靈美顯示在面部上。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他梳了頭,颳了須,換了一套新買的西服,來到圩上,選擇一家明碼標價且畫價較高的流動畫攤,他依賴錢能識貨的信條,決定請他畫像了。

畫師是個老頭,在攀談中知道他是一位退休工人。為發揮餘熱在此設攤畫像。老頭自詡,我畫價雖比別人高,是為了不降低藝術價值,對一些貧困農民求畫,一般不收那麼多錢,有的一文不收。

畫前畫師約法三章,坐姿要端正,不得東張西望,角度要保持穩定,不得隨意挪動,心態要平靜,形態要自然,二十分鐘過去了,保持一動不動的坐姿,對於一個愛好體育運動的體育老師來說,是很難熬的,他堅持不住了,挪動了一下身子。

救命!救命!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傳到了陳老師的耳際,他顧不得畫師的叮囑,霍地離開畫椅,箭一般地循聲奔去,迅速穿過一條夾巷,趕到出事地點,見兩個歹徒手執匕首扭打一姑娘,他憤怒地飛起一腳,接著又猛擊一拳,兩個歹徒趔趄地倒在地上,將搶劫到手的一大沓人民幣撒在地上。

姑娘急急地拾回地上的錢,感激地凝視著這位仗義的青年。似乎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見過。兩名民警匆匆地走過來將歹徒帶走了。

陳老師回到畫攤,復坐在畫椅上,畫師伸出大拇指讚揚道:好樣的。又繼續畫像。

姑娘不知什麼時候站在了畫攤旁,她等他畫完像再想他表示謝意。邊等邊瞧邊回憶,終於認出來了,是他!差點喊出了聲。後悔當初不該……新的念頭又湧上了腦際。

像畫好後,陳老師一看滿意極了,連聲說:好!好!手藝真高。畫師說:人好嘛,像自然會畫好的。

姑娘在一旁搭訕,並伸出潔白細嫩的手:畫得真好,比照片上的好看多了,剛才幸好您趕到,不然後果不堪設想,謝謝您!我們交個朋友吧!

陳老師驚呆了,心跳得飛快,半晌不知所措,機械地但卻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期期艾艾地說:好!好!交!交!交個朋友!

請您送這張畫像給我做個紀念好嗎?要是您還想留下這張畫像,送回原來那張照片也行。姑娘說。

第3篇

少時讀余光中的《鄉愁》總感覺平淡,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意象,體味不到真正的詩情。外婆的死讓我感觸頗多,一段關於菜心粥的記憶詮釋了什麼是生命的鄉愁。

那時我還不認識菜心這種蔬菜,第一次去連州外婆家在後山看到那幾畦大葉黃花的植物時,外婆說,這就是菜心。我儘管記住了卻並不在意,因為我曉得植物都是有名字的,就像自家菜園裡的韭菜、番茄,以及西紅柿、雪裡蕻什麼的,不同的稱呼罷了。可外婆說,這不是一般的蔬菜,好多年前就出名呢,過去皇帝都吃過。

聽著外婆的話,我就有些驚奇,於是就瞪圓了眼睛看。這喚作菜心的蔬菜確實與一般蔬菜不同,既像菜,又像花,葉色青翠、碧綠、新鮮,菜花金黃燦燦,如秋菊般養眼。這能吃嗎?外婆說,能吃的,這山麓下的土地肥沃,溫度和水分很是適宜菜心生長,從地裡把菜心摘回去,無論怎麼做,吃起來都感到細嫩、香甜、爽口,包你吃了還想吃。外婆這一說,我似乎還真的就聞到了菜心的香味。

我能感覺到,外婆對菜心很有感情。以後的日子,我經常看見外婆蹲在地裡一邊撫摸著菜心一邊望著山下很遠的地方,綿綿的視線裡似有輕聲的嘆息。我納悶,外婆莫不是有什麼心事?

雖說菜心有好多種做法,可外婆做得最多的還是菜心粥。每天早晨,外婆似乎都在重複著一樣的程式:先把大米洗乾淨,放入砂鍋裡,加入水。用大火煮,小火熬,約莫三十分鐘,等白粥熬的粘稠後,把洗乾淨切碎了的菜心放入鍋中,新增少許芝麻油,再中火燉上十分鐘,滅火等涼。

外婆的動作很熟練,似是演練了千萬次輪迴,這讓我懷疑外婆對菜心是不是還會其他的做法?不過,這菜心粥確實色香味誘人:白白的米粥稠而不黏,碧綠的菜心色澤不變,一勺入口,清香沁肺,的確是吃了還想吃。

不過,令我奇怪的是外婆每天早晨照例總是要盛一碗菜心粥放在灶間的飯臺子上。是用的那種藍邊瓷碗盛的,涼著,一直涼到沒了熱氣。起先,我還以為是留給什麼人吃的,可我在的那些日子家裡一直沒人來,最後每次都是重新倒回鍋裡。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問外婆。外婆卻不說,只是嘆氣,一邊嘆氣一邊又望著門外,似是真的在等什麼人。

