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7篇 智慧教育:讀書筆記分享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探討教育的優質讀物,深入剖析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優劣,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本書對教育家、教師以及教育愛好者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7篇 智慧教育:讀書筆記分享

第1篇

假期,我仔細閱讀了《當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書。書中有大家熟悉的魏書生、李希貴、李鎮西、竇桂梅、楊瑞清等名師的智慧魏書生老師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光榮與責任。老師就是給孩子提供服務,要給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務,要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們人人有事做,讓班級事事有人做,沒有人沒事做,沒有事沒人做!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的平常學習生活中,幫助管理班級,班主任可以積極地下放權力給學生。自己則牢固樹立服務的觀念。李希貴的教育智慧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李鎮西構建和諧師生關係非常重要,他們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懷,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財富。讀此書感慨頗深,我的讀後感言是:一本好書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營養大餐,讓人食慾倍增,回味無窮。

感悟之一:樹立理想。讀幾位教育家的故事,雖然他們的經歷不同,但他們對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忠誠實踐,都是令人佩服的。他們都想做最好的老師!關於做最好的老師,李鎮西有著獨特的解釋,他以為:“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親近學生。魏書生老師認為他的長處是對學生的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關於親近學生,李鎮西老師說得好: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學生都是愛老師的,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要親近學生,要多和孩子們接觸。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融為一體之後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點上了。孩子們從心底裡佩服你、接受你,這時可以說嬉笑怒罵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講什麼東西。而且接觸孩子一定要帶著一顆童心,以一顆童心走進童心,這裡面就包含民主的內涵。不是那種表面上蹲下來說話,李老師強調:蹲下來說話,你的心沒有蹲下來,身子蹲下來那只是故作姿態而已。教育無痕,親近學生,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力量,方能體現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堅持積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實踐的事實與有關資料。素材、事實、資料都需要積累,而比較好的積累辦法之一就是寫日記。魏書生老師儘管工作繁忙,但這些年來,他一直堅持記日記。魏老師認為:寫日記還有利於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很少有人寫日記讓自己狹隘、自私、消極、懶惰。神經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記中勸自己、鼓勵自己,要寬厚、要助人、要積極、要勤奮。這發自內心的勸說和鼓勵,同來自外界的勸說和鼓勵相比,作用更大。經常這樣勸說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靜、更清醒,更能寬厚助人、積極勤奮,更具科學頭腦。

總而言之,《當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給我以無數的收穫和啟發,他們嶄新的教育思想、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成功的教育教學實踐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心中,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受益匪淺。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7篇 智慧教育:讀書筆記分享 第2張

第2篇

講練是一種教學方式。講和練怎樣結合呢 最近我們也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

一種是"精講多練"強調精講後要讓學生適當地練;另一種是"精講精練"強調的是精講後要讓學生有示範性代表性地練;再一種就是"講而泛練"意思指有的內容通過講述泛泛一練或不練只要明白就行了;還有一種是"精講不練"只要講得好講得精學生不練也能掌握其實質及其要領。

這四種提法來自不同教學內容歸納起來我們稱其為"精講善練講練結合"。也就是說講課無論何時都要精講一個學生學很多門課如果教師都要旁徵博引必然喧賓奪主學生聽得熱鬧而收效甚微。精講有利於記憶;練習多少要看教學內容課程性質不管如何練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鍛鍊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練"理解為"練的越多越好"無限地加碼;把"精練"理解為"練得少一點"於是對習題作業不加挑選使學生無法去理解解法程式規範無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這都達不到練習應用的目的。

1各門學科的練習方式應該不一樣的什麼都是動筆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說英語可能應該側重一點口語。

2每一堂課練習的'時間強度等應該不一樣。可能有的課時不需要太多的練習有的課時可能需要多點練習時間。

3講和練如何結合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練可能很有講究就像燒肉什麼時候該文火什麼時候要燜一下時機很重要。

