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7篇 呼吸自由:我與教育的探索

我認為,教育是每個人能夠自由呼吸的最好方式。閱讀是我們教育和思考的主要途徑之一,它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擴充套件思維,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在閱讀中的收穫,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啟發。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7篇 呼吸自由:我與教育的探索

第1篇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物件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說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7篇 呼吸自由:我與教育的探索 第2張

第2篇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沒有誰,因為身高不如姚明就自怨自艾,沒有誰因為不如比爾蓋茨就放棄自我。作為教師,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記得那是一個開學季,五年級剛從外地轉來一個學生,小姑娘比較聰明,但由於是外地生,帶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學習起來英語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其它學科比較起來還算可以,尤其是繪畫特別出色,畫起來的小動物都栩栩如生,畫起來的人物都跟活了似的,與他人也不太合群,對班級的各項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積極性也不太高。於是利用活動課的時間,班上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繪畫比賽,此刻小姑娘的眼睛都充滿了光芒,一下子找到的目標,我利用此次活動,大力表揚了她,在班上形成了向她學習的良好風氣,小姑娘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以後各項工作都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溫暖,與班上同學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學習等各項工作都積極起來,直到現在她都已經畢業了,還時常到學校來看望曾幫助她的所有老師,感謝曾經地付出。作為老師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吧!所以每位教師都應該尊重每個學生,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物件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這也是我們要尊重的地方!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說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第3篇

最近閱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當老師這麼多年,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著。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第4篇

最近,我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敘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閱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裡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拜讀全書,讓我特別有同感的是李希貴對於教育本質的認定: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們教育者忙得一塌糊塗卻毫無進展的今天,聽到這樣的話語,感覺特別清爽。可說歸說,真正要落實這一真諦,又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一句話: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

掩卷而思,審視現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學生,自由呼吸的空間越來越小!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觀念陳腐落後。李老師說:“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我是一名農村國小教師,讀完此書,依然受益匪淺,感觸頗多。就我們國小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間也不容樂觀。為了孩子們的發展,為了孩子們不再走進越來越狹窄的空間,我們國小教師應該努力為孩子們營造、拓寬自由呼吸的空間!

也許我是語文教師的緣故吧,書中最令我心動的是李老師的“語文課改實驗計劃”。此計劃這樣安排課程:每週只用2課時完成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把4課時拿出來,讓學生到自修室去學習。這樣一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閱讀的快樂充盈學生的心靈,讓閱讀的快樂充滿學生成長的歲月。閱讀,引領孩子們走進豐富多彩的世界;閱讀,拓寬了孩子們自由呼吸的空間!

是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為落實課程標準我們國小開展了“營造書香校園”系列讀書活動。但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學生一心撲在課堂上,一頭鑽在教材裡,無暇顧及課外閱讀。尤其是農村國小,儘管學校圖書室不斷添置、積累了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圖書,但學生借閱率很低。為何?家長怕影響孩子學習,老師總覺得沒有做幾道題實惠,學生在這樣的夾擊下,就是想讀也不敢讀,時間長了,連想也不想了。從目前學生閱讀現狀的看,大部分同學幾乎沒有讀過課外書,現有的知識僅僅從課堂所得,僅僅來自教材,量小面窄。這種現狀造成的後果是學生知識面極其狹窄,與課堂知識相關的內容知之甚少,直至國小畢業,讀不通課文、寫不順作文、不理解題意、常識性知識貧乏等現象屢見不鮮。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機制沒問題,問題出在人們的觀念上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特長;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也就意味著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李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的興趣、特長,增加了評價的尺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擅長國畫的賀明、美術特長生劉琦、書法特長生單春曉、以設計為專業的張涵、喜歡裝潢的周大志……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越多,他們做個好學生的願望得到滿足,這些心理因素對他們取得新的成績又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再來看看我們以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培養的學生吧,在老師眼中,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對“好學生”和顏悅色,對“差學生”從沒好臉色,動輒訓斥。我們的學生中不乏具有音樂、美術、製作等天賦者,然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樣一來,束縛了多少特長生的健康發展啊!

讀了李老師的“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我們的學生了,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長,全面評價每一個孩子,為每一個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每一個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使每一個孩子充滿信心。在教師的引領下,拓寬每一個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間,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責任!

