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幸福:原始農耕生活

古代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農耕,他們依靠土地耕種作物,養殖家畜,謀生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掌握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藝,發展出豐富的文化和傳統,建立起了獨特的社會和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能夠看到農耕文化留下的印記。“農村振興戰略”使得農耕文化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當代社會的熱點關注。

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幸福:原始農耕生活

第1篇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⑴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築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⑵學生通過小組方式合作學習,把課文內容轉換成問題,舉一反三,學會提問題的技巧;通過比較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把歷史和現實聯絡起來。 ⑶認識原始的農耕生活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提供大量的圖片,使學生比較直觀的瞭解這部分歷史。 學習方法:小組討論、探究、競爭。 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體會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認同之心,增強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學生熟悉的兒歌《憫農》,提問:從這首兒歌中你受到哪些啟示?(學生可能從珍惜糧食、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等方面談) 師:在第1課中我們學到的原始居民僅靠在野外“採集”、漁獵為生,請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的原始人,你認為僅靠 “採集”、漁獵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 生:交流、發言,得出結論:(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 師:那麼,怎樣才能改善原始人類的這種生存狀態呢? 生:議論,…… 解決吃的問題 師: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進行農耕,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有了農耕,就可以過上定居生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二、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築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三、自主先學:(5分鐘) 學法指導: 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匯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資訊,標劃重點。 ②思:設定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教師巡視學生看書情況,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以備點撥(二次備課) 四、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來源:學&科&網] 全班按座位組成四人或六人小組。每組設記錄員一人,負責填寫小組活動記錄。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並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後 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複,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小組活動記錄表 班級: 小組成員: 記錄員: 問題摘要: 本小組共提出 個問題, 同學提出的問題最多, 同學回答的問題最多。 本小組認為,最難解決的問題是: 。 學法指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提問題(不要把教師事先準備的問題塞給學生),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引導,最後的合作學習成果是學生圍繞著課本內容的提問和解答,並提出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教師適時點撥。 3、綜合提 升: 在學生展示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 探究一:你相信匯入框內的神話傳說嗎?若不信,你認為農耕是怎樣出現的? 學生自由發言。 (能認識傳說與史實不同,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得出實際的農耕生活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觀察、積累的結果。) 探究二 :閱讀課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農民作。”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總結:農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 課件出示圖片p9,指出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種植粟。而這兩種作物都是我國最早種植的。 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知識的延伸: 課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圖,簡要介紹水稻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蹟,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在水稻雜交的科學領域內處在世界領先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對科學的崇尚之心。 師: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而且也影響著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有什麼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或半地穴的 土木合築)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溼熱或內陸幹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禦風雨保暖) 探究四:觀察歷史 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歷史結論。 師: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在我們山東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請看視訊,思考:大汶口墓葬裡,為什麼會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生:看錄影後,簡要討論,貧富分化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私有財產的產生,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由於剩餘產品的出現,剩 餘產品的出現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得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五、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徵 原始農耕 原 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案 【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築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 工業的發展情況。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自主先學】(5分鐘) 自學指導: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匯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資訊,標劃重點。 ②思:設定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 學法指導: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並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後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複,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 【綜合探究】見課件 【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徵 原始農耕 原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課堂檢測】:自主命題,同桌互查(5分鐘) 【自評歸納】 自我總結主要收穫 、認識,存在的問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 【自評】 a ( ) b ( ) c ( ) d ( ) 【組內互評】a ( ) b ( ) c ( ) d ( )

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幸福:原始農耕生活 第2張

第2篇

2.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3.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山頂洞人與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並由此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

4.通過學生課前的準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手工製作能力、小組合作、協調能力。

教師:結合本活動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指導學生蒐集資料;幫助學生對各種觀點進行分析、歸納。

1.學生通過觀看錶演得出“山頂洞人時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結論。

2.學生表演: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人類是怎樣走向農耕生活的?得出結論。

3.學生通過電子文稿展示、瞭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4.教師提出問題並幫助學生得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這一結論。

鏡頭一一群人在分享勞動果實,不經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鏡頭二一年後,他們再次經過此地,發現地上長出了幾顆植物,並且上面掛著果實。他們又進行採摘,一位婦女若有所思,並隨手種下幾顆。

