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70週年大會觀後感9篇 盛世華章:70週年大會觀後感

近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盛大慶典圓滿落幕。這次慶典以“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主題,回顧了我國過去五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通過精彩的演出和難忘的場面,我們感受到了國家的繁榮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不僅是一次激勵人心的盛會,也是對7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深刻回顧。

70週年大會觀後感9篇 盛世華章:70週年大會觀後感

第1篇

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日,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一精一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能夠改變滄海桑田,可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能夠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向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電一影一精一心塑造了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形象。同時它也把那個時代的一批知識界的風雲人物活靈活現地呈此刻今日的觀眾面前,展示出一幅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一精一神歷史,這對我們今日是極富啟示意義的。電一影用辛亥革命那批志士仁人的一精一神寫辛亥革命,同時這部劇的這批演員,確實是在螢幕上為我們供給了很好的藝術享受。

我們今日要肯定和發揚的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種對待歷史,尤其是決定國家民族命運的重要歷史的敬畏態度。這些電一影創作人員能夠說是在我們一黨一史專家、文獻專家的帶領下、啟發下,認認真真地學一習一歷史,細心翼翼地走近歷史,感悟創造了貼合曆史人物的心靈,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地塑造好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為今日的觀眾供給歷史營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地對待歷史的傳統,跟那種借歷史去展示明星的做法大相徑庭。

以銅為鑑,能夠正衣冠;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一黨一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一愛一”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佈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70週年大會觀後感9篇 盛世華章:70週年大會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今年的辛亥革命110週年讓我感到既興奮又更能靜下心去了解和感受這一改變中國命運的革命。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當然要學習那些革命義士們的為夢想而奮鬥,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正如影片中引用的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的“命”所指的並不只是生命,更是命運,全中國全體民眾的命運啊。以往,林覺民的一封《與妻書》感動和震撼了多少人,如此年輕的生命捨棄了深愛的妻子,甚至沒來得及看一眼自我的孩子,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明白他的夢想、他的信念是什麼,他的選擇意味著將要失去的,但正如他在影片中用重傷流血的雙腿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應對著腐朽的清廷的官吏擲地有聲的喊出這是何等的氣勢,何等的堅韌,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被震撼了,被革命黨人的這份執著、堅持和信念所折服。

還有一點使我感受很深的。那就是孫文與黃興之間的情意與信任。早就想明白,傳說中的“黃興打回來的江山為何拱手讓給孫文”的答案。看過之後我想我明白了一些。這是“夢想”與“實行”的關係,孫中山先生的夢想需要有人去實踐,去拼搏,而這個人又必須是完全信奉孫先生的夢想,又完全相信孫先生為人的一個知己,所以黃興作為貼合以上條件的不二人選擔當了此重任。事實證明,這種配合與情誼到達了最好的效果,歷史選擇了孫中山與黃克強,他們二人也用事實證明了這項選擇的正確性!

此刻我想說,我也會用自我的實際行動去履行我的諾言,真正起到青年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從各方面年提升自我的黨性修養的!

40年前,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視窗和示範作用。值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釋出一週年之際,回首四十年來的征程,時光飛逝,風雲激盪,光陰荏苒,許多場景遠去而模糊,催人奮進的精神卻歷久彌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領你千里迢迢選擇深圳,從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鳴,支援著你披荊斬棘、百折不撓選擇堅守?一個人,從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從邊陲小鎮到現代都市。四十年的時光,在這裡沉澱下催人奮進的觀念,鑄成這座城市的陽光氣質。勇立改革潮頭的深圳經濟特區,忘不了“三天一層樓”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時間”裡的拼搏身影和光輝歲月。

“敢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讓土地的使用權,將土地作為生產資料進行市場化運作,與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除了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這樣的“第一次”在深圳還有很多,如物價改革、打破鐵飯碗、股份制試點、企業產權轉讓、“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對外企實行國民待遇……沒有深圳人“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勇氣,就不會有如今的“深圳奇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眾多口號中,作為“深圳速度”的前奏,該句最為人所熟知。1981年底,這句口號被豎立在了蛇口工業區門口。1982年11月22日,該句口號出現在《深圳特區報》頭版,引起了轟動,從那時起衝出深圳,走向全國。四十年來,深圳人拼搏進取,銳氣如初,吸引了著眾多人才紛至沓來,在這裡揮灑汗水、奉獻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來的城市,走在深圳街頭,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實寫照。

“來了就是深圳人”。2010年,為紀念特區成立30週年,深圳報業集團啟動“深圳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觀念”評選活動。“來了就是深圳人”因其開放和包容的價值觀,成為深圳人感觸最深的一句口號。這句簡單質樸的口號散發著濃濃的草根味道,表達著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們內心對歸屬感的深沉呼喚,也代表著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獨特氣質。這些年來,深圳治理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進。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適、環境整潔美麗、“辦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報……每次想離開,每次卻又離不開。

巨集大的社會變革往往發端於社會基層,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語言。時間為生命所承載,塑造著深圳經濟特區的文化品格,也指引著後來者不斷地創造“深圳奇蹟”。歲月變遷,深圳敢為天下的精神核心代代傳承。我們要不斷用新觀念引領舊觀念,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徵程勇當尖兵!

