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白說讀後感3篇 《白說》:言出必行,處處有新見

白說是一本以思想啟蒙為主題的讀物,由知名學者白先勇主編。該雜誌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的知識,以獨到的視角和深入的思考,帶領讀者探索知識的世界。本文作者閱讀了《白說》後,深受啟發,感慨良多。

白說讀後感3篇 《白說》:言出必行,處處有新見

第1篇

在思考孩子未來的職業,有2個職業我一般都是跳過的,第1個職業是醫生,天天直面生與死,身累,心更累。第2個職業是記者,理由可能是我底氣不夠,內心懦弱。記者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是一個極度挑戰自我的工作,還是一個高危職業,我害怕直面真相,更害怕別人從我這兒瞭解到所謂的真相。所以,我只能感恩還有這麼多兢兢業業的醫務人員為了我們的健康而工作在前線,感謝還有這麼多有勇氣的記者幫我們關注著整個世界。

以前,我總覺得名人寫書是一種噱頭,現在我覺得有責任心的名人是應該寫書的,因為會更多的人因為知道他而讀書,學習名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旅途經驗。《白說》不白說,白巖鬆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導我們去思考自己的問題。

最近62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成了“網紅”,因為他對古詩不一樣的解讀。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大家聽的是古人的古詩,還是戴教授的古詩?是以為喜歡這些古詩的故事,還是因為喜歡戴教授的睿智人生?今人解讀古詩,解讀的其實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看《白說》,其實就如白巖鬆說的“閱讀的作用在於打動你,引發你的共鳴,繼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無用,實則大有用的東西。”

不喜歡讀書是個問題,讀書的重要性每天都有人會告訴你,只要你想知道;喜歡看書也是個問題,不要懷疑自己經常對書來者不拒,逮住了就想看,白巖鬆說,他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成千上萬本書的共同作用,書讀久了,你總會相信點什麼,“包容,是閱讀的另一種趣味。沒有包容就沒有拓展。”你對書的包容性也能鑄就你對人的包容。

我對音樂的喜愛源於孩子要學琴,其實窺探自己的內心,應該是沒那麼喜歡音樂,但我又特別喜歡看別人感悟音樂的文章,可能從別人的感悟裡我可以驚歎音樂又奇妙又偉大的力量。音樂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信仰的時候,音樂也是信仰”。我讀到的很多音樂感悟是關於古典音樂的感悟,看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要因為你不懂古典音樂,就錯過它們。我聽不懂古典音樂,我想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我聽得太少了,一個就是白巖鬆說的,“中國的教育模式使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每道題都有標準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們從小受著這樣的訓練長大,一旦接觸到音樂,便產生一種先天的衝動:我得搞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可是,我又真的搞不懂,所以在古典音樂面前你都會看到一堵牆。其實欣賞音樂就是你覺得聽了舒服就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意味,白巖鬆說了:“大量的古典音樂表達的經常都是內心的小思緒”,我們不需要用語言去堆砌你聽到的音樂,只需要聽就可以了,想看音樂會帶來怎樣的'文字,那就看別人寫的文章,比如還有一本書餘華《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還有……只要你想看,就可以找到。

多聽一點古典音樂,不會有錯,喜歡流行音樂,也沒有錯。“音樂,比新聞更真實第記錄了時代。”“為什麼現在的科學技術進步那麼快,但是這個世紀的人依然需要好幾個世紀之前的音樂來撫慰心靈?”“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

有一天,喊兒子起床,他起來後坐在床邊不動,我著急催促他,他說“你讓我發一會兒呆吧。”我默默離開了,“發呆”這個詞語已經好久沒有出現了,現在的節奏早沒給孩子們留下發呆的時間,每天都是要揹著鬧鐘過日子,分秒必爭。白巖鬆說“未來中國的創造力,一定是從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發呆、開始思想、開始與眾不同,開始另闢蹊徑、開始被鼓勵並樂於做無用的事情開始的”,發呆是這一次的根源,可是我們多久沒有發呆了?

如果你有時間,那就抽空讀一讀《白說》,做點無用的事兒,不要讓手機阻止了這個無聊所帶來的好處。

白說讀後感3篇 《白說》:言出必行,處處有新見 第2張

第2篇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為“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眾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資訊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床,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為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著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第3篇

採訪者:中國現在這一批青年學生,他有一個什麼樣的最大變化觸動到你?

白巖鬆:大學的時候讀的書太少了。人生是一個圍棋盤,當你讀的書很少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個棋牌上點的子很少,他不成勢,隨時可能被別人吃掉。另外讀書一個很重要的感慨就是人找書是很難的,但是書找書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越讀書越知道該讀什麼書,書會帶著你去讀書。當你讀得足夠多了,這個圍棋盤上的子連在一起,那他就會成勢了,人生就成勢了。可是現在你看到,我見的相當多的年輕孩子們,這個圍棋盤上沒幾個子。

說完後白巖鬆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說的一週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說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鬆的一本書,趁著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總覺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嚮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儲存樂觀,繼續生活。

這次翻開《白說》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麼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為了“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五個章節來呈現。因為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說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麼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複。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的最後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麼,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說一說。

“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薰陶中,慢慢地健全獨立起來。”

“學習,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也就是開啟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

“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作為社會這艘大船的瞭望員,你的職責是什麼?當你看到前方海面上的所有資訊,好或者不好,都要及時反饋,這樣船才可以安全行駛。讀書、思考以及責任感的支撐,就是瞭望員的“望遠鏡”。如果瞭望員自覺不自覺地,或是受命於某種指示地,報喜不報憂,那麼他提供的資訊就是失真的`,這艘船的安全就是沒有保障的。”

“總有一些長跑的人由於不斷被短跑干擾,也加入了短跑的隊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時間以後決定改為長跑”

“我們都覺得“愛”很溫暖,願意用陽光來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陽一樣炙熱的愛,恐怕又給人帶來一種壓迫感。倒是月亮,本身不發光,卻能照亮每一個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們的恐懼和憂愁”。

“現在,寫一篇洋洋萬言艱澀深奧的學術論文,可以讓醫療從業人員評個更高的職稱;寫十篇通俗易懂、普及常識的千字文,卻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這樣的評價體系本身就有問題。”

在閱讀的時候,把這些句子畫了下來,當然不是全部。只是畫線中的一部分。現在不管看什麼書最終都會折射到教育上來,作者在書中的各種比喻,也讓我思考教師職業,教育本身,其實也是存在很多問題與詬病。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是那麼快可以解決的,但是隻有我們相信能夠解決才能夠堅持走下去。也許就像白巖鬆愛新聞一樣,我自覺我也很愛教育,但是我還缺少的是我到底愛的是什麼教育,我需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麼?給予孩子們成長的教育應該如何去做,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