回到安徽我問母親。母親說,是想你舅舅。舅舅?我納悶,在外婆家不曾見過舅舅啊?於是,母親就和我說了舅舅的事。

連州外婆家所住的山村寧靜而偏遠。外公過世的早,外婆帶著舅舅和母親,靠著兩畝薄地,以及屋後的一片菜園地,勤儉持家,過著清苦的日子。母親告訴我,日子雖然清苦,但她和舅舅感到最欣慰的是,每天都能吃上一碗清香可口的菜心粥。舅舅長大後也是一把種菜的好手,屋後的一片菜園地硬是讓他當持的青翠翠,綠油油,種出來的菜心在周圍一帶是大拇指一甩。苔莖圓長,粗細均勻,色澤一致,莖葉鮮綠,葉形完整,無凋謝、無黃葉、無病蟲害,很受吃客們的青睞,鎮上的大戶人家和飯莊都願意買。舅舅在菜心上市的時候幾乎每天早晨都挑著新鮮的菜心去鎮上賣,回到家外婆盛好的菜心粥正好溫熱上口。

然而好景不長,一九四九年的秋天,也就是舅舅十九歲那年,舅舅在去鎮上賣菜的途中遭遇國民黨的潰敗,被抓去充了兵源。

真是晴天霹靂,外婆聽到訊息後頓時淚如泉湧,端著還沒涼透的菜心粥悽慘地呼叫著舅舅的名字,受不了打擊一下子病倒了。這些年守寡不嫁,辛辛苦苦,就是為了把兩個孩子撫養成人。可眼看著兒子翅膀就要硬起來,日子有了盼頭,卻不想禍從天降,連個招呼都沒打人就不見了。外婆想去找,可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再說上哪兒去找呢,這陣兒外面一直在打仗,兵荒馬亂的,丟人、死人的事屢見不鮮。於是外婆身體稍一好轉,就託人四處打探訊息,還時常牽著我母親的手站在村子的路口,有時也去村外的河邊,眼睜睜的盼著舅舅回來。

但期盼的心情一次次被冷卻,焦慮的心緒慢慢變成久遠的等待。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盡的思念就像小河裡的水,經久不息。外婆長期佇立的身影就像後山上的望子石,模糊了稜角。漸漸的,相思成繭,滿頭斑白。

時光在菜心地春秋輪迴中堆積,思念在菜心粥冷冷熱熱中凝結,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日子在變,生活也在變,唯有不變的是外婆日夜守在村口,守著始終不渝的祈盼與等待。

大概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外婆忽然接到一封來自中國臺灣的信件,拆開一看,竟是舅舅寫來的。從來信的日期看,信在路途走了好些個時日。

舅舅還活著,外婆驚喜萬分。舅舅在信上說,那年秋後他便隨去了中國臺灣,由於音訊阻隔,這幾十年他不曉得家裡情況怎麼樣了?在中國臺灣,他生活還好,在服役了幾年便退伍做了一家洗澡堂的門房。這些年他雖人在中國臺灣,心卻始終在大陸,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外婆,思念故鄉,思念外婆做的那碗菜心粥。

外婆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她望著遙遙天宇,悽悽地說,兒啊,娘也想你,快回來吧,娘給你做最好吃的菜心粥……

然而,儘管舅舅來信了,但要回來卻不是很容易的事,那時中國臺灣當局還不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就是寫信也是要通過第三地輾轉迂迴,還要隱蔽,不能涉及敏感話題。舅舅在信中說,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大陸,回到外婆的身邊,再吃上一碗外婆親手做的菜心粥。

相思成疾。一九八七年的春上,外婆突發癌症住進了醫院,臥床不起。我以為,這是外婆長時間期盼的心緒凝結所致。這時,外婆想見舅舅的心情更加迫切,嘴裡總是喃喃地說,自己是不是等不到舅舅歸來的那一天?

這年的秋上,中國臺灣當局終於開禁,允許老兵分批迴大陸探親,但控制很緊。舅舅通過關係,算是第一批獲准成行。由於沒有三通,需要繞道,迴歸的旅程也要許多的時日。我不曉得歸心似箭的舅舅懸在路上的是怎樣一種心情?

然而,外婆病情突然惡化,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外婆是清醒的,堅持要回老屋,說要回家最後為舅舅做一碗菜心粥。那個陰雨悽悽的傍晚,她望著東南的方向,望著盛好的菜心粥,帶著終身的遺憾,死不瞑目。

寒山肅穆,秋雨溼襟。跪在外婆的墳前,已白髮早生的舅舅手捧著那碗早已涼透的菜心粥,悲慘的泣不成聲。他依舊鄉音濃濃地喊道,娘,兒子回來了。您等得了一生,怎的就等不得一時,兒子還沒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第4篇

一九xx年的時候,那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貧瘠而乾燥的紅壤土上,稀稀疏疏地長著一些不死不活的絲茅草、野薔薇,還有一些十年八載也不見長高的小松樹。每逢落雨,裸露的紅壤土便隨著雨水的衝涮流入山下,將滿溝滿溪的水染得血紅血紅。

就在這年秋天,我的表妹、在市裡某單位當一把手的秦江,數次領著一位高階農藝師去到那片荒山禿嶺考察,爾後又同班子成員反覆研究,決定以機關幹部集資的方式,在那裡創辦一個臍橙場。她說,辦這個臍橙場,主要有三個考慮:一是鍛鍊一支能吃苦、有責任心的幹伍;二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機關幹部職工的福利;三是為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做一點實事。