第3篇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見到周劍之前,對這位大名鼎鼎的“機器人爸爸”和他的優必選科技公司,記者已是耳熟能詳:2020年央視春晚上,優必選的540臺alpha機器人集體起舞;2020年央視春晚開場表演,24只jimu機器狗驚豔亮相;2020年央視春晚深圳分會場,6臺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與明星們同臺競技。來到優必選,記者很期待見到更新奇的機器人產品。

“這是優必選的第一個機器人樣機,技術上沒問題,但在量產前連續開了四次模,都失敗了,僅這一項就耗資千萬元。”剛見面,周劍向記者展示的卻是他創業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創期,這樣的失敗打擊幾乎讓優必選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這次創業前,周劍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大學期間就獲得首屆德國邁克威力最高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學業完成後被邁克威力集團收至麾下,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劍僅用四年就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大區經理。2002年,周劍與另外兩位合夥人開設工廠,為邁克威力等廠商定製生產裝置,利潤非常可觀,他開始在深圳購置房產。

2008年,一次參加國外機器人展會的經歷,給周劍的人生帶來轉折。這次展會上,一臺可以模擬各種動作的人形機器人引起周劍的好奇心。他想買,但外商非但不賣,甚至都不讓靠近看。這讓周劍心中格外難受,他暗下決心,在深圳開始機器人專案創業歷程,“看都不讓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發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機器人學者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夢想。憑著一腔熱情闖入機器人行業的周劍發現,這次創業的難度超乎想象。很快,2000萬元被周劍全部花完。

“當時不懂融資,都是靠自己借錢、押房子去籌措資金,走著走著,發現錢根本不夠用,只能賣房子。”從2010年到2012年,周劍靠借錢和賣房子支撐機器人專案運轉,投入大卻不見任何收益。

賣掉第一套房子時,周劍沒有多心疼,但父母覺得不對勁了。“爸媽當了一輩子老師,現在靠退休工資生活,在他們的觀念裡,這麼折騰就是不務正業,現在居然還要賣房子,更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來自父母和工廠合夥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紛紛勸說周劍放棄機器人專案,但周劍仍然堅持,作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把工廠的股份賣掉,並將自己在深圳購置的房產和轎車全部賣掉,籌措資金投入機器人專案。年邁的父母見兒子不聽勸,一氣之下離開深圳回了上海。

“2012年賣掉最後一套房子時,感覺非常糟糕,資金上陷入困境,還要面對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劍說。

“還好,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周劍說,“深圳的機器人專案創業團隊非常支援我,大家一致認為專案已經有眉目了,這時停下來太可惜了。於是我們堅持了下來。”

2012年3月31日,優必選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區的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大樓成立,周劍重整行裝再出發。當年秋天,為了籌集資金,周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創投活動,出乎他意料的是,憑藉開模才開到一半的樣機,優必選就陸續拿到了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當時聽到投資人說了一句溫暖的話,‘你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我還怕什麼呢?’”周劍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託舉著他飛向夢想。

2015年,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辦公環境,周劍想把公司搬到南山智園,這裡地理位置優越、租金優惠,但當時處於創業期的優必選,在納稅額等方面還不滿足園區入駐條件。園區負責人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摸底”後,認為智慧機器人正是深圳積極佈局的“未來產業”,破格讓優必選入駐。“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不是靠發文件開大會,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行動。”周劍說。

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個成就夢想的舞臺上,優必選一直在加速奔跑:自主研發的伺服驅動器誕生了,成本降到進口產品的幾十分之一;第一臺機器人alpha誕生了,教育機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當工作累了的時候,周劍喜歡透過辦公室窗戶向外遠眺。幾年前還是一片舊工業區的南山智園,如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園,有眾多創新企業進駐。周劍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來,懷揣創新夢想的同行者正越來越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讓中國流動人口逐漸龐大起來。春節期間,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遷徙,被稱為“春運”。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比近七成,春運壓力相當大。火車票一票難求,回家過年對深圳人來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上世紀八到九十年代,許多深圳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買火車票通宵排隊。因為買票人太多,只能出動武警來維持秩序。數千排隊買票的人被分成若干個100人左右的方隊緩緩前行,以避免擁擠造成踩踏事故的發生。夜晚氣溫較低,排隊的人穿著厚厚的衣服,帶著小塑料凳,還要準備一些食物以免捱餓。因為出入不方便,上廁所都成問題。好不容易排隊到售票視窗,可票賣完了,只能等第二天排隊繼續“戰鬥”。

買票難,乘車也不容易。那時,沒有座位的站票比較多,綠皮車車廂內非常擁擠,走廊上、廁所裡都擠得滿滿當當的。那時,物資還比較緊缺,旅客都是大包小包,肩挑背扛地將大彩電、電腦、美食、服裝和當時很受歡迎的港貨往家鄉搬。

如今,深圳“春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回家過年的交通方式有高鐵、飛機、長途大巴、私家車等多種選擇;在家坐著,用手機就可以網上購票,刷臉就可以上車、上飛機,不再熬夜排隊買票了;快遞、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網上購物應有盡有,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家背東西了。你完全可以穿著時裝,優雅地坐高鐵或坐飛機回家過年,盡情享受輕鬆返鄉的感覺。

從“春運”的變化可看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正式施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在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這一事件,也標誌著我國開始了從有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轉眼間,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已經吹了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神州大地,在改革的浪潮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普通人,自己也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國家,成長在這個年代。

改革開放的成就對於我來說,可能在大的方面,不能說的特別具體跟全面,但是我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跟你述說,我身邊的變化。

如果說改革開放對國家的改變是經濟體制上的,那麼對個人來說,尤其是我們這些年青一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衝擊。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導致我們的上一輩,無論是做事上還是自我的生活哲學上都趨近於保守,這一點我們能理解,畢竟是自然,人文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是縱觀今天的年輕人,以及我身邊的同齡人的狀況來說,情況已經大不一樣,時代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撞擊,使我們日常接觸的東西,其一是多了很多選擇,其二是有了更多的精彩。近幾年,創業在年輕人中間的火熱程度愈演愈烈。自己覺得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大的環境和政策的改變,四十年來的開放交流,使國家看到了年輕人發展的更多的可能性及其可塑性,借鑑國外大學,國外社會鼓勵年輕人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的做法,我們國家也倡導年輕人,多去嘗試嘗試不同的路,也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二是,我們這一代,是成長在改革浪潮中的,自己從小耳目渲染,對一些事情,也很有自己的主見,換言之,會在成長的路上,去不斷詢問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理清了心裡最渴切的呼喚後,會勇敢的去追尋。就如創業一般,這個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對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狀態的一種反抗,年輕人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太過於傳統。這種改變其實就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一種改變,一種思想上的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是思想來指導的,他在日常中的所作所為,其核心指導就是腦海所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國家在國際交往上,更加開明,而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則有了更多的選擇,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也是一種莫大的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我們雖然處在平凡的高速收費單位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心懷目標,那麼我們會有更出色的成績。

今天,深圳經濟特區40歲了。我們與千千萬萬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設者一起,由衷地道一聲:“我‘圳’生快!”

