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文化生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5篇 華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之魂

《文化生活》第三單元中涵蓋了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從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深刻闡發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獨特價值。本篇文章將圍繞該主題,進一步展開探討。

《文化生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5篇 華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之魂

第1篇

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歷程:殷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代、隋唐時期、宋元明時期、明清時期,每個時期的文化發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隋唐古代中華文化進入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明清中華文化走向衰微。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①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從歷史上看,我國曆來十分重視歷史資料的儲存,我國曆史上編撰的史書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為世界所僅有。

①中華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就自身來講,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阻礙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就外部原因來說,則是由於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對中華文化的巨大沖擊。

②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既包括教育、歷史、哲學、道德方面的內容,也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三個方面來感悟其博大精深這一特點。

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位置。

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①中華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的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係: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徵,受自然條件和多民族社會歷史條件影響較大。

①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③意義: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兩層含義。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意義: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豐富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文化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精神力量,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的結晶,它滲透在整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於世,以“禮儀之邦”享譽於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勤勞勇敢:主要把握三點即勤勞勇敢精神的表現、作用和發展。

①表現: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等精神。

②作用: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鬥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4、自強不息: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1)愛國主義精神與其他民族精神的關係: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2)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無論什麼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愛國主義的內涵: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4)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1)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澱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①必要性:第一,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第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程序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

第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壯大是西方敵對勢力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

第一,理論意義: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精神貫穿我們民族發展的全過程之中,熔鍊於古代、玉成於近代、彰顯於當前,這三個階段既相互區分又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第二,現實意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民族精神能夠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國各族人民聚集在黨的周圍,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程序。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⑤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文化生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5篇 華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之魂 第2張

第2篇

(1)文化多樣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

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

2.文化的多樣性,可見諸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

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說的。所謂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文化內容的差異、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多元文化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的。由於產生的社會基礎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間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則也不同。因此,各種文化性質上的差異,就是在“多元”的意義上理解的差異。

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典題例題】中國人過春節總是要吃團圓飯、放爆竹,而西方人的聖誕少不了唱聖誕歌、送聖誕卡、迎聖誕老人。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③民族文化表現了不同的民族情結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解析: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同時又存在著共性和普遍規律,它們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說法錯誤。①②③都正確。

3.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②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2)文化遺產: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①含義:文化遺產即指在歷史、藝術或科學及審美、人種學、人類學方面有著世界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築物、遺蹟等。

②世界遺產分為三類: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區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並非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有著世界意義的文化遺產,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只有通過一定的程式確認之後,才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的範圍最廣,它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三個方面

聯絡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除世界遺產中的自然遺產之外,都有著厚重的文化價值,對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對那些面臨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是進行搶救和保護,還是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

(1)古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澱,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它們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對其搶救和保護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2)對那些面臨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進行搶救和保護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有助於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的影響力、凝聚力。

(3)同時,對那些面臨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進行搶救和保護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且屬於整個世界。各國古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和保護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4)因此,對面臨失傳的古民族文化我們不僅要依靠一國、一個民族的力量進行搶救和保護,而且應聯合世界其他國家來共同保護。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考點9: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文化的共性與個性)

?溫馨提示】相當於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l.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溫馨提示】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不能理解為某一方面因素決定的。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 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辨析: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見證,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屬於這個民族。

(2)文化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一定地域內由其社會實踐產生並發展的。不同的社會實踐,使每個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徵,它是民族實踐過程的反映,也是這個民族發展的見證。

(3)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屬於這個民族,同時也是世界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人們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特徵,還應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1.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儲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世界各國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多元化的發展是歷史事實,只有貫徹文化多樣性原則,才能不斷繁榮世界文化,才是對歷史的尊重。

只有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條件下,才能使文化生態平衡得到維持,使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以共享。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造力的源泉,沒有多樣性,就沒有創造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一些國家試圖借經濟全球化趨勢搞文化霸權主義,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搞文化滲透,所以,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必要條件。

