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推薦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教師招考試題集錦5篇 《全方位備考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本文為廣大教師招考考生和教育學、心理學學習者推薦了一些經典的試題及答案,包含教師招考試題集錦和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旨在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和學習這兩門學科。

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推薦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教師招考試題集錦5篇 《全方位備考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第1篇

一、單選題。從下列備選答案中選出1個正確答案,將其程式碼填在題幹括號內。不選、錯選、多選,該小題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20分)

a。《學記》 ?b。《論語》 ?c。《大教學論》 ?d。《普通教育學》 答案:a

a。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b。促進生產發展,服務經濟建設 ?c。對政治經濟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d。加速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與社會化程序 答案:d

a。教學和教育 ?b。升學和就業 ?c。教學和科研 ?d。生活和生產 答案:c

4。“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黨的( )

a。主導因素 ?b。決定因素 ?c。物質前提 ?d。內部動力 答案:c

a。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實現素質教育 ?d。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 答案:b

a。原始社會初期 ?b。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d。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期 答案:c

10。50年代末以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為代表提出來的課程理論是( )

a。學科課程理論 ?b。結構主義課程論 ?c。實用主義課程論 ?d。綜合課程論 答案:b

a。課程設定 ?b。學科順序 ?c。課時分配 ?d。學年編制 答案:a

a。認識活動 ?b。智育活動 ?c。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d。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活動 答案:a

13。原始社會末期,擔負教育年輕一代主要任務的是()

a。學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群教育 ?d。社會教育 答案:b

a。《學記》 ?b。《師說》 ?c。《論語》 ?d。《春秋》 答案:b

a。原始社會末期 ?b。奴隸社會初期 ?c。封建社會初期 ?d。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答案:b

17。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圖 ?b。昆體良 ?c。皮亞傑 ?d。亞里士多德 答案:d

a,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b。認知結構理論 ?c。教學與發展理論 ?d。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答案:a

a。四書五經 ?b。六藝 ?c。自然科學 ?d。生產技能 答案:b

二、多選題。在備選答案中選出2—5個正確答案,將其程式碼填在題幹後內,不選、錯選、少選、多選者,該小題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20分)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內容 ?d。教育環境 ?e。教育形式 答案:abc

2。人的教育活動和動物“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是( )

a。模仿性 ?b。意識性 ?c。規律性 ?d。社會性 ?e。複雜性 答案:bd

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b。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答案:ade

a。無階級性 ?b。為生產勞動服務 ?c。在社會生活中進行 ?d。教育手段極端簡單 ?e。在特定場所進行 答案:abcd

a。面向學生 ?b。面向未來 ?c。面向現代化 ?d。面向21世紀 ?e。面向世界 答案:bce

a。為教育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b。決定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c。影響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d。制約教育目的 ?e。制約教育內容的選擇 答案:abcde

a。減少人口數量,控制人口增長 ?b。提高人口素質,改變人口質量 ?c。有利於人口遷移 ?d。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 ?e。控制人口流動 答案:abcd

a。教育觀念現代化 ?b。教育內容現代化 ?c。教育管理現代化 ?d。教育條件裝置現代化 ?e。教師素質現代化 答案:abcde

a。基礎教育 ?b。成人教育 ?c。高等教育 ?d。中等教育 ?e。職業技術教育 答案:abce

a。學校的性質 ?b。學校的任務 ?c。入學條件 ?d。修業年限 ?e。學校之間的關係 答案:abcde

a。導向作用 ?b。選擇作用 ?c。激勵作用 ?d。評價作用 ?e。協調作用 答案:abcde

12。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堅持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有()

a。盧梭 ?b。裴斯泰洛齊 ?c。洛克 ?d。赫爾巴特 ?e。福祿倍爾 答案:abce

a。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受到的影響 ?b。教學過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 ?c。校風、班風等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的影響 ?d。學校物質文化所構成的物質文化影響 ?e。未來社會要求的新科技 答案:acd

a。布魯納 ?b。贊可夫 ?c。杜威 ?d。克伯屈 ?e。瓦·根舍因 答案:abe

a。教學 ?b。科研 ?c。課外活動 ?d。社會實踐 ?e。智育 答案:acd

16。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教育上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忽視孩子的()

a。身體鍛鍊 ?b。精神生活 ?c。品德培養 ?d。智力開發 ?e。自立意識、自理能力 答案:abce

a。協調育人 ?b。優化環境 ?c。組織協調 ?d。監督管理 ?e。主導學生髮展方向 答案:abcd

a。工作性質 ?b。工作任務 ?c。教育法規 ?d。勞動手段的特殊性 ?e。勞動過程的特殊性 答案:abe

19。我國有哪些法律專門規定了少年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e。《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答案:acd

a。普及性教育 ?b。自願性教育 ?c。強制性教育 ?d。淘汰性教育 ?e。選拔性教育 答案:ac

1。馬克思主義認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和方法是____。 答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教育的根本職能在於通過____實現人的社會化。 答案:人的培養

