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血戰觀後感5篇 “血戰觀——以血鑄就的勇氣與堅持”

電影《血戰觀後感》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勇敢抵抗侵略的中國軍民在艱苦環境中展開的激烈戰鬥。影片以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情節展現了英勇軍人的堅韌精神和無畏鬥爭,刻畫出了人民與暴力的較量。觀影之後,讓人深思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和每一位守衛者的無私奉獻。

血戰觀後感5篇 “血戰觀——以血鑄就的勇氣與堅持”

第1篇

在“學習強國”平臺上觀看了《血戰湘江》後,心情非常激動,那悲壯的畫面在腦海裡久久不能散去。“如果中國革命的勝利,要用我們的鮮血才能築成,那我們必須英勇獻身”、“誓死保衛黨中央過過江”,紅三軍團長和紅軍戰士的話時時縈繞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犧牲,以大無畏、昂揚向上的革命精神給我以震撼和鼓舞。

該片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影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饒的光輝形象,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仆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影片把我帶入到戰爭場面,聲光特效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影片中一個個紅軍戰士指戰員流血犧牲使我感慨萬千,他們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他們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我萬分敬佩。而今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輩是我們的民族脊樑,正因為有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立國之本,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永遠值得每個中國人敬仰。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輩的初衷,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沒有過時,更是我們現階段實現中國夢,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祖國不竭的動力。雖然我們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不能忘記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學習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發揚不懼挑戰和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繼續前進。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參與者、奮鬥者、開拓者。

血戰觀後感5篇 “血戰觀——以血鑄就的勇氣與堅持” 第2張

第2篇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戰士,又是一位裁縫,他的四個兒子都獻給了革命。讓我忍不住淚目的是紅二方面軍正在渡過湘江,國民黨的轟炸機在上空投射炸彈,一位戰士被子彈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頂上去,毫不猶豫。

炸彈炸向兩人。那一晚,大雨傾盆,兩人躺在血水中望著對方,只聽那名戰士叫了一聲“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陣的是父子兵。兒子為父親戴正軍帽,兩人在深情對視中離世。

朱德在戰場上臨危不懼,在決定渡湘江時,派去十八師到達楓樹腳,可痛心的是,十八師的戰士一個都沒有活下來!

李天佑帶領第五師奔赴戰場,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震撼,幾千兵力對抗敵軍源源不斷的數萬人,還有作戰中的那一聲聲“堅決執行命令”,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我深感痛心的是,結束時電影螢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國紅軍由86000人,銳減為30000人。

看著戰場上的中國人短兵相接,自相殘殺,那麼,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呢?

我曾以為“浴血奮戰”“血流成河”都是些誇張性的詞,只是用來描述戰場上的殘忍,可是,當看到一個個戰士倒在血泊中時,我才真的意識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經看到的歷史,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由於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對此,我僅僅以為是一個小錯誤,對於傷亡人數也僅是個數字,當看到戰場上子彈滿天飛,毛澤東面對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無能為力的時候,那種心痛的感覺,我能深切地體會到。

百姓們都深信“跟著毛主席不死”,而毛澤東卻為讓無數百姓的兒女有去無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們長在紅旗下,正是每位戰士的血肉之軀換來的這一切。這一次,我明白了“中國站起來了”的深切含義。

是的,中國站起來了,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3篇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於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公映前,該片已在全國很多地方,為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觀眾開展了巡映活動。根據巡映期間觀眾的反映和評價,電影《血戰湘江》有三大看點最令人期待。

電影《血戰湘江》用現代觀念和視聽語言呈現戰爭,每個細節都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片中,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槍炮聲、轟炸聲和喊殺聲,指戰員說話時幾乎都是聲嘶力竭;持不同觀點爭辯時,幾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與李德、博古爭辯時,臉對臉、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當時的血戰狀態更加真實,也為領袖形象的刻畫帶來了新的風采。在服裝和造型上,摒棄華麗色彩,留住真實自然,所有紅軍指戰員都穿戴著破舊衣帽,渾身沾滿泥水,頭髮紛亂不堪,臉上帶著血汙……

這部影片的真實感還在於對批判教條主義的刻畫描寫,讓觀眾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紙上談兵,使部隊陷入蔣介石的圈套,輜重大搬家的決策使紅軍行動緩慢,選擇走大路致使部隊在敵機轟炸中傷亡慘重……佔據了很大敘事篇幅的激烈血戰和慘重損失成為認識教條主義巨大危害的有力證據,讓人觸目驚心。