創業的艱辛可想而知。聽秦江的丈夫說,自從辦了那個臍橙場之後,秦江的雙休日,不是邀請那位高階農藝師去臍橙場指導剪枝、抹梢、施肥、打藥、保果,就是帶領機關幹部在臍橙場裡勞動。即便是從外地出差回來,她也常常是先去臍橙場,然後再回家。那山嶺上開墾出來的像梯田一般層層疊疊的栽種臍橙的條帶,那幢坐落在山坳裡的磚混結構的兩層小樓房,那排整齊的豬圈和沼汽池,那眼澄碧清澈的水井,那口綠水盈盈的魚塘,那如蛛網般遍佈山坡山坳的澆水管道,那在山頂和山腰上如深潭一般盛滿清水的四個儲水池,那沿著逶迤的山脊修築的簡易公路……都是秦江和她的同事們,用辛勞和汗水創造出來的傑作。

十多年的時光,彈指之間過去了。當年的荒山禿嶺,如今變成了翡翠山、花果山。秦江和她的同事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那數十萬公斤優質贛南臍橙,還有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三個年輕的縣處級領導幹部,也在創辦果園的艱苦鍛鍊中脫穎而出。

有道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正當橙園進入盛產期的時候,秦江調去了市裡的另外一個單位工作。那個橙園,也承包給了當地的一位農民經營。

秦江雖然離開了原先的單位,但她的心,她的愛戀,她的情感,卻始終難以離開那個為之傾注了太多的心血、流下了太多的汗水、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多處傷痛的橙園。那些生機勃勃的臍橙樹,就如她養育過的一群孩子,一直讓她牽腸掛肚,魂牽夢繞。為此,每隔幾個月,她總得抽空去橙園轉一轉。記得有年初夏的週末,我和她的丈夫陪她在橙園裡轉悠時,發現那對農民夫婦對果樹疏於管理,秦江居然對著他們大發脾氣:這些果樹是有生命的。要是在你們手上搞死了它們,到了陰間它們都會找你們算賬的!

因為表妹秦江,因為我對她辦的這個臍橙場給予了真心實意的支援,所以,我也對這個臍橙場有了感情。一年之中,總有兩三次去那裡走一走,看一看。橙園的四時景色,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深深地嵌印在我的腦海裡。

記得是清明時節的一天上午,下著濛濛細雨。我打著雨傘,踩著泥濘,踽踽獨行於綿延起伏的山崗上。此時,滿山滿坳的臍橙樹已是繁花滿枝了。佇立高處,近眺遠望,滿眼都是白皚皚的,宛如剛剛下了一場薄薄的春雪。走到樹邊,俯身細看,那待放的花苞,那綻開的花朵,那樹下的落英,潔白如玉,芳香四溢。深深地吸幾口馥郁的臍橙花香,彷彿覺得五臟六腑都變得香幽幽的了。小巧玲瓏的七姐妹鳥,在橙林裡清清脆脆地鳴叫著。灰褐色的斑鳩,不時從身邊蓬的一聲飛起,驚落一片晶瑩的雨珠。一夥燕子,並排立在橫空而過的電線上,呢呢喃喃,唱著我聽不懂的春歌。

到了初夏,滿山遍野的橙樹,掛滿了累累的綠色小果。此時的橙園已是綠色的世界了——綠色的橙樹、綠色的松樹、綠色的荷樹、綠色的香樟、綠色的篁竹、綠色的麻竹、綠色的箭竹、綠色的芳草、綠色的馬甲子……彷彿整個山野,都被濃濃的綠色浸染過一般。藍幽幽的天空下,輕柔柔的清風裡,五彩繽紛的小蝴蝶,宛如一群快樂的小精靈,撲扇著翅膀,在橙園裡輕輕盈盈地飛來飛去。一種不知名的鳥兒,躲在枝繁葉茂的橙樹間,一聲接一聲地叫著,聽那叫聲,好像在說:綠了綠了!綠了綠了!

這時徜徉於萬綠叢中的橙園裡,好多熟悉的山花和野果,悄然出現在我的眼前。那山坡的蔭溼處緊貼地面開著紫色五瓣花兒的,是地茄子。待到深秋時節,熟了的地茄子是紫黑紫黑的,如東北黃豆那般大,那甜甜的果漿在帶給你山野美味的同時,也會把你的嘴脣和牙齒染成紫黑紫黑的。好多臍橙樹下,匍訇著蛇莓和酢漿草。蛇莓的莖和葉子頗像草莓,紅豔豔的果實卻有微毒,是不能吃的;而那些開著淡紫色小花的酢漿草,掐幾根放在嘴裡嚼一嚼,卻是淡淡的酸味裡夾帶著悠悠的清香。溝坎邊的幾蓬野草莓已經熟透了,望著它那琥珀色的豐腴果肉,讓人禁不住要伸手摘來吃個夠。山脊上,一團團、一簇簇爛漫開放的白色酒糟花,飄散著馥郁的甜酒娘味兒,讓人聞著都心醉。

