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德國培訓心得體會3篇 德國培訓:洞察與卓越

本文主要分享作者在德國培訓中的心得體會。通過參與多元化的培訓活動,作者深刻感受到德國培訓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強調團隊合作與自主學習,以及注重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不僅提升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體驗到了德國培訓的獨特魅力。

德國培訓心得體會3篇 德國培訓:洞察與卓越

第1篇

3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參加了我院舉辦的“德國職業教育課程行動導向教學法”培訓班。根據培訓日程安排,從6日開始,培訓學員以8人為一組開展為期5天的分組培訓,接受德國職教專家托馬斯.胡革教授的職業教育教學法培訓。

如果說黃德輝教授的講授是開啟我的思維,讓我明白了“事在人為”、“noexcuse”;那麼胡革教授的培訓就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教學可以這樣有趣、多樣和充滿希望。關鍵詞卡片法、旋轉木馬談話法、構建邏輯關係法、魔盒法、完全行動法、小組擴充套件法、拼圖法??這許多教學方法,胡革教授不是講授給我們的,是我們在做一項一項任務中掌握到的,這樣學習的有效性,“入木三分”啊!這也再次印證了劉耀安老師的話:“letmedo.i’llunderstand.”

現在離培訓結束已近一個月,我已經在實踐教學中體會到這些方法的好處,現在,我的課全移到了有活動座椅的教室中進行,對學生基本按宿舍進行分組(便於學生溝通合作),基本上所有的教學內容劃分成或大或小的任務全都是交給學生自己完成的,而效果比以往要好數倍不止,為什麼呢?學生對上課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能夠自動自發的以自己願意的方式去學習,這麼高度自由的學習,和他們玩遊戲做任務應該差別不大了吧!

在剛開始進行小組任務時,佈置的是一個低起點的討論任務,步驟如下:

通過這個討論任務,大家對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有了親身體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更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內容上,有幾點我認為需要注意:

每種教學法培訓的基本教學計劃按以下流程進行:教師介紹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例項;方法介紹後的討論和提問;4-5人組成小組,思考和討論這些方法對各自課堂教學的意義;按照教師的指導,小組分析一個案例;小組演示案例分析結果,可採用圖板、ppt或卡片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討論每個案例;每天課程結束前,教師總結並給予啟發性建議。

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一般有五個步驟: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估,每個步驟都有教學目標要求、能力培養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時間要求。行動導向教學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基於職業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培訓中對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內容提出了4種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行為能力、社會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如何變更現有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使我們能遵循新教材的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專案教學為主體的思想,實實在在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學習研究,德國專家的七種專業教學法的培訓,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所倡導的行動導向教學的理念。

德國專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幽默、風趣的`談吐,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聽取的報告講理念、講概念的東西比較多,而這次培訓比較直觀,德國專家系統、深入淺出地講解,耐心細緻地解答,體驗了原汁原味的德國教師的上課風格,在這裡總結了所得到的一些啟示和感受,最深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德國專家上課非常有趣。以實際事例講解,感染學員,親和力非常強,課堂調動能力強,每節課都以小組為單位,小班化教學,每個學員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每個學員的積極性都能調動起來。聽了德國專家講課後,職業教育的老師更應該要有以行動為導向的教育認識,我們要更加重視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學內容,要更加重視教學過程,而不是教學結果,要更加重視怎樣學,而不是學什麼。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老師講,學生聽,我們以前講課,關注更多的是我們本身的上課內容,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職業教育強調“教什麼”、“怎麼教”,通過學習,幫助我們理清了如何在課堂上靈活運用七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設定一些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加以思考,原則上學生應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實在出現困難時也可與老師商量,老師應指導他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或結果,使學生最終能夠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

我們體驗了行動領域的七種教學方法,正如著名職教專家姜大源所提倡的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觀,基於行動過程的教學觀。我們以前強調更多的是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忽略了學生的角色轉變,學生不僅僅接受知識,更重要是要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要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方法能力、學習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最為重要。上課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社會對本專業的實際能力需求去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資訊量和難度不宜過大,要邊學邊做,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