辨析: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尊重文化多樣性有利於世界文化繁榮,但不利於本民族文化發展,二者是矛盾的。

(1)上述觀點不科學,沒有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統一性。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以及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所以說尊重文化多樣性有利於世界文化的繁榮。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就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所以不能說尊重文化多樣性不利於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4)尊重文化多樣性既有利於世界文化,也有利於本民族文化。所以,我們應該在尊重文化多樣性基礎上加大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特別是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在全球範圍內的聯絡和交往日益緊密、便捷的情況下,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流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1)商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 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溫馨提示】商業活動是個經濟問題,為什麼會具有文化傳播功能?

①商業活動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具有多種功能。通過事業往來,可以使不同產地的商品在世界範圍內流通,促進文化發展,提高人類生活水平。

②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交流文化。從世界文化交流史來看,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我國的絲綢之路更是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

③現在,商貿活動在文化傳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內容,具有外交、對外宣傳、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功能。

(2)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體、傳播技術是文化傳播的物質保證和實現方式。

(1)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路等發展階段。

(2)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資訊,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誌的。

(3)大眾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託現代資訊科技,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②電視提供了動態畫面和繽紛的色彩,使人們對資訊的理解變得更生動、形象和真實。電視已經成為一種利用最廣泛、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工具。

③網際網路具有傳播同網、全球同時、受眾主動、雙向互動的特點。

④收集簡訊用精煉的語言傳達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具有娛樂性,還有情感性、藝術性和哲理性,讓人回味無窮。

⑤電子讀物實現了文字、影象、聲音的完美結合,使人在看圖閱文的同時可以聽音樂、寫文章、做筆記、複製檔案,等等。

?溫馨提示】大眾傳媒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傳統的傳媒方式將被淘汰傳媒的發展並不是依次取代的關係,即新的傳媒出現,並不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不同傳媒共同存在,在文化傳播中各自發揮作用。現代文化傳播手段被稱為大眾傳媒,是多種傳媒的總稱。

歷史上中華文化向外輻射和傳播,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在今天,全球範圍的聯絡和交往日益緊密,既要熱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第一,文化傳播的途徑包括商業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等,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第二,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路等發展階段。如今,大眾傳媒稱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應該是多元的,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是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發展並壯大的。中國文化也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融會各民族文化,同時與外來文化不斷碰撞、不斷交融、相互借鑑、取長補短而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化在向世界規範傳播的同時,也經歷了幾次外來文化的衝擊,如佛教東來、基督教東漸,鴉片戰爭以後近代西方文明與古老文明的全面衝突等。

?典題例題】近年來,我國在世界許多國家成功舉辦了,“中國文化周”“中國文化月”“中國文化年”等活動。受到普遍歡迎。這說明( )

①中國文化要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進 中華文化的傳播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為了文化創新

解析: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體現了中華文化已得到了世界 的認可,同時又通過這些交流活動傳播了中華文化,②③正確;①④錯誤。

?典題例題】在中國歷史上,鑑真的東渡、玄奘的兩遊、鄭和下西洋,都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下列關於文化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文化傳播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現代資訊科技日益成為文化傳播的唯一手段

④從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關於文化傳播的知識。①④是對文化傳播的正確認識,故應選d項。②雖然正確,但不是有關文化傳播的內容,故不選。③錯誤,現代資訊科技不是當今文化傳播的唯一手段,而依託現代資訊科技的大眾傳媒已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第3篇