當然,最讓我心醉的季節,應是臍橙飄香的初冬了。那時,淡淡的晨霧剛剛散去,野地裡鋪著一層薄薄的寒霜。暖融融的太陽,照在起起伏伏的山崗上,照在青青翠翠的篁竹上,照在清清粼粼的山塘水面上。滿山遍野熟了的臍橙,宛如無數黃澄澄、金燦燦的小燈籠,擠擠挨挨地垂掛於橙樹的繁枝翠葉間,在冬陽下閃耀著迷人的金光,彷彿讓人覺得走進了傳說中的滿是金子的太陽山。

此時,興奮難捺的我,常常帶著傻瓜相機,呼吸著充滿橙香味兒的清新空氣,爬山坡,下山坳,從這山,到那山,樂悠悠地行走在如梯田般層層疊疊的橙園條帶間,看著,拍著,彷彿覺得每一樹熟了的臍橙都是一幅畫,每一樹熟了的臍橙都是一首詩......

前些日子,承包那個橙園的農民朋友,忽然告訴我一個訊息:縣裡早些年佔用大片良田、挖掉大片山嶺搞的那個工業園,現在還要擴大規模,要把橙園前、後、左、右的大片山嶺和田壠,統統都徵過去,少說也有20xx畝。這就是說,過不了多久,那個橙園,那片山嶺,那些種植水稻的田壠,都要永遠消逝了。代之而起的,將是林立的廠房,高高的煙囪,當然還有悄悄排放的廢氣和汙水……

當我把這個訊息告訴秦江的時候,她只是苦笑了一下,什麼也沒說。其實,秦江能說什麼呢?即便她說了,又有什麼用呢?

近讀周仕憑的《硬發展 沒道理 》一文,其中有段精彩的文字,倒是說出了我想說的心裡話;生態環境屬於公共資源,維護公民的環境權益不受傷害和生態環境不受汙染是政府的責任。無數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追求政績不能以犧牲群眾的生命健康為代價。如果經濟增長的背後是環境的破壞與群眾的痛苦,這樣的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這樣的官員無疑也是自摘squo;烏紗squo;。

讓我由衷高興的是,最近發出了再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了的號令,提出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唯願號令,能夠化作浩蕩春風,吹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第5篇

斑駁的老屋裡閃動著奶奶忙碌的身影,昏暗的廚房內飄出了收獲季節的餈粑香。你是否聽到:小弄中爺爺匆匆的腳步?田野上打穀機傳來的收穫歌謠?然而,這一切在都市化的程序中,已經封存在記憶深處。如今,我將要走進一個古老的小鎮,那一扇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重新打開了。

進入眼簾的逢源雙橋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石平梁廊橋。細看,平中略帶微拱,有木拱廊橋三節苗的影子,奇也!此橋乃一廊雙橋,連理並行,左右逢源,構思之巧,絕也!

踩上被歲月磨得油光發亮的青石板街,小鎮千年的旋律悄然從腳趾間悠悠流出。一排排白牆青瓦的老屋,飄蕩著三白陳釀的醇香,如歲月中的蒼松,訴說著小鎮曾經的記憶。老屋的門前是人流湧動的青石板街,窗後是小橋流水的碧綠東溪,溪水靜靜流淌,好一處倚水而居,臥水而棲,臨水而坐,洗衣浣紗的枕水人家!唐人千年的吟唱在腦後迴盪:君不見姑蘇見,家家都枕河,故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

小小的烏篷船悠閒地划行,偶爾有江南阿妹的小調,撩起河水的盪漾微波。人流中的張張面孔與流水一樣不斷更新,無不都轉瞬即逝,如飄過小鎮上空的朵朵斑斕雲彩,讓您看到歲月流逝的無情與老屋守護的有義。這鬧與靜、去與守的時空對話竟然如此安然和諧,演奏出了一曲古樸悠揚而又清新雋永的《欸乃》。

不知不覺間,太陽已經高掛頭頂。大染坊內高架杆上晾晒著的藍印花布,在陽光下如仙女群舞,飄溢位陣陣靛料的清香。清香中夾雜著稻香、荷香,也夾雜著老屋牆弄的味道。在這熟悉的味道中,我彷彿聽到當年纏著小腳,梳著髮髻,穿著藍印花布襖,來回穿梭於老屋牆弄間串門的三姑六嬸悠遠的家常話了。為迎合現代審美需求,有人開發了許許多多新的藍印花布紋 樣,卻都以失敗告終。人們青睞的依然是吉祥如意的老式圖案,素雅沉靜的傳統格調。在審美觀日新月異的時代,這種古老的美,讓人想起江南女子特有的嫻靜與溫婉,在五花八門的現代美中鶴立雞群,從而穩穩當當地佔據經濟市場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在青石板街的深處,我的耳邊傳來了茅盾先生的囑咐,茅盾故居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猶如一泓禪意空濛的淨水,注入我的心田。眼前這幢土木結構的老屋與故鄉的老屋無異,與烏鎮其他的老屋相比也無特別之處。但是,這座老屋是孕育出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

走進茅盾故居,我彷彿走進了已走向沒落家境的沈家少爺——沈雁冰矛盾的內心世界。他的外表像窗後平靜的東溪水一樣柔弱,內心卻像門前的青石板一樣剛強。他從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卻因抨擊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