德國職業教育課堂上大量採用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引進和學習的,因為可以有效地改變我們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被動和綜合能力差的問題。但對我們教師來說,卻是個嚴峻的考驗,不僅要求我們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技能,同時還要具備教育學和專業教學法的相關知識以及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

德國培訓心得體會3篇 德國培訓:洞察與卓越 第2張

第2篇

在我校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我有幸參加,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主辦,自治區教育廳職稱處及自治區教師培訓中心承辦,廣西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協辦的“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培訓班的集訓。經過封閉式的8天培訓,我感到成長很大,自己的思維、視野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也徹底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西方職業教育的獨到魅力,以下是我的幾點深刻體會:

1、德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模式,幾乎都是開放式的教育。教學環節的設計,跟學生的互動緊密聯絡。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的創意、自己個性化的看法,沒有人會訓斥他們天馬行空的荒誕做法和想法,教師給學生的多是表揚、鼓勵和肯定。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維持住他們的學習熱情有很大的動力作用。

2、“雙元制”辦學是一種很好的職業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學校借鑑。雙元制學生主體既是學生(在學校)同時又是一名學徒工(在企業),採用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育模式(每週1-2天在學校,3-4天在企業實習),在學習掌握理論的同時,又到企業具體操作實習,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正確運用知識,在學習中掌握技能,在技能操作中又深化知識的理解。

待畢業統考拿到證書後即可到企業頂崗工作(德國的畢業考試及技能操作證書是由行業協會統一組織考試,是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水平的真實體現)。學生到學校參加教育培訓時,己經選擇好了就業單位及崗位,這樣學習的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學習的積極性也高。待畢業到企業頂崗工作時,能熱愛本職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3、無論是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專案教學法;還是引導文教學法、考察法、微觀教學法,都是互相聯絡、各種方法互用互融,然後共同在盡力使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上著陸。結合我校當前的情況,我認為,專案教學法、考察法、微觀教學法可以率先在我校的機加工專業(數車專業先開始)進行試點,建立一個教師團隊,專門為推廣和引進新教學法的業務骨幹團隊。1

4、無論是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還是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室上課,老師佈置任務給全體學生,將學生分成小組後,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中間,來回走動,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即使不是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不一定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是這種做法要比教師站在講臺上強得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緊張程度,集中精力;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課堂在教室外的人會覺得課堂非常的“吵”,不是好的課堂,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能力和互相學習的優良方法。最後在學生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後,無論學生的成果如何,教師都要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但同時指出不足和改進的方面,這樣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愉悅的心情下完成了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達到了我們教學的目的。

8天的學習,雖然整個安排時間很緊張,但是收穫是非常大的,我個人認為,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戰敗後依然能夠迅速崛起,成為發達國家,這與他們重視職業教育、崇尚勞動、崇尚技能、善於學習、遵守規則是分不開的.,它們的職業教這樣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愉悅的心情下完成了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達到了我們教學的目的。

8天的學習,雖然整個安排時間很緊張,但是收穫是非常大的,我個人認為,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戰敗後依然能夠迅速崛起,成為發達國家,這與他們重視職業教育、崇尚勞動、崇尚技能、善於學習、遵守規則是分不開的,它們的職業教育模式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不能照搬,因為國情不同(人口、經濟、積累、文化、觀念等)。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以後一定會認真研究,對照分析,結合我校校情,認真對教材、教室、教法進行改革,以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教會學生最適用的技能,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第3篇

20xx年1月,我很榮幸作為鞍山市職教城赴德國培訓專案的一員,在不萊梅應用科技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柏林建築專業職業學校、巴登-符騰堡州曼海姆雙元制職業大學三所學校進行了學習培訓和實地考察,此次學習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對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模式,社會的參與、認同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較深刻體會,現將培訓學習情況報告如下: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在職業教育裡提供多元化知識,採用彈性的教育方式,進行職業教育能力的轉換的一種教育形式,是由聯邦、地方政府與企業三方合作建立的適應德國國情的一種職業教育體制。這種體制下聯邦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是體系的基本結構;地方政府提供學校平臺,培養公共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企業提供技術和崗位,並擁有職業的要求權,由這三方共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