4。布魯納強調:“無論我們選教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____。” 答案:基本結構

5。德育包括____、____和道德品質教育三個方面。 答案: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6。課外活動是中國小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在____以外對學生身心實施多種影響的____活動。 ?答案:課堂教學 正規教育

7。教育合力是指以學教育為主體,以____為基礎,以____為依託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答案:家庭教育 社群教育

1。教育規律 答案:教育規律是教育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及教育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絡和關係。

2。人的身心進展 答案:人的身心發展指人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在身心兩個方面所發生的積極變化。

3。教育方針 ?答案: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它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

4。社群教育 ?答案:社群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為界,學校與社群具有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和參與意識,並且雙向服務,互惠互利。學校服務社群,社群依賴學校,旨在促進社群經濟、文化和教育協調發展的一種組織體制。其實質是教育的社會化與社會的教育化的統一。

5。狹義的教育 ?答案: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由專職機構的專職人員承擔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系統性社會活動。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5)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觀念、教師素質的現代化。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能夠為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價值。 ?(4)教育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力。

(2)課外活動有利於推動學生良好個性的充分發展。

(4)課外活動有利於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絡,加速個體社會化程序。

5。教師職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什麼作用?答案要點:

(1)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的傳播者,在社會延續和發展中起橋樑和紐帶作用。

(2)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3)教師是人類潛能的發掘者,對人的智力開發起著奠基作用。

六、論述題(10分) ?聯絡實際談談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答案要點:

(1)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

(4)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鍊,得到發展。

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推薦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教師招考試題集錦5篇 《全方位備考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第2張

第2篇

3著名的教育史家孟祿是教育(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

5(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個人本位論

6要素主義教育思想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社會)本位論

7在我國學校制度發展史上,我國頒佈的最早的兩個學制是(壬寅)和癸卯學制

8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會)通過的宣言是《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10學生一方面有著(向師性)的特徵,同時也有背師性的特徵。

12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其(《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率先提出了課程的概念。

13按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劃分,可以把課程分為選修課與(必修課)。

14就當前課程評價的趨勢而論,(“目標取向評價”)正在被“主體取向評價”和“過程取向評價”所超越。

15在教學方法分類中,演示法與(參觀法)是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7美國的(帕克赫斯特)於19正式施實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道爾頓制

18特朗普制教學組織形式的發明者是美國的教育學教授(特朗普)

20第一個把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正式講授的是(康德)

23法國成人教育專家(保羅·朗格朗)最早提出終身教育理論

24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實施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學制是(1922年學制或者任戌學制或者六三三學制)

25人的(真正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

教育的永恆性指的是隻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也就存在。教育是永恆的社會歷史範疇。永恆並不意味著不變,它指的是教育作為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現象的永恆,不是指教育內容和教育範疇的不變。

教育對人身心發展的影響是有限的,即教育對人身心發展的主導作用有條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會的發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三是學校能夠有效地協調與社會、家庭的影響,發揮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具有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所謂教育評價是指以教育為物件,根據一定的目標,採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教育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現程度,從而做出價值判斷。組成教育評價系統的要素包括價值目標、人員組織、實施程式、方法技術與質量保證,其中價值目標包括價值、目標、指標三個基本因素;人員組織是對評價構成的規定,包括機構、角色、職能等基本因素;實施程式是對基本過程的規定,包括評價的方式、步驟和分工;方法技術是對評價的認知過程與工作方式的規定,它包括方法論、具體方法與操作技術三個層次;質量保證是對評價科學性的規定。

⑴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在動物界不存在人類的這種活動。⑵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這要比動物通過遺傳方式傳遞資訊具有極大的優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

?學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的內容極為豐富與深刻。在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教師等諸多方面都作出了論述。《學記》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其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它的產生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良好開端。

是教育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及教育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絡或關係,是我們進行教育活動的指南。

把教育看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學校教育的結束不是學習的終止,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在他們的工作中不斷進行新的學習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對他們的新的需求。即提倡教育是一個從出生到生命終止不斷進行的過程。

