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防安全知識:防溺水 防火 防地震

三防安全知識:防溺水_防火_防地震

隨著高溫天氣的到來,空調、冰箱、電風扇等用電裝置大量增加,電氣裝置線路超負荷運轉,電源絕緣皮損壞造成短路打火,或電器的電動機進水受潮,使絕緣強度降低,發生短路燒燬電機著火,還有生產裝置升溫等。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三防安全知識:防溺水_防火_防地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三防安全知識:防溺水 防火 防地震

 

防溺水一

預防溺水重點“六不”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

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

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溺水時的自救方法

不要慌張,發現周圍有人時立即呼救;

放鬆全身,讓身體飄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

身體下沉時,可將手掌向下壓;

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無法靠岸時,立即求救。如周圍無人,可深吸一口氣潛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條腿,用手將腳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發現有人溺水時的救護方法

可將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拋給溺水者,再將其拖至岸邊;

若沒有救護器材,在會游泳的前提下,可入水直接救護;

接近溺水者時要轉動他的髖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後拖運;

拖運時通常採用側泳或仰泳拖運法;

特別強調:未成年人發現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營救,應立即大聲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救人也要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

岸上急救溺水者方法

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汙泥、雜草及分泌物,壓額提頜開通氣道,以避免堵塞呼吸道;

對溺水者進行正確的心肺復甦術,並儘快聯絡急救中心或送去醫院;

特別強調:學習心肺復甦急救知識,具備基本急救知識。

防溺水安全知識順口溜

同學們,注意聽,

安全牢牢記在心, 夏天游泳防溺水,

河溝水庫和池塘, 千萬不能胡亂行。

會遊的,別逞能, 水深溝底亂草生,

一旦發生溺水害, 喊人救命沒人聽,

不會遊的更可怕, 稍不留神要了命,

千萬注意防險情, 安全牢牢記在心。

游泳就去游泳館,安全清潔更輕鬆。

防火二

夏季火災的特點

1、高溫炎熱,易引發火災。

隨著高溫天氣的到來,空調、冰箱、電風扇等用電裝置大量增加,電氣裝置線路超負荷運轉,電源絕緣皮損壞造成短路打火,或電器的電動機進水受潮,使絕緣強度降低,發生短路燒燬電機著火,還有生產裝置升溫等。進入夏季也是汽車火災的多發期,另外,在炎熱的氣溫條件下,化學危險物品在生產、運輸、儲存過程中稍有疏忽就會釀成火災。

2、溫度高,蔓延快,易形成立體或大面積燃燒。

炎熱天氣易形成強烈的對流天氣,增大了火災發展蔓延的速度。夏季日照時間長,高溫炎熱,降水少、蒸發大,天乾物燥,燃點降低,遇明火易發生燃燒,在輻射熱的作用下火勢會向相鄰建築蔓延,形成立體或大面積火災。

3、易發生雷擊火災。

炎熱季節雷雨天氣增多,打雷產生的強雷電易引發建築物、可燃氣體、森林等火災的發生。

4、是撲救困難,易造人員傷亡。

天氣炎熱,被救人員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在得不到及時救助的情況下易發生跳樓等,造成人員傷亡。

防溺水三

(1)要避免地震的災害,最有效的辦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預防災害的準備。一般家庭常備的東西有糧食和飲水,以每人平均儲存5天的份量為佳。另外再準備一些防災用品,如防災頭巾、手電筒、急救藥品、蠟燭、半導體收音機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行動式炊具、固體燃料等。

(2)由於住宅不寬裕,人們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如棚、架、擱板)。不過,由於地震的震動,擱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來的。因此,平時放置東西要多加考慮。

(3)人們對黑暗很難適應,這不僅僅是看不見,還在心理上增加了壓力。因地震而停電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間也很難分辨東西南北,所以手電筒隨時帶在身邊,就不會有太多的恐懼了。

(4)地震發生後,電視中斷,電話不通,報紙停刊,資訊來源完全被斷絕。此時,只有小型的收音機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重要情報,從而可以更好地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

(5)當大地震平息後,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飲用水的問題。這種場合,水道斷水是經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地震的情況下,有必要每晚睡前準備一些應急的飲用水。

(6)考慮到地震後的混亂情況,準備好三個月的現金花銷是必要的。因為地震之後,銀行、郵局等處往往取不出款。

(7)人們總喜歡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這些東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時要把它們放在某一固定並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時,穿高跟鞋對避難百害而無一利。平時應穿或備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運動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適,高跟鞋絕對不行。

地震的成因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