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廣西蘆笛巖導遊詞3篇 探祕廣西蘆笛巖:歷史與自然的交匯點

廣西蘆笛巖以其石林奇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蘆笛巖形態各異、神祕莫測,數千年來為文人墨客所傳頌。這裡既有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文化,是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

廣西蘆笛巖導遊詞3篇 探祕廣西蘆笛巖:歷史與自然的交匯點

第1篇

大龍潭景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遊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恆(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雲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彷彿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於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築,此外尚有張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蹟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於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

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築精工。民族風情遊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鬆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簷,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簷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遊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彷彿笙歌陣陣迴盪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千欄式建築——壯民居緣水修築,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築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緻的傣式建築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遊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岩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築;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嚐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餚。

廣西蘆笛巖導遊詞3篇 探祕廣西蘆笛巖:歷史與自然的交匯點 第2張

第2篇

歡迎大家前來遊覽蘆笛巖。很高興為大家解說。蘆笛巖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桂林山水的一顆明珠。希望我的講解能伴隨你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巖洞裡遊覽。

蘆笛巖位於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側山腰,距市中心約6公里。洞口原長有一種蘆荻草,傳說可以做笛子,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蘆笛巖因此得名。 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來蘆笛巖遊覽,蘆笛巖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跡,但歷代都沒有開發。蘆笛巖於1959年開始進行勘測與建設。1962年正式對遊人開放。自開放以來,蘆笛巖曾先後接待了鄧小平、李鵬、朱基、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卡特、聯合國前祕書長德奎利亞爾等8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曾前來參觀遊覽,所以又有“國賓洞”的美譽。蘆笛巖洞深240米,最寬處93米,最大高度18米,遊覽路程約500米,遊覽時間大約40分鐘。

蘆笛巖中石筍、石柱、石幔密集如林,洞天高闊,氣勢巨集偉,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年代,l00萬年前這裡原是一個古地下湖,由於地殼運動,山體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變成了山洞。後來,地下水沿著山體中許許多多的破碎帶流動,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鈣。當地下水從岩石縫隙流到洞中時,二氧化碳溢位,鈣離子就沉澱結晶,經過長年的積累形成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組成了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由許多鐘乳石組成的壯麗圖景:有挺拔的山峰,有茂密的森林,還有濃陰遮天的千年古樹。每當太陽初升,就有成群的獅子迎著朝陽在森林裡盡情地歡舞,使整個森林充滿了蓬蓬勃勃的朝氣。這裡有一頭大獅子,這是頭部,這是身部,這是尾巴。它正看護著那邊的一群玩耍的小獅子,這個景叫“獅嶺朝霞”。

請看這裡有兩座綠樹疊翠的山峰,在兩座山峰之間,一條銀光閃閃水花兒四濺的瀑布飛瀉而下。那巨集偉的氣概,就像我國唐代詩人李白所描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個景叫“高峽飛瀑”。由於這條石瀑布形成的年代較晚,含雜質較少,結晶好,顯得潔白晶瑩。

這裡有一隻小鴕鳥。它正看護著蘆笛巖中特有的圓頂蚊賬。這是賬頂,這是賬布。蚊賬的一半已經整齊的摺疊起來了。賬頂叫石盾,像是古代的兵器盾牌,也有人叫它調色盤;賬布是折皺狀的石幔。石盾是由從洞壁裂縫擠壓出來的滲透的水形成,水流形成石盾上下兩塊圓形盾板,兩塊盾板中間是空的,水從盾板夾縫向外流出,又形成了下部的石幔,石盾和石幔就形成了一床圓頂蚊賬。

這裡有一個小平臺,相傳是古代詩人觀景吟詩的地方。一天,有一位詩人遠道而來,被蘆笛巖神奇的景色迷住了,不禁詩興大發,可是他只寫出了半首就再也找不到適當的詩句了。這半首詩是這樣說的:“天生蘆笛千般巧,欲寫奇巖下筆難。”後人便把它叫“半首詩臺”。如果哪位嘉賓有興趣,可以接著續寫下半首詩。(廣州一遊客對出的後半首:扶石徘徊不忍去,將身化作洞中仙)

