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遊大足石刻導遊詞6篇 震撼人心!大足石刻全景遊記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大足區境內,是中國最具規模與創意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景區內總計有75處精雕細刻的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時期的世界文化遺產——寶頂山石刻。這個龐大的石刻群體吸引著億萬遊客前來觀賞。以下是遊大足石刻導遊詞,帶你領略這座世界文化遺址的壯麗景色。

遊大足石刻導遊詞6篇 震撼人心!大足石刻全景遊記

第1篇

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今日將有我帶領大家遊覽大足石刻。首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姓溫,大家能夠叫我溫導,也能夠親切一點二直接叫我小溫,其次女人,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儲存冠好,藝術精湛,並且到達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為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頭,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個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裡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必須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堅持環境衛生喲!

遊大足石刻導遊詞6篇 震撼人心!大足石刻全景遊記 第2張

第2篇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儲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巨集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第3篇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處的北山之巔。北山古名龍崗山,以其峰起嶺連似游龍,岩石參差如龍鱗而得名。北山摩崖造像主要集中於佛灣,四周還有佛耳巖、觀音坡、營盤山、多寶塔等處。

北山佛灣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290號,造像近萬尊。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晚唐至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九世紀末的晚唐造像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層次分明,空間感極強,充分顯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藝。而五代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公元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最為突出的是觀音造像,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建於公元1142-1146年(南宋紹興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代表性龕窟。窟室中央屹立一鏤空的八角形轉輪經藏,正壁和左右兩壁的二十餘軀造像採用對稱佈局,井然有序,各組造像既可獨立成龕,又渾然一體。

此窟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文殊的開朗自信,普賢的溫柔典雅,玉印觀音的莊重剛直,日月觀音的安詳自在,白衣觀音的含蓄穩重,數珠手觀音的文靜秀美,以及獅奴的怒目、象奴的豎眉、嬉戲頑童的天真爛漫,尊尊皆具有豐富的"人性",又不失"仙風道骨"的神性。全窟雕造工藝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刀法準確利落,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造像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極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他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第177號泗洲大聖、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

第4篇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20xx年國慶假期旅遊“綜合秩序最佳景區”。

以大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為範圍,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在中國北方先後構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終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迄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餘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終的豐碑。

它從不一樣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第5篇

歡迎參觀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第6篇

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我叫xxx,十分高興今日能夠帶領大家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造像5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日主要參觀寶頂山的摩崖造像: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內城東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支援開鑿而成,歷時70餘年。其中以大佛灣為中心,大佛灣造像是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的。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組佛經變故事造像,系統的講述了若干佛經故事,配以頌詞、經文,恰似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古代連環畫。主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等。

那裡,著重為大家介紹一下“千手觀音”: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及之後的遊客能夠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點,就是為了保護千手觀音,是不允許照相的。

一般來說,觀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規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遭32隻手貨48隻手,以示觀音的32變相和48大願。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已到達“千”的含義。

而我們古代的藝術家卻在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擁有1007隻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感覺千手觀音的手多的無窮不盡,從而也你相信千手觀音的無所不能和法力的無邊無際。千手觀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即:普觀世界救苦救難之聲音。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去“世”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的千手錶示普護眾生,千眼表示眼觀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千手觀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顯密圓融的方式,涵攝大乘佛教的諸多共性,如對虔誠信仰的強調,對發心立誓的重視,對慈悲之心的推崇,對清靜智慧的崇拜,對極樂世界的嚮往,等等。同時,千手千眼觀音還以其鮮明的個性,為佛教信徒供給了豐富的精神滋養,異常是千手千眼的象徵意義以及各種手印、真言與觀想的綜合實施,為虔誠的信眾帶來無邊慈悲、無邊智慧、無邊神通的震撼,使他們獲得了依靠,獲得了安慰,也獲得了自信。千手觀音的威嚴與慈祥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雙運,密法與顯教靈活並用,為古今人類供給了一種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於挖掘人類自身潛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戰勝眾多的難關以及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