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國中抒情作文集錦5篇 國中情感文字精華集

關於國中抒情作文集錦5篇 國中情感文字精華集

第1篇

“老闆,來一碟腸粉!”“不好意思啊,我們這兒沒有腸粉。”在北京街頭,離家二千公里的我不知為何開始思念起家裡普普通通的腸粉。出乎意料的是,平時在湛江街頭能隨處可見其蹤影的腸粉,竟在繁華的首都絕了蹤跡!

對於腸粉的起源,那是眾說紛紜。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州,早在清末便能從廣州街頭聽到賣腸粉的呼聲。據說乾隆皇帝在遊江南時更是受到了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乾隆吃到這種爽滑可口的東西時更是讚不絕口。

廣東腸粉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布拉腸粉是有夾餡的,因此品嚐布拉腸粉主要以嘗餡為主。在湛江,人們會以通俗的名稱為腸粉擬名。如“羅漢齋”、“蛋拉”、“肉拉”等,這些親暱的稱呼更拉近了食客的心。人們則可以根據不同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布拉腸粉嘗餡,則抽屜腸粉與其相反,主要嘗的就是腸粉的皮。越是滑手的腸粉皮,口感越是細膩。因此抽屜式腸粉對做工要求與技巧很高。

當然,一份出色的美食料理怎能缺配料的輔佐呢?在廣東地區,大多數食肆都是用生抽配腸粉的。不同食肆對生抽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有的老字號把腸粉生抽經過加水減低生抽鹹度以免破壞腸粉的鮮美,再熬煮使生抽的香味充分散發,最後才放入壇中封存。在一段時間後,這些生抽也會因時間的調適而更加濃厚。有的地區也會用其它醬料調味,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喜歡用甜醬,潮州喜歡用滷湯。若在伴有醬料的腸粉上灑喜愛芝麻粉,味道將更加美味。

在廣東,你可以隨處可見到腸粉的身影:在巷口,你會見到專賣腸粉的小攤;在茶餐廳,腸粉幾乎是每一桌必點的食品。即使是在繁榮的香港,市民們還是喜歡腸粉作為早點。

腸粉的價格不比鮑魚的昂貴,不到十元,你便可品嚐到它的可口。正因如此,它才能因物美價廉得到推廣。它沒有糖醋咕嚕那麼香甜,也沒有佛跳牆那麼昂貴。它有的只是一身潔白與令人久久的回味。它不需要雕花的裝飾,也不需要色素的沾染。拿不正如同千萬廣東百姓的純樸厚實,不沾染奢華做作麼?

北京街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美食,那些或五顏六色或做工精緻的食品,倒映著北京絢麗的生活。但與廣東相比,不正也失了一份原始的真麼?

“老闆,來一碟腸粉!”隔壁桌的吆喝聲,拉回了我對腸粉種種情結。老闆的回覆還是一樣的。但這次竟沒了剛才的失落,反倒多添了一絲自豪。即使我們都沒有嚐到腸粉,但我想,我們都是因腸粉的潔白通透而做出的選擇吧!正因腸粉映照了廣東人的特質——爽朗、樸實、耿直,不需金錢、權利、地位的修飾,才會令人覺得如此可親,他們正如同周敦頤筆下“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的蓮,用自己樸實的汗水裝點著廣東,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我不由自主地開始想家,並且為廣東人感到自豪,因廣東能在高速發展期還能保留腳踏實地的樸實而驕傲。