古語云,“四十不惑”。對人來說,40歲意味著經過生活的磨礪和積澱,開始進入自信成熟的新階段;對一座乘著改革開放春風快速崛起的城市來說,四十不惑,意味著經歷一次次爬坡過坎後所達到的高度和收穫的豐盛,以及踏上新徵程時的從容不迫。

40年來,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荊斬棘,踏平坎坷,終於將深圳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沿海漁村,建設成為千萬級人口的充滿生機的國內一線城市和創新動力十足的國際化大都市,經濟體量從1979年的不到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7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和縮影之一。

深圳的發展繁榮,起初得益於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中央“允許試、大膽闖”的政策支援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諸多禁區,市場化措施首先在深圳進行嘗試,商品市場和資金、勞動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場紛紛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境內外資金和人才紛紛湧向深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打通,改革與開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製造業、商貿、金融等領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現出了蓬勃活力。

在當時的發展戰略中,經濟特區被賦予了以區域性增量帶動全國存量改革開放的意圖,深圳的成功也確實充當了示範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帶動了內地的改革開放。深圳還一度充當“黃埔軍校”的角色,向內地輸送了大量的市場經濟各類人才。以經濟特區攪動全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謂不負使命。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之後,市場化改革熱潮在全國掀起,社會上一度出現“特區不特”的擔憂。21世紀初,東南亞金融危機餘波未了,一些地區因獨特的政經地位在城際競爭中長袖善舞,民間亦曾出現“深圳,你被誰拋棄?”的議論。然而,深圳的改革並未因此停步,這些關於深圳衰落的擔憂最終都未成為現實。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不論是明星企業的崛起、整體產業的升級,還是整個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現都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出現新產業浪潮,深圳又一次踏準節奏,在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領域迸發出新的活力,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力,在全球城市綜合實力競爭中優勢進一步凸顯。今年以來,面臨外部環境和疫情的衝擊,深圳在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實現了gdp正增長,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回望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跨過了一個又一個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綜合實力不斷上臺階,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斷上升。4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從當初依靠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轉換為主要依靠體制和文化優勢。

深圳經濟體制優勢體現為市場經濟成色高、民營經濟活躍、民間創新力強和政府服務型定位。這些要素的組合創造出了一種寬鬆、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大大降低了經濟執行中的交易成本,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本和人才構成了持續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優勢體現為務實、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點和民營經濟佔比高的經濟結構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質的主要因素。“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些口號背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進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廣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早期階段,計劃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的內地把深圳商品經濟的成功喻為“斯芬克斯之謎”,甚至掀起一股探謎解謎的熱潮。當市場經濟改革在全國推開、市場經濟的框架寫進教科書之後,深圳在經濟執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繼續顯示出一種特質,優等生的榜樣作用繼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仍然是“我們的深圳”。

這些年來,不斷有其他一些地方學習深圳,甚至組團到深圳取經,但因為自由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土壤達不到深圳那樣的厚度,借鑑和移植深圳經濟體制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也提醒我們,要學到深圳的精華,要先培育相應的文化土壤。維護深圳經濟發展的優勢,一定要維護深圳體制的優勢,更要維護深圳獨特的市民文化優勢。

毋庸諱言,當前深圳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人口流入與土地資源、人口結構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需要有效解決,房價對創新精神的負面影響也需要妥善處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達不到人們期望之處。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讓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應當引起每一個人的思考。

與40年前設立特區時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臺。在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深圳被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在科技創新、科學發現方面作出新貢獻,大力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還要發揮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領先優勢,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城市範例”。

獨美不如眾美,深圳一開始就是全國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們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經濟發展是否成功,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全方位的示範作用帶動更多沿海和內地城市進行體制創新、治理創新,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力。我們相信深圳將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成就輝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負著新的使命,以夢為馬,奔向遠方。祝福你,我們的深圳!

第4篇

其實,“擴容”對特區來說,並不陌生。從最初的2.14平方公里的試驗田,到最新的11區、2465平方公里。

熟悉深圳歷史的人都知道,先有蛇口工業區,後有深圳經濟特區!

1979年年初,交通部駐香港的商業機構“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長袁庚向中央提交了一個報告,建議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蛇口建立一個碼頭,發展招商局與香港的貿易,引進利用香港的資金和技術。

隨後,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與谷牧約見了袁庚,聽完彙報後,李先念決定給袁庚“一個半島”去實驗。

袁庚先生後來回憶說,他當時“思想不夠解放”,不敢要個半島,而只要了2.14平方公里。

於是,“香港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先於深圳特區在1979年年初掛牌成立了。建設蛇口工業區炸響的第一聲開山炮,也成為了拉開改革開放序幕的標誌性事件。

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吃大鍋飯、職務終身制的時代,蛇口工業區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闖出了一條“蛇口模式”。下面列舉幾個改革片段:

在建築工程方面,蛇口工業區最早嘗試引進公開招標制度和承包制,極大地提升了建設效率。高層建築從原來的25天一層,迅速提高到了3-5天建一層樓。

人事制度改革,最早試驗聘任制度,取消職務終身制。蛇口工業區企業高階管理人員、政府部門主管的任命都從過去的直接委派改革成聘任制。

勞動就業制度改革,蛇口工業區最先打破“大鍋飯”和“鐵飯碗”,試驗勞動就業制度,簽訂勞動合同,之後推廣到了整個深圳特區。

改革工資決定機制,蛇口工業區最高進行工資體系改革,率先試驗基本工資+補貼+崗位工資+浮動工資的體系。

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就是蛇口工業區引入市場經濟,提高生產效率的一系列改革的集中體現。