在電影中,毛x說:“戰士抬輜重走,走得慢還累吐血。”博古說:“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說:“走大路,遇轟炸,傷亡嚴重。”李德則說:“紅軍不是膽小鬼。”毛x質疑李德、博古的決策,博古竟然說:“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他能錯嗎?”通過這些對話,進一步揭示出,比一個個教條主義行動更可怕的,是其背後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也使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變得鋒利而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血戰湘江》這部軍事題材力作,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託,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湘江戰役的真實戰況。僅看預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連天、焦土四濺……每個鏡頭都做到了對戰爭場面的真實展現。在重火力猛烈轟炸中,紅軍指戰員騎馬飛奔於戰壕間、眼神堅定扣動扳機、高喊“衝啊”等景象無一不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影片一開始是雷口關血戰,接著是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都拍出了慘痛,拍出了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攝影機位在之前戰爭片中較少見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觀機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機位,讓觀眾瞬間感受到人類渺小,從而突出戰爭的殘酷。

影片全長116分鐘,高強度戰爭場面就佔了近70分鐘,全程充滿強烈而獨特的震撼力。據悉,整個攝製過程中戰爭場面完全是真實場景,沒有特效鏡頭、3d和綠幕,近萬名部隊官兵參演,使用了2噸多tnt炸藥、80多噸汽油,片中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在進行著真實的戰鬥,身上自然呈現出緊張感,為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幅熱血爆棚的戰爭場景。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後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裡,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現在是危急時刻,沒有退路,我們必須英勇獻身!”影片中,大戰在即,彭德懷給指戰員作戰前動員的場景撼人心魄。上萬將士齊呼:“誓死保衛黨中央過江。”陳樹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個人,也要與陣地共存亡。”大家高喊:“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類似的鏡頭和故事還有很多,常引人落淚。觀看這部影片,我們收穫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那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第4篇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麼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鑑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後,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紀念建軍90週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後,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詢資料、採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第5篇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衝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幹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於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歎號,完全重新整理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後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體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誇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雲彈雨的巨集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衝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鬥,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製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屍橫遍野、戰壕裡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雲。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衝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於影片的精良製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鬥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鬥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線上,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鬥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裡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於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溼,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鬥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這個片子最讓人感慨的是:戰爭是殘酷、慘烈、無情的、你死我活的;戰爭的根本就是比拼國力、金錢、物資、後勤,……。再有就是人民的愛國激情、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真正的為了國家利益精忠報國、捨身忘死,為了報效國家無怨無悔,滿腔熱血獻與國家和人民,根本就不容存有什麼“帶路黨”問題、不容一絲一毫的利己主義、貪生怕死……

看後使人徒生感慨、心生恐懼、心情沮喪,也漲了敵手志氣滅了自家威風,增加不少“這仗怎麼打、能打贏麼?”的想法,愛國激情減去不少……

這就對了;一向嘴硬手軟的主兒少些戰爭叫囂是百姓的福氣,一個軍力不濟民心背離的社會還是專心愚民最好,免得丟了龍椅傷了私家性命。

關於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三美澳合作的《血戰鋼鋸嶺》無疑是近期電影中少有的戰爭片,亮點也頗多,他反映了戰爭和人性,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佈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血戰鋼鋸嶺》的檔期早就過去了,聽說票房不錯,好評如潮,幾乎沒有看到什麼差評,更談不上質疑,更多的`年輕人看完眼淚汪汪,甚至藉此開始扯起了信仰的蛋,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這部梅爾·吉布森的戰爭電影能讓人扯上信仰的話題,當然也是導演的目的之一,一部與日本人血腥打仗的電影都能扯上宗教的主題,也就正是梅爾·吉布森的導演功力所在。與這個導演早年直白的宗教電影《耶穌受難記》相比,這部《血戰鋼鋸嶺》顯然要委婉得多。眾所周知戰爭片都基本是殺人和被殺,而這部戰爭片的主題竟然是“救人”。也許是巧合,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戰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也是“救人”,可見電影是個多麼扯淡的東西,人們看了一堆血漿和屍塊的鏡頭後竟然談起了信仰,可見這種電影的作用又是多麼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