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調查報告5篇 揭祕大學生日常消費:研究報告出爐

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大學生作為新興消費群體,消費偏好和消費方式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本文將深入探討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調查結果,揭示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特點和趨勢。

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調查報告5篇 揭祕大學生日常消費:研究報告出爐

第1篇

當前的消費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學生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非理性消費現象也在逐漸擴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遠去。當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需要面對的複雜而美倫美奐的社會,學生參加的社會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消費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通要一項,大學生消費數額的增加、結構的變化、方式的多樣化也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在當前就成為我們所關注的課題。希望這次的調查對現狀的大學生有所幫助,有助於幫助大學生做好理財工作。

(2)整群抽樣(由於大學生都是一個班級的,可以以一個班級作為調查方案)

由於大學生的人流動性較強,為了更好的採集資料,故因此在人口較為集中的食堂門口,地下通道,校門口設立點對學生進行問卷的發放。而且任意調查費較為容易實施,所需的花費的經費較少,故因此本次抽查我們選取任意調查法進行資料的調查。

在這次的調查當中,總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83份,其中有效問卷162。此次調查資料真實,可信度高,對學生的消費心理,消費意向,消費意識,消費嗜好等方面展開調研。

調查大致的`一般流程:調查研究目標、制定研究計劃、實地收集資料資訊、系統分析資料、陳述研究發現。

我們對所採集的資料進行詳細的整理分析,通過資料發現在調查中對男女和群體分析研究具體入下圖。

現在的校園與社會已經沒有了圍牆,與社會的廣泛接觸,使得中國的廣大學子正在接受著市場經濟的強大沖擊。大學校園內也正在形成帶有層次性的消費群體,形成著不同的消費觀念,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價值取向和思維結構的不同,也體現出了地區經濟的差異

從調查和與同學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還是在進行著實際,理性的消費,價格、質量和潮流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三個主要因素。這是因為中國大學生的消費來源基本都是來自父母,每個月的消費並不是無限度的,所以他們在購買東西時必定先考慮到商品的價效比,然後才會做出合理的選擇,但消費趨勢是在慢慢變化的,許多同學的消費已在向“小康”過度,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已在慢慢增加,這也可以從許多同學在月底出現“經濟危機”看出。

在整個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同學的消費是處於兩個極端點。家庭收入高的同學在物質方面的生活就更豐富,電腦、手機、旅遊等等。而家境稍微差一點的同學卻仍在為每月的伙食費發愁,使得大學校園出現了不同層次的生活狀況。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消費結構很不平衡,吃飯、通訊、日用品費用佔了很大部分,而在學習上的花費卻是少之又少,而其中男女在吃上面的消費又不同,男生體力消耗大,吃的方面很注重相對女生較高,而許多女生為了保持體形而節食,把大多數的錢花在了衣服、化妝品及通訊費上面。

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調查報告5篇 揭祕大學生日常消費:研究報告出爐 第2張

第2篇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場化運作日趨明顯。近年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20xx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數達1800多人,再加上電大及網路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學生的人數,總共有xxxx 萬之多。從而形成了一個擁有人數眾多的高等教育市場。大學生消費市場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父母用這樣一種觀念對教育進行投資,也讓大學生的消費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確面對這一消費市場,如何瞭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呢?為此,我分別對駐煙的三所高校--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的部分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進行了調查,從而對當今大學生的消費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細緻的瞭解。以下是這次調查的具體內容及我對此情況的分析:

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不同於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據調查,我們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學生消費存在著以下特點。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衝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訊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訊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訊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髮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遊,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大學生的'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通過調查發現,在生活費來源方面,有75%的同學依靠父母,13%的同學依靠貸款,8%的同學獲得了獎學金,9%的同學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另有1%的同學還需減免學費。由此可見,同學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但來源趨向於多元化。但生活費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等,要是這個“大頭”加上去,來自父母的比例將更高,可以這麼說,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純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的舞臺上。對於大學生的消費去向問題,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用於衣食住行,消費金額較大的比如手機、電腦、各類培訓並不含在其中。而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主要消費品,這從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第3篇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社會消費方式已經從原來單一的現金交易向現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樣化的交易方式轉變,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趨方便快捷。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著開放的思想意識,從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那麼在消費方式上是怎樣的狀況呢?在調查中發現,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方式已經進入了網路電子時代。許多大學生都有校園ic卡、交通ic卡、銀行取款卡、上網絡卡甚至運動健身卡等,“刷卡”時代使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瀟瀟灑灑,用某些同學的話來說,就是“卡一刷,錢就花”。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步入這一時代的大學生們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儘管書籍仍是主要的消費物件,但已不是首選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費專案。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手機、旅遊、電腦、影音娛樂是大學生的消費熱點。調查中,當問及“在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時,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旅遊”,其次是“買電腦”,反映出大學生具有想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與自然、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瞭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同,其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3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1000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開銷的。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因此會盡量搜尋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當今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圍,談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會考慮那些儘管價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們更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調查目的`: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學生的消費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來越大,大學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特殊消費群體。本次調查主要是瞭解目前我校大學生消費狀況及消費心理,分析學生的消費構成,引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調查內容:學生收支情況,學習支出情況,一是消費情況,電子通訊情況,電子通訊消費情況,消費觀念。

調查方法:採用問卷調查形式,針對在校大學生可能出現的消費現象設計問卷調查內容,並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1、月消費總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城市佔比重較小,大學生總體的月消費額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這一幅度,少於400元或多於1200元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少。而備案貧困生的消費額基本是少於400元。貧困生的生活標準與消費能力與普通學生差距較大。

2、飲食方面開銷大。飲食開支在消費總額中佔了絕大部分,這是符合健康的消費構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還興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請同學吃飯的熱潮,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學生消費高的一個原因,這說明大學生已經逐漸有了社會交際方面的消費。

3、平常購買學習資料的錢。在校大學生每學期購買學習資料的錢,10元以下的佔41。5%,10元~50元佔49。5%,50元~100元佔6%,100元以上佔3%。可見大學生平時買書的並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種資格證的學生外,一般不買教科書以外的書。

4、通訊網路費用過高。被調查人群中,對手機的擁有率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14%的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高達100元以上。電腦的普及率在學校中也是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學校網費預算,每月收取網費20元,沒有電腦的同學每月的上網費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當手中有餘錢時最願意選擇的消費專案。吃喝,旅遊,穿著打扮佔比重最大,30%選擇儲蓄,5%選擇買書,1%選擇其他。可見民以食為天,吃喝還是主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學生們也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追求時尚成為部分學生的副業。女生中購買化妝品衣服的比重較大,男生用在交際娛樂方面佔比重偏高些。

6、在校大學生在購買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識有所增強,更多的學生願意購買品牌較好的用品,特別是女生對衣飾化妝品方面。這也表明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整體上有所提高。品牌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以自身的需求為主,以質量為主。

7、日常資金來源和家庭收入。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家裡提供。其中勤工儉學的人數比普通學生多出十個百分點。而有些學生對於外出兼職比普通學生有更熱切的期望,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學生家庭月收入整體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學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xx元居多,有8%還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結果: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消費情況呈現出這樣兩個主要特徵: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大學生消費水平的提高,表現為數量和結構兩方面的變化;二是大學生群體內部的消費情況存在明顯差異。

大學生的消費構成跟與社會發展逐漸接軌。從調查中可至,大學生外出聚餐、請朋友吃飯、外出旅遊、通訊網路方面的費用較多,儼然大學生圈子也成了一個小社會,大學生更多地意識到了要提早接觸社會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費方式,進而提早融入社會。而銀行卡、信用卡等消費方式逐步得到認可和接受,可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上一個活躍的群體,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未能跟上社會,但消費意識上卻早已和社會發展同步。

理性消費仍為消費主流。大學生的絕大部分支出是用於飲食方面,而娛樂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還是以學習知識為主,而不會沉迷於玩樂。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消費時都會較為謹慎,儘量精挑細選,不會一味求貴,或者只注重便宜的價格而不注重質量。所以較為理性的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主流。