儘管2.14平方公里的範圍並不是很大,但是蛇口工業區闖出來的“蛇口模式”,極大地影響了深圳經濟特區,後來整個中國推進的體制改革,很大程度上都跟“蛇口模式”有聯絡,甚至可以說是從“蛇口模式”擴散出去的。

隨著“蛇口模式”在體制改革和吸引外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中央決定將改革開放的範圍擴大。

有這樣一座城市,在南海邊上,是一位老人在地圖上畫的一個圈兒,她有著“經濟特區”的稱號,這是哪裡?這就是美麗的深圳。

深圳的景色是最迷人的。早晨,走過林蔭小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陽光透過樹葉照射下來,星星點點的,好似金色的花瓣散落在小路上;有的還輕柔地撫過人們的臉龐,滑落到肩上,就像母親溫暖的手。穿過林蔭道,登上蓮花山,站在山頂上俯看深圳。眼前的市民中心,如大鵬一樣正待展翅起飛,翱翔天空;不遠處的立交橋,縱橫交錯,好似給深圳披上了一件白格子衣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金色的光芒;遠處的平安大廈,高聳入雲,像巨人一樣頂立在天地之間,看著深圳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深圳人是最勤勞盡責的。清晨起來,聽見“唰、唰、唰”的聲音,就知道是環衛工人已經開始打掃城市的衛生了。可不要小看了他們,在臺風過後的那一個夜晚,是他們清除了主幹道倒下的樹木,散落在路上的垃圾。清理一條路上的樹木和垃圾,也許並不困難,可深圳有多少條主幹道需要清理啊?是環衛工人們,不辭辛勞,加班加點,奮戰一夜,讓第二天的的公交系統才可以正常執行,不至於癱瘓。在後續的幾天,也是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逐漸把人行道的樹木、樹葉也清理乾淨,讓上班人們,上學的我們,避免在叢林裡穿越。不止是他們,還有很多堅守自己崗位的人,比如水務、電力工作人員,在臺風天氣仍然搶修臨時出現的供水、供電故障,力求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市民提供最好的生活服務。不出半個月,大災之後的深圳又恢復了元氣,不管是大街小巷,還是公園景區,又重新變得乾淨整潔。她像一位年輕時尚的少女,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青春美麗、活力四射的。

深圳人的心靈是最美的。記得深圳新洲路上有一條河,叫新洲河。十多年前,這條河是一條又髒又臭的汙水河。在人們發現河水汙染十分嚴重時,政府下令停止對新洲河排放汙水,並開始治理新洲河。挖去了河裡的淤泥,在河道旁種植了植被,綠樹;人們也不再隨意往河裡倒垃圾。經過幾年的努力,新洲河的水不臭了,河道兩旁綠樹環繞,新洲河變成了現在的景觀河。現在的深圳,越來越多的市民們主動把垃圾分類後才丟進垃圾筒裡,愛護這個城市的一草一木。還有更多的志願者,他們不求回報,善良友好,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在“u”站為來來往往的人義務諮詢,免費服務。每當各地發生災難時,深圳人民總是積極捐款捐物,奉獻愛心。

崗廈村民見證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改革鉅變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

築牢城中村疫情防線,組織復商復市,穩增長保繁榮;推進雨汙分流,環境提升,物業增收;組織村民股東到國外考察開眼界,村民福利件件暖心。崗廈老村民文老伯說起崗廈股份合作公司給村民辦的實事,連連稱好。

搭上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40年的列車,崗廈村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鉅變。村民代表紛紛表示,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是全體股民共同富裕的集體經濟大平臺,公司董事會是改革開拓的好班子,是為股民謀福利辦實事的大管家。

one avenue卓越中心是崗廈城中村改造帶來的cbd時尚新亮點。

崗廈村地處深圳cbd核心地帶,是深港交流的前沿。而在改革開放前,村民長年靠耕種上千畝田地為生。單一的農業收成僅能維持基本溫飽,稻田產量不夠還要種蕃薯備雜糧。正是特區改革開放的大潮,給崗廈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昔日的低矮村屋變成了白領出入的摩天大樓,昔日的農桑田地變成了中央商務區。崗廈村如今整體融入到中心區板塊,是深港河套片區科技合作的前沿片區,是深圳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的新引擎。

崗廈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文曉陽表示,1992年深圳農村城市化全面鋪開,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掛牌成立,崗廈村民從洗腳上田變為洗腦進城。崗廈股份合作公司團結帶領股民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抓住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機遇,集體經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從創富到創新的歷史性轉變。

2020年年底,深圳cbd沉浸式街區購物中心——oneavenue卓悅中心盛大開業,成為深圳新商業和大灣區時尚打卡地。該商業中心正是崗廈河園片區城市更新十年磨一劍的成果之一。

該中心位於福田中心區,會展中心站等四個地鐵站的直達區,形成4個mall(時尚商場)+1條大街+2個獨棟的開放式商業組團模式,一條800米長、90米寬的漫步式“中央大街”將其串聯。整個mall從建築到陳設呈現出5g時代的時尚感。來自海外的崗廈宗親代表表示,這個商業綜合體就是放到香港、倫敦、紐約都是現代時尚的標杆,展示了新時代深圳建設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氣魄。

2020年崗廈河園舊村改造進入物業返回階段,崗廈專案返回商業面積整體融入到cbd大時尚大品牌。2020年公司董事會會同監事會、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代表全體股東有效推進了崗廈河園舊村改造收官驗收工作。返建物業崗廈城04地塊於2020年12月通過深圳市規土委審查,簽發《深圳市建設工程規劃驗收合格證》。崗廈城04地塊返建物業包括住宅,商業以及相關配套等順利通過了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項竣工驗收,全部合格。365_cn