感謝《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謝李老師!在他的感召下,我們會共同為“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 也一定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第5篇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歷過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淌著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膝上型電腦的桌面上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那麼,他如何讓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李希貴老師說:“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改變我人生的哲學命題。”

李老師辦學有著與眾不同的過人之處,正是他管理思想的靈魂所在。作為校長,李先生語重心長地說:“一個組織者,更應該欣賞才華,使才華最大限度地升值,這裡面有著管理的最高境界。”他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樂的事情。那麼,怎樣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師的根本目標是教書育人,關愛每一個學生既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書育人的歸宿。從這個目標出發,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眼中無差生,牢固樹立共同發展和差異發展相結合的觀念,正確處理分層教學與關注全體的關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強責任,走向成功”。

但是,這種本應屬於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愛並非像陽光那樣均勻灑向每一個學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常常要處理學生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佔用了班級管理中絕大多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任課教師上課最費心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如何維持好課堂紀律,如何讓問題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搞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對問題學生的關心和教育,我們無可厚非,但對絕大多數同學的忽視卻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平的原則,但面對教室裡幾十名生動活潑但性格迥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呢?每個班級裡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他讓你費心費力、焦慮不安。我們應積極想辦法應對,不忽略每一個小的進步,不放棄每一次積極的努力,坦誠相待,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我們的'班級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勢群體”,他們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獨感。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在集體中缺少表現自我的資本,好像比別人矮了半截,平時少言寡語,不願合群。在不少老師、家長、同學甚至他們自己眼裡,他們不聰明,智力不如人。其實,這種看法是錯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慧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慧,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弱勢智慧,從而為每一個學生取得最終成功打好基礎。

首先,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每個人都有展示自我的願望,以期待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學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學,正是學校的“紙杯diy社團”活動讓她有了展示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她是主角之一;在這個舞臺上,她的自信被喚醒,內驅力被激發。多給學困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品嚐獲得成功喜悅的滋味。多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時,點滴的進步就會使他們體驗到自尊、自信,從而逐步培養起樂觀進取的心理素質。

其次,我們要敏銳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以此為突破口促成學生的進步。學生的轉化過程,就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擴大的過程。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其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及時對自己作出新的認識評價,從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礙,邁出前進的步伐。

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發光點,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學生。不宜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懂得欣賞,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欣賞豐富多彩的生活,善於發現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與成功,為他們的真誠喝彩,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支援他們充滿信心的走向下一個人生驛站。

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我們的學校才能成為使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溫馨校園!

第6篇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貴校長《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從57頁讀至106頁,在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現將所讀所思一一道來。

19xx年7月5日,李校長新任高密一中校長。在他上任的第一週便連降了兩天大雨。由於學校地勢落差大,校園北邊地勢低,排水系統也不完善,處在北邊的食堂深受影響,一到下雨天,就會形成一個最深處近一米的大水灣。學生打飯時,紛紛捲起褲腿蹚水進食堂。這一道風景線,苦煞了李校長。他找炊事班的班長,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師,聽他們的言辭好像都沒有辦法解決。於是,李校長把他們都召集起來開會,同他們一起算了兩筆賬。

第一筆賬:一頓飯過“河”的人次。如果把飯提前運到“河”對岸,只要十個人過“河”就可以了,而按原來的過“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過“河”。

第二筆賬:溼掉褲子的數量。一次降水,是隻溼我們炊事班人員的十條褲子,還是讓全校一千多條褲子全溼掉?

李校長的這個會,在我看來,他涵有兩層含義。從表層來看,他是向大家傳達在自然災害下,我們的損失怎樣降至最低。他在教會大家用經濟學的頭腦分析效益與損失。當然,這兩筆賬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從深層來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師有學生。也從側面看出他有一顆仁心,這顆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師和學生為了吃頓飯使褲子溼漉漉的去上課,他能體會到那種難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遠。李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變得靚麗可尋,暖意融融。

就這樣,經他的點撥與開發,學校的工作者們順利地站在了以“學生在我心中”為主題來思考工作的著眼點。我們提倡適合學生的教育,不就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著眼點嗎?我看李校長做的就很好。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令我感動及尊敬的白沙中學。恰好我們學校與李校長筆下的四中有著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較多的季節,我們白沙中學的校園裡低外高,所以,我們的主幹道以及左右兩邊道路的積水不易排出。我們學校領導班子和後勤老師們在開學前兩週就著手動工清理雨水、汙水、電線、電纜等工作,為我們順利開學創造了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當然,這都是他們竭盡全力努力付出換來的'。而今我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現出我們白沙中學的老師們在正能量群裡為他們無私的付出紛紛點贊、深受感動的畫面。

