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四川蒙頂山導遊詞2篇 蒙頂山:無與倫比的四川之美

《四川蒙頂山導遊詞》是一篇介紹蒙頂山景點的導遊詞,蒙頂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海拔2,562米,以峰險、霧常、水美、石奇著稱。蒙頂山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名勝,擁有壯麗的山峰、連綿的山水、古老的廟宇等眾多景點。這篇導遊詞將帶您領略蒙頂山的壯麗之美和獨特韻味。

四川蒙頂山導遊詞2篇 蒙頂山:無與倫比的四川之美

第1篇

蒙頂山,又叫蒙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裡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由於天氣潮溼,路上多青苔,所以請大家行走時留心腳下,注意安全。今天我們將依次參觀天蓋寺、黃茶園、蒙井泉、永興寺、茶文化博物館。

蒙頂山,橫亙於名山縣城西北側,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佈,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向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

說到蒙頂山,我們都知道一幅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幅對聯說的是蒙頂山的仙茶,蒙頂山也因為是茶的發源地而成為世界茶文化聖山。 蒙頂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館,佔地2000平方米。共分接待區、中心區、銷售區、場景展示區等七大功能區。博物館對蒙頂茶的起源、發展、演變、種植和製作工藝進行陳列展示,全面展現蒙頂山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的風貌。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場景展示區裡,兩位背茶工的雕像,他們身穿布衣,身形瘦弱,容顏黝黑,腳踩草鞋,揹著高出人頭的茶包子。

從茶傳入藏區算起,有一千多年的歲月,背夫們背上幾百斤重的茶包子 舊復一日,一步一挪,用血肉之軀踏出一條茶馬古道。

北宋期間,由於宋與西夏發生了戰爭。西夏少數民族不斷對中原用兵,宋王朝為打仗需要大量戰馬,而當時西南藏區的馬是最好的。一開始朝廷用銀子和銅錢交換,可錢幣有去無回,統統變成了藏胞的銀飾和銅器。後來發現,藏胞愛茶,尤愛雅州名山茶,於是宋王朝幾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緊對川茶,尤其是對蜀中雅州名山茶的專賣權。皇帝詔日:用名山茶易蕃馬,嚴禁私自販賣到中原賺大錢。在名山茶最剝削勺年代, 一百斤名山茶,可換四尺二寸大馬一匹。名山每年產茶葉200萬斤,全部走上茶馬古道,為朝廷換回戰馬場2萬匹。

對背夫而言,他們十來人一夥。到雅安和永昌領茶包。茶包用竹蔑條包裝,一包20 斤。一般人背10 包到12 包,力氣大者背15包以上,重達300多斤。從雅安到康定,每包茶的運價是一斗米,單邊路程半個多月。

出發時,他們隨身帶一點玉米麵模漠加一點鹽巴:走到 麼店子,烤熱一個玉米摸摸,弄一碗鹽水,就是路上的伙食。他們人手一根丁字形柺杖, 用來撐著茶包歇氣。古道石板上紮下的鐵杵痕跡成了這段悲涼歷史的見證。

茶馬古道是背夫用腳踏出的歷史通道,是用鮮血汗水鋪就的一條中外經濟文化交融的通道。

四川蒙頂山導遊詞2篇 蒙頂山:無與倫比的四川之美 第2張

第2篇

蒙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與成都相距100公里的名山縣境內。由蒙山、百丈湖、清漪湖等景區組成。198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蒙山又名蒙頂山,因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 以人貢皇茶千載不衰而有仙茶故鄉之名;以風景秀麗聞名遐邇而有遊覽勝地之譽。分佈於山下的百丈、清漪兩座人工湖,則以翡翠般的湖山水景,與清雅宜人的蒙山共同組合成全景區誘人的自然風光。真正是:水因山而增秀,山連水而更幽。我相信各位遊覽中定會得出同樣的感受。

由於各位的時間寶貴,也還由於景區比較寬廣,一天之內很難處處游到,因此我們將選擇最精華的景段遊覽,其它一時不能前往的景點,只能在途中由我作一些口頭簡介來彌補了。特別要宣告一點,我們所說最精華是指景物最集中,遊覽最順路的景段,也就是一路走去看的東西最多的線路,絕不存在貶低其它景點的意思。事實上那些深山古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景觀,也是十分迷人的。各位如有興致,留宿山中,然後一一觀賞,就知道我絕非虛言了。好了,現在我們已開始走進蒙山,讓我向大家先說一說蒙山景區的特色吧!