這裡好像剛剛下過一場大雪,前方堆起了一座雪人,這是雪人的頭部,眼睛、鼻子、嘴巴依然清晰可見;這是身部,突出的地方是它的胳膊,由於天氣冷,它把手已經縮到口袋裡去了,也有人說它像一尊大肚彌勒佛。

雪人旁邊的像是一棵上尖下圓的塔形松樹,松樹的枝葉上覆蓋一層厚厚的冰雪,屹立在林海雪原之中,俗話說:“鬆無白雪不精神”,白雪青松,更顯現出它那不畏嚴寒,傲視風雪的堅強性格。這個景叫“塔鬆傲雪”。蘆笛巖內氣溫常年保持在19攝氏度左右,沒有冰封雪飄的條件,這裡的“白雪”是由含雜質很少的方解石結晶組成。

現在您左邊看到的是一座蘑菇山,山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蘑菇。山下的是小蘑菇,半山腰上有大蘑菇,長在最裡邊的是最大的蘑菇王,有一位老人經常上山來採蘑菇,您看,半山腰上老人正抱著蘑菇下山來呢!

走過了一座蘑菇山,現在來到一座瓜菜山,這裡有許多的瓜果和蔬菜。這是長豆角、蓮藕、高腳白菜、花菜、東瓜、花生、蘿蔔、絲瓜,山下有個又大又圓的西瓜,這裡還有廣西的特產沙田柚。由於這一帶是洞頂裂隙最豐富的地方,每當雨季就會有大量的流水、滴水、還有從高處落下濺散成霧狀的水珠,這些富含碳酸鹽的水聯合作用,造就了這一幅幅豐收圖景。

瓜菜山旁邊的這座巨大的鐘乳石,很像一座精美的黃楊木雕。也有人說它像海上的仙山——蓬萊。上面長滿了各種奇花異草:有千年的人蔘、當歸、還有珍貴的藥材靈之草。您看,半山腰上兩位老人正在喝茶聊天談論著養生之道呢。

這根石柱像是一座寶塔,塔身上盤繞著一條青龍,突出的地方是龍頭,龍身彎彎曲曲盤旋而上,人們叫它“盤龍寶塔”。

前方是一座大花園,請順著手電光往上看,這裡有一隻白肚皮黑羽毛的小燕子,它正歪著腦袋往下瞧。在燕子的下面有一朵盛開的雞冠花,在雞冠花的下面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大花蕾,據說這朵花蕾是可以開放的,而開放的時候特別的鮮豔芬芳,可惜今天各位來得不湊巧,這花蕾還沒有開放,不妨等到花開的時候請各位嘉賓再來觀賞。這個景叫“鳥語花香”。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原始森林的壯麗圖景,這裡有千年的青松,萬年的翠柏,密密層層,望不到邊。這許多密集高大的鐘乳石,組成了蘆笛巖中最壯觀的的石林。(不關森林燈,開雙柱燈)在森林裡有兩根一般高大,一般粗細的鐘乳石,它們像兩根畫柱頂著天庭,人們叫它“雙柱擎天”。但仔細看,又能看到不同的地方,右邊這根,看上去沒有連線,其實已經連線起來了,左邊這根,像是已經連線了,實際上還差一點沒有連線。真是“疑是相接卻未接,像未相連卻已連”。據地質工作者的研究,未連線的這根,只要還有滴水活動,總有一天也要連線起來。在桂林的巖洞中,因條件不同,鐘乳石生長的速度也不一樣,每一百年裡有的長几毫米,有的長二、三十釐米,究竟一百年後它能不能連線上呢?那在此祝各位嘉賓健康長壽,請100年後再來遊覽。

