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寫閱讀經典書籍個人感想3篇 經典之觸:書海沉思錄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很少有時間沉浸在經典書籍的海洋中。而閱讀經典書籍卻是拓展思維、提升修養的最佳途徑之一。本文將分享一些我個人對經典書籍的感想,希望能引發讀者對這些珍貴之作的興趣,並獲得與我一樣的收穫與感受。

寫閱讀經典書籍個人感想3篇 經典之觸:書海沉思錄

第1篇

?西遊記》是一本能夠震撼世界的小說。書中人物形象逼真,描寫傳奇,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本書內所描寫的到底是真是假。我也被書內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

?西遊記》中為我們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正直,膽小如鼠的唐僧;本領高強,頑皮好動的孫悟空;貪財好色,善良嘴饞的豬八戒;沉默寡言,為人耿直的沙僧。他們幾個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孫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像“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一些家喻戶曉的都是發生在他的身上。孫悟空也是我在此書中最喜歡的角色。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保護唐僧等一路西天取經。而且在他的身上有一股蠻勁兒,凡事不做則罷,一旦要做,必定有始有終,我十分欣賞他的這一點。他還敢於挑戰,不欺軟怕硬,敢於同比他強大的勢力做鬥爭。

而八戒則不同,他好吃懶惰,貪財好色。有時會撒個謊兒,可他嘴巴笨拙,又說不好,所以經常鬧出笑話來。但是他有一點精神十分可貴,他在戰鬥中從不退縮,總是儘自己的努力去與敵人對抗。

唐僧和沙僧就更不同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慢熱型”,他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急不慌的。但是唐僧為人善良,他慈眉善目的,許多人都願意與他交往。沙僧隨性子慢,但外表不俗,粗中有細,心地善良。

他們一行四人雖性格不同,武功高低不一,但他們十分團結,他們在取經的旅途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坎坷,但他們都克服了,他們團結一心,走過了萬水千山,最後迎接他們的,只有成功!

寫閱讀經典書籍個人感想3篇 經典之觸:書海沉思錄 第2張

第2篇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白楊》,通過學習我覺得自己收穫頗豐。

課文主要描寫了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唸書的途中向他們介紹在火車上看到的鐵路兩旁的大戈壁上那一行行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楊樹。文中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楊樹從來就那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文章借物喻人,寫出了眾多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無怨無悔、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父親希望兒女們學習白楊能很快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成為一個無私奉獻邊疆建設的繼承人。

我由此想到了那些日夜守衛在祖國邊疆的解放軍戰士。無論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在風雪交加的嚴冬,他們默默的巡邏在邊防線上,為了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這不也是一種白楊精神嗎?

我還想到了那些心甘情願做大學生志願者的哥哥姐姐們,他們放棄城市裡舒適的生活,懷著一顆愛國的心來到荒蕪的西部,在設施簡陋的學校、在生活艱苦的農村,用自己青春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信念點燃西部的新希望。這也是白楊精神的體現。

學了這篇文章還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學生不應該當溫室裡無憂無慮的花朵,要成為一個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人,要迎難而上,像白楊樹那樣經得起風雨的磨鍊。今後無論我在那裡,當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都會挺身而出,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第3篇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經典,幫助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藥》。

?孔乙己》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當起樑上君子最終,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與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麼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儘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為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讓全中國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