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社群醫院實習心得5篇 實踐加深我對社群醫院的瞭解

社群醫院實習是醫學生們鍛鍊實踐能力、接觸患者、瞭解醫療現實的寶貴機會。在這個實踐環境中,他們能夠深入瞭解社群醫療體系,感受醫患關係的溫暖與挑戰。本文將分享一位醫學生在社群醫院實習中的寶貴經驗和心得。

社群醫院實習心得5篇 實踐加深我對社群醫院的瞭解

第1篇

臨床的實習是對理論學習階段的鞏固與加強,也是對臨床技能操作的培養和鍛鍊,同時也是我們就業崗前的最佳訓練。儘管這段時間很短,但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倍償珍惜這段時間,珍惜每一天的鍛鍊和自我提高的機會,珍惜與老師們這段難得的師徒之情。

對於臨床醫學生來說,剛進入病房,總有一種茫然的感覺,對於臨床的工作處於比較陌生的狀態,也對於自己在這樣的新環境中能夠做的事還是沒有一種成型的概念。慶幸的是,我們有老師為我們介紹各科室的情況,介紹一些規章制度、各級醫師的職責等,帶教老師們的豐富經驗,讓我們可以較快地適應醫院各科臨床工作。能夠儘快地適應醫院環境,為在醫院實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應該算的上是實習階段的一個收穫:學會適應,學會在新的環境中成長和生存。

在醫院實習期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體健康,疾病轉歸為目的,我們嚴格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所有操作都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我們在內、外、婦、兒各個科室裡,都是認真細心的做好各項工作,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能較正確地進行預防、診斷和處理。比較熟練的掌握了臨床常用診療技能。

社群醫院實習心得5篇 實踐加深我對社群醫院的瞭解 第2張

第2篇

我是一位學臨床的醫學生。根據我們的實習大綱,最近正好被安排到社群醫院的防保科實習預防醫學。實習之後感覺我們的社群衛生問題實在太多太多。我在自己的blog上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但似乎少人問津,現又補充了一些內容,貼於此處,與大家交流。

目前上海的基層預防工作和流行病學的資料採集主要是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的,其他地區具體的操作方式不詳。就拿上海來說,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是我們熟知的地段醫院,是構成三級醫療體系的第一環,其主要職能是為所在社群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對疾病進行一二級預防,同時承擔著部分重大疾病的療養、康復工作,在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負責對該地區的疾病發生情況進行監測。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很多問題。

一、服務物件覆蓋率低。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物件是社群居民,疾病監控的物件同樣是社群居民,疾病的監控應該是在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完成的。但究竟有多少社群居民接受了相關的衛生服務?以下這些問題就出現了:

1、在可以選擇更好醫療服務的情況下,社群居民是否願意接受社群醫院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

4、是否能保證大部分的社群居民均能在社群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

以上這些問題直接左右了社群居民的選擇。由於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工作時間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時間相同,所以大部分在職職工及其子女,小病不上醫院,大病則上大醫院就醫,不會選擇地段醫院的服務。同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低,診療手段單一,也成為了人們不選擇社群醫院的原因之一。按我們帶教的話說來地段醫院就醫的人開藥的比看病的多。最近一段時間,不少社群衛生服中心推出了類似於家庭病房的家床服務,雖有些類似於國外的家庭保健醫生,但實際差距卻很大。同時由於疾病涉及個人隱私,多數人對於類似的上門服務不甚信任,同樣造成了一定服務困難。由於服務物件與監控物件是一致的,也直接導致了疾病監控覆蓋率的下降。

二、醫療資源的不合理應用。由於服務物件覆蓋率低,而疾病監控需要全覆蓋,這樣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作量的增大。很多工作靠社群衛生人員上門完成,即便這樣依然不能達到有效的覆蓋率,加上流動人口的增加,進一步加大了疾病監控(尤其是傳染病)的困難。同時由於一級醫院覆蓋率的下降,上級醫院的工作量隨之明顯增大,造成了人手相對短缺的有趣場面,大醫院急診的繁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醫院的工作效率,在治療重病和疑難雜症的同時還要忙於應付社群常見疾病。在社群醫院資源利用率不足的情況下,又造成了大醫院醫療資源的浪費。曾幾何時,和一位英國醫生聊起了英國的全民醫療體系。她說,在英國,要進入大醫院就醫,必須由社群醫生的轉診,否則醫藥費一律自付,這就大大提高了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相關從業人員不足,學歷層次不高。從各大醫學院的就業趨向來看,更多的醫學生傾向於去二級或三級醫院就業,去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少之又少。其實這一點是容易理解的,培養一個醫學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多則七年、八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自身的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一個碩士或博士去地段醫院當醫生是很多醫學生和家長所不能接受的,而培養全科醫生又是現在國家培養醫學生的一個方向,任重而道遠。其實在國外,醫生兼職的情況也並非鮮見,我上次碰到的那位英國醫生,既做家庭醫生,又為當地的一家大醫院做心彩超。同時醫院的聯合也是加強各級醫院聯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可以將若干一二三級醫院整合起來,促進醫生交流,共負盈虧,情況可能會更好一些。(補充:在後來實習的幾天裡越來越發現社群醫院的工作效率實在是低得可怕,重複勞動率高得驚人。換句話說就是整天都在忙,但不知道在忙些啥。真正隨訪病人的時間少,用在輸入、核對資料的時間多。社群醫院的大部分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直接導致了工作方法落後。)