崗廈村由河園片區和樓園片區兩大重點組成,河園片區樹起了城市更新標杆,樓園片區更新也將啟航。2020年6月,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根據《福田區股份合作公司城市更新專案引入合作開發主體工作規程(試行)》的規定,推進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通過深圳市聯合交易所平臺的競爭性談判,引入深圳市京基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的合作開發主體。2020年6月10日,該公司召開股東代表大會,表決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同意與深圳市京基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村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合作開發協議書》補充協議,順延原協議形成合力。

2020年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順利推進,基本完成片區內房屋的測量工作。2020年根據崗廈村與開發商的協議和工作計劃,將向福田區城市更新局申報計劃立項。股東代表紛紛表示,要繼續支援樓園片區城市更新,把崗廈建成深港科技合作前沿的宜居社群幸福社群。

80年代,深圳曾贏得過“深圳速度”的美譽。在即將跨入新世紀門檻的時候,這裡又以另一種“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矚目,那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來,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遞增。1998年,深圳工業總產值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達1848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55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才只有22.9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1%。

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後,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一輪浪潮。當人們在為深圳將失去政策優勢而擔心的時候,深圳人卻以增創高新技術產業新優勢的輝煌業績,再次走在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前列。

產業優勢是一切優勢中的最大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繼續當好“排頭兵”的最恰當的抉擇。

“春江水暖鴨先知”。深圳人敏銳地看到,當今世界,知識的資訊量在以幾何級數增長,一些國家和個人的財富 也在呈幾何級數增長。

國際經濟專業化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程序加快,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具生命力的產業。1992年後,一股全方位改革開放的巨浪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浦東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環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奮起直追的步伐,許多地方吸引外資的政策比深圳還要優惠,一些“三來一補”的外資企業開始離開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 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1995年,一向關心深圳特區事業的江澤民總書記給深圳人提出了一個大課題:“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 。

時隔不久,新任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視察深圳幾家高新技術企業後,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明確要求深圳要探索 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路子。

這是一個沉甸甸的歷史任務。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在思考:“增創新優勢”的突破點該選在哪裡?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僅面臨著眾多強手在人才、資源和市場方面的激烈競爭,而且自身內部出現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約著深圳經濟的發展。事實證明,深圳要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站穩“排頭兵”的位置,就必須揚長避短,搞別人不能 搞、不合適搞或沒想到要搞的產業。

產業優勢是一切優勢中的最大優勢。這已經成為深圳人的共識。

在冷靜地分析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大趨勢和深圳自身條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層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增創新優勢的一個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紀門檻時繼續當好“排頭兵”的最恰當的抉擇。

正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1990年,深圳市黨代會作出了“以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決定。之後,相繼於1991年8月,釋出了《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1993年6月,公佈了《深圳經濟特區民辦科技企業管理規定》。到去年2月,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即22條),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電子資訊、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1998年6月,在深圳市委二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深圳的意義作了精闢、高度的概括。他說:“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後勁所在。深圳要在產業升級上走在全國的前面,就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深圳的特色經濟和第一經濟增長點。”

後來發展的一系列事實證明,深圳作出的這一抉擇是及時和正確的。

發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個要素:智力資源,金融資源,生活發展環境, 深圳全都有。

1997年11月,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約翰-吉本斯率領美國政府科技代表團來到深圳進行實地考察。離開時,他說:“發展高科技要有三個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資源;要有相應的財力和金融資源;還要有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而這三個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對深圳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深圳目前已躋身於我國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成為我國唯一的海陸空口岸俱全的城市,並獲得全國“科技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天藍,水清,草綠,花紅,城美,使初來深圳的遊客都會產生一種驚喜,深圳成了海內外人才最喜歡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開發科技公司一些來自發達國家的科技人員滿意地說:“這裡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一點不比我們國家差。”科興公司幾位從美國回來的博士太太說:“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看不出與美國有什麼兩樣。”

美國紐約賽博投資基金在深圳籌建了一座中國內地最大的軟體產業園。“因為深圳有市場,有資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領導戰略觀念方面,深圳具有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產業園區總經理陳衡六這樣解釋他的選擇。 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高階經理人才市場、科技人才市場和激勵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利益機制。全國各地每天都有近萬名各類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場流動,為深圳各個高新技術企業補充新鮮血液。

深圳的華為、中興通訊等高新技術企業,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學畢業的一兩千名大學生、研究生。他們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戶指標不夠。深圳市政府為他們招聘人才一路大開綠燈。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了總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區的人才,帶著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風俗習慣來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機制的大熔爐。深圳人特別易於接受新事物,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深圳能夠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環境背景。

幾乎任何一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研製和生產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以計算機為例,深圳約有1500多家配套工廠,生產除晶片以外從機箱、板卡、接外掛、顯示器到磁頭、硬碟驅動器等幾乎所有的計算機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萬臺左右。深圳的產業配套優勢,已成為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但更是一種風險高、投入高的產業。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資條件,國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外匯存貸款餘額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資金拆借市場、保險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發達。比較齊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能源源不斷地注入資金進行技術開發。

深圳還在國內最早建立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制訂了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高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護 和尊重。他們的後顧之憂比較少。

此外,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資金市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圳的長城公司、開發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從香港籌集資金用於發展自己的企業。

香港的國際資訊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獲得各種科技研究與開發所需的資訊、原材料、原器件和技術資料,大大縮短了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時間,降低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及生產成本,並保證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通過香港迅速進入國際市場。這一切,都為深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形成一個共識:一切工作都要為發展高新技術產 業開路。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這幾年之所以能持續快速發展,與這些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勇於開拓,努力創新,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的機制和體系是分不開的。為了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變化和市場的挑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形成了一個共識:一切工作都要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路。在這種共識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術專案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決策層的議事日程並得到解決。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為高新技術企業服務的快速反應機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專家決策諮詢系統,通過制定規劃、投資導向或扶持政策,及時引導產業發展,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對未來的發展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能力。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深圳立即作出反應,於當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扶持生物工程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決定》,以推動生物工程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加速發展。隨後又出臺了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22條》,起到了及時預防和有效化解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的作用。二是改革、簡化政策審批制度,審批專案由723項減為305項,從而能快速處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深圳還建立了市領導現場辦公制度,政府職能部門也建立了相關制度,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 。

