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3國演義觀後感11篇 戰爭與智慧:《三國演義》觀後感

《3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書。這部小說以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戰爭和人物命運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和智慧。通過對於劉備、曹操、孫權等英雄和梟雄的塑造,小說探討了權力的腐化和倫理道德的重要性。這部文學鉅著引人入勝,令我們深思歷史與人性的交織。

3國演義觀後感11篇 戰爭與智慧:《三國演義》觀後感

第1篇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著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麼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後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裡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佔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佔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後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佔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優勢在於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佔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後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佔領益州後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著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著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後,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鬥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麼完了!成為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裡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後還要不斷翻看、不斷髮現他的價值。

3國演義觀後感11篇 戰爭與智慧:《三國演義》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我對《三國演義》這本書一直有著深深的畏懼感,因為它實在是太厚了。我只看一下就打算放棄這本書了。所以直到學期末我才讀了沒多少。

寒假來臨了,我有了許多空餘時間,在一天我突然從電腦桌旁翻出了這本久違的書籍。剛開始只不過是隨意的翻看一下而已,但是由於實在是閒來無事,所以也就那麼從頭看了起來。這本書不愧被稱為名著,即使我剛開始的那些早就已經看過了,但是從頭再看一遍的的時候並沒有多少的感到枯燥乏味。

它生動的刻畫了1000多位人物,雖然其中有些只是一些在如今可以說是龍套的角色,譬如說華雄。他在剛出場沒多久就被關羽所斬殺,出場時間短暫,但是卻有許多人記住了他。因為他是被武聖關羽所斬殺,但更多的還是由於作者渲染的十分好,用一個這樣的角色來襯托關羽的武功高強。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說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趙雲單騎救主等。這些故事描述了一個個英雄人物。有狡詐無比的亂世梟雄曹操,以德服人的劉備,謀略過人的諸葛亮,古之惡來典韋,武聖關羽等人。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帶著有色眼鏡來寫這一本書的,所以有些部分與歷史有所差異,無法與事實接軌。只能把它當作一本小說來看待,不能夠過分深究。作者著重渲染了劉備的仁德,但是卻由於這一點寫出了一些與仁德有些差異的故事來襯托百姓對其的愛戴之情。比如說獵戶劉安殺他的妻子給劉備吃這一故事就有違仁德這一點,反而與之背道而馳。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跌宕起伏,十分吸引人去閱讀。我對著諸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喜愛的還是諸葛亮。他十分忠於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三國演義》終又是智慧的化身,雖然這本書對諸葛亮的才能可能過分的誇大了一些,但是他還是一個十分智慧的人。但是提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周瑜了,他在《三國演義》中也是一位十分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卻被諸葛亮氣死了,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還有2人就是郭嘉和龐統但奈何都英年早逝。話說回來我對曹操也是十分喜愛,他實乃一代梟雄。而且在歷也是一代名人。

讀《三國演義》體驗當時的驚心動魄與快意恩仇,使人流連忘返。

第3篇

一提起《三國演義》,自然就會想起“正面人物”的劉備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孫權。這三個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書中的劉備“忠厚老實”,“一心想修復漢室”,我可不這麼覺得,你想,在趙雲救出阿斗後,劉備怎麼會捨得摔孩子呢?還不是因為要收買趙雲的心!劉備也還是個心思細密的人,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遠大志向,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學起種菜來,得以騙過曹操耳目。現在想想,要是劉備他提早展現的話,恐怕早就被曹操輕而易舉地解決掉了。煮酒論英雄時,當曹操說出:“當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兩人!”這樣的話時,要不是他反應快,借雷聲掩飾,曹操遲早會因為疑心將他給殺了。可光懂得收買人心和及時反應也是沒辦法的啊,關鍵要有軍事才能,說句不客氣的話,劉備的領地都是靠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打下來的,至於劉備,我可沒看見他有什麼計謀上的突出特點。他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三國才有了“三顧茅廬”一說。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詐、狡猾、殘忍的形象出現的。特別是“曹操殺親朋”這一段,在他人看來簡直太殘忍了。呂伯奢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買酒,他在屋裡聽得磨刀的“嚯嚯”聲,誤殺了他的家人後出門又設計殺了呂伯奢。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讓他人驚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責他不道義,可若是他不那樣做,呂伯奢必會帶人追殺他,那他也別想活著出縣了,可以說,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決不會負“奸雄”這個“美名”的。當老朋友許攸前來投靠問及糧草時,曹操先答糧草可夠一年,後答半年、三個月、一月,後許攸揭發他:“休瞞我,糧已盡矣!”俗話說“兵不厭詐”嘛,曹操可是把它給運用得靈活自如。