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國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由行業公會協調分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正規雙元制畢業的學生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因為要獲得學校培訓機會前學生必須被某個企業錄取作為培訓生,這是企業為社會應盡的義務,學生在學校是學生身份,由學校進行管理,每週1-2天在學校進行理論培訓,每週3-4天在企業以學徒的身份進行培訓,學習時間為3年,畢業時如果通過了工商聯合會的考試拿到了技術證書加上本人願意,就能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參與到雙元制教育的企業要通過政府和公會的相關認證,並有一系列的措施在其參與過程中進行監督,若企業不達標則喪失參與資格,還要繳納相應的罰金。參與企業將得到政府在稅收方面的減免,並獲取穩定的人力資源的優勢。

總之,雙元制能對個人的創意激發及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會了年青人謀生的手段,提高了職業的自我認同,避免了失業與社會的不穩定。

“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同於我們的專業設定而是以職業崗位進行劃分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佈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佈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33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佈實施。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並形成法律。它的任務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公會負責。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首先由學校來制定教學計劃表,企業要按照計劃表來執行,企業的責任、方案、時間都是界定好的。執行效果設定最低限度的標準,不能達標的企業是不合格的,企業將失去培訓資格並交納罰金。這就能夠保障學生不僅符合一個企業的需要,而是達到大多數企業的要求,保證學生就業的穩定度。

其次,國家針對每一個職業都會有一個教學計劃的建議表。如:三年中的某一個星期應該到某一個程序,作為教學的一個參考和幫助。再如對期中期末考試的要求,考試的時間、內容和標準等都有相關的要求,這些都是要嚴格按照要求去執行。

第三,在培訓規範法規的制定中,會有許多的相關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有新的教學計劃要求出現時,其程序如下:當生產工藝流程發生變化時,企業必須對行業公會與企業工會報備方案,如果這兩個工會認為有矛盾的話,可以將方案報備負責雙元制的聯邦機構。聯邦機構會與經濟部或教育部聯絡,這幾方都溝通好後,再進行教程改革,並反饋到企業中來。工會與公會會做一些統計,並提供一些資料,並??

後形成一個解決辦法。對於制度的改革會找一箇中立的研究機構去制定與評估。通常來說鑑定與評估不會太多考慮教學內容,而是會看是否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學校再根據法定規劃教學課程,這個週期規定不允許超過一年。

第四,一個職業的培訓不僅僅是一個崗位的學習,而是全生產流程的學習,是是企業應用性的學習,如果企業沒有的法規中規定工序部分,企業會安排學生到有能力提供該工序的企業或者培訓中心去完成這部分培訓,相關費用也會由企業負擔,這就使畢業生在社會上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第五,雙元的界限在模糊,企業也開始重視一些相關的理論課程。理論課的教學場地不僅僅安排在學校,更多的企業更願意把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課程(如:外語、物理)安排在企業。

1、雙元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論結合實踐,就像太極圖一樣是混合在一起的,是自然交融的',是流動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只有通過時間的積累參政真正的達到理實結合。

2、讓學生學習如何去學習,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明白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最好的,在教學時要傳遞一些情感,進行專業素質的朔造,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3、企業文化教育是進入企業工作的準備。企業對學生的教育,除了專業技術,還有工作態度、社會責任感,企業還需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全面性的學習。而對企業來說,多培訓學生也可以提高企業的聲望,同時也為社會培養貯備了專業人才。

4、在職業教育中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進行教育。如:在學校中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形成一個健康與生態環保的行為規範,為後代子孫造福,學校使用再生紙,倡導騎自行車是一種環保行為,減少開車,共同租車,大家都要這樣做,形成不懂環保就不酷的風氣。