四、居民的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亟待加強。在大醫院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小病不醫成大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人常見病較以前也有明顯上升。但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些問題了呢?在社群服務時,我們為病人量血壓,發現高血壓不在少數,有些居民的血壓高達180/110mmhg,自己卻渾然不知,他們中不少是中年人和菸民。今天老師的課上說到一些病人到地段醫院配藥,但不聽醫生醫囑,比如患了糖尿病仍然不控制飲食,結果吃了藥血糖還是一塌糊塗。小病不治成大病,心腦血管意外一旦發生,不但害苦了自己,社會還要承擔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還有一些人會以涉及隱私為由拒絕調查,甚至給予調查者假資料,給流行病學調查造成很大的麻煩。

五、疾控傳報網路不完善。該不完善指的不是傳報制度,而是電腦網路。有一些疾病,如精神病,已經可以做到全市網路一體化,在任何市級或區級精神病醫院,只要發現精神病人就能直接傳到網上,相關社群醫院即刻派人進行隨訪。但有很多疾病的隨訪傳報都是人工製表、列印,沒有相關的網路,人力花費極大,尤其是患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其實如果可以建立一個全市統一的資料庫,將相關資料定期輸入,就可以減少很多了勞動力。甚至於可以將一部分資料記錄在社保卡或者身份證上,只要卡一刷,資料自動傳報不就可以快很多。(僅是一種設想,不知道有沒有可行性。)

第3篇

在兒科實習的日子裡,每天都是既熱鬧又很閒。這一切都源於兒科患者的特殊性。只要一走進兒科的病房,少不了聽見“哇哇”的哭聲和嘻哈的笑聲。還記得兒科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一句話,兒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科室。因為兒童本身都疾病較敏感,一旦有任何不適,就會表現出來護士兒科實習心得。兒科疾病本來就急,病程短,治癒的效果好。

兒科的病種較單一,小兒肺炎和小兒腹瀉是在科室比較常見的疾病。它主要的用藥是消炎,抗病毒,保肝,營養心肌,保護胃粘膜之類。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小兒用藥,由於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肝腎功能及某些酶系發育不完善,對藥物的代謝及解毒功能較差;不同年紀的兒童對藥物反應也不同;因此,小兒用藥必須慎重、準確。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更加認真,做好“三查七對”,凡事多想想,多看!

在兒科最困難的一件事莫過於靜脈穿刺。也許在其他科室,我們實習生靜脈穿刺的操作能力強,但是在兒科也只能在旁邊看看。由於現在一家一個孩,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公主或者小少爺,父母都捨不得讓實習生來練手。另一點是,小兒的手背靜脈較深,只能選擇頭皮靜脈。在穿刺過程中,小兒不停地動,這又增加穿刺的難度。在兒科,家長們評論護士能力強否都在於是否一針見血。這就要求我們護生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在靜脈穿刺上不斷精益求精,同時掌握與小兒良好的溝通能力。

在兒科實習的日子裡,看著老師們細心地照顧每一個孩子,內心覺得暖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也會覺得累,但是看見小兒的一笑,瞬間身上也輕鬆了不少,我想這就是兒科的魅力。

第4篇

時間過的真快啊!轉眼我即將結束兒科的實習,心裡有很多的不捨。記得初來兒科的時候,護士長熱情的接待了我們,帶領我們熟悉環境,介紹兒科疾病的預防。

兒科是我第一個科室,患兒因感冒引起的咳嗽有痰液咳不出,發熱所引起的肺炎比較多見,所以要定時給患兒量體溫,告知家長多給她喝水,拍背。

第一次跟帶教老師老師進病房給孩子們輸液,因為是第一次看著可愛的孩子們有點緊張,我就對孩子們微笑著說不要怕,不疼不疼,可是孩子哭著喊著說我要回家,打針就有點困難了,這時候必須叫家長幫忙抓住小孩的手,這樣更好的扎針,也避免弄疼小孩。所以我就對孩子說不要哭,要乖,等會就好了。