鏡頭三再一年後,這位婦女又來到此地,她發現自己有意種下的種子真的長出來,並且又結了果子。這位婦女非常高興。

(大意如下):說明了農耕生活的產生過程。原始的農業是從採集中形成的。婦女們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發現植物的果實掉在地上可以發芽、生長、結果。如此反覆地進行觀察和試驗,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人工栽培,早期的農業勞動也就因此而產生了。

教師:原始農耕生活產生了,下面我們來了解其中最典型的兩個代表。

2.學生展示電子文稿作品:(時間:距今70xx年~50xx年)

甲組展示的畫面有:典型的江南風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樣式是杆欄式結構。房屋的底層拴著一些豬、牛等動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間勞動。男子在打獵,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組展示的畫面有:半坡的房屋,樣式為半地穴式。山坡上種有粟。一些人在製作陶器、紡線、織布。男子拿著弓箭在打獵。

教師:引導提問:這兩處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麼認識?

①相同的地方: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會搭建房屋;會製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獵。在打獵過程中由於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a、兩者的房屋建築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它們分別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種植。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範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開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並且也發現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是與環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條件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教師引導提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這種農耕定居生活較之以前的原始漁獵生活,有沒有進步性?如果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產生什麼新的認識?

生產力是在不斷髮展進步的,人類社會也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教師:今天的課堂上我們通過學習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農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對於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有了一些瞭解。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後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作一番深入的探討,著手寫一篇小論文出來。

半坡遺址因發現於距陝西西安市以東6公里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開始發掘,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共發現房屋遺蹟40多處。出土的文物近萬件,主要為農業、漁獵、手工業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中有一種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約60xx年,它不僅設計美觀,而且注重實用,其腹旁兩耳帶孔,可以繫繩,入水時瓶口自然朝下,汲滿水後又自動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學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為紅色,上面大多繪有各種圖案,主要有動物、人形和幾何花紋等;有的刻有符號,據估計,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早期文字的起源。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因發現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1982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疊壓著4個文化層。在1973和1977年兩次的發掘過程中,共整理出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等生產、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6000多件。在距今70xx年左右的第四文化堆積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稻粒、穀殼。稻稈和稻葉層層疊疊,多厚達20~50釐米。據推測,稻穀堆積層的總重量當有120噸。剛出土時的稻穀色澤金黃,芒刺清晰可見,顆粒飽滿。經檢測,考古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在遺址發現了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建築方法是以木柱為基礎,上面架上橫樑,鋪上樓板,在樓板上立柱、架牆、蓋頂。木結構之間採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綁紮等方法連線。據推測,這種房屋應該是上面住人,下面用於通風、飼養家畜、堆放雜物。河姆渡的這種木質杆欄式房屋建築,是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的,這裡地勢低窪,潮溼溫熱,而杆欄式建築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效能,是當時人們的理想居處。

由於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疊壓在底下的第三、四層,長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殖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分的水中,隔絕了空氣,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構建築遺址和動植物遺址得以儲存,為我們對原始社會農業、建築、藝術、紡織以及對古地理、古氣候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甑”(一種像蒸鍋的器皿),這表明人們已經懂得利用蒸汽來蒸熟食物,這不能不說是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大貢獻。

第3篇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瞭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 。

2、能夠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7-9頁有關半坡聚落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3、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 、 等。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更大進步,陶器有了 、 。由於 的發展, 和 出現了。

1、課本第8頁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2、課本第10頁動腦筋,大汶口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3、閱讀課本第11頁自由閱讀卡,想一想下面這幅圖裡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時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說出他有何用途嗎?

4、下圖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5、搜寶大行動:從課文中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6、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無不為其精巧的設計而歎服,而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房屋同樣充滿智慧。看圖: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處?為什麼不同?