第3篇

這些天,我一直在讀一本書—《班主任的教育智慧》。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些一線班主任教師好的育人方法。書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了優秀教師樸實的教育智慧。這些案例和故事雖各不相同,卻從不同角度透露出一個愛字。正如書中所說“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老師便是摯愛他們的夜空,讓他們都閃爍出最燦爛、最動人的光輝!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淚水,收穫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誨學生,用情去培養學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願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孩子們,那麼,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開的絢麗花朵。”

書中談到“身教勝於言教”。這一觀點我特別認同,並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實踐著。書中還說到“學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愛。現在的教育需要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位置。教師要成為學生群體中的一員。老師的模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這比老師一味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實證明,老師高高在上只能拉大與學生的距離,而轉換角色,就會使自己融入集體中,創設一種和諧平等的氛圍,使學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薰陶,受到教育。”

是的,國小生善於模仿,在學校裡,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師。班主任的一舉一動將成為學生模仿的內容。一些學生甚至把在家長面前模仿老師講課、發火等當成一種遊戲。由此,我想到加裡寧說過的一句話“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於最嚴格的監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種嚴格的監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須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已帶頭不做。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我首先遵守紀律;要求學生關愛他人,我首先關愛他人;要求學生值日時積極肯幹,我就帶頭幹在前面。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是白血病患兒(化名冬),休學治病後轉入我班。在冬進入我班的前幾天,我專門召開了班會,向同學介紹了冬的病情,許多同學傷心地流出了眼淚,我和同學們共同規定了鐵的紀律:任何同學不準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學都要主動和冬交朋友並且保護他。冬初次和同學見面那天,我拉著他的手走進教師,全班同學笑容滿面的鼓掌歡迎,並向他致歡迎辭。在後來的日子裡,我無微不至地關心他。發現他累了,就讓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來後,耐心地給他補課;冬做完化療在家修養時,我帶著水果和營養品到家裡探望。在我的影響下,班級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製作精美的`賀卡送給他,有的打電話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頭貼送給他,讓他開心,有的和家長一起帶著禮物去冬的家裡看望他等等。這件事讓我看到,老師的愛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給學生播下愛的種子,使學生成為愛的天使和傳播者。記得一年級剛入學時,學生缺乏自理能力,經常發生一些狀況,女生頭髮散了,我就給她紮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給他擦上藥水並且安慰他;有的學生餓了,我就給他買一個麵包吃;有的學生肚子疼,我就給他揉肚子。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孩子們有的說:“您是像媽媽一樣的老師。”有的說:“您是像朋友一樣的老師。”我覺得這是孩子們對我的最高評價,我很欣慰。每當週五放學前,我都要對學生們說:“祝同學們有一個愉快的週末!”孩子們就會張開笑臉紛紛迴應“祝老師做一個好夢!”“祝老師週末愉快!”等,時間久了,孩子們已經學會了我的做法,每逢節假日放學前,我都會收到孩子們變著花樣的祝福。我覺得對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並不難,關鍵在於老師的榜樣作用。我要求學生“端端正正寫中國字”,那麼,我每一次板書都力求工整美觀;我要求學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講臺和辦公桌總是收拾的乾淨、整潔。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感染著學生,他們效仿著我學會了愛。聽到我用沙啞的聲音講課,學生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藥店買含片送給我;看到我風溼病犯了還抱著胳膊堅持上課,一些孩子給我送來風溼膏,還讓自己的家長到處打聽治病的方子。

學生就像鏡子,反射出老師的影子。只有老師的言談舉止由內而外地散發著美,影子才會美。“身教勝於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學手段。

第4篇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個性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務必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決定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就應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十分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此刻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到達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有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必須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第5篇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慧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構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構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僅依靠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國26省市、自治區各實驗點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透過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透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個性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狀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構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群眾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狀況相聯絡,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第6篇