指教師取得教師資格後,繼續接受的在職學習,是終身教育思想在教師崗位的體現。對現代教師來說,在職進修提高,即接受教師繼續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內容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給予學生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狹義的教育內容是指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技巧、思想、觀點、信念、行為、習慣的總和。

是中國小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配合,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身心實施多種影響的正規教育活動,課外活動是學生在校活動的重要方面。

是在普通教育學理論體系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一門學科,它把教育中最一般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或者說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問題的科學。

以傳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為主的教育。它以發展學生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為目的,通過開發人的智力,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促進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發展。

簡稱師德,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概括的說,是指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期望達到的目標或預期的結果,是一定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要求。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社會性質和方向作出規定,以期培養出與一定社會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對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身心素質作出規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識、智力、品德、體質、審美等方面的發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種個性結構。

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人類所積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種認識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作用,以提高學生個體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與技能等多方面素質。

所謂教育評價是指以教育為物件,根據一定的目標,採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教育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現程度,從而做出價值判斷。組成教育評價系統的要素包括價值目標、人員組織、實施程式、方法技術與質量保證,其中價值目標包括價值、目標、指標三個基本因素;人員組織是對評價構成的規定,包括機構、角色、職能等基本因素;實施程式是對基本過程的規定,包括評價的方式、步驟和分工;方法技術是對評價的認知過程與工作方式的規定,它包括方法論、具體方法與操作技術三個層次;質量保證是對評價科學性的規定。

校本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的學校管理觀:校本管理是以學校為主體的管理,學校管理目標和任務是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來確定的,而不是上級或外部強加的。校本管理系統實質上是自組織管理系統。校本管理理念把學校看成是一個動態有序的結構,學校組織最初是處於無序態,通過學校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協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結構。學校組織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據自身內部的需求主動同外界環境進行交換,使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校本管理的三種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長決策,專業控制模式——教師決策,社群控制模式——家長、社群成員決策。

非指導性教學是由人本主義教育家羅傑斯所倡導,是羅傑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據這種教學思想教學活動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學生的“自我”看作教學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圍繞著“自我”進行。 “非指導性教學”具有如下特點:1、在課堂中創造一種接受的氣氛;2、圍繞著發展個人的和小組的目標而進行;3、教師的角色應不斷變化。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國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課程”作為一個教育學概念,首先涉及到對學校教育內容的組織。其次,課程也涉及到對預定的教育標準或目標、預期的教學結果的系統規定。再次,課程還涉及到對學校教學、教育活動的總體構思和初步設計。據此,可以將課程定義為:課程是對學校教育內容、標準和程序的總體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徵是“計劃性”或“方案性”即給教學、教育活動提供方案。作為方案,課程是學校各類教學、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或“藍圖”,各類教學、教育活動則是課程的實施或具體執行。

特朗普制是本世紀5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一種綜合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它由教育學教授伊德特朗普創立。它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首先,由優秀教師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大班進行集體教學,然後在15~20人組成的小班裡開展研究討論,最後由學生個人獨立自學、研習、作業。這種形式把教學時間進行了劃分,大班上課佔40%,小班討論佔20%,個人自學佔40%。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後者是學校教育。

⑴“遺傳決定論”是一種強調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前提。⑶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我們反對“遺傳決定論”的思想,認為它只看到了事情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是一種片面的觀點。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物件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過程是教育活動演進的歷程。它是教授過程與學習過程的統一。

所謂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就是說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能動性。教育的發展依賴於社會的發展,但兩者的發展並不同步。

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機構和組織體系及其管理規則,教育制度依賴於一系列的規則。

個體的社會化是指在社會的教育和薰陶下,個體從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的過程,社會化過程貫穿於個人的一生。根據年齡分期,社會化分為童年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和成人社會化。根據社會化的內容劃分,它包括童年社會化和基本社會化。

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的資源。

講授是以教師的語言為主要媒介,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表達情感和價值觀念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源於古代教育,至今在教育中仍廣泛應用。

學校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一種正規的制度化的教育,是人類教育活動發展的一個高階階段,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高水平的標誌和動力。

教育影響是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作用於受教育者的全部資訊;它既包括資訊的內容,也包括資訊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具體言之有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等。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發生和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一個社會的內部結構,主要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結構所決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制約著社會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教育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的傳遞和傳播活動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存在有密切的聯絡。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的機構與組織系統及其執行規則。學校教育制度具體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學校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種教育制度的主體。

學校產生的條件是多方面的。⑴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⑵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⑶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程度,使人類的間接經驗得以傳遞。⑷國家機器的產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養官吏和知識分子,培養本階級的繼承人,並強化對被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