消費呈現向多元化發展。大學生在實現溫飽的同時,也在服飾裝扮這一方面明顯消費。而作為飽讀聖賢書的天之驕子們,學習之餘也會不忘逛逛學習用品店和書店,為取得各類證書的補課充電也成了大學生的一個消費熱點。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取向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合理理財和儲蓄觀念仍十分淡薄。調查中,極少數的大學生會有規劃自己的消費組成的意識。他們大多會在不知不覺中地追隨了流行於校園中的消費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規劃。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都感覺錢不夠花,有許多的東西需要購買,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夠有一定的積蓄。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費,提出如下建議:。合理規劃自身消費構成,增強理財意識。做好開支計劃,控制自己的消費,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費。正視自身消費現狀,養成良好的消費心態,注重精神消費,養成健康習慣。把握消費時機,學會利用很多大商場換季時衣服的低折扣銷售。生活費由父母按月給,不至於開學第一月就成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錢欲的人,出門前最好根據當天需購品的大致價格帶定量的錢。理性消費意識需加強,學會合理利用銀行卡,相對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費。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高品位”,這會引起高消費,不適合學生的實際。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從1998到xx年,短短7年,中國大學生僅總數就從108萬激增到xx多萬。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愈加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出現。同時大學生在同齡人中是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好的群體,具有表率和示範的作用。他們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輕人消費觀的新變化,又具有不同於同齡人的消費觀。重視大學生消費的新變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不僅有益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將會對社會消費的正確引導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因此全面細緻地瞭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已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則成為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學生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不僅消費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學習消費外,當代大學生會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支出用於網路通訊、交際、戀愛等諸多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消費較高的現象,太原師範學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對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個學生做了一項“在校大學生月生活費多少”的調查,調查發現,月費用1000元以上的人佔20%,月費用500—1000元的人,佔50左右%,月費用500元以下的人,佔30%左右。在他們班的學生當中,超過35%的學生擁有電腦、約6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因此網路與通訊費用支出較以往在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佔據了更大的份額。

調查表示,在中國,一向都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孩子考上大學了,就要錢給錢,要物買物,這不僅導致部分家庭財政透支,還容易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他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消費中的趨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由於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由於自身的群體化特徵,往往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多數同學在消費過程中“從眾”性較強,這也就是大學生消費時的“趨同心理”。趨同心理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哪怕這一物品自己本身並不那麼需要,也會隨大流購買,以保證自己與群體的一致性。而趨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發展成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對物質生活的高慾望——追名牌、追流行。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優異的學業或特殊的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

張志祥則認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呈多樣化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第一是早熟消費:消費水平和質量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費,消費內容過多過快,向高檔型消費傾斜;第三是豪華型消費,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氣派;第四是炫耀消費,把高消費當做現實社會優越感和虛榮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懸空消費,追求一種脫離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消費承受能力的消費;第六是情緒化消費,把對消費品的佔有、享樂作為彌補精神空虛的手段。

第4篇

縱觀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從時間緯度看歷史並不久遠,高等職業教育起自19世紀80年代初,可視為發展的初期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佈和社會對高職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間,高職教育不可逆轉的持續蓬勃發展,無論是高職院校的數量還是在校學生的人數,皆與普通高校旗鼓相當,由此便誕生了又一個龐大的帶有明顯高職特色的大學生體育消費群體。在此形勢下,調查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探討上海市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各種外顯及內隱的體育消費特質,勢必將對高職院校的學校體育改革,以及未來上海市體育消費市場發展趨勢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研究物件為上海市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在實際調研過程中,採用隨機非概率抽樣抽取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以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

(1)文獻資料法。發表的有關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論文和出版的著作,歸納總結相關經驗。

(2)問卷調查法。本文依據研究目的設計了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調查問卷,根據不同場所,進行了抽樣調查,抽樣範圍包括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以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共隨機現場發放調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問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發得到隨機樣本。

(3)數理統計法。運用計算機軟體spss對資料進行錄入。

三、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

性別不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徵,同時也是人的基本社會特徵之一。不同性別的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也迥然各異,具體到體育消費領域,性別對男性與女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顯然亦存在諸多差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在付諸體育消費行為時,男生有402人,佔樣本總數的68.1%;女生有188人,佔樣本總數的31.9%。這些統計資料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

