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勸學》的心得體會4篇 以"卓越學習之道"為題

《勸學》是清代文學家顧炎武的代表性作品,通過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深情勸導後人勤學苦讀,以求有所成就。這篇文章以其樸實真摯的文字表達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推崇。閱讀《勸學》,我們能夠從中汲取不斷學習的動力與勇氣,並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與成長。

《勸學》的心得體會4篇 以

第1篇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於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開啟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後的日子裡,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鬥的一大目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的心得體會4篇 以

第2篇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說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人,後來居上。他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藉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捨,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裡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捨。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羶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不聞,不著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捨”、“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第3篇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說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屍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裡,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關於“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後,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後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裡,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為“人”,因為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為“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

第4篇

?勸學》作為荀子的代表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經典,其思想厚重、智慧,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在重慶面臨著歷史性機遇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再品《勸學》,有一些全新的滋味,願與大家共享。

學不可以已。這五字是荀子在《勸學》中開宗明義之語。用當今的話來說,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學不可以已,重在“樂”。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世間萬事能不能做好,在於你是否能以苦為樂。對待學習也是如此,唯有樹立起“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全新理念,讓學習內化為自我提升的需要,邊學邊“樂”,以“樂”促學,才能使學習成為自覺行動和長期行動。荀子說學習的意義在於“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中國曆來崇尚“儒將”,鄙棄匹夫之勇。“儒將”就是現今的“學者型領導幹部”。呂蒙是三國時吳國文武兼備的大將,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記載,他的成長和成功,正是始於孫權的勸學。所謂“領導”,顧名思義,對部屬負有“領”航“導”向的責任。“領”者,“帶領”之謂也,要求部屬做到,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身先士卒;要求部屬不做,自己首先不做,樹以表率。“導”者,“教導”之謂也,凡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深明事理,不僅要知其所以然,還要能說明其所以然,曉之以理。因此,領導必須“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領導幹部必須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豈不樂之?

學不可以已,重在“積累”。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日常事務繁多,很難靜下心來系統學習,要想“學不可以已”,貴在把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積少成多,這正是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歐陽修做官時應酬很多,就把馬上、枕上、廁上的點滴時間都用於學習和思考,寫出了不少名篇。領導幹部只要每天讀10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300頁,不就是一部大部頭嗎?只要能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就能及時充電,做到與時俱進,保證一個領導幹部應有的良好素質。

學宜善假物。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要傲立群雄,必須站在經典的`肩膀上,善於借鑑。

學宜善假物,重在“博”。魯迅說:“博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領導幹部學習可不必如專家學者那樣在某一領域精而專,然“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作為領導幹部,就必須博覽群書、博學多識、博聞強記。博學多識不僅能使人風度儒雅,談吐不凡,“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重要的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博學過矣”,博學多識、博聞強記能使人避免偏執狹隘,胸襟開闊,目光遠大,見識過人,為提高領導的綜合素質和執政水平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學宜善假物,重在“辨”。當前各種資訊快速膨脹、知識層出不窮,不辨是非,“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領導幹部的辨別力,關係一方社會、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不能盲目地學,要帶著目的學,要帶著思考學,要帶著實踐學。慎思明辨,才會斬獲真知。

學須用心一。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這就是說,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

學須用心一,重在“恆”。莊子說“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毛澤東一生與書為伴,手不釋卷,博覽群書,至死方休,黨內共知。當今時代,知識和資訊瞬息萬變,一旦放鬆學習,知識結構就會老化,就會被時代所遺棄。所以,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作為領導幹部,倘若認為已經達到了奮鬥目標,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恆心,導致固步自封、盲人騎瞎馬,對人對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己則“夜半臨深淵”而渾然不知,那是非常可怕的。《禮記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領導幹部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就必須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滴水穿石、磨杵成針的恆心和毅力來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學須用心一,重在“靜”。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古人提倡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方法雖不可全取,但靜下心來專攻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蚯蚓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在於用心專一;螃蟹身有八腳且“握”兩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無限風光在險峰”,浮光掠影、不專默精誠,就永遠不會達到至高境界。對於領導幹部而言,要做到“用心一”,學習就絕不能“簡單化”、“休閒式”,需要靜下心來,甘坐“冷板凳”。應酬交際再多、繁雜事務再忙,也不可忘記“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古訓。

古人說:“敬教勸學,建國之大體;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今天,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只有把學習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使命追求和終身課題,方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才能把準時代發展的脈搏、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