針對深圳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較少、本地科技資源相對貧乏的狀況,深圳揚長避短,通過大膽創新,初步建立起了適合深圳特點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國外研究開發機構為補充的技術開發體系。深圳從不同的方面和層次推動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的建設。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積極培育科技資源,將科技資源向企業傾斜,大力扶持企業的自主開發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推動了科技資源與經濟資源更緊密、更有效的結合。二是積極推動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業已與國內的200多所大學、幾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關係;近年來進一步提高了與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層次,將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向內地延伸,在內地設研究開發機構,迄今這樣的機構已達幾十家;而像康佳、華為、中興通訊和開發科技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則把研究開發機構設到美國矽谷去。深圳通過“借腦子”的辦法,使國內外幾千名科技人員在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工作 。

多年來,深圳強化企業技術開發的主體地位,在資源配置、人才引進等方面向企業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開發機構中,屬於企業創辦的有477家,佔91.7%,全市的研究開發人員中,有90%集中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研究開發的投入主體,1997年全市研究開發經費的81.86%來自於企業,1998年129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投入研究開發經費18.68億元,佔全市研究開發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請專利2093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企業,是全國第一個以企業專利為主的城市。

高新技術產業包括多個門類,深圳作為一個新興城市,不可能也沒必要貪大求全。深圳的選擇是:優勢優先,扶持重點產品、骨幹企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時,明確了“九五”期間重點發展計算機、通訊、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機電一體、新材料、生物工程、鐳射大高新技術產業這是深圳依據自 身發展情況作出的正確選擇。1996年,深圳推出了“高新技術產業三個一批戰略”(一批重點產業、一批大型企業、一批名牌產品)。根據這個戰略,深圳將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電子資訊、生物技術和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扶持華為、中興等26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及19個創名牌高新技術產品,並在資源配置、人才引進、政策扶持等方面向進入“三個一批”計劃的產業、企業和產品傾斜。計劃實施以來,每年科技三項經費的60%以上投入到相應產品、企業、產業,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化、產權多元化,是深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探索知識資本價值實現途徑的一項大膽創新,也是深圳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體制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1995年開始,深圳就在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大力推行技術入股制度、科技人員持股經營制度、科技開發獎勵制度等,在實踐中找到了合乎科技與經濟發展規律的知識資本價值的實現途徑。目前,全市已有幾十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推行員工持股經營而上升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業推行了員工持股經營,出現了一大批以技術作價入股的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產業特點的、以保護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分配製度和經營 管理制度。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深圳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連鎖反應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給深圳帶來了經濟的騰飛,更重要的是對深圳的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城市建設、企業管理、傳統工業等等,都帶來了潛移默化而又影響深遠的連鎖反應。

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果說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開放、敢闖敢試而引起舉世矚目的話,那麼,從那以後,深圳是以一大批響噹噹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叫人刮目相看。華為、科興、希捷、開發科技、安科、比亞迪、澳沃、中興通訊、賽格以及它們生產的sdh傳輸系統、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產品以及08程控交換機、10程控交換機等一批名牌產品,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國和世界市場上,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機勃勃 的氣勢。

高新技術企業在深圳的崛起,產生了巨大的廣告效應,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到深圳尋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戶。到目前為止,全球500強及大型跨國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資興辦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的設立,帶動了深圳的產品出口,促進了深圳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也給深圳培養了人才、帶來了資訊,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場、成為國際性城市 的程序。

高新技術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術企業與國際著名企業管理模式接軌的步伐。一些參觀過華為、科興、開發科技等公司的客人們說:“這裡的廠容廠貌、管理方式與國外的現代企業沒有什麼兩樣。”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明顯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質和文化素質,加快了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學英語學電腦已蔚然成風,網際網路使用者已超過15萬戶。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在一個無形的層面上帶來了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型,帶來了社會風氣的轉變,推動了整個城 市社會文明的進步。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並非易事。深圳的經驗表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形成的壓力,能夠有效地改變人們對知識與人才的傳統看法,迫使人們自覺地去追求新知識,學習新技能,主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傍身”,已經成為眾多深圳人的共識。

在深圳,幾乎每一個對技術工人有需求的行業,都有長期或短期培訓班在面向社會招生。一家規模較大的勞動技能培訓中心負責人說,他們開設的培訓專案多達90多個,經常性專案也有30多個。據勞動部門統計,去年,深圳約有10萬人參加過勞動技能培訓,兩萬多人蔘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的正確戰略抉擇

我們認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值得人們認真借鑑和思考的:

第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是領導必須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千萬不能喪失發展機遇。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短短10年間便成為深圳充滿活力的支柱產業,關鍵是市委、市政府領導正確地估計了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前景和走勢,正確地分析了深圳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並適時作出了轉變產業發展戰略方向的抉擇,有計劃地收縮了在當時發展勢頭很好的“三來一補”企業,集中財力、人力、物力發展以電子資訊、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歷史機遇,作出的一個適當的戰略選擇,顯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幾屆領導班子的眼光和魄力,顯示了他們所具有的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把握經濟發展機遇的領導能力。

第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從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切忌“趕潮流”,搞“一窩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幾屆領導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確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不動搖,是因為充分分析了深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客觀條件,並且正確地利用了這些條件。電子資訊、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雖然是世界產業發展的新潮流,有著十分誘人的前景,但並非哪裡都可以上這樣的專案。深圳之所以能發展這些產業,是因為它具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本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就難免重蹈過去我們一窩蜂搞“經濟開發區”,上“汽車工業”、“家電工業”的覆轍。

第三,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成功,證明了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的英明正確。深圳近10年來,儘管市委、市政府的領導班子換了幾屆,但每一屆班子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要佔一席之地等論斷都有堅定的共識和統一的行動,因此,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目標始終未變,決心始終未動搖,而且力度越來越大。十年辛苦不尋常,終於迎來了豐碩的收穫期。