孫權在書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這樣談:“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賢明瞭,上下一心,老百姓擁護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來犯。“賢能為之用”,看吧,只要是賢能的人都被網羅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於無形中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他在任期間也可算是一段“太平歲月”吧。

這三人各有各的特點,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一方霸主,劉備善於收買人心,手下的將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於用計謀,他的聰明使他多次度過難關;孫權能夠做到“賢能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來犯。他們的特點使他們多次度過難關。

我們要學劉備的心思細膩;學曹操的果斷、堅決;學孫權的人格魅力。我們不能學劉備老是藉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學曹操的殘忍、無情;不能學孫權的出爾反爾和朋友反目。

第4篇

以前,我聽說過《三國演義》裡面的一些內容,像《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過五關、斬六將》啦,都是《三國演義》裡面很著名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都很吸引我,於是,我決定暑假裡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三國指的是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三國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八十幾年,它是從漢朝末年董卓叛亂開始,到司馬炎建立晉朝結束。

劉備是一個文比不過諸葛亮、龐統,武比不過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的人。但他為什麼能稱帝呢?因為他會用人才,神勇的人在他手上,料事如神的人也追隨著他,所以他才能當上皇帝。

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人,他在隆中時就已料到天下要三分,真是神人呀!他輔佐劉備戰無不勝,幫助劉備攻打魏國、吳國,佔領了西川、荊州、漢中等大片土地,為蜀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周瑜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軍事家,但是他的氣量太小了,太容易生氣了,他死時年僅36歲,真是太可惜了。

關羽武功高強,是五虎大將之首,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非常的神勇。他還很重情義,為了和劉備團聚,他過五關斬六將。在赤壁之戰中,因為想到曹操曾經對他好,就放了曹操。

張飛是一個魯莽、膽大的人,他可以在百萬軍隊中取來上將的首級,如同探囊取物,他一個人在曹軍百萬人面前不但不害怕,還大喊:“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和我決一死戰!”嚇的夏侯傑肝膽爆裂,倒下馬來。他是蜀國五虎大將中的第二位,武功十分高強。

三國演義真是太好看了。他不但讓我瞭解了三國時期的那段歷史,更讓我認識了一個個的大英雄。

第5篇

以前電視上經常放《三國演義》,我心裡就有個想法,想看看原著是怎樣寫的。最終放假了,能夠有機會實現我的想法了。媽媽帶我去書店給我買了一套《三國演義》的書,回到家我就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由於是半白話寫出來的文章,所以我的閱讀的時候有許多都不是太明白,還好有爸爸在一旁指導講解給我聽,花了好長時間我才看完一本,爸爸說以後有時間再仔細揣摩。

經過閱讀,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著作想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本書描述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應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於轉化。書中刻畫了進兩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物。歷史跨度大,人物眾多,要把這些都寫得有聲有色,前後關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作者的文學功底是相當深厚的。

儘管這只是一部小說,有許多的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也有了必須的認識和了解。書中很多人物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文學才識都讓我十分的佩服,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氣餒,仍然努力奮鬥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另外書中描述了很多戰爭場景,也讓我感覺到了不管哪個朝代,老百姓都期望有個安定和平的壞境去生活。可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這種安定和平的生活卻成了一種奢望。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同情的,也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第6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伴隨著這首《臨仙詞》,我翻開《三國演義》,不禁融入那金戈鐵馬,烽火狼煙,又英傑輩出,常聞軼事的東漢末年。

提起《三國演義》,不少人想起的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想起的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想起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想起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細數我們熟悉的姓名,那是一條長長的名單:坐擁半壁江山的曹操,國富民強的孫權,得盡人和的劉備,以及笑到最後的司馬炎……。然蘇軾先生曾說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其實,不難發現,那些三國中的“知名人士”,誰不是具有“過人之節”的呢?

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其人“長壯有姿貌”、“吳中皆呼為孫郎”英年才俊。其人品更是一等一的,《三國志》記載說“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而且極重情義,當年孫策臨終將東吳託付給他,二十餘歲的他就替孫權扛起了這個重擔。赤壁一戰,以五萬人大破二十萬曹軍,將他與力主投降的張昭等人比較起來,簡直高下立判。若不是昔時的忠心耿耿,哪來之後的赤壁風雲?