教育有廣義與狹義教育兩種:廣義的教育是指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改變人的身心素質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特指學校教育,是由專職機構的專職人員承擔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系統性社會活動。

“人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第一種是把人的發展和物種發展史聯絡起來,將它看成是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及進化的過程。第二種是把人的發展和個體的發展聯絡起來,從而看成是一個人從胚胎到身體死亡的過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進人的發展,因為教育的一切功能與價值都是通過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而得以實現和表徵的。

⑴提出到本世紀末中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兩基”、“兩全”、“兩重點”。⑵在教育結構上,確定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種類型。⑶在辦學體制上,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現狀,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⑷改革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資體制,增加教育經費。

⑴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⑵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⑶教育與生產實際的脫離和對立。⑷文字的發展和典籍的出現豐富了教育內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讀死記、強迫體罰和棍棒紀律。⑹官學和私學並行的教育體制。⑺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組織形式。

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運用科學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探究教育活動規律及有效教育途徑和方法的一種科學實踐活動。其主要特點是:(1)目的性。(2)創造性。(3)歷史繼承性。(4)規範性。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只是相比較而言的,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包括教育自身的狀況、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家庭環境的效應、社會發展狀況等方面。教育自身的狀況是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和前提。

教學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 ⑴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能力。⑵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及良好的道德品質。⑶發展受教育者身體,增強體質,使其健康成長。⑷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質。

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是學校教育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二是學校教育能夠為學生設計系統的教育影響。三是學校教育能指導學生選擇、成長。四是學校教育有教師的科學指導。

第一,倡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第二,關注每個學生生長;第三,著眼於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具體回答時需要略展開)

第一、不斷提高普及教育,教育物件具有廣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聯絡社會,教育性質具有生產性。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第三、學習內容極為豐富,教育內容具有開放性。第四、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現終身化。第六、重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具有國際性。第七、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具有科學性。依靠教育科學指導教育實踐,遵循規律成為現代教育活動的基本理念。

第一,複雜性。班主任工作的複雜性首先表現在班主任工作物件的複雜性上。班主任的工作物件是構成班集體的數十名學生,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第二,動態適應性和創造性。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才達到培養人的目的,班主任組織的激發學生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動,必須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個性特徵,才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情感性。教育對人的培養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組織管理,更應該有對學生心靈的激勵。班主任以育人為己任,應該重視情感作用。第四,艱鉅性。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也不是直線前進,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長期而反覆的過程。第五,全面性。我國的教育方針規定了我們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創新型人才。班主任的存在就是為了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統籌協調中得以實現。第六,集體性與個別性。班主任是整個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班集體,但集體的存在也是為了個人能健康地成長,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視對每個學生個別教育。

首先,政治制約著教育的諸多方面。表現在:一是政治通過行政干預、教育經費限制、思想控制等手段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指導思想。二是政治通過對接班人規格的預設、限定來決定教育受教育的權力。三是政治要決定、影響教育的體制、體系、分佈、設定。四是政治影響著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方法、手段等方面,其中特別是對教育目的的規定尤其明顯。五是政治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支援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的規劃、調控全國/地區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其次,教育又反作用於政治。表現在:一是教育可以宣傳政治觀點、製造政治輿論,直接服務於政治活動的需要。二是教育可以培養政治人才,為政治的繼續提供人才貯備,間接地服務政治持續發展的需要。三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政治變革、發展。

“五育”指的是全面發展教育所包括的幾個方面: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在教育中,我們應當做到五育並舉、相互貫通。在認識五育的關係上,我們應注意如下兩點:一是各育應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側重點,二是現實中的教育應當是一體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專門的各育的活動。

作為合格的教育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思想品德修養。具體言之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尊重與熱愛學生集、集體協作精神、為人師表等。第二,知識結構。具體包括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第三,能力結構,具體包括組織教育和教學活動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等。

首先,社會文化影響著教育。一是文化作為教育的內容,影響教育內容的狀態,影響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二是文化影響教育的模式、方法與手段等,特別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內容選取、課程設定、教學模式,以及採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顯著差異。

其次,教育對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過對文化的傳遞、發展、交流、整合,而促進文化的發展;也會因為教育不當而導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斷。

首先,導向功能。教育的導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終歸宿,它為整個教育活動指明瞭方向。其次,選擇功能。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目的決定了對人的素質要求上的選擇。再次,評價功能。教育目的既為教育活動指明瞭方向,是檢驗、衡量、評價全部教育活動最終結果的依據和標準。第四,激勵功能。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未來發展結果的一種設想,它立足現實並指向未來,具有一定的理想性,這決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勵功能。最後,協調功能。在教育活動內部,影響學生髮展的因素更呈現為一種多層次、多種類的複雜系統。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素質,應該把如上各種因素統一協調起來,使之形成一種合力。