第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須運用市場經濟手段,要讓企業成為主角,政府不要當“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有一個明確認識,政府的職能就是服務。政府在與企業打交道時,要淡化權力意識,強化服務意識。

從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的情況看,企業已的的確確成了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和主體,科研成果在企業、人才集中在企業、籌措資金為企業,選擇產品由企業,開拓市場幫企業。政府逐漸由計劃經濟中的主角演變成為市場和企業服務的配角。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中,深圳的政府和企業的角色意識都很到位。這就是深圳為什麼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國都有影響的高新技 術企業和產品的重要原因。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深圳市的一系列新舉措也將陸續出臺:今年10月,與外經貿部、科技部、資訊產業部、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交易會”;在境內、境外設立的兩個高科技風險基金將在年內正式運作;市政府與國家名牌大學或重點科研機構合辦的數家研究開發機構正在深圳加緊建設……

我們相信,一個嶄新的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基地、高新技術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術成果 交易中心將會迅速出現在祖國的南疆!

第5篇

縱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可以說著名的戰役數不勝數,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重要的幾場戰役確實能夠一一贅述的。世界戰爭損害巨大,那次朝鮮戰爭更是一雪前恥,中國在其中體現了重要的作用,也讓其他國家對我們刮目相看。這場戰爭是一次轉折點,這一戰打破了屢敗西方列強的記錄,新中國的力量從此展現給全世界。

對於歷史,經歷過的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我們沒有機會經歷的人只能夠通過他們的傳達去了解。其實歷史沒有客觀的,只要是人寫出來的就一定會參雜主觀因素,這本《決戰朝鮮》李峰用文字寫出了它的氣勢,這個版本儘量接近史料,可以說全景展示了當時的過程。

這本書不是單純的歷史書,作者用小說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原貌,從很多對話中能夠感受出那些人物的內心。書中記錄的歷史人物之間的對話,不論是語氣還是用詞,都能夠體現出當時戰爭的殘酷。戰爭年代人們對於問題的敏銳性很強,這畢竟是命運攸關的大事,與國家興亡有著巨大關係,所以那些決策者對於自己所做的判斷都有著深思熟慮的思考。

對於那段歷史,作者揭露了很多幕後的祕密,他直接把這段歷史本身對我們的影響改變了。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信任,因為作者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還把一些珍貴的現場照片加在書中。作者更是把這次戰爭的前因後果都做了全面的表述,讓我們看到了一段完整的歷史。

第6篇

左手擺個朝鮮地圖,右手攥著《決戰朝鮮》,每次大小戰役所涉及到地名幾乎查遍,一口氣三天看完此書,可以說蕩氣迴腸,依然神往。因為抗美援朝的故事從小就耳濡目染,聽革命先烈講過的各種抗美援朝經歷,學課本里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看書本中楊根思、黃繼光和邱少雲的英雄事蹟,賞電影裡《英雄兒女》王成向我開炮的英模故事,等等各種英雄為新中國建設而勇於奉獻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過去我對這些瞭解只是片面的,各種琳琅滿目的書讓我眼花繚亂,一直沒有形成系統深入的瞭解。當我有幸閱讀此書後,使我全面地詮釋了抗美援朝整個過程的始末。 全文分為八個部分:(1)新中國建立後國內外局勢以及大戰的背景;(2)朝鮮戰爭的爆發,金老胖初期連戰連捷的戰況描寫;(3)金老胖的戰略失誤導致連連敗退和我國準備援朝的準備;(4)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第一、二次戰役戰略反攻,狠狠打麥克阿瑟的臉;(5)第三、四、五戰役運動反攻迅速收復失地,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6)轉向戰略防禦階段後,漫長的邊打邊談過程;(7)最後階段的我軍全方位反擊,最終實現停戰促和;(8)對全文進行總結,並對敵我情況全方位分析與講解。 作者不僅對戰爭細節進行全方位的披露,穿插這各種小故事,語言大氣恢巨集,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而且在緊張的氣氛中又充斥著作者的詼諧幽默,在和平的年代重溫我軍的輝煌,體會革命先賢的大智大慧,對想了解朝鮮戰爭的人有莫大幫助。雖然,書中有細微時間上的筆誤,但瑕不掩瑜,是本好書,強烈推薦。

第7篇

曾經有這樣一個國家,在最黑暗的時期,皇太后和皇上被不到兩萬人的八國聯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趕得團團亂轉,這個國家的人民在以後的整整五十年間被世界稱為“東亞病夫”,這個國家被全世界蔑視。而在一場偉大的戰爭中,這個民族在鄰國的土地上粉碎了為數上百萬人的十六國現代化聯軍,全世界都開始對她肅然起敬,都開始重新衡量這個民族的分量和價值。

曾經有這樣一個國家,她被其近代的死敵日本蔑稱為“支那”。而在一場戰爭之後,“支那”這個詞迅速從日本的口語中消失。連滿手血腥的日本戰犯也在這場戰爭後開始真心接受改造。

曾經有一場偉大的戰爭,一個百年積弱、飽受殖民凌辱的大國,在三年的激戰之後,使“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沒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彭德懷語)。

這就是堪稱新中國“立國之戰”的抗美援朝戰爭對於我們這個國家的意義。

每一場重要戰爭,除了物質上的損失與收穫外,都會給當事國的人民留下一點什麼。這種留下來的東西往往會滲透進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乃至於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思想基因之中。新中國剛成立就進行的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是這樣一場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的偉大戰爭。

歷史是不應被遺忘的,文學作品就是傳載歷史的主要手段之一。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值得無數作品去描述、去反思的戰爭,因為它對於我們民族的現代化程序有著太重要的意義。據說,在西方有三萬多種著作從不同的角度記敘朝鮮戰爭和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令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顫的壯舉。我們中國人應該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讓我們及後人去銘記那場戰爭,因為,我們才是那場戰爭真正的主角和勝利者。