畢業後,由於家庭困難不得不提前工作謀生。他是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先驅之一,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祕書,出任過《民國日報》主編。寧漢合流後,他被蔣介石政府通緝,四處藏身,生活陷入困境。此時,他身上的矛盾進一步凸顯,於是矛盾這一筆名便隨《蝕》三部曲破空而出。當時《小說月報》的代理主編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哲學名詞,不像筆名,更像假名,會招來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草字頭,這位文學驕子茅盾的筆名就這樣誕生了。此後,他身上的矛盾,仍然像這個筆名一樣在延續:他曾是一位高產作家,卻在之後的忙碌中無暇創作;他為革命事業嘔心瀝血,卻在中受盡迫害……

矛盾烏鎮,烏鎮茅盾。在矛盾中體現和諧美,在和諧中體現矛盾美。這種對立統一的美,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走在烏鎮,用眼睛已經滿足不了心靈深處的審美需求。只有用心去聆聽,才能聽到茅盾先生的聲音,聽到烏鎮的聲音,領略矛盾烏鎮之大美。

第6篇

對於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來說,大多都是感情豐富,看問題比較深刻。但男作家和女作家的感覺有時卻不盡相同,比如心境和氣質。男作家可以放蕩不羈,可以拖沓,但女作家往往給人的感覺都是一泓幽青的水,婉約中帶著深沉。這其實都源於女作家的獨特氣質。

張愛玲是最有特別氣質的一位女作家。張愛玲曾在《天才夢》裡寫道: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位名動上海灘、不染紅塵的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其人生是由她的性格決定的。她在動盪中成長,就像一朵嬌豔的花,在一個不堪的土壤裡錯開,她沉醉過,也嘆息過,最後零落成泥碾成塵,只有香如故。每次讀她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領悟。她留給世人解讀的太多,她本身就像一本閱讀不盡的書,帶著獨特氣質的書,讓人慢慢品味。

程乃珊是一位有著上海氣質的女作家。她不同於張愛玲的獨特性格,她一直樂觀執著,有著優雅的氣質,就像她的作品一樣充滿著熱情。程乃珊生於上海、長於香港,對兩座城市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尤其是她對老上海的記憶和寫作,是從血液裡流淌出來的。程乃珊的寫作在海外華人中也頗有影響,許多人通過她的文字來感觸上海。名門望族、紳士淑女……程乃珊筆下那個精緻優雅、生活考究的老上海令人神往。所以她的氣質代表了上海的氣質,很多人通過她的筆而瞭解上海。她筆下有一階層的上海人生活方式是讀者喜歡的原因之一,她筆下的人物積極向上更是讀者熱愛讀到的。大家稱她為上海的女兒不無道理。

想起三毛,就會想起《夢裡花落知多少》。三毛不是那種漂亮女人,但她智慧、善良、浪漫。她活得瀟灑,飄逸。喜歡她那種灑脫的氣質。她猶如一股清泉,她的美,從骨子裡漫延開來。三毛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不間斷的漂泊雖然給她的面容增添了滄桑,卻沒有影響到她的優雅。當她踏遍萬水千山時,她用文字記錄了下來,讓我們感受到她旅程的唯美浪漫。三毛雖然很苦,悲哀像悠長的歷史一樣追隨她,但她用自身的修養和氣質化解一切。她像個行吟詩人,一路歌,一路哭,最後為愛而去,卻讓人崇敬。因為她的心靈是那樣的坦白、真摯,自然她留下的文字樸素如水,是所有女人值得擁有的珍寶。

這些女作家的氣質都很獨特。這種獨特不是嬌豔,不是俗媚,而是落落大方中從內到外散發出一種光澤,瀰漫出一種風情,讓人不由自主地欣賞她們,且發自內心地折服於她們的美。這樣的美很持久,很堅韌,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顯得淺薄,而只會由於生命的沉澱而愈來愈吸引人去探索她的淵源。女作家的氣質是作家群裡別有風情的一族,或孤傲,或優雅,或灑脫。她們將自己獨特的氣質融入到文字中,將心底波瀾化作筆底波瀾,為美化人間而燃燒自己,並以此為自豪。

無論張愛玲、程乃珊,還是三毛,都是我最崇拜的女作家。我從這些女作家留下的文字裡,去思索人生,領悟人生,並讓這些獨特的氣質滋養著我的容顏,讓我多幾分理性,少幾分浮躁,讓生活踏實而完美一些,從而在文學道路上走得更遠。

第7篇

年幼的我,喜愛畫畫。當七彩的畫筆遇見心中的童真創想時,常能描繪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畫面。小朱,你的夢想是什麼呢?在一節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創作課裡,老師的提問點燃了小夥伴對未來的想象與憧憬:發明家、警察、醫生……當老師的目光迎向我時,我笑了。

當一名美術老師!老師饒有興趣,想知道原因。因為美術老師上班輕鬆,一週才上一節課,還能臭美地打扮自己。眾人鬨然大笑。這是一個8歲孩子的夢想詮釋。它泛起活力的橙色光芒,天真美好。

少年的我,堅持學畫。在這期間,我開始關注身邊如雨後春筍般萌芽的美術培訓班。看著培訓班宣傳單上的學費價格,我的心突然明媚起來:學好畫畫,當美術老師,能爭氣地養活家人與自己。當夢想為生活領航,它透出熾熱的火紅光輝,躍躍跳動。

青年的我,堅定學畫。中學裡高強度的學習生活反而更燃起了我對美術的眷戀。儘管作畫使人放鬆而享受,但個別老師的教學言行卻給這美妙時光劃上不和諧的音符:

當有調皮同學交談分神時,總聽到老師忿忿怒吼的一聲:吵什麼吵,都給我閉嘴,煩死了!