關於國中抒情作文集錦5篇 國中情感文字精華集 第2張

第2篇

在微風吹拂的晚上,我總徘徊於門外,或伏在陽臺上,靜靜的靜靜的,邊聆聽田野裡的演奏,邊呆呆地仰視天空,欣賞獨有韻味的月光。

那一刻,試著肆意地放鬆自已,任絞潔的月光淘氣地撒在自己的身上,盡情地享受月光浴,很舒服,很愜意。

月光沒有夏日陽光的猛烈,也沒有殘屋油燈的冷淡;沒有日光燈的耀眼奪目,也沒有街上霓虹燈的妖姬,它,有的只是一種純潔,一種心靈淨土的純潔。

月,是善解人意,是否還記得“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句詩?在孤獨縈繞的夜晚裡,思緒越過歡樂的海洋,沉重地墜落在煩惱的叢林上,心忽地被青鞭猛抽一下。此時,月,宛如天仙般的,正在天上默默地注視著你,用微笑的神情安慰你,用溫馨的銀光撫摸你,直到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黎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身在異鄉,心卻牽掛著故鄉,想念著親人,當你不願向別人吐露自己的思念之苦。此時,月,就成了你傾訴的最好物件。它會在遙遠的星空聆聽你發自內心最真誠的心聲,此時此刻。你會發覺得她已將你的思念融化成月光,撒映在你所想念的人的眼中……

月,是蒼美的,俗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名詩的側面隱隱地反映出了月的圓缺變化:“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有時候,在灰暗的夜空中,月猶如一把閃爍著銀光的銀弓,斜斜地掛在天幕上,靜靜地等待著后羿的探望……月有缺,月有圓。當抬頭看到一輪銀中帶白,白裡泛黃的明月之時,你是否在心裡輕吟著李白的名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雲端?”

明月當空,陣陣清爽的晚風拂面而來,輕吻著身邊的花花草草,而它們的影子卻在風中搖曳著,可真有點“雲破月來花弄影”的感覺。放鬆自己吧,任由清幽的月光頑皮地撒在身上……

第3篇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者海洋……

架不住屋裡的悶熱,我攜著暮雨的輕紗來到湖邊,浩浩煙波中湖水拍岸,清幽的水聲是我的縷縷愁絲。天還沒有黑,擲一枚石子湖中,湖面頓生波瀾,閃出盈盈水光。

聽著鳥雀殘聲,心中不禁升起萬斛閒愁。歲月變遷,而今的我總愛坐著那載不動許多愁的小舟翩躚在梧桐雨點點的黃昏,獨自傷感著,我看不見月的朦朧,星的燦爛,花的嫣然,只看見淚的晶瑩,落英的飄零,"愁"字當頭照,我卻不知愁從何處來。

在一次秋雨綿綿的黃昏,我邂逅了艾青,他用那首《礁石》向我詮釋生命的價值,他告訴我要學習礁石的精神,要帶著微笑出發,追尋依然悠悠的象牙塔,可我說,我做不到。

我不是礁石,我一個浪打來就會倒下,哪怕這個浪只是來自遼遠的地平線;我不礁石,我無法滿身傷痕還依然微笑,並對未來充滿憧憬。

那天回家,看見妹妹正感制手工作業,也許是做了很長時間的緣故,她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可她堅毅的面容還掛著微笑,她對我說:“姐姐,我相信我一定回成功的!”

一剎那,感動傾入我的全身,羞愧浸入我的腦髓,我竟不如一個小孩子!那天,我臉紅了。

入夜,我輾轉難眠,思索著妹妹的話,突然明白微笑就是戰勝一切的最佳武器!是啊,哪怕生活有太多的波折,哪怕命運有多麼殘酷,只要帶著微笑,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帶著微笑出發吧!也許風雨之時我們仍會泥濘滿身,也許道路蜿蜒之際我們仍會遍體傷痕,但只要帶著微笑出發,讓自己多一份信仰,多一份執著,我們風雨之後的彩虹會更加美麗,蜿蜒小路後的大道會更加平坦,只要帶著微笑,出發後沒有過不去的坎!

