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江西的景點導遊詞4篇 "江西探祕:文雅古鎮、壯麗山水,完美慶典之旅"

江西位於中國東部,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景觀和悠久歷史文化的省份。這裡有壯麗的廬山,有神奇的井岡山,有古色古香的廬陵古道,還有風光旖旎的鄱陽湖。無論是山水之美還是人文之韻,江西都值得一遊。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西,領略這片獨特的風景吧!

關於江西的景點導遊詞4篇

第1篇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的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五百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歷代詩人墨客,更是慕名而來,紛紛賦詩填詞,歷史上李白、白居易、岳飛、文天祥、蘇東坡、李時珍 、徐霞客等均到過此處。廬山寺、廟、宮、觀多達三百處,是我國佛教和道教的中心之一。廬山以避暑和冬遊勝地享譽海內外,其各國風格的別墅為中國名山所罕見。

廬山,作為著名的世界遺產地,歷經多年的開發建設,其在地理、資源和服務功能上的三大優勢進一步顯現。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佈岡嶺26座,峽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__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裡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作為大禹時所做的《禹貢》及稍後的《上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__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續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關於江西的景點導遊詞4篇

第2篇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定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汙道等等一應俱全。

第3篇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遊!江西是個好地方,這裡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

婺源,位於江西東北部。在唐代的開元28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裡文風鼎盛,古蹟遍佈,尤其是明清古建築群更為經典,這裡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佈鄉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下轄十一個鎮和十五個鄉。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裡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代中國的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及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裡是徽商的發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衝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並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大學者胡適,現代教育家江謙、現代著名醫學家程門雪。據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裡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築遍佈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民故居,應有盡有。這些建築,有前堂後堂先後序列者,有數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築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鎮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婺源是我國古建築儲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簷翹角的民居,這裡是“最後的香格里拉”。

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現已開放了“一區四線”20個旅遊景區,這裡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第4篇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大觀樓,原名錦水奇觀樓,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譙樓,古有“負山面江、勝概甚偉”之稱。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錦江北岸,現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譙樓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原樓匾題“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禍中被焚燬。明朝萬曆中葉知縣田一甲按明代風格重建,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陽樓之大觀也”之意改名為大觀樓,1966年5月“文化_革命”期間,改名為“東風樓”,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復原名“大觀樓”,一直沿襲至今。這座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機炸燬,抗戰勝利後,由縣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冬(1946)進行了簡易修復,

解放後,於1963年9月由高安縣人民檢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復,20__--20__年為恢復大觀樓原貌,又籌資500餘萬元重建。現大觀樓三層,高20餘米,寬16米,長60米。重簷高挑,金黃色琉璃頂,綴飾華麗,屹立江畔,巨集偉壯觀,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臨樓臺,可俯瞰全城,高安風光美景,盡收眼底。清同治《高安縣誌》有載:北宋大文豪蘇轍“登郡譙偶見姜應明司馬醉歸”詩:“蒼然暮色映樓臺,江市遊人夜未歸,何處酒仙無一事,肩輿鼾睡過江來”。明代著名史學家陳邦瞻也曾遊此樓留下“人煙雙合市,春樹萬家深”的詩讚。明代詩人鄒師魯亦有詩云:“相傳此地有丹雷,錦練長虹鎖斷舟,燈火萬家環兩雉,樓臺千蜃映中流......”。明朝詩人熊茂松詩:“萬井絃歌環臥閣,千家煙火入登樓”的贊句。1946年高安縣縣長龍起鳳題書“大觀樓”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曾書“大觀樓”匾。1986年中國著名書法家黃天壁再書“大觀樓”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又書“大觀樓”匾。1983年5月,高安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並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中國旅遊大全》。千百年來,這座樓經過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維修,雖然風格各異,但一直屹立在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僅存的一座古建築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大家請隨我登樓。我們現在已經上到了露天觀景平臺。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間這座樓閣就是陳設大觀樓歷代文人墨寶及大觀樓由來的展廳。裡面第一層是陳列了一些高安歷次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瓷精品(當然這些只是仿製品)、名人字畫,二層就是陳列了高安的一個立體規劃圖。大家自已可以隨處看看。在這裡大家還可以憑欄遠眺,滔滔錦江水一路向東流。說到錦江,它又名蜀江,俗稱錦水,是贛江的支流,發源於宜春市慈化,向東流經萬載、宜豐、上高、高安,由新建縣匯入贛江。全長280餘公里,高安境內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晉時,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於是有人向道士許真君求救,許真君給了畫了符的水壺和竹子一枝,並叮囑將竹子栽在江邊,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這樣,病人飲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訊息傳開,病人紛紛到江中取水喝,果然靈驗,江水能消災除病,其價值勝似金帛,“金”與“帛”合字為“錦”故將蜀江改名為“錦江”。所以咱們的這樓最早就是叫“錦水奇觀樓”。錦江對面大家還可以看到一排歐式風情建築,這是高安城市建設的一個亮點。

現在我們下到大觀樓前繼續參觀,大家看到這一個石坊,叫“青宮大保坊”。清同治《高安縣誌》有載:在郡譙樓(即大觀樓)前,“青宮大保坊”左,建有“狀元臺”,俯瞰錦江。寰春秋赴試,臺前豎大魁字旗,郡守於此地餞行,明嘉靖甲午立吳山,敖銑等赴應變會試,太守朱鴻漸餞行,有巨鯉躍入吳舟,朱賀以詩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銑中二甲第三。遺蹟今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青宮大保坊是吳山高中,官為探花、禮部尚書後興建的。當然這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好了,我們的講解就到這裡了,現在大家自由活動一下,照照相,十分鐘之後集合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