蒙山在名山縣城西15裡處,山體長10公里,寬約4公里,最高峰海拔145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3.5度。山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林木十分茂盛。這裡最大的特點是雨多、霧多、雲多。常年雲霧茫茫、煙雨濛濛,蒙山之名就是因此而來,蒙山茶之品質優良也是因此而來。從旅遊的角度來說蒙山有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又以享譽千年的名茶之鄉展示了中華茶文化的高雅。人們來到蒙山,觀景、品茶,徜徉在千年茶文化故跡的遊道上,處處感受到的是一片清新祥和,毫無粗鄙塵俗之氣。有人說蒙山天下雅。我認為不敢說天下第一,但這個雅字確乎是蒙山最基本的旅遊特色。

山之秀雅,在於滿山擁翠,爽目清心。蒙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5%,植物樹種有58科373種,其中珍稀樹種有珙桐,有千年銀杏,八人合抱的紅豆樹,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樹,植於明代的紅杜鵑、紅白玉蘭、七心茶花,......尤以仙茶、仙菌(又名千佛菌,學名灰樹花),仙果(無胚銀杏果)最為獨特。

山之秀雅,還在於蒙峰三十八,各具秀姿。環列山巔的上清、甘露、玉女、靈泉、菱角五峰,像五指參差比,真成一朵蓮。當你登上山頂,臨風遠望,仰則天風高暢,永珍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心胸頓感開闊,故稱曠覽。蒙山分前後兩部分,前山有絕壑飛泉,寺藏翠靄,茶園片片,綠浪連連;後山則巨石嶙峋,藤索蔓繞,林廕庇日曲徑通幽。進入景區,十二條石板遊道盤旋交錯,九千九百臺階勾連迂迴,探迷峰,覽勝景,聽泉鳴,聞鳥聲,賞心悅目,幾疑置身世外。春天山花爛漫,茶畦擁翠;夏天雲煙飄緲,蓊鬱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奼紫嫣紅;冬天玉樹銀花,瑤峰瓊壑。真是人誇峨眉天下秀,蒙山堪比更添幽。

山之古雅,在於文物古蹟、歷史遺產頗多而且保留完好。為人矚目的有七株甘露種,五頂碧雲芽的皇茶園遺址;乳滴傾聽久,還防動雷雨的蒙泉古井;日月盤根轉,風雷入地含 的石筍;百龍舞翩躚,倉頡有遺篇的盤龍亭;雲來鍾杵溼,僧定石樓空的永興寺;奇人奇事光蒙頂,高古高才耀禪林 的禪惠之廬。還有古代分工專管種茶、採茶、製茶、評茶的廟宇千佛寺、靜居庵、智矩寺、天蓋寺。陰陽石麒麟,蒙頂石牌坊,工藝精湛,令人稱奇;還有近代作品大禹石像,蒙茶仙姑,因造型生動,位置適宜,也添雅緻。

山之高雅,在於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聲名遠播的蒙頂茶,並形成了獨特的蒙山茶文化。早在西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當地一位農民即蒙茶祖師吳理真就開始在蒙頂栽培馴化野生茶樹,在五峰之中共植七株,後人稱為仙茶,也就是現在皇茶園。蒙頂仙茶不斷髮展,由於品質特佳,製作精細,自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列為貢品,成為皇帝祭祖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末,歷經一千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頂茶被看作祛病除疾的神來之物。五代時期有個叫毛文錫的寫了一本《茶譜》更傳奇為服一兩能祛宿疾,二兩眼前無疾,三兩故以換骨,四兩為地仙。這未免說得過於神奇,但蒙山茶的保健價值確實是得到科學證明的。如華西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實驗結果就說,常喝蒙山綠茶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癌保健措施。