2、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消費觀念及體育消費動機

通俗來說,消費觀念是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費者主體在進行或準備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物件、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與價值判斷。消費觀念一經形成,會顯著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而消費動機則是消費者為了實現消費的目的而進行行動的原因,消費者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動機是消費者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因此,在對目標群體體育消費行為調研時,消費觀念和消費動機是應用最廣的兩項指數,幾乎無一例外,調研者推測某群體的體育消費行為時總是要了解其消費觀念和動機。根據資料統計結果,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體育消費呈積極肯定的態度,所佔比例高達79.3%,僅有9.2%的學生不贊同體育消費,另有11.5%的學生表示中立態度。同時,在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時發現,大學生對此項問題的`回答雖然較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主要消費動機依次為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增加人際交往,三者分別佔樣本總數的41.5%、15.3%和11.2%。這充分說明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在進行體育消費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強身健體,在這一點上他們達成了共識。究其原因可能與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培養目標有關,1998年2月16日,國家教委印發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原則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此種教育培養模式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需更注重體能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大學生在選擇體育消費專案過程中會較多的考慮其是否具備強身健體的功能。

體育消費結構一般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娛樂型體育消費。據統計資料顯示,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物型的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襪、體育音像產品,以及體育報刊等產品,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了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絕大部分,構成了目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主流”。同時在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中,通過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進行比較發現,性別差異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未呈現顯著性差異(p=0.369),表明在進行實物型體育消費時,男女生體育消費結構的差異程度不大。從訪談情況看,大多數高職大學生表示假如他們選擇某項自己喜歡的收費體育專案進行體育消費時,為保證更好地掌握所授體育技能,將會相應的購買所需體育裝置。比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校大學生在報名參加跆拳道社之前,會以個別購買或團購的形式預購跆拳道服和相關的訓練器具。顯而易見,為保障參與體育活動,一些實物型的體育消費品已經自然而然的成為高職大學生體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其體育消費主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進一步的追蹤調查與統計分析,發現上海市高職大學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偏低,對娛樂型體育消費的支出大多侷限於現場觀賞各類體育比賽的門票和業餘時間參加各種體育專案培訓費用等,並且男女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男生在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上大大優於女生。這些資料說明娛樂型體育消費在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所佔比例較低,需進一步拓展他們的娛樂型體育消費水平。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滿足生活需要而消費各種體育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的數量,它從量的方面反映個人體育消費在某一時間的水平。從調查結果看,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年均體育消費金額在600元——1000元之間的佔總人數的19.5%,1001元——xx元之間的佔消費總人數的32.3%,xx元——3000元之間的佔消費總人數的11.2%,而600元以下、4001元——5000元之間,以及5000元以上的僅佔消費總人數的3.7%,從資料中得知,高職大學生的年均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600元——xx元之間,其中居於1001元——xx元之間的最多。這說明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年均體育消費水平較高,對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的商家而言,充滿了巨大的商機。

根據訪問調查,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選擇體育活動的專案中,多數青睞球類和健美類專案的體育健身活動。其中男生參與的體育專案按選擇人數的多寡依次為: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別是:瑜珈、體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網球等。在選擇這些專案進行體育活動時,由於身在學校的學生可以免費使用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加之學生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也能學到較多體育技術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發生體育消費行為時,主要體現利用業餘或假期時間在校外的諸多社會經營場所的體育消費行為,例如,在收費場所打羽毛球、籃球,以及跆拳道訓練等等,而在學校進行體育專案消費亦僅限於不滿足體育課獲得的體育資訊量,或者本校不開設此項體育課程,學生轉而藉助學校體育設施並聘請體育人才以實施收費的形式進行體育健身。此種體育消費方式構成了校內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部分。這有力佐證了高職院校大學生雖然體育消費專案種類繁多,但校內體育消費意識薄弱的事實。 四、結論