第4篇

當南山的牡丹花再次凋謝,當布穀的分收歌又重新嘹亮,畢業季如期而至。

又是一個分別的日子,天氣十分悶熱。盛夏,烈火般的陽光,掃盡清晨晶瑩的露珠,統御著宇宙一直到黃昏後,這是怎樣沉重悶人的時光啊!知了在吱吱的叫著,彷彿不願與我們者三年的校友分別似得,畢業了,仍然揮之不去這三年的珍貴的回憶。

我的母校——義烏市外國語實驗學校,她用2。1萬平方米的胸懷滋潤了我們這一代代學子;以樸實平庸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多名優秀人才誕生,競賽中頻頻得獎;她注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與澳大利亞,韓國等國進行學習交流。

回望著路邊散發濃濃清香的山枝花,高大挺拔的樟樹,水中芭蕾之稱的荷花,這些花兒,樹兒,草兒,是與我陪伴我度過這艱難的三年,走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會考,記得剛剛進入母校的時候,這些可愛的陪讀者們也與我們一起進入,那時他們比我們矮多了,霎時,三年隨風而過,現在他們可比我們高多了,躍躍欲試相與教學樓爭一個高低。

望著食堂,那曾今供我吃喝的,溫暖的避雨灣——食堂,她教會我們許多良方,“飲食是文化,請從視窗文化做起”,是插隊的淘氣包不在插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會每一位來餐廳吃飯的人要珍惜糧食,糧食來之不易,我們需好好珍惜,“乾淨,衛生,你我共同努力。”是我們懂得愛護校園衛生。她是我們第二個教室啊。

瞧著兩旁的教學樓,那熟悉的教室,裡面做著不再是同一批人了,換上新面孔,那熟悉的老師們,他們將要教的是新面孔,我感謝他們的苦口婆心,使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教室外有許多名人名言,如“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美國)富蘭克林”,“光明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們畢業了,“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未來的路還很遙遠,讓我們帶著母校的期望,國家的盼望,老師的鼓勵,振翅高飛吧。

第5篇

濃濃的、甜甜的,綿綿的,那是什麼,那是一碗雞蛋羹。

與妹妹玩耍之際,奶奶從廚房端來兩碗直冒熱氣的雞蛋羹,那熱氣,飄忽不定,放在臉邊,氤氳出滿臉的溫暖。

奶奶笑著說:“這雞蛋羹啊,放在煮飯的高壓鍋裡蒸,那才叫營養呢。”奶奶一邊吹著熱氣,一邊說給我聽,見我正要動勺,立刻又說:“慢點,還熱乎著呢。這麼大個人了,都不知道燙。”我漫不經心地說道:“那你不也一樣,總是做我的溫度計,生怕我怎麼著了。”

我轉念一想,奶奶可不就是我的溫度計嗎?每當那時針悄悄地溜到“7”字上,奶奶總是如一根木棒似的杵在電視機前,收看天氣預報。於是天涼了,就催我加衣,大熱天放學回家,又總不忘遞上一杯冰鎮的鐵觀音。十幾年如一日,奶奶總是從那轉瞬即逝的天氣預報中捕捉我要的資訊。

我的心中掠過一絲感動,又繼續品嚐起雞蛋羹來。蛋羹滿滿的,有著極其溫馨的黃色,既不以驚豔之美奪人眼球,又不失其韻味。蛋羹外圈圍著一層湯水,似乎也想借蛋之美味來提升自己的風韻呢!

這時,妹妹正大口大口地接著奶奶勺裡的雞蛋羹,一口一勺,那櫻桃小口“啊啊”地叫著。我也食慾大增,心血來潮,用孩童般嬌滴滴的聲音向奶奶撒嬌道:“奶奶,我也要喂!”然後張開嘴巴,如樹窩裡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黃鸝。

這時,奶奶從碗中挖出一大塊蛋羹餵我,一邊還輕聲說:“乖,吃了長高高啊!”聽到這句話,我先是一愣,後來啞然一笑,奶奶的語氣竟如此自然,真讓人哭笑不得。

我繼續品起雞蛋羹來,蛋羹嫩嫩地,滑滑的,軟軟的,入口即化,但一股濃濃的蛋香仍在嘴中游蕩,揮之不去。

我彷彿看見,一位老嫗抱著孫女兒,一口一口地喂著雞蛋羹,還說著:“乖,吃了就長高高啊!”那個孩子,就是我。我突然意識到,奶奶在不同時間,面對著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捧著雞蛋羹,,她只是複製了那十多年前的最原始的習慣,驅使她重拾那塵封的習慣的,該是多麼偉大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