蒙頂茶的特殊地位,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誦的物件。讚頌蒙山和仙茶的文詞也留傳不少,楊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的民間諺語流傳甚廣。深諳音樂和茶道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把 彈淥水之曲,品蒙頂之茶共稱人生一大快事,留下了琴裡只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評斷。從唐至宋,蒙山貢茶譽滿朝野,黎陽王《蒙山白雲茶》詩有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詩人畫家文同《蒙頂茶》詩日蜀士茶稱聖,蒙山味獨珍。一個稱聖,一個獨珍,把蒙頂茶作了最高而最恰當的評價。唐宋許多文人如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黃庭堅、梅堯臣等,也都留下了不少以蒙山茶為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更為豐富。當代許多文學藝術家也留下了不少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他們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各個時期把蒙山色淡香長品自仙的仙味,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了。茶以文傳,文隨茶播,茶文化給蒙山風景名勝區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增加了蒙山景觀的深度,顯示出高雅的格調和意境。

矗立於蒙山之巔的紅軍紀念館,昭示著紅軍的英雄業績,為蒙山增輝添彩。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進行了著名的百丈關戰役,並在蒙山一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昔日的紅軍戰壕、紅軍標語歷歷在目。蒙山人民依然在傳頌著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健兒的英雄事蹟。蒙山成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現在我們取道禹王宮,參觀茶史博物館,然後登天梯上 天蓋寺。我將依次向大家介紹沿途景點:

天梯步入蒙山風景區,抬頭便見長長的百階從山下直鋪山頂,像天梯懸垂於縹緲的雲霧之中。相傳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眾登蒙山祭天,走的就是這條路線。歷代採摘貢茶,每至陽春三月,縣官帶領僚屬和僧人,也沿此道上山。所以,天梯雖是後來修建,路線卻是蒙山古道。天梯,從禹王宮到天蓋寺正殿前,計有石階1436級。若在晴日,登上天梯向南俯視,座座小山峰像只只鳳凰,沐浴在旭日初昇的朝陽中,披著萬點霞光躍躍欲飛,這就是蒙山特有的丹鳳朝陽勝景。向西鳥瞰,青衣江象一條玉帶,飄逸縈繞,金雞關以東九道山脊,如九條巨龍蹺首騰飛,向青衣江撲去,稱;九龍過江之景。

天蓋寺天梯盡頭處的天蓋寺,位於蒙山五峰之下。因蒙山多雨,俗稱漏天,故寺名取意於漏天之蓋。始建於漢代,宋淳熙年間重修,佔地8000平方米,寺周10多株古銀杏參天蔽日,蒼秀勃鬱。中間為明代建築石柱大殿。西漢吳理真在此結廬植仙茶,故正殿塑其全身坐像,四壁繪仙茶歷史及傳說壁畫。內陳列歷代茶具和有關文史標本。遊人在如此清幽的高山上,休憩品茗,欣賞和暢談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今昔,興來寫詩題字,攝影留真,這種雅趣,是他處無法感受的。寺前《天下大蒙山》碑文,是蒙山歷史悠久的見證。

碑廊是位於天蓋寺後的仿古建築。排列有序的碑碣,鐫刻著著名書法家王學仲、英文蜀、王澄、李半黎、劉雲泉、張海和知名畫家吳一峰、岑學恭等人手跡,諸體皆備,風格鮮明,所撰詩文,格調高雅,形成一個關於茶的書法長廊。

陰陽石麒麟走出人間仙境洞門,漫步幽徑,一堂石屏映入眼簾。這就是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甘露靈泉完工後,選蒙山特殊石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麒磷浮雕。請看,這麒麟頭頂遼闊的雲天,足踏翻騰的海水,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天,浮雕上的雲霧和海水都是溼潤的,而麒麟卻始終乾燥,實為蒙頂之一大奇觀。

蒙泉相傳為西漢吳理真種茶汲水處,又稱甘露井。傳說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就從此井出人,故又名龍井。井中有水不多,但雨不盈,旱不涸常用一個石蓋嚴實地蓋住。據古籍載:遊者虔禮後,可揭石取水,烹茶有異香;若擅自揭開,雖晴日,即大雨。亂揭井蓋會帶來大雨傾盆和說法,給蒙泉井添上了神祕的色彩。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只是遊人望好天,誰又願意去揭開它呢!