學校站在方便教職工和學生生活、學習的角度來管理,這樣的管理本身就體現著為公、為善、為人的光芒,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怎能不愉快!怎會不幸福!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這句話是李希貴校長在《無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同時,我也看到在他後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證了這句話是十足的正確。

在沒有家長與老師的約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藝術節全權交給孩子組織策劃與舉辦、無人監考、足球俱樂部、李大為的“意外收穫”,全程都沒有老師的引領、插足與幫助,孩子們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身與心與腦的鍛鍊,他們收穫失敗與挫折,他們也收穫堅強與無畏;他們收穫自信與信任,他們也收穫新奇與活力。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給他們更新的機會、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成長的平臺。讓他們自己去領略生長中的陽光與霧霾、風沙與雨雪、電閃與雷鳴,箇中的成與敗、興與哀、喜與怒,一遍遍去體驗去承受去打磨,然後一次次去總結去完善去豐盈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般觸動?首先緣起我的兒子一森。他在一歲七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套牙具,剛開始我和嶽剛教他怎麼刷牙,他那時候能聽懂我們說的話,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擔心他不會刷,於是我從他手裡奪了過來,說:“媽媽幫你刷。”可一森立馬就回駁我說:“不!我刷!”後來,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再後來上廁所提褲子、退褲子、吃飯、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勢——“我弄”!直到現在,我若插手幫他幹什麼的話,他會反過來問我說:“不是我弄嗎?”“給你說了我弄,你還弄!”每每聽到被兒子訓斥的話,我心裡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從一森他樂於嘗試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後還要再誇一誇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體驗到的是自信。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孩子,對生活也一定充滿了嚮往。

其實,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學生是一樣的道理一樣的路徑。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自由與尊重的大天地裡,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綻放自己!

第7篇

在閱讀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希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以時間為序,以樸實無華的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從鄉村中學普通教師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學校長、縣級市的教委主任、地級市教育局局長,最後成為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詮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他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讀書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李老師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到拿破崙的《成功的策略》……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其它各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書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 “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李老師走到哪裡,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裡。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讀李老師,收穫的不僅僅是對作者那種原生態的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為他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說而感動。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讀這一本書,我幾乎是一口氣一次性讀完的,讀好後,又忍不住在某些章節、某些語句上做了些許標記。

李老師的一句話讀了以後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不重複自己,需要可貴的自醒;不重複別人,則更需要自信。”

李老師又說:“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他講到,我們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再推想50歲、40歲直到今天。他特別舉到了一個鮮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視名主持人楊瀾,在她最紅的時候,突然從央視節目中消失,到國外進修去了。今天的楊瀾以內涵和氣質贏得了觀眾,靠得是自身修養,從戰略的角度講,是“終點思考”的人生韜略幫了楊瀾的忙。我們的老師沒有進行“終點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樣,遲遲不發,或者是出發之後又猶豫不決,瞪眼看著時機與自己交臂而過。這也驗證了一句哲理:成功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試想我們今天的教師,如果我們每天埋頭於煩瑣的工作,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十年、二十年後的我們抑或就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教師、教育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缺乏“終點思考”。

讀李老師的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為。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

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

老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須從細節入手,然後才能塑造出注重細節的學生。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裡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應當是著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尚教師,更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並不意味著遷就放鬆,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曾記得一位優秀教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打著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來觀查學生的“閃光點”,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教師一味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而自居,到頭來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活潑好動,雖有些毛病,但渾身上下充滿靈氣的學生被一些“嚴師”訓教之後,“效果”顯著,這些學生變得溫順安靜了,由“敢想敢說敢做”變得“叫我說什麼就說什麼,不讓做的事不做”,或者乾脆“做了也不讓你知道”。有些教師把這種轉變效果視為成績,至於學生們的將來如何,他們則很少考慮。像這樣,教師只是把活潑變得安靜,把學生個性的東西“壓榨”成共性的東西還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生智慧的提高,扼制一代創新人才的產生。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巴甫裡克的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是一個活潑的、好動的、好奇心強的孩子,而過了不久,他就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師經常憤怒和過分地嚴格,並把他定為“思維遲鈍的兒童”廣為宣傳,直到小巴甫裡克國小四年級畢業時也沒有什麼好轉。到了中學以後,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學老師才把小巴甫裡克的才能發揮出來,後來巴甫裡克成為一位農藝師。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小巴甫裡克從一入學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師,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潛能得到開發,也許他還有可能成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學家呢。

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資訊,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吧!做一個閱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教育的發展;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民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