“亂世之奸雄”曹操也是一樣,他極有政治眼光,在亂世之中,迎回獻帝,又於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之後降劉璋,破馬超,滅張魯,功績累累。而他本人也不是小說家言的“奸詐狡猾,酷虐暴躁”。相反,他寬容大度,賞罰分明。當他戰勝袁紹後,搜出了許多封營中數將於袁紹的來往書信,但他並沒有一封封檢視並治罪,而是一句“時孤尚不能自保,何況他人乎?”,寬恕了他人。而當他犯了自己制定的踐踏農田之罪時,也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割發以代首”,相當於判處自己髡刑。身為一軍之將,實屬難得。若不是當時的豁達開朗,哪來之後的半壁江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就更不簡單。他依法治蜀,鐵面無私,在第三次北伐時,由於自己的決定錯誤,不僅自斷臂膀,揮淚斬馬謖,而且連書上表,請求自降三級,貶為右將軍,這才使得蜀中居民安居樂業。而且他重德不重色,自己擇妻不觀顏色,只重才德,這種心胸又有幾人能做到?若不是他恩威並施,法重如山,哪來之後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以弱圖強?

身處亂世,身不由己,在這種境況下依然能保持氣節,寬容大度,表裡如一,想必成功也並不難了,我們更是要從小做起,培養自己的德與才,體現自己的“過人之節”!

第7篇

?三國演義》一書我也看了很多遍。一聽到曹操,我就怒髮衝冠,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滑的亂臣賊子。當聽完易中天的品三國的電視講座後,我對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認識,認為他是一個生性隨和、獎懲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誠的人。請聽我一一講解。

先前我以為曹操定是個嚴肅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實歷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隨和愛笑的人,為什麼說他隨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對下屬與朋友是很隨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講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時,喜歡講笑話,聽到好笑的,他會笑得前仰後合,甚至撲倒在菜盤上,滿臉滿鬍子都是菜湯也不在意。他還是一個愛笑的人,

打了勝仗他笑,打了敗仗他笑,戰敗華容道他還大笑三聲呢,寫詩他也笑,這麼愛笑的人難道你會不喜歡他麼?

曹操還是一個獎罰分明的人。《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對百姓非常殘暴,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視為平等對待,當運糧工人受傷了,他會問寒問暖,自已也親身上陣。對有功過的人獎懲分明,對需要獎勵的人他獎的比手下人想的還要多,懲的話也會寬容對之。這真是一個好領導啊!

曹操還是一個以誠對人的人,《三國演義》中說他不講信用,虛偽。歷史上的他是為人守信,對人真誠寬容,當袁紹的謀士陳琳大罵曹操後來又降曹之後,曹操對他還是很好,忘記當初的不快,十分寬容和重用他,因此陳琳更加的忠心耿耿。

原來我所喜歡的《三國演義》裡所說的並不是歷史的真實,雖然我也很喜歡《三國演義》裡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但是我還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實歷史的《三國志》!

第8篇

以前電視上經常放《三國演義》,我心裡就有個想法,想看看原著是怎樣寫的。最終放假了,能夠有機會實現我的想法了。媽媽帶我去書店給我買了一套《三國演義》的書,回到家我就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由於是半白話寫出來的文章,所以我的閱讀的時候有許多都不是太明白,還好有爸爸在一旁指導講解給我聽,花了好長時間我才看完一本,爸爸說以後有時間再仔細揣摩。

經過閱讀,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著作想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本書描述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應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於轉化。書中刻畫了進兩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物。歷史跨度大,人物眾多,要把這些都寫得有聲有色,前後關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作者的文學功底是相當深厚的。

儘管這只是一部小說,有許多的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也有了必須的認識和了解。書中很多人物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文學才識都讓我十分的佩服,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氣餒,仍然努力奮鬥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另外書中描述了很多戰爭場景,也讓我感覺到了不管哪個朝代,老百姓都期望有個安定和平的壞境去生活。可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這種安定和平的生活卻成了一種奢望。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同情的,也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第9篇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一樣的時期讀它,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好處的鴻篇鉅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我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我不犯錯誤,不就應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就應因為自我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就應為自我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必須存在著需要充實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我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就應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一樣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第10篇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

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建立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

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曹操修了銅雀臺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臺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第11篇

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先介紹一下諸葛亮。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最廣為人知的事《草船借箭》、《赤壁之戰》、《計燒連營》、《七擒孟獲》、《空城計》。但我想給大家講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扮鬼神蜀軍割麥》。