大禹像從蒙泉右側石道,登上靈泉峰,身高5.3米的禹玉石像屹立於山頂,他手持治水工具,氣宇軒昂。《尚書禹貢》有 蔡蒙旅平,和夷底績一句,意為禹王在蔡山、蒙山一帶治水成功,登蒙頂以祭天,祝願民眾安居樂業。所以後人有的說大禹偉業何處尋,蒙頂五峰沉足跡。立這尊像就是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蓬萊閣靈泉峰上建的蓬萊閣,可晨看日出,夜觀聖燈。每當金烏西墜,時有佛光閃現。夏秋季節,雲霧繚繞,流動翻滾,形成茫茫雲海,恰似蓬萊仙島沉浮於雲濤之中,置身其間,疑入仙境。

皇茶園繼續前行,過彩色龍鳳照壁,就到皇茶園,因周圍五峰形似蓮花,皇茶園正處於蓮心而成風水寶地,西漢甘露大師吳理真植靈茗之種七株於此。自唐至清,每年在園中採茶360葉為正貢茶,作皇室祭祖太廟之物。此園始建於唐代,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面積35平方米,四周石欄圍護,欄高1.2米,正面雙扇石門,兩側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橫額書皇茶園。園後是白虎巡山護茶影象。

蒙茶仙姑蒙茶仙姑漢白玉雕像亭亭玉立於玉女峰之上,高 5.3米。相傳她是羌江河神的女兒,化著村姑遊覽蒙山,鍾情於勤勞善良的吳理真,與其結為恩愛夫妻,共同培植蒙頂山茶。因人神結合,觸犯天規,河神責令女兒回宮,她為了愛情,為了茶,拒絕回去並將身披紗巾拋向天空,變為靄靄雲霧,籠罩蒙茶,河神大怒之下,將仙姑化著了山峰,人們便稱此峰為玉女峰。從此千載美談不斷,一尊玉魄永存。

甘露石室位於蒙茶仙姑雕塑對面,百門、石柱、石壁、石樑、石挑簷、百頂,為全石結構建築,漏光不漏雨,建築風格甚為獨特。相傳為吳理真種茶休憩處所,內塑其側臥像一尊。從石室的風化程度來看,不大可能是二千年前的原物,估計應是後人所建。

紅軍紀念館座落於蒙山之巔,館內陳列著紅軍1935年11 月進入名山後的活動史實,除文字、圖片外,還有兵器、貨幣、分田證、公文包、石刻標語等實物。館後尚有紅四方面軍217團所挖的戰壕、掩體工事等遺址。館周圍有鄧小平、徐向前、劉伯承、張愛萍、楊成武、肖華等題詞的碑刻。站在這些實物和題記面前,遙想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曆經之艱難險阻,緬懷革命先輩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敬仰中總是給我們關於人生價值的深刻啟迪。

霧海雲崖沿山路下行見一巨百橫插絕壁,伸出約一丈有餘。旁依虯藤古樹,下臨萬丈深澗,像一條高空跳臺,這裡是觀賞蒙山風光的理想之處:雨時霧湧雲封,滴蒼飛翠,峰巒潤綠,迷離朦朧;晴時,林山輝耀,紫光射流,天高雲淡,風送茶香。因名霧海雲崖。遊人常在這裡留影,攝取一張臨空飛行似的照片。

盤龍過雲崖,經紅軍戰壕遺址,就到了盤龍亭。盤龍系明代石刻。龍身長13.9米,由仙塊石墩組成,龍頭高翹,其尾如蛇。六稜碑上刻著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的218個龍字。盤龍石雕,工藝精湛,為西南罕見之浮雕。

天仙池相傳遠古的伏羲時代,天仙常於此沐浴。四周蒼巖環列,秀色可餐,池水是蒼山滴滿的翡翠,乳泉滴滴,如鼓琴瑟。亭中刻有仙女沐玉液的神話韻文,情文並茂,詠之有味。

八仙宮立於迷峰之巔,和盤龍亭、望遠亭遙遙相望。宮中有神話傳說中的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蘭採和、呂洞賓、韓相子、曹國舅等八洞神仙塑像。四壁繪有他們不畏強暴懲頑凶,除暴安民救百姓的壁畫。站在宮門前眺望,眼前雲霧蒸騰,有眾山浮動,人在九天的飄然如仙之感。

