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散文集讀後感2篇 文韻流淌:散文集的心靈共鳴

散文集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文體,它以散文的形式展現出作者對生活、情感、人性的思考與感悟。散文集讀後感則是讀者在閱讀完一本散文集後所產生的心境與體會的總結。通過讀後感,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夠找到自己在其中的共鳴和感悟。

散文集讀後感2篇 文韻流淌:散文集的心靈共鳴

第1篇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為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為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著些什麼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為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並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裡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裡說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說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著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著並且批評著生活。這麼著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於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並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為主,但這種趣味是隻有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階的趣味,更不是隻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麼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麼?怎麼個讀法?又是為什麼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麼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為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並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麼樣,讀到什麼程度。我讀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於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麼,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誌。於是,我這才發現對於我們這一代,流行彷彿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說,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說,就拿學校裡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佔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彷彿數理化才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於幾千年前的大聖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著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才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

散文集讀後感2篇 文韻流淌:散文集的心靈共鳴 第2張

第2篇

一次讀書活動,讓我有機會接觸朱自清的散文。我對朱自清的初次瞭解是通過《背影》這篇文章開始的,之後又在高一學習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霎時間被他特有的優美文字所吸引,便在這個假期決定深入的瞭解一下這位“詩人”的世界。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中都不時地通過對一些細緻景物的描寫來體現他優雅的行文風格。不同於俞平伯的縝密,也別與冰心的飄逸,異於周作人的雋永,也不似魯迅先生的深刻犀利。他在每篇文章中都在體現著,浪漫的氣息。他將不明不暗的梅雨潭寫出了醉人的綠,他將萬物復甦的春描摹成一個初醒卻睡眼惺忪的孩子,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卻又不失細膩,這就是朱自清的文字。

“薄薄的青霧泛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下的荷塘在朱自清的筆下是朦朧的,作者的內心也是如此。大革命失敗後,對共產黨的“革命”產生懷疑,處於白色恐怖時期的作者經歷了好友聞一多、李公樸的身死,又對自己的命途與國家的未來感到迷茫。“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飄過處,送來縷縷幽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對荷塘的描寫都是雲裡霧裡的,看不真切的所以這是作者的內心縮影,是如此的迷茫與無奈。

五四運動落潮後,朱自清又意識到當時的青年們崇尚過去、憂慮將來,將本來應該做的都荒廢了。為了使這些象徵著“新生命”的青年覺醒,作者寫下了《匆匆》這篇文章。他像是反覆責問自己,又像是在責問別人“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了呢?是有人偷了嗎?”他不甘心八千多個日子在自己的手中溜去,便又問道:“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是怎麼匆匆的呢?”他感嘆時間的流逝,也是對心靈不平的一種訴說。這也是五四運動低潮後青年們的普遍情緒。因此,他要讓青年們知道,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的時間裡,都有它相當的位置。

朱自清的浪漫中是夾雜著對現實的宣洩,這對我們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啟示。作品是抒發真情實感的媒介,並不是無病呻吟。帶有真情的文字,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可以意味深長。

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在美帝的挑釁下,他忍不住了,用行動向那些壓迫中華民族的侵略著說“不”,挺起了中華的脊樑。

我喜歡他的散文,更敬仰他的為人。一個浸潤著春雨的詩人,一個留給我深思的背影……他既是多愁善感的詩人,也是滿腔熱血的民族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