走過原始森林,我們來到一戶農家小院。這像是一個大窗框,一般人家的窗簾,是掛在窗子裡邊的,唯有蘆笛巖的窗簾掛在窗子外邊,透過半卷的窗簾向外看,真是雲海萬里,關山千重。在窗子的右上方,掛著一對玉米,一個佛手瓜,一個小菠蘿,左邊還有兩頂蚊賬,這是一床小的,還有一床大的。這裡有吃的有住的,可見這屋子是有主人的,那主人到哪裡去了呢?請看對面山上,一位老爺爺抱著小孫子,正在欣賞雲山美景呢。這個景叫“簾外雲山”

這裡是蘆笛巖最寬闊的地方,最寬處有93米,最高處18米,大廳的左上方懸掛著一盞巨大的宮燈,把整個大廳染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好像神話故事裡東海龍王的水晶宮。

走進這個大廳,您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這裡這麼平整,空空蕩蕩,沒有密集的鐘乳石呢?有兩個原因:第一,這裡的岩層平緩。古地湖下的湖水順著岩層溶蝕了整層岩石。留下的層面平平整整,形成了這個大廳;第二,是因為這裡的洞頂岩石比較完整,裂隙小,水不能滲透下來,所以鐘乳石也少。洞底更顯得平坦寬闊。

這裡是古地下湖最深的地方,曾經是名副其實的水晶宮。相傳,這裡也是孫悟空大鬧龍宮的地方,前方有一根金黃色的石柱就像是龍宮中的定海神針,孫悟空為了得到這根金箍棒,和龍王的蝦兵蟹將打了起來。您看,這隻水母在宮裡飄來飄去,充當巡邏兵,這座鎮海寶塔被孫悟空打塌了半邊。

左上方那隻小海螺怪機靈的,遇到危險就趕快溜,老孫只吹了一口氣就把它定在了這裡。

這條大鯉魚見孫悟空這般厲害,嚇得忙往泥裡鑽,只露出身子和尾巴。請注意,這條鯉魚是根石柱。“尾巴”是石鐘乳部分,身子是石筍部分,連線石柱後,由於根基粘土下沉,頂端被拉斷離開洞頂,成了一條鑽入泥裡的鯉魚。龍王不是孫悟空的對手,鑽入龍池逃跑了。看了這麼久,各位還不知道孫悟空在哪裡呢?您看,他勝利了,正騎在大海螺上呢。 都說蘆笛巖美在水晶宮,妙在龍池的倒影中,現在請各位嘉賓到前方去欣賞一下龍池裡的雪山倒影,稍作休息,還有一半的遊程,請不要走散了。

那燈火輝煌的遠處,是一派錦透河山,有人說,它像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也有人說,它像是上海的外灘或是香港的夜景,但更多的遊人說,它再像不過的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您看水中就像清澈見底的灕江,兩岸山峰林立,桂林山水有四大特點: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真是“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體現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桂林城建特色。這個景叫“遠望山城”。

在您身後的洞中小路非常狹窄,小路上方長有一朵金燦燦的大葵花,人們把這裡叫做“葵花峽”。我們將穿行在鐘乳石林之中,請注意臺階,小心碰頭。

穿過葵花峽,我們來到這個幽靜雅緻的小洞府,這裡有蘆笛巖最薄的一塊石旗,它薄得可以透過光線,人們叫它透光石。相傳,過去有位歌手,常常帶著蘆荻做成的笛子到這裡吹,這個折皺狀的鐘乳石,像是一支四節蘆笛。笛聲清脆悠揚,吸引來不少的聽眾,這頭小象甩著長鼻子大耳朵伴著笛聲跳舞;一隻頭戴瓜皮帽的小猴子聽得入了神,手裡的香蕉也忘了吃。老人更是喜出望外,鬍子笑成了一朵花。老人把兩個孫子也帶來了,坐在半山腰上,這是大孫子,小孫子爬得更高。這個景叫“幽靜聽笛”。