藤廊從八仙宮向回走,可以經過蒙山最清幽的一段路程。這就是藤廊,又名七崖十八盤,這裡是:三裡曲徑通幽,四下綠圍翠擁。深綠的樹林,青綠的蕨叢,油綠的方竹,一片綠色的天地,綠色的世界,加上沿途的藤蕩蔓浮,繁花鮮馥,鼯鼠相戲,幽鳥時鳴,欹石比錯,翠屏朝暉,雲洞石門,水惟如鏡,熠閃光流,步移景換。真令人目不暇接,心醉情迷。

禪惠之廬從藤廊出來,我們不必原路返回,改從聽泉廊迴天蓋寺。休息之後,遊興未盡的朋友可再去西邊的禪惠之廬 觀賞。禪惠之廬位於蒙頂後山之腰,是宋朝佛學界的一代宗師禪惠結廬修行、著書立說之處。四周林木蒼鬱,藤蔓橫生,泉聲潺潺,幽鳥喚入,又是一番難得的景色。

花鹿池我們從天蓋寺另一條下山通道,直達蒙山車站。中途這一組建築名為花鹿池,因傳說早年常有梅花鹿結群在池畔飲水而得名。池水終年不涸,池壁以石砌成,青山垂影,碧水清粼,弓橋似月,水榭雅緻。花鹿池大殿塑有三組群像:南絲綢之路商人馬隊,唐僧取經的故事以及本地民間傳說。新建的蒙山詩書畫院收藏有文人墨客讚頌蒙山和蒙茶的墨跡,供人鑑賞。

蒙山西部低山中,還有永興寺、千佛崖等景點,今天不可能全去遊覽,我這裡趁返程之際向各位作一簡介:

永興寺在蒙山之西山麓,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相傳為三國時所建,明、清時代曾進行修葺。山門石雕,有九龍盤繞,透永興古寺牌,還有麒麟浮雕一對。大殿百樓3間,面闊 12米,柱、樑、壁、樓全是石材構成,古意濃郁,氣勢凝重。寺周有清劍南觀察使、書法家黃雲鵠書寫的詩碑、告諭、楹聯等百刻十多幅。寺內植有七心茶花和紅、白玉蘭等花木,其中有一株紅杜鵑植於明代,至今春末夏初花朵滿枝。寺內佛像已整修一新,香火也很興旺。

千佛寺因寺後石崖刻有眾多佛像而得名。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661年),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明嘉靖時曾重修太殿。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長征時,這裡是93師師部駐地,也是千佛寺蘇維埃的辦公處。現在,寺內佛像,已仿古重塑,廟會之期,遊人雲集。

千佛寺後的千佛崖造像為唐代石刻。在高3.9米、寬2.7米的崖壁上,刻有神態各異、大小不一的佛像一百餘尊。主龕高 3.55米,寬2.66米,頂部刻有半裸飛天,栩栩如生。

各位,一開始我就介紹說蒙山風景區包括百丈湖和青漪湖兩處。這是兩個湖光山色十分秀麗的景點,旅遊服務設施也日臻完善,慕名遊覽的人四季不絕。百丈湖是 1958年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庫,常年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佔地 3000多畝。湖水源於夾金山下的玉溪河,兼收沿湖山林的明溪暗流,水質清澈可鑑。湖周淺山環列、林木蔥籠,湖中桂花島綠樹成蔭、亭樓隱現、古寺白塔、映照藍天。良好的生態環境,使百丈湖成為水禽樂園。冬春的野鴨,夏秋的白鷺,千百成群,水天嬉戲,更增添湖區的自然野趣。湖上有各類遊船供來賓乘座探幽,岸上有鮮美的魚宴火鍋獨具特色,一座座的賓館山莊,能滿足渡假休閒者的更多需求。

清漪湖湖面55萬平方米,常年蓄水400萬立方米。清亮的湖水環抱著秀麗的龜山。山上美鬆亭亭,修竹搖搖,珍果紅亮,茶壟沁香,與百丈湖相比,雖顯得小巧卻具有另一份清幽。那依山傍水的仿古長廊,閒置山腰的觀漪閣,以及壩上的茶樓客舍,都是遊人休閒觀景的好去處。

兩湖都在成雅高速公路近旁,遊覽極為方便,今天時間不夠了,歡迎大家專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