當有同學因不理解老師所講內容而向其投去疑惑目光時,曾心酸聽到:學美術的人,文化就是弱!

當畫作點評時,眼前曾浮現戲謔一笑:這幅畫別拿出來看了,畫得這麼醜,嚇死人可不好。

坦白而言,那一刻,我心冰寒,有一種被利器挫傷的痛。教師出言不遜的背後,不但折射其對美術生的輕蔑與漠視,更是深刻地映射出當下美術教育的浮躁風氣與憂心質量。作為一名高中生,我無力改變現狀,但兒時的夢想卻告訴我:肩負使命!以己之力扭轉現時美術教學的不良面貌與質量!冷靜思索後,我在大學聯考志願裡,毅然選擇了美術教育專業。此時,夢想點撥著人生前進的方向,霧中見明。它浮現幽幽的花青色,冷靜深邃。那一年,我剛度過自己19歲的生日。

大一的我,重回少年宮,但角色已經由學生悄然轉變成老師。初為助教,我有幸與少年宮資深教學顧問合作教七年級。幾堂課下來,情況卻使我無措與心涼——四小時的課程,主教只象徵性地出現二十分鐘,期間全由本人挑起教學大旗。初出茅廬的我,窘態百出:因未諳深入簡出地傳授專業知識而使學生百般不解;因氣質怯弱、缺乏威嚴而導致喊破嗓子無人安靜等等。原來,當一名美術老師遠沒有我想象般的輕鬆簡單!夢想實現的彼岸離我仍有千山萬水之遙。幽暗的藍紫色夢光訴說著種種艱難與不易。它很微弱,但絕不熄滅。

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大二下學期開始,我在所住小區裡招生做家教。專業上的良好水平,少年宮的教學經驗,加之性格的平易親和,我很快在所在小區的校外美術教育圈初露頭角,不時有新生加入受教隊伍。但學生小林的到來著實令我心生疲憊。她言辭犀利,常使氣氛良好的課堂討論變成了惡語傷人的謾罵。我鬱悶憋氣,曾有過放棄的念頭。後來在家訪中,我瞭解到孩子的家人忙於工作,甚少欣賞其畫作。缺乏關注的她在課堂上常以異常舉動引起他人注意,但換來的卻是責備。在課下我與她長談頗久,末了我走向前擁抱了她一下。她有點害羞,但回抱了我。那一刻,我知道愛的正能量得以傳遞,也領悟到美術教育的本真目的——通過教育促進孩子的身心成長。夢想有了情感承托起來的厚度,它泛起和煦的金黃色,包容舒心。

峰高無坦途。成為一名優秀美術老師的夢想之路依然顛簸,需要人披荊斬棘。在我最近的家教個案中,六年級的小薛學習成績中上,從小喜歡美術,也希望通過美術特長考試進入省內一所名校。她假期裡的學習日程辛苦而充實,高強度的課程使得孩子身心勞累,而一日裡較為輕鬆的美術課則帶給她愉快的下午時光。伴著家教時日漸長、一對一教學、學生家境優越、性格淘氣等多種因素的發酵,她對我的態度有了轉變:逞性妄為,毫無禮貌地對著老師吐口水;盲目自大,對我的引導充耳不聞;輕慢待人,甚至在我教學時豪語放言:別再吵啦,信不信我明天就撤掉你!儘管她說話時擠出鬼臉,搞怪壞笑,但這句觸碰自尊的話,讓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每天三小時的高強度訓練都換不來她造型能力的進步,這是我從教幾年來未曾遇過的棘手情況。看著日漸緊迫的考試日期,家長急,我急,但孩子卻絲毫不急,教學努力事倍功半。

我與家長促膝長談,瞭解到高強度的學習,在孩子長期的身體不適時也得不到停歇。而前些天孩子牙齒不適就醫,晚上家人還執意上課,學生在電話一端明顯流露出牴觸情緒。可上課時,學生狀態卻出奇地投入。課下她媽媽道出祕密:上課前她告訴孩子,能帶病堅持上課著實不易,媽媽很感動,並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那一刻,我看到了換位思考帶來的情感力量。往後的日子裡,我常以飽滿的熱情上課,抓住點滴進步肯定她的成長,在她氣餒時默默地舉起大拇指。那一刻,我迫切地感受到美術老師需要有每天心中開出一朵花的滿滿正能量。夢,放射出梵高筆下那向日葵般熱烈的洋溢著生命力的黃光!