第一,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這一結果與現場訪問調查相吻合。

第二,根據資料統計結果,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體育消費呈積極肯定的態度,所佔比例高達79.3%,僅有9.2%的學生不贊同體育消費,另有11.5%的學生表示中立態度。同時,在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時發現,大學生對此項問題的回答雖然較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主要消費動機依次為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增加人際交往,三者分別佔樣本總數的41.5%、15.3%和11.2%。

第三,體育消費結構一般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娛樂型體育消費。據統計資料顯示,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物型的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襪、體育音像產品,以及體育報刊等產品,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了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絕大部分,構成了目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主流”。

第四,高職大學生的年均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600元——xx元之間,其中居於1001元——xx元之間的最多。根據訪問調查,上海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選擇體育活動的專案中,多數青睞球類和健美類專案的體育健身活動。

第5篇

本文研究物件為xx市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在實際調研過程中,採用隨機非概率抽樣抽取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以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

(1)文獻資料法。發表的有關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論文和出版的著作,歸納總結相關經驗。

(2)問卷調查法。本文依據研究目的設計了xx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調查問卷,根據不同場所,進行了抽樣調查,抽樣範圍包括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以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共隨機現場發放調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問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發得到隨機樣本。

(3)數理統計法。運用計算機軟體spss對資料進行錄入。

性別不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徵,同時也是人的基本社會特徵之一。不同性別的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也迥然各異,具體到體育消費領域,性別對男性與女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顯然亦存在諸多差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在付諸體育消費行為時,男生有402人,佔樣本總數的68.1%;女生有188人,佔樣本總數的31.9%。這些統計資料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

體育消費結構一般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娛樂型體育消費。據統計資料顯示,xx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物型的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襪、體育音像產品,以及體育報刊等產品,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了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絕大部分,構成了目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主流。同時在被調查的4所高職院校中,通過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進行比較發現,性別差異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未呈現顯著性差異(p=0.369),表明在進行實物型體育消費時,男女生體育消費結構的差異程度不大。從訪談情況看,大多數高職大學生表示假如他們選擇某項自己喜歡的收費體育專案進行體育消費時,為保證更好地掌握所授體育技能,將會相應的購買所需體育裝置。比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校大學生在報名參加跆拳道社之前,會以個別購買或團購的形式預購跆拳道服和相關的`訓練器具。顯而易見,為保障參與體育活動,一些實物型的體育消費品已經自然而然的成為高職大學生體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其體育消費主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進一步的追蹤調查與統計分析,發現xx市高職大學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偏低,對娛樂型體育消費的支出大多侷限於現場觀賞各類體育比賽的門票和業餘時間參加各種體育專案培訓費用等,並且男女生的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男生在娛樂型體育消費能力上大大優於女生。這些資料說明娛樂型體育消費在xx市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所佔比例較低,需進一步拓展他們的娛樂型體育消費水平。

根據訪問調查,xx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選擇體育活動的專案中,多數青睞球類和健美類專案的體育健身活動。其中男生參與的體育專案按選擇人數的多寡依次為: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別是:瑜珈、體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網球等。在選擇這些專案進行體育活動時,由於身在學校的學生可以免費使用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加之學生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也能學到較多體育技術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發生體育消費行為時,主要體現利用業餘或假期時間在校外的諸多社會經營場所的體育消費行為,例如,在收費場所打羽毛球、籃球,以及跆拳道訓練等等,而在學校進行體育專案消費亦僅限於不滿足體育課獲得的體育資訊量,或者本校不開設此項體育課程,學生轉而藉助學校體育設施並聘請體育人才以實施收費的形式進行體育健身。此種體育消費方式構成了校內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部分。這有力佐證了高職院校大學生雖然體育消費專案種類繁多,但校內體育消費意識薄弱的事實。

第一,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人數男生明顯高於女生,男生對比女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更加積極活躍,這一結果與現場訪問調查相吻合。

第二,體育消費結構一般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娛樂型體育消費。據統計資料顯示,xx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物型的體育消費主要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襪、體育音像產品,以及體育報刊等產品,實物型體育支出佔據了高職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絕大部分,構成了目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