第一個預防法:禁於未發之謂“豫”。這一條最重要,它是根本。這是說要在孩子的情慾未生髮之前,就要禁止他,讓他不發,這個方法叫做“豫”。為什麼“大學之法”第一是這個?青少年男的十五歲前,女的十二歲半前,“情慾未發”能夠用意專一,學業易入。教學之道,應當逆著孩子生髮情慾的趨勢,預防使之不發,在未發前教之聖賢的'學問。祖先太有智慧了,我們胎生的人類,情慾這個慾望最強,這慾望一生,很難教他了。“百善孝為先”下一句“萬惡淫為首”,古人傳下來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認真對待。現在我們學校教育對這一條沒有擺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問題才怪。所以古人智慧,從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們還在催發,到處都是裸露廣告,從小就看那些愛情電視劇,吃激素食物……這一條擺在“大學之法”第一條啊,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根本。

第二個及時法:當其可之謂“時”。這是說到適當時,及時教應該教的,時機很重要。

第三個順才法: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這是說他是怎樣的根器我們就教他什麼。教人的方法應當隨他的年才,若年長而聰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頑鈍,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這就是順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個觀摩法:相觀而善之謂“摩”。這是指大家互相學習,同學間互相切磋觀摩後瞭解所學內容。

第7篇

教育從生產開始,就在教育過程與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下邏輯演進。近代社會科學在科學主義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學生逐漸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歡樂。直到存在主義和進步主義學派的興起,那種追求終極目的教育思維方式才開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變。人們的關注逐漸從教育目的轉向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的有機整合,但我國的教育還在教育終極目的的教育思維方式中彷徨不定,躊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人類即過程。教育即過程。那到教學方面,教學更是一個動態的、積累知識的和智慧發展的過程,他的目標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智慧的教育應該力求多元目標的均衡達成。教育是發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進行式。

所以我們說教育即是過程,教育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種生活過程。傳統的教育知識論把教育過程看成是一種單純知識傳授的過程,不僅忽略人的智慧開發與挖掘,而且忽視人的道德的培育與養成。應試教育把學生作為純粹客體和知識儲存器,獲取的是狹隘的目標結果,並非智慧的過程。世界是物質的,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世界更是過程的集合體。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溝通和理解的過程。教育活動不過是始終圍繞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進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教育無非是自然教育、價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體、相輔相成、運動發展的過程。自然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類促進自身發展的自覺的社會活動過程。學校教育活動沒有終極目標,只有階段成果,階段成果是由教育過程決定的。學校是傳遞人間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愛的種子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也可以說是“解題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在在愛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養出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的下一代。

我認為,學校不僅是增長智慧的地方,更應該是培養能夠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有愛心的愛國者的地方。應從現實出發、珍視過程、注重每一節課、每一個活動的過程,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過程,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活動既是智慧生成的過程、事業創新的過程,更是豐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過程。而以前的應試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為教育的純粹客體。這樣的導致的結果是受教育者成為知識的奴隸,考分的驕子,成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發現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一次考試成績判定學生的素質,評價學校的質量,由大學聯考狀元來誘導受教育者走進思維的死衚衕,這種狹隘的教育理念將受教育者異化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應試教育不但成為經濟的工具、文化的工具,還淪為光宗耀祖的工具、謀生吃飯的工具。狹隘的目標教育,往往把目標設定的非常偉大、非常高尚,卻嚴重背離了生活現實和教育現實,遊離於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過程之外,這樣的目標教育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般虛幻不真、名實背離。學生往往成為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甚至成為口是心非的社會“陰陽人”。它完全背離了教育應該使人成為“人”,使人成為智慧的人、有價值的人、使人成為幸福的人的社會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做起,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保證生長和充分的生活條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長,教育的過程是完全的生活過程。學生實踐生活過程,實際上也是教育內化過程,受教育者主體活在當下,珍視當下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確立、踐行“真、善、美”的生活觀,追求實現社會個體、群體、家庭、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終極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發展,以促進生活水平提高為目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為核心內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養社會與生活中的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長。倘若教育不能表現為一種生活,教育離開了生活,那麼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會處於一種無垠狀態。因此,我認為,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特殊生活經歷,點點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將影響著人的成長與發展。把教育視為生活,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的內在的結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應該的樣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教育乃是社會生活的延續的工具。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