記得有個56床的小女孩是她奶奶帶著她,帶教老師叫我給她輸液,我對著小女孩微笑,心裡頭有點緊張好像被小女孩看出了,她問奶奶,奶奶這位姐姐是新來的嗎?我不怕疼的,我給小女孩輸液的過程中她沒有哭特別的勇敢,我誇她特別乖。從那以後小女孩看見我都會說姐姐你來了啊,衝著我笑。

那種笑很溫暖,給了我種力量,讓我充滿信心,在以後的操作中要更加努力的去學,二週以後我已經適應了醫囑的工作,帶教老師亦將許多相關知識傳授給我,衝管,霧化吸入,換藥水,拔針,學會了有效的與病人溝通,在這裡,我要深深的感謝帶教老師,以及所有曾給過我指教和幫助的老師。

看到孩子們一天天的康復,身體一天天的在成長。心裡很是高興,給我傳遞了孩子們的快樂。我相信當我們付出了收獲是喜悅的,我們都應該感謝在校老師灌溉了我們這些重要的醫學知識,看見患兒的笑容是自己最大的收穫!

第5篇

二門診的一週很快就過去了,這七天裡,我對社群醫院的環境有了一個粗略的印象,也讓我有了一些思考。大概是受小的時候家屬區裡的醫務室的溫馨環境的影響,我一直在心中保留著做一個社群醫生的小願望。因為我覺得社群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和患者的家庭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情感基礎,這在中國這一特定的環境下,非常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就醫依從性。

門診的患者每天來來去去,其中有很多患者,不過是走馬觀花的看醫生,並沒有好的依從性,這一點對於中國廣大的慢性病患者是非常不好的;還有一些患者對於醫生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這與現在的醫療大環境不無關係,但也與醫生因為自身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有關。對於這兩點問題,我一直認為,有責任感和醫術高超的社群醫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社群門診的這些天,讓我對這一點有了更多的信心,因為我在這裡收穫了很多知識和感動。

二門診的老師們,學識都很淵博,很受患者尊重。這也是我很喜歡全科醫生的一點,他們看上去都親切而低調,但他們卻是有著大醫院專科醫生不能小覷的廣博的知識,看似信手拈來的功夫,卻是患者就診的第一道守護者。雖然看每個病人的時間還是有限,但是他們還是比專科醫生多了一份熱情和親切,對患者的教育和指導也要多一些。

尤其是很多患者已經在大醫院就過醫,他們在二門診開藥的同時,醫生們也不錯過任何宣教的機會,這一點,使我更加堅信,也許大醫院的醫生對於最新的知識有著更深入的瞭解,用藥更有把握,但是社群醫生在患者教育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絕不亞於他們的社群醫院。很遺憾,給我安排入戶的那天並沒有入戶,所以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深入瞭解社群醫生工作的機會。

但是那天在兒童保健的智力篩查門診,我還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社群醫生在患者的基礎保健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家屬區裡醫務室裡疫苗接種或是看病的溫馨經歷。可以想見,入戶這種更加體貼周到的醫療行為,對於很多醫療觀念比較淡薄的患者的母嬰健康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二門診有很多好處,我還是感受到了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總體上,二門診還是北醫三院的一部分,所以綜合水平是很好的,這帶來了很多除了一萬五千人的社群居民以外的臨近的社群患者

雖然很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十分方便,但是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每個診室還是門庭若市,患者還是要等待,醫生們也是很忙碌,每個病人獲得的時間並沒有比大醫院多上多少,醫生們與患者也並不是特別熟悉,對患者的宣教也不是特別有效,這一點讓我覺得還是有點小遺憾。但是這個也許是國內現在醫療條件不均衡下的必然產物,所有好的醫院都是人山人海,二門診也不除外。

依託著三院的強大的支援,二門診的醫生們有了較好的再教育的條件,但是相對於大醫院的專科醫生,他們還是少了許多參加高水平研討會和國際會議等高水平的學習機會。所以在治療上,很可能會有一些與專科醫生不同的治療意見,這點不僅會不利於患者的治療,也不利於全科醫生自己的成長。與此相應的,在這個化驗檢查對高精醫療檢驗儀器高度依賴的時代,社群醫院與大醫院也有一定差距,這個也是限制社群醫院的診療範圍的一個因素吧。新的醫療改革正在進行,我這短短一週的實習感受使我相信,社群醫院作為醫改的重要環節,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獲得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