杏壇築夢,夢對映著不同的色彩與光芒。它折射出我曾經的迷茫與無助,也透射出我現時的堅定與成長!奮起,追夢……

第8篇

家鄉古巷已近秋,然而我卻離它越來越遠。在秋風的指引下,我在時隔30年後重新走進幽幽的小巷。

小巷是我兒時的搖籃,就像一條條發達的根系,深深地扎向庭院的最深處,就像巷子中段的水井那樣,多少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地留守,為小巷的每一寸空間、每一段時間默默地輸送著文明的養分。

小巷雖是鄉村裡毫不起眼的一條生命線,卻顯得恬淡雅緻,幾十年如一日。步入深深巷陌,孩童大腦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我感受到的卻是安寧靜謐。

沙牆的脫落,深淺不一的苔痕,古老的水溝串起鄉親們的歲月軌跡。茂密的金鳳樹下,斑駁的樹影中,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的石鼓,隱含著過往悠然自足的光陰。

爺爺的老屋就落在這條巷子的一隅.在古巷鎮楓洋村,名為土庫巷。童年的我就在這兒烙下了稚嫩的腳印。

曾記得,那間僅有9平方米的小屋,竟伴隨爺爺走過大半輩子,感情如何不深!就在這間小屋裡,煤油燈下,爺爺教我學習文字的動人情景。爺爺是一名老黨員,去過海陸豐參加種植交流活動,還曾去過汕頭的牛田洋蔘與農業建設,在村裡也是當時堂堂的生產隊長,然而他卻只是居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那時我還小,對一些事情似懂非懂,就問爺爺這個問題。爺爺長吁一口氣說,祖上都是貧農,過慣了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現在稍微有點改善,豈能忘本!

我於是記住了人不能忘記生他養他的故土,那是不忠,對父輩打下的天地不珍惜,更是不孝,千萬不可為。當然,我也學會了低調處事,宛如那小巷一樣輕易不肯拋頭露面,平易而樸實。

其實,像爺爺一樣的人多著呢,只是平時沒去注意而已。就像他,鄉親們農活幹完了,就到公井邊用木製的水桶打上幾桶冰涼的井水,一天的煩躁和疲憊頓時一掃而空;稍有文化的老人,則在小巷的一個門樓前圍坐一圈,念起了手抄的潮州歌謠,姑娘們也在一旁伴著音樂繡起了花,我們這些小孩子當然是看熱鬧了。最有趣的是碰見有哪戶人家娶親,那位口齒伶俐的青娘母就會半唱半念著,內容雖是不懂,曲調和鄉村韻味卻是引人入勝。就連趴在門口的狗兒都十分寧靜,彷彿在回味著小巷的歷史印記。

我的思維緩緩行走在記憶的巷道上時,總有一些溫暖的感覺,如同春天裡那一池盪漾的春水,輕輕滌去我心靈上的點點塵埃。懷舊如我,總是試圖伸手去打撈一些陳舊的光陰,織成一串串古樸而美麗的言語,且行且吟念。

小巷,似乎是一種記憶的象徵。小巷子並不太彎曲,卻足有五十米那麼長,因此居住著各式人家,有承包魚塘的,有拉板車賺取餬口飯錢的,有做木工或篾工的,有邊種田邊到學校教書的,當然必不可少的是開小店的。小時候,全村也僅有兩三家雜貨店,面積不大,數量也有限,種類卻繁多,對於我們這些窮孩子而言。然而,相比今天來說那是相差甚遠,因為計劃經濟下的市場物質是缺乏的,溫飽問題能解決就是難得的了,享受是談不上的。

由於小店裡的東西,實在是可望不可及,我們只能遠望著流著口水,再暗暗嚥下,就當是吃飽。最受我們小孩子歡迎的,是那販賣糕粿的流動小販,每天日近中午,小巷便熱鬧起來,那小販也許是天生的男高音,人還未踏進小巷,那破銅鑼般的聲音就飄進來了:賣糕粿呦,賣糕粿喲……悠長的吆喝聲,打破了小巷的沉靜,大人攜小孩端著青花瓷碗,拿著家產的番薯,前來換糕粿。不知是物質緊缺的問題,還是我對糕粿的酷愛之情,每當此時我必定會跑回家曲偷偷拿著兩個番薯,換完後就暗自躲在角落裡津津有味地品嚐這人間美味。糕粿是用井水蒸米漿做成的粿條做的,切成菱形,上面灑滿了蘿蔔乾粒,一口咬下去,那是一個勁的香哦,即使回家被母親打也心甘情願,誰叫當時的生活窘迫呢。而平時無事可做的時候幾個小夥伴就坐在小巷的鋪有水泥的那一小角打牌、下棋、擊打欖仁定輸贏、捉迷藏的都有,那就是童年的最大樂趣。

有時,也會饒有興趣地觀看著幾位白髮老者正倚在門楣納涼下象棋,或是年僅花甲的老篾匠弓著背,織著羅筐。傍晚時候還可看到大嬸從深山裡挑回一擔擔黃裡透青的松針(俗稱秋米,是從十里以外的地方,趁著天沒亮時就用竹耙耙來的)。落日的餘暉灑在瓦房上,拉車的老爺爺,耕田的趕牛人,剛放學的孩子,紛紛入歸巢之鳥,其樂融融。尤其是載歌載舞的小女孩唱的天上一顆星,地下開書齋……稚氣的歌聲夾雜著笑聲,大人喚小孩回家吃飯的聲音,以及小巷家家的淘米聲和炒菜聲,匯成了一首和諧的交響樂。