諸葛亮第五次出師伐魏,趕上隴上麥子成熟,蜀軍想去割麥。但魏軍已佔領那裡,諸葛亮想:如果派兵去廝殺,必然割不到麥子,還是用計贏他為妙。諸葛亮就想出了一個計謀。他指揮士兵扮作鬼神,把魏軍將士嚇跑,趁機把隴上小麥割完。後魏軍才知上當。

通過這件事,體現了孔明的計謀多端。是因為他不斷學習,博學多才,才能在戰爭中一次次化險為夷。在關鍵時刻他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費一兵一卒,奪得了糧草。我們要學習它的勤奮、努力,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仁義之君劉備。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的能力很強,但也不是完人。劉備作為封建帝王,缺點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一意孤行起兵伐吳。他起於微末,志向遠大,性格堅韌不拔、仁義、魅力超凡、城府極深,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而且非常謙虛。劉備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英雄桃園結義》,但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劉備仁義的故事。

荊州刺史劉表病危,想讓劉備當荊州之主。劉備不肯,劉表無才懦弱的次子劉琮就當了荊州之主。諸葛亮勸劉備趁曹操大軍還沒殺到荊州,殺了劉琮,自己當荊州之主。但劉備認為,如果殺了他奪了荊州,將來死於九泉之下,有什麼臉見劉琮呢?結果曹操奪了荊州。通過這件事,表現出了劉備的非常大的仁義。不過就因為劉備的仁義,曹操奪了荊州。劉備不採納孔明的意見,是怕丟失了仁義。仁義非常重要,但要是過頭了,就也有壞處。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他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一開始,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但是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域性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鍊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有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下面我就介紹一下關於曹操最的《官渡之戰》。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後,袁紹因為一件事生曹操的氣,就帶領七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依謀士言,率兵襲擊鳥巢,將袁紹的糧草、輜全部焚燬。又乘勝追擊,袁軍大敗而逃,七十萬大軍只剩八百餘眾,曹軍清理戰利品時,發現一束信,他們把那些信全燒了。袁紹又得了好多兵力,就又伐曹。結果曹操採用十面埋伏、背水一戰,伏兵十隊,袁紹被打敗,又遇伏兵,袁兵大敗,逃回冀州。

在這場戰役中,曹操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驗證了曹操屢屢戰勝的原因,不單取決於他本人胸懷良謀,更在於他知人善納。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義薄雲天,忠貞不移的關羽。劉關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羽始終追隨劉備,忠於蜀國。即使兵敗被曹操俘虜,受盡恩惠,仍然心繫蜀國,無一日不思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也感謝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於是發生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情節,而後華容道一節也可說是關羽“義”的延續。他英勇驍戰,善於謀略。諸如溫酒斬華雄,於千軍萬馬中取顏良文丑之首,闖關斬將,單刀赴會,罾口川淹七軍。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關羽英勇驍戰,善於謀略的故事《過五關斬六將》。

煮酒論英雄以後,曹操兵臨城下。劉備無奈,只好依張飛之計夜襲曹營。曹操早有準備,劉、張失敗。關羽為了保護劉備妻小被俘。曹操待關羽和他的親人很優厚。關羽為了報恩,就幫曹操殺了顏良文丑,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帶著親人找劉備去了。在途中,關羽先後殺了孔秀、孟坦、韓服、卞喜、王植、秦琪,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把親人交給了劉備。

關羽真是英勇善戰,義薄雲天。雖然曹操待他優厚,但他仍不忘記劉備和桃園結義。我們要學習關羽的這種義氣,不要看到好處就忘了義氣。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人勇猛的張飛。他曾率二十騎兵於長阪坡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收為將領。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不聽。果然張飛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張飛脾氣大的故事《張飛醉酒失徐州》。曹操以獻帝的名義下詔,叫劉備率軍征討袁術,劉備答應了。劉備和關羽同行,叫張飛堅守徐州。走之前,叮囑張飛少喝酒,多聽別人的意見,守住徐州。張飛答應了。前幾天,張飛兢兢業業地看守徐州。但是後幾天,就實在忍不住了,召集大臣們一起喝酒。第一次敬酒時,曹豹推辭,但張飛不聽,曹豹就勉強喝了一杯。第二次敬酒時,曹豹又推辭,張飛就懲罰了曹豹,曹豹就把呂布引來了,結果徐州給呂布奪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寬容冷靜,認真分析,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要隨便對別人發脾氣,要不然,別人會記恨在心,伺機報復,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比如像張飛這樣丟掉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