1.下列遠古人類中,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河姆渡時期 d.大汶口時期

3.我國最早能喝上小米飯的居民是( )a.山頂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

4.下列關於氏族聚落時代生產生活狀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已經懂得了飼養家禽家畜b開始從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製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幹欄式房

5.我們說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情況,主要判斷依據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隨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隨葬品中是否有磨製石器等生產工具 d.隨葬品的多少

第4篇

了 解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當時經濟的發展水平、這種經濟對當時社會進步的作用

判斷推理原始農業產生的原因、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聯想歸納以農耕生產為基點的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絡

思考比較幹欄式住房與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處及其原因

民族情感我們的祖先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識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係的重大變化(出現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採集)這種方法有什麼不方便?如何改進它?(指導閱讀第7頁《白虎通》語句,解釋之) 集體朗讀“匯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採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佐證。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指導學生閱讀7-8頁正文 並“動腦筋”: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麼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 學生先觀看第11頁的“自由閱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說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 指導學生歸納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耒耜、稻、幹欄式住房、水井、飼養、製陶和玉器、樂器) 4、 指導學生觀看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於哪條江河之旁?為什麼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渭河]、長江,農耕對於沃土和水源的需要。)5、 過渡:黃河[渭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導學生閱讀7-8頁,討論回答: 1、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類似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磨製石器和耒耜、種糧食、飼養動物、住房、製陶等)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不同於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頭和魚叉鉤、彩陶、紡織製衣等) 3、 對比8頁《幹欄式房屋》圖和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討論:這兩種房屋有什麼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築)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溼熱或內陸幹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禦風雨保暖) 接著讀第7頁“文獻資料欄.《白虎通》摘句”,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4、 第10頁“練一練”與第8頁遺址圖相配合,選出:d。 5、 第11頁“活動與探究2,看圖分析”,討論回答出:魚和鹿,說明半坡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食物種類豐富。 6、 第11頁“活動與探究3,找一找”,討論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種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導閱讀9—10頁有關的“閱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1、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不一樣——南方是幹欄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為地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人類必須適應自然,才能生存和發展。 2、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的分工: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裡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佔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1、《原始的農耕生活》講到了三種代表。其中, 原始居民的遺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原始居民的遺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種植 的國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別是 、 、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 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約七千年、約五六千年、約四五千年、黃河) 3、指導學生填《我國原始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表》

原始手工業河姆渡原始居民約七千年浙江餘姚 (長江流域)磨製石器、骨耜、 種植水稻

飼養牲畜蓋屋挖井、製陶、玉、樂器半坡原始居民約五六千年陝西西安 (黃河中游)磨製石器、木製耒耜、石刀、種粟和蔬菜

可能養豬制彩陶、紡織、製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約四五千年山東泰安 (黃河下游)磨製石鐮、石鋤

制黑陶、白陶4、組織學生自評互評,提醒預習第3課《華夏之祖》

第5篇

在學習了一課的基礎上,學生對遠古人類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要從距今的年代、生產生活狀況等方面來學習。因而本課決定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既積極學習現在要學的知識,又聯絡過去學過的知識,通過對比比較,自己學會歸納總結采用。

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採集)這種方法有什麼不方便?如何改進它?

集體朗讀“匯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採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證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請大家閱讀教材第8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麼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學生先看第11頁的“自由閱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說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學生討論)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會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

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裡;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4、指導學生觀看教材第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於哪條江河之旁?為什麼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長江,農耕對於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過渡:黃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本目由同學自學完成)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處?不同之處?

①相同的地方: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都會搭建房屋;會製造陶器。在打獵過程中由於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a、兩者的房屋建築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幹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粟。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範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2、引導生看圖進一步討論分析、比較: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居民,他們的房屋建造式樣會不同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那裡地勢低窪,建幹欄式房屋可通風防潮,還可以防止野獸的侵襲。降水較多,防止水淹。下面還可以飼養牲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黃河流域,地處北方,天氣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螢幕出示材料,結合材料想一想,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麼重大意義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討論後得出結論:改善了生存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 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的空間。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3、為什麼河姆渡居民種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種植的是粟?

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

4、引導學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義得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說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指導閱讀第9—10頁有關的“閱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第10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裡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佔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3、生產:使用磨製石器,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生活:住幹欄式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樂器、玉器。

3、生產: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會製造彩陶,還會紡線、織布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