難忘的還有小巷裡的雨天。坐在門口寫著作業,腳下放著捉來的蚱蜢,用繩索困住鬧著玩,寫累了,還煞有其事地看著穿梭於雨中的行人,看著雨點沙沙地落在對面屋簷的瓦上,就好似在觀賞一幅動靜結合的古畫。如有夥伴來邀,則不顧雨之大,猶如泥鰍一樣在雨中尋小巷水溝(與池塘相通)裡被大雨衝來的小鯽魚或者海沙虻,捉起來,放下去,有捉起來,又放下去,就是一個個難忘的故事。雨後再漫步於幽深的小巷中,就會顯得空氣清新溼潤,還有淡淡的花香襲來,讓人心情分外愉悅,沉浸其中。

古巷深深,就像一位滄桑的老人,留下了太多的人生反思。不知不覺中,小巷穿越了三十年,雞犬之聲不再,悅耳的絲竹聲不再,而牆裡牆外,便儼然成了兩個世界——留守的老人和外來的打工者,年輕人都搬出去自立謀生了。小巷還在,只是容顏已改。

驀然回首,小巷裡上演著多少有趣的故事,蘊含著童年的歡樂,總是顯得溫暖而明媚。兒時的玩伴,辛勞了一輩子的前輩們,如今又是去了哪裡呢?也許從此不會有相遇的機會了,可我卻也不會覺得遺憾,也許這正是歷史變遷、時代交替的見證者呢。儘管小巷在歲月的沖刷下漸漸褪色.但我會把這裡的故事珍藏在我內心深處。

小巷沒有江南青石小巷的婉約典麗,沒有文人墨客們的吟詠歌唱,但就是這些不知名的小巷,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其實,小巷就住在心底,如你血液靜靜流淌著。無論處於何時何地,能保留寧靜淡泊的操守,古樸雅緻的保持,就是小巷靈魂的寫照了。

第9篇

村校現在不辦了,只有校舍還靜靜地凋零在濃濃的樹蔭下。

我回鄉下,夕陽西下的時候,五叔一人坐在門前的銀杏樹下,盯著不遠處的村校在發愣,在出神。我喊他,他抬頭看看,並不理我,繼續盯著遠處。

五叔的家挨著村校並不遠,原來就隔著幾十米遠的操場,後來村校不辦了,留下了空蕩蕩的房子,操場很快就被改作農田種莊稼了。五叔的兒子種了幾年的操場,後來又撂給了別人種。五叔一輩子是泥瓦匠。五叔從不下地種糧植棉做農活,有時忙得五嬸在地裡遠遠的喊:你哪裡就不能下田來幫幫忙呀!五叔照例不理不睬。五叔的職業就是建房,許多人說他比專家還專家,小村莊上沒有哪一戶的房子是沒有五叔參與建的。

回想起來,我在村校念一二年級的時候,恐怕都是玩的。每個學期上不了多長時間的課,我的語文和算術兩本書就弄壞了,就弄丟了,到學期結束時我是沒有書的。那個叫夏啟旺的老師雖然很嚴厲,但許多學生並不怕他。我們要麼推鐵環,推到操場外的大路上老遠處,要麼打陀螺,上課哨子吹了幾遍,還有學生不回課堂,有一次夏老師走到我的背後大喝一聲:把光棍(陀螺)給我沒收了!1961年元旦那一天,天氣特別冷,我加入少先隊,只記得為了趕往操場去排隊,我跌破了鼻子鮮血直流。後來夏老師還表揚過我,說我雖然玩得把書弄沒了,但紅領巾是一直堅持戴的。直到上三年級,新調來了王駿老師,他叫我用報紙把語文書和算術書包起來,要我愛護課本,他總誓勵我大聲朗讀課文,終於在三年級的什麼時候我好象才開了竅。

1973年的春節一過,主要是耐不住農活的勞累和艱苦,我逃離了生產隊,來到村校當上了民辦教師。那時在我的心中,村校才是我放飛夢想的地方,那塊黑板才是我展示個性與才華的舞臺。當我到學校上班的時候,生產隊已經派人把幾節插秧抽水用的槽桶抬到了學校當課桌,50多個學生自帶小板凳來上課,濟濟一堂,一二三年級大複式,語文算術音體美,我一個人包教一個班。五叔把他的兩個兒子也送到我班上來,還對我說:你教得好還能轉正呢。這讓我好生感動。老校長李雲躲在教室門外聽我的課,每週評課時給了很大的鼓勵。公社文委李元祥親自來看我上課,還安排我暑期到縣教師進修學校研修培訓。寒來暑往,四載春秋,學生們的笑聲和家長的讚譽是我最大的快樂。

村校,對上個世紀70年代的小村莊來說,一直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地方,可以說村校就是小村莊的文化中心,教師就是小村莊的文化精英。現在,村校也許已經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村校的房子還在,路也依舊,樹仍在長。當年的文化精英們都離開了那裡,我的學生們,包括五叔的兩個兒子,大多也都離開了小村莊,就連五叔的孫子也進城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變化的理由。過度懷舊,只能讓我們無端的平添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