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秋節祝福語演講稿範文3篇 "中秋祝福演講,溫暖心靈"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傳遞祝福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了表達最美好的祝福,那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中秋節祝福語的演講稿範文,幫助我們更好地享受這一節日的氛圍。

中秋節祝福語演講稿範文3篇

第1篇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託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裡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面對國旗,面對辛勤的老師,我們想說:是x中把我們彙集到成才的搖籃,讓我們在這個搖籃中互相團結,努力拼搏。

最後,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祝全校師生閤家幸福,中秋快樂!

中秋節祝福語演講稿範文3篇

第2篇

秋季的天空最藍也最亮,讓人莫名的神清氣爽,濃郁的桂花香彷彿在賣力地解讀收穫才是這個季節的屬性,我也最愛這個季節,我出生的深秋,那輪讓人心馳神往的故鄉的月。

故鄉的月,是每逢月半倍思親的秋。又是石榴紅,超市的貨架上不經意間已經排滿了各式各樣的月餅禮盒,卻不抵兒時的什錦月餅讓我回味,簡單的白糖餡兒,粗糙的麵粉加上密密麻麻的黑芝麻,吃在嘴裡窸窣作響,最讓人難忘的要數那五顏六色的青絲紅絲果脯肉了。

每年盼到中秋都會拿著什錦月餅跑去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幾雙小手細心翼翼的從月餅上摳下果脯,你一根綠的,我一口紅的,彷彿那時的歡笑聲才是兒時中秋的味道。

故鄉的月,是遠方“天涼了記得添衣”的聲聲叮嚀。從工作後,我學著剋制思鄉情愫的,不只是遊子之情,我的父母同樣也在學著忍受思念:從一開始學會使用微信視訊通話,到逐漸改為語音留言,再到之後偶爾的一句“天熱注意防暑”、一聲“天涼記得添衣”。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年輕時拼命想遠離的那個地方,在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成了我追憶和懷念的天堂。可是由於工作的需要,我卻只能將一切思念寄託於微信和這輪故鄉的月,願父母身體健康,願親人順心如意。

第3篇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祕的色彩,那麼透過層層傳說的幻化,我們為什麼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說:“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裡配樂的敘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裡尋找著皈依的地方,漸漸脫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溫暖的豆莢。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溫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淒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溫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嘆曰:“絕景良辰難再並。”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裡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蘊。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曆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麼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於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當中國夢這三個字成為眾多報刊,雜誌的醒目標題,當中國夢這一精神成為先進工作者內心的正能量,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夢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從對中國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所以為了踐行這一精神,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地認識它們。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