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作文4篇 感動中國2023:十大人物精神傳承

2023年的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結果已經揭曉。在眾多候選人中,這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無一不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人性的偉大和社會的進步。他們讓我們感動,也在某種程度上啟迪了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2023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作文4篇 感動中國2023:十大人物精神傳承

第1篇

自古以來,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代有《二十孝四圖》以及許多孝子的故事,廣為流傳。我們從古人身上感受到了孝順的美德,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而當今社會,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發展,精神文明在我們一些人的身上已經消失了,特別是在孝順父母方面。

前兩天,我看了中央衛視舉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感到到了人間處處有真情;但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來,真情似乎也會像經濟一樣產生貧富分化。在富裕的圈子裡,人間處處有真情,而在貧困的圈子裡,不見一點真情的痕跡。而貧困的.圈子裡包含我們大多數人。現實社會中,能夠孝順父母,給父母以精神的安慰又有多少人?或許,大多數人推說工作忙,過年過節都沒有回家陪父母,只寄禮物給父母,而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這也可以說是不孝順。而最嚴重的問題,不是出現在上述人們身上,而是出現在我們同學當中,和一些青年人身上。

在我們同學身上,或許就沒有孝順父母的意識,總認為那些事與我們不相關。在家裡,好吃懶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聽父母話,與父母鬧彆扭,發脾氣,跟父母頂嘴,讓父母操心……而在青年人身上,則更多的是嫌父母老,嫌父母醜,沒有錢,甚至毆打父母……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常有耳聞。

我又一次想到了孟佩傑的事蹟,腦海中又一次浮現出她們母女二人幸福洋溢的笑臉。母親是佩傑的天,而佩傑是母親活下去的希望。命運對待佩傑很殘忍,她卻以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她恪守孝道,一個人艱難的服待母親,從沒叫過一聲苦,抱怨過一聲。因為有愛,佩傑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幸福,因此常面帶微笑,正如頒獎詞所說一樣: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裡,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人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從佩傑的事蹟,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真誠的孝心,也讓我們感受了真情的流露,同時也感受到了真情的可貴。從她的身上,我們同學是不是應該感到慚愧呢?青年人是不是感到羞恥呢?我們應該以孟佩傑為榜樣,學習她的精神,孝順自己的父母。

“樹欲靜而風不止,於欲養而親不待。”趁著父母尚在的時候,趁我們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我們多珍惜一點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多孝順父母。我們不需要像孟佩傑一樣艱苦,但需要一顆像孟佩傑一樣真誠的心來愛父母,來孝順父母。天下的兒女們,都一起行動起來孝順父母,傳承發揚中國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孝順成為精神文明世界中一棵高大的長青樹,永遠活力旺盛。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更幸福,社會的明天將更美好。

2023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作文4篇 感動中國2023:十大人物精神傳承 第2張

第2篇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才會永恆------”這歌詞多麼讓人感動。是啊!一縷陽光讓你燦爛,一絲關懷令你溫暖,一片愛心使你感動萬千。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有人獻愛心,溫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動著——中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二人,他們兄弟倆20年來以誠信為本,每年堅持大年三十前將工人們的工錢一分不少地發到每一個農民工手中。2010年年關,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孫水林為趕在年前把工錢發到農民工手上,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來不及處理哥哥的身後事,趕在臘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黃陂,在賬本丟失的情況下,按照農民工自己報的賬目,給60餘位農民工發放了33.6萬元工錢。信義兄弟堅守“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道德的真義、責任的力量和人格的偉大。

還有“姐姐”劉麗,劉麗有五個兄弟姐妹,因家境貧寒,14歲那年,還在念國中就輟學了,她要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她先後到湖北、江蘇等地打工,做過服務員,當過保姆。2000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誤會。然而,讓身邊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生計”打拼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

也許我們還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真正的感動,會然你堅強,會讓你敬仰,會讓你明白感動就在身邊,我相信每個人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深深的敬仰,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感動中國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值得我們去深深感動,但是他更多給我們的是叫我們感動就在身邊,讓我們也作出一些令人敬仰的事吧!

第3篇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為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於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係數。

2001年,吳天一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於拯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製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為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捨不得的親情,是因為心裡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第4篇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裡,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身是以聲音出現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時候?”

“通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導演陳傳興說。《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詩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要有詩人?詩人與詩的關係是什麼?這些是陳傳興想要在電影中呈現的問題,葉嘉瑩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國的歷史坎坷與生活中的苦痛變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葉嘉瑩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為其感慨沉重時,葉嘉瑩用詩詞承接住了,她從詩詞中汲取元氣力量,痛苦和經驗化作吟詠、傳授。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遺音,通過她在綿延的時空中迴響。

“修辭立其誠。”葉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於現實中真實的觸動,失親之痛、亡國之恨……詩的存在為人類提供了寄放情感和歷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葉嘉瑩現在九十多歲,還把十九歲寫的這兩句詩用在迦陵學舍月亮門兩邊做對聯,因為她覺得這兩句詩真正表達了她立世處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難和憂愁無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隱居到深山不過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處塵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從熱愛詩詞的少女,到名滿天下的詩詞學者、傳道者,詩不是葉嘉瑩的生活,而是葉嘉瑩的生活存在於詩中,它幫助她抵禦堅硬、消融痛苦,也構成了她的精神力量與最高理想。葉嘉瑩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獨、高貴,有如天中之月,清輝遍佈人間。

?掬水月在手》這個名字,指電影和書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虛幻的意象,同時象徵著葉嘉瑩在漫長的歲月中化身“水月觀音”,於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實地接近“月”,則如書中柯慶明教授的文章所寫,還是要回到葉 嘉瑩的詩本身。

電影《掬水月在手》沒有設定線性的、層層推進的節奏,它以葉嘉瑩兒時成長的四合院為喻,將她的人生拆分成六個章節:門外-脈房-內院-庭院-廂房,最後到達“空”。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葉嘉瑩吟誦詩歌的鏡頭,她吟誦的方式不止平仄,還展示了音調的轉變、古音的讀法。陳傳興說:“這裡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國古詩詞美的東西在裡面。”

正在吟誦的詩,與畫面上出現的詩,常常不是對應的,形成了一種錯位;談到顧隨和葉嘉瑩之間的師生情誼時,電影也設計了由男女二聲同時誦讀師生唱和的《踏莎行》,構成了穿越時空的復調對話。就這樣,在時空錯位之際,在繞樑的詩歌吟唱中,觀眾像進入了一場夢境,隨水漂流、沉浮。

如果讀陳傳興為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所寫的《岸螢》,會發現這是他慣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岸螢》的多個篇章,“場景零亂事件時序性迷亂,影像不是書寫的對位句點,書寫也不為影像的喑啞話語而存在”,還總是無緣無故地,從一個文字滑向另一個文字。在文學和電影裡,陳傳興都熱衷構建“迷宮”。有人說,《掬水月在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紀錄片,但無論迷路與否,觀眾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的精靈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為安放靈魂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