科任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三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課題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中心發言人備課時間第二週上課時間第三週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記文化傳播的途徑,大眾傳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教育學生說明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做文化傳播的使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在保持自己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共同構築新世紀的多元文化。 重點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難點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匯入新課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點,互相交流、共同發展。這一節我們進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傳播的問題。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4頁材料,並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些材料表現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過多種途徑傳播。 一、豐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的涵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4-35頁內容,並思考: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2、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從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古希臘商人功不可沒。 (2)人口遷徙。自有人類以來,人類的遷徙活動就沒有停止過。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6-37頁內容,並思考文化傳播手段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從這些古語中我們看到,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傳播媒介簡稱為傳媒。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路等發展階段。 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資訊,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誌的。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如今,依託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中國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從漢代張差事出使西域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類西行到明代鄭和下西洋,歷代志士仁人、學者高僧、工役商賈不遠萬里、不避艱險的文化之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8頁“相關連線”內容,並思考這些文化傳播活動的啟示?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全球範圍的聯絡和交往日益緊密、便捷。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課堂總結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種交往活動中傳承、發展。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文化的傳承有重大作用,要推進全球文化合作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

第4篇

3.中華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9.為什麼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如何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1.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發展歷程相比,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是

①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②地方文化各具風采③史學典籍一脈相承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識

3.中國古代科技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總的來說,具有______特點。

xx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91週年。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b.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

c.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

5.國慶60週年天安門廣場安置了56根民族團結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畫一對相應民族的青年男女,五顏六色的節日盛裝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圖案,如代表漢族的龍圖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圖案。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②民族文化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無認同感④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a.正確處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係b.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指導

c.正確對待外來的思想文化d.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7.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的是

8.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對包容性理解正確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②包容性使中華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③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實現中外文化的趨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9.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實踐證明,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就要做到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③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0.古老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下列內容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①我國的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無與倫比②我國的文學藝術歷史輝煌悠久、內涵豐富絢麗、風格鮮明獨特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世所罕見④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11.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為民族精神

①是維繫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③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④滲透在整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1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表現在

②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揚民族精神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從而推動綜合國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的基??

13.在汶川抗震救災中錘鍊和昇華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①是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②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③是戰勝各種災害的強大物質力量④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

14.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______,我國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______.

c.愛國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

15.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關於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③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徵

幾千年來,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史書典籍的出現,能夠使大量的歷史經驗、資料史實記載流傳下來。

16.辨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完全得益於漢字和史書典籍的延續。

年6月26日,由四川省什邡市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加快在後重建步伐”知名專家及主流媒體座談會在什邡市舉行。與會專家指出,“抗爭救災精神”無時不刻不存在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人民總能克服困難,贏取一個又一個勝利。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對抗震救災精神的研討,將成為中國面對各種各樣困難的理論武器,對災後重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譜寫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深遠意義。

(1)你認為抗震救災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什麼關係?如何理解抗震救災精神的價值?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怎樣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6.(1)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還得益於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這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7.(1)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具體體現,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①抗震救災精神是戰勝各種抗災難和困難的力量源泉。②抗震救災精神是維繫國家和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③抗震救災精神是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④抗震救災精神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2)①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的文化窗體和我們黨在長期革命鬥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③要住呢個卻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鑑、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④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匯點。

第5篇

科任 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六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 課題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心發言人 備課時間 第六週 上課時間 第七週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華文化的古代輝煌歷程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的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點 源遠流長的特點及原因 難點 源遠流長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匯入新課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縱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之特點,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本課來探究神奇的中華文化。 教學過程 一、中華文化的古代輝煌歷程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2-63頁材料,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些材料說明,中華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 上溯殷周時期,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並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 宋元明延續著隋唐文化的輝煌,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時也產生了影響後期封建社會發展的宋明理學。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傳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 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1、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徵 探訪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猶如浩浩蕩蕩的黃河、長江奔流不息,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4-65頁內容,並思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誌是什麼?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教師點評:漢字與史學典籍 2、源遠流長的重要標誌――漢字與史學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4頁“相關連結”材料,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數千年來,文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5頁“相關連結”材料,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儲存歷史資料。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後的歷朝歷代都設定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終身世襲,這使他們能夠將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我國曆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源遠流長在於它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通過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今天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 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密切相關。經過曲折的探索,實踐已經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課堂總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中華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明確了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誌。我們要從中體會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續寫中華民族的文化更加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