這裡有一面鏡子,鏡子上蒙著一層薄薄的縐紗,傳說只要把縐紗揭開,它便能射出雪白的亮光來,使一切妖魔鬼怪見了都害怕。您看,縐紗還未揭開,這條紫紅色的蜈蚣就嚇得往石頭縫裡鑽。這景是“寶鏡照蜈蚣”。這寶鏡也是石盾,因為含鐵錳元素,而呈紫紅色。這有隻貓頭鷹正在睡覺,它按自己的老習慣一隻眼睜著,一隻眼閉著。既然睡著了,咱們就不打擾了,請輕輕的往前走。

這裡面像是一座舞臺,剛才演出的是廣西壯族歌舞劇《劉三姐》,演出好像剛剛結束,金絲絨帷幕正在慢慢關閉,這個景叫“舞臺帷幕”。我們來晚了,沒有看到精彩的演出,希望下次能按時觀看。

這塊石幔就像掛在洞中的一面大錦旗。我們洞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密集如林,惟妙惟肖,它們的形成已經有一百萬年了,都是由洞頂的滴水形成,當含有碳酸鈣的水從裂縫中滴下來,經過上萬年以至百萬年的積累,結晶成懸掛在洞頂的石鐘乳,水滴到地上,形成從下往上長的石筍,經過漫長的年代,石筍和石鐘乳連線起來,形成了石柱。這一類由滴水形成的鐘乳石稱為滴石類。如果滴水量增加,變成片狀流動的水,就會形成石瀑布、石旗、石幔一類的形態,這一類叫流石類。有句成語說:“水滴石穿”,在蘆笛巖卻是水滴石長,只要有滴水活動的地方,鐘乳石就會不停地生長。

再看這裡蹲著一隻青蛙,它正望著一條倒掛的大金魚,這是金魚的頭部,大大的水泡眼,身子、尾巴。它身上長滿珍珠狀的魚鱗,所以又叫珍珠金魚。這些魚鱗是由高處滴落飛濺開來的霧狀水珠凝結而成,叫石葡萄。金魚正掛著照鏡子,走的時候當心別踩碎了金魚的鏡子。

請看洞頂上懸掛的這塊鐘乳石,是一塊斷掉後的石旗,很像廣西特產的一種香料,也是一種藥材,您能說出它的名字嗎?對,桂皮。

各位嘉賓,蘆笛巖遊覽就要結束了,森林中跑出一頭矯健的雄獅,您看它昂首擺尾,熱情的向您致意,嘴巴微微張開著,好像在說:再見了,朋友們,歡迎以後有時間,有機會再來蘆笛巖遊覽。這是我們參觀的最後一景,叫“雄獅送客”。蘆笛巖內遊覽到此結束,出洞口設有服務質量監督崗,歡迎您對我們的導遊工作提出寶貴意見。祝您旅遊愉快。再見!

第3篇

蘆笛巖位於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側山腰。洞口原長有一種蘆荻草,傳說可以做笛子,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蘆笛巖因此得名。蘆笛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年代,100萬年前這裡原是一個古地下湖,由於地殼運動山體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變成了山洞。後來,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著山體中許許多多的破碎帶流動,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鈣,變成了含有碳酸根與鈣離子的溶液。當地下水從岩石縫隙流到洞中時,二氧化碳溢位,鈣離子就沉澱結晶,經過長年的積累形成千姿百態的鐘乳石,人們稱讚蘆笛巖是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來蘆笛巖遊覽,蘆笛巖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跡,但歷代都沒有開發。蘆笛巖於1959年開始進行勘測與建設。1962年正式對遊人開放。

蘆笛巖所在的光明山, 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 僅容一人進出, 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 並不引起人們的注意。《臨桂縣誌》裡, 記載了光明山, 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洞內儲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餘則, 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遊。這些壁書表明, 蘆笛巖並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祕而不宣。

“蘆笛巖頭枷鎖破, 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後, 人們生活安定, 用不著避難了, 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祕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巖洞的情況, 經過勘測建設, 於1962年正式開放。因為洞口附近生長著蘆荻草, 據說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蘆笛巖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