5、綜合素養的養成教育。一個人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個人情感、工作社群等,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專業能力的概念。德國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母雞說:“這個世界光會下蛋是不行的”,怎樣才能讓下的蛋更好吃?下蛋(工作)時有情感,蛋會才會更好吃。每個人都要自發的去激發自己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

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有幾個元素來決定,首先是在培訓中教育者的設計部分,讓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學習;第二點在教學中的命題,這個命題的質量將影響教學的結果;第三點教育面向的是學生的因素,他應該知道自己也要有責任(家庭、社會的基本公共教育),自己要有責任感,不能僅僅從操作任務上來看,要有自己的自覺性,有自己的思考;第四點指完整性的全面性的學習,企業要解決的任務是盈利,自覺性的工作掛上鉤,形成企業精神,協同整體運作。最後說工作能力作為選評的專案,代表工作能力的結果通過考試來決定,但應考慮一些態度等情感因素。如果在培訓完成後,一個學徒對這個職業產生了專業認同。工作愉快,喜歡,得到滿足,今後在此專業上將得到更多的進展,這才一個合格的教育產品。

質量監管機構是行業公會。全德國有80個行業公會,以產業分割槽,組成人員為當地的有代表性的工業家與企業家。這是一個受國家監督的社會組織法人單位。這些企業家每年要付年費給公會,公會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負責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學生提供諮詢,認定培訓企業資質,進行相關的職業考試。他們提供資料資訊庫,會員可以得到免費諮詢,有教學專家提供建議。也提供給企業各項幫助,如國家對企業的優惠政策等(土地計劃、對外界的聯絡、與國外的資訊諮訊)。

學生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時,學校教師代表、企業代表、公會均會派出代表共同參與。公會是義務的,不接受酬勞。這也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中立性。三方也可通過考試發現存在的問題,可以對課程的內容起到控管作用,對專業的發展提供展望。

1、開啟畢業生的上升通道,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考取學士、碩士和博士的途徑與機會。畢業生通過社會培訓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容易的進入上級學校。並且在某一階層、某一階段,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2、加強在考試方面的要求,要達到社會的需求目標。隨著社會對職業要求的提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會更加的嚴格,尤其是在面試的過程中會更多的考察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對人的尊重)

3、更多考慮其它歐州移民的問題,將他們納入德國體系中。如西班牙過來工作,在統一資格認證方面要多考慮。

4、將師傅引入大學來,讓他們學一些學位課程,帶給他們更好的待遇,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5、將雙元制引入特殊教育中。部分殘障的學生原來在一些單獨的特殊學校,但這些年的趨勢是這部分學生也融入到雙元制職業學校來,將來也可獲得工作的機會,更好的融入社會。

1、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德國的出生率在不斷的下降(法律促進生育,家庭內有三個孩子可以免稅,正常稅負為37%-40%),另外部分家庭因為經濟危機移民到別的國家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醫生、律師),這就導致生源規模在不斷的縮小。

2、因為政策的關係,學校的學生會超過社會的需要,一些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培訓和實習機會。國家也在倡導型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習就業機會。而企業認為現在的青年人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值得去培養,不願提供學徒崗位,這種情況下政府也無能為力。這就產生了一年制的短期預科班,讓沒有想好學什麼和找不到接收企業的學生在學校通過學習更加深入的瞭解職業的內涵和培養綜合素養以達到企業的認同。

3、校企之間在教學工作方面溝通不是都很順暢。相互間不願意進行溝通,相互指責,溝通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難達成一致目標。

4、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方面存在問題。評價方式和內容都受到教師的質疑,教師也不願對問題進行反饋,導致教師改進方面上不是很積極、主動,使得學校在教師評價方面的改進工作也很緩慢。

在德國學習培訓中感受到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還會有多種形式的“雙元”。

文化課和專業課沒有明確的界限,企業也會教授學生文化課的內容,只要與學生的職業相關,有利於學生接受,並不侷限於教學的場所,一切只為了教育好學生。學校和企業對文化課的設定非常重視,教學內容不僅侷限於文化知識的教育,更加強調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者和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