如果說這本書與國內其他同題材作品有什麼區別,我想有兩點:一是這本書全景式地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令人信服地再現了志願軍越強的真實面貌,揭示了中國軍隊各軍兵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進行現代化奠基的全過程,場面比較巨集大,而其他幾本有影響的同類書多是摘取這場戰爭的一些片段。我想,這是《決戰朝鮮》的第一個特點。

二是我自信寫出了前輩們真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風貌,我想這和我的家庭背景有關係。我出生在湖北紅安,那個小小的縣城為中國革命奉獻了二十多萬烈士,我家裡的直系親屬從紅軍、新四軍一直當到解放軍,而這種情況在紅安大大小小的山村裡比比皆是,所以我瞭解那一代人,因為我是在一個崇敬英雄、盛產英雄的環境里長大的。中國很多關於這場戰爭的作品,都從武器和物質的角度把中國人寫得有點悽悽慘慘切切,可我知道,那場戰爭中的中國人不是那樣的,那一代人並不像有些書寫得那麼慘,他們活得非常充實,他們相信自己是正義的,他們的幸福感不比我們當代人差,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活得非常短暫。不理解這一點,就根本無法理解那一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那一代人為何能做出邱少雲、黃繼光那樣的壯舉;就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乃至根本無法理解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打下來的。他們犧牲的時候,懂得為之犧牲的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的意義,他們知道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所以他們敢於犧牲。雖然滄海桑田,雖然當代人不能理解,但他們確實曾經那樣真實而崇高地戰鬥和生活過,當代人或者沉迷於物質的享受,或者為物質的缺乏所困,和他們誰活得更有意義、誰更充實,很難說。

或許,在我們中的某些人嘲笑那些歷史硝煙裡的偉岸身影時,他們也在雲端冷冷地鄙視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淺薄和低劣。正因為我深深地理解那些雲空中的英靈,所以我能寫好他們,這也就是《決戰朝鮮》得到廣大讀者認可的根本原因吧。

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要想被人看得起,總還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第8篇

今天我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美國的統帥克拉克想要佔領朝鮮,而後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以為首的中國政府看透了美帝國主義的野心,因此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願,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中朝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難以置信的高度智慧和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正如“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

那天,我們上體育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遊戲,遊戲規則是用一根繩子同時綁住兩個人的一條腿,然後圍著操場跑一圈,看哪組用的時間最短。”老師讓我們用抽籤的方式來分組,結果我抽到我最好的朋友---趙子晗,我高興地幾乎要喊出聲來。我想這還不簡單,憑我倆的默契,我們一定會取勝的。比賽開始了,老師一聲令下,我們就趕緊向前衝,可看事容易做事難,還沒走出幾米,我們就摔倒了好幾次,摔得灰頭土臉的,我們掙扎著爬起來,這可怎麼辦?突然我靈機一動對著子晗輕聲說:“現在聽我口令,我喊一的時候我們一起邁綁著的腿,我喊二的時候邁另一腿。”子晗會意的點點頭。我們一起喊著口令“一、二、一二、……”。在接下來的路程中我們跑的很流暢,最終我們在遊戲中獲得了第一名。

這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能戰勝困難。

小到一件事,大到一個國,中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沒有屈服,“五·一二”大地震沒有震垮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心;無情的洪水、泥石流沒有沖走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情。在災難面前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用高超的智慧,無所畏懼的勇敢拼搏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把困難踩在了腳下。

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民永遠跟黨走,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點評:本文小作者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故事中感到“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戰勝一切困難”這個主題思想,並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感悟。文章內容豐滿充實,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結尾深化了主題,立意深刻。

第9篇

坐在寬敞舒適的本田吉普車裡,我的心情格外激動,不停地催問著爸爸:“到了嗎?快到了嗎?”突然,一輛輛威猛帥氣的陸戰式坦克展現在我的眼前。緊接著,一架架排列整齊的火炮、米格式戰鬥機也依次閃亮登場。“哦,抗美援朝紀念館到了!”我興奮地大喊起來。車剛一停下,

展廳中央,兩座青銅雕像高高地矗立著,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彭德懷總司令臨危受命時的場景。彭司令身穿呢子大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望著朝鮮的方向,好像正暗暗下定決心,一定不會辜負主席的期望。在雕像的後方,刻著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廳裡一直迴盪著“打敗美帝野心狼”的雄壯歌曲。

在第一展廳裡,陳列著各種各樣的軍用水壺和美式卡賓槍。我興奮極了,在一個個展臺前穿梭、觀看。聽導遊阿姨說:

“抗美援朝戰役共分為五次大戰,每次戰爭都相當地激烈。第一次大戰志願軍就將聯合國軍打了個大敗,直接把他們趕到了三八線以後。朝鮮人民為志願軍縫補衣物,運送糧食。曾有一群朝鮮婦女頂著炮火,為志願軍戰士們送飯菜。這濃濃的中朝兩國友誼,怎能讓人忘懷?在一次次戰役中,也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拉響手__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孫佔元;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的邱少雲;第一個將敵軍戰機擊落的王海……這些英雄的光輝事蹟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走過超級通道,一個巨型戰鬥模擬沙盤就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這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在沙盤旁的介紹中,我得知上甘嶺戰役打得極為慘烈,歷時43天。美軍共投入6萬餘人,重型武器不計其數。在攻打597。5高地時,志願軍遭到了密集的炮火阻攔。通訊員黃繼光在彈盡糧絕之時,挺身而出,衝向了敵軍的火力點。在探照燈的指引下,他艱難地爬行著。最終,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敵人的槍眼。“殺呀!為黃繼光報仇。”震耳欲聾的口號聲響徹雲霄,戰士們向潮水一般湧了過去,一舉攻下了高地,為以後的大小戰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看到這裡,我彷彿也回到了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和志願軍一起痛打美國佬。

走出展廳,我感慨萬千。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我穿越歷史,領略了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事蹟。我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我們新世紀的少年,一定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用先進的科學知識來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