人們從教育的歷史事實、現實存在中抽象出諸多教育屬性。第一、教育的永恆性。第二、教育的生產性。第三、教育的歷史性。第四、教育的繼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第六、教育的長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

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表現出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第二,家庭教育的情感化;第三,家庭教育的多樣化。(各個特點有具體陳述者)

懲罰作為一種消極的或負強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兩面性,它一方面懲罰不符合現代教育尊重學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正確運用懲罰手段應當注意如下基本問題:懲罰的目的在於教育、懲罰應當合理公平與準確、懲罰應當與尊重學生相結合、懲罰手段的靈活性。對教育中的懲罰,我們應報如下的態度,懲罰並不必然與教育性無緣,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如何使用懲罰手段。

人對教育的需要性表現為兩個層次:個體與社會,具體言之有五個方面:第一、人不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對教育的需要性;第二、個體獲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更需要教育;第三、人具有豐富的潛能,開發人的潛能離不開教育;第四、人類社會也需要教育,以維繫它的延續和發展;第五、人類的文化傳承也離不開教育。

教育並不是一個僅僅為文化的支配控制的被動的文化要素,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與人類共始終的積極能力的文化要素。教育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教育傳遞——儲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係是圍繞社會再生產中勞動力再生產這一核心內容而展開的,兩者關係中,生產力始終對教育起著決定作用。不論是量的方面的特徵,或是質的方面的特徵,教育都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所制約。具體言之,生產力決定著教育目標的制定,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與學校結構,同時也制約著課程的設定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組織形式等諸多方面。

人的可教育性指的是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賦素質和潛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根本在於人所具有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表現是人的感覺器官和心理機能“未特定化”,這種“未特定化”一方面使人在本能方面表現出貧乏的特徵,但正因這樣,它成為人的可塑性的前提。現在科學研究對人類潛能的揭示,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令人欣喜、令有振奮的前景。

教育必須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這些規律表現如下:第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第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第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第四、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

獨立形態的教育學創立的標誌有:第一,從物件方面而言,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第二,從概念和範疇方面而言,形成了專門的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概念與範疇及概念和範疇的體系;第三,從方面而言,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第四,從結果方面而言,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系統的教育學著作;第五,從組織機構而言,出現了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

教學在教育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實現教育過程的基本途徑,原因如下:教學作為教育過程基本途徑的核心地位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和教學途徑的特點決定的;同時,它還決定於教育史上的經驗教訓。

教育內容的確立首先制約於教育目的。此外還受如下因素的影響:社會狀況及其發展,文化、科技及發展,教育物件的實際,教師的價值觀、學識水平及人格特徵。

人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兩者的發展互相促進、互相聯絡、在實際活動中融為一體;身體發展與心理髮展也相互聯絡,身體的發展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發展支配著心理的發展,另一方面,身體的發展也受制於人的認識、情感、性格等心理過程的影響。

教育必須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這些規律表現如下:第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第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第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第四、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體差

首先,社會的道德影響著道德教育的內容。一是特定教育環境中的社會道德主張什麼,那麼其道德教育的內容就是什麼;二是社會道德影響教育的方法、手段。

其次,教育對社會又有巨大的作用。一是教育可以傳播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公德的發展;二是學校教育可以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道德教育活動,培養有社會道德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全體民眾的道德素質。

布盧姆主張在實際中幫助每一個兒童挖掘他們在校學習的全部潛力,使絕大多數學生學會所教授的大多數內容。布盧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們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提出了“為掌握而教”和“為掌握而學”的學校教學思想。

為掌握而教的教學方法分五步:一是確定教學內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實施教學計劃;三是測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四是根據存在的問題給學生第二次學習機會;五是有針對性地再講述有關內容。根據布盧姆的主張,只要教材合適,教法設計得當,結合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反饋的經常評價測驗,並且教師和學生兩者都瞭解期望於他們的是什麼,那麼,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的要求。

布盧姆把教育目標分為6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

布盧姆1964年曾將環境因素對人類特性的影響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報導說,被剝奪的兒童和在富裕的環境下成長的兒童之間,就保守的估計而言,智商相差20。布盧姆還指出,早期兒童的各種經驗(社會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與其後來的成功相一致的。

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任務的基本途徑,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於中心地位,發揮核心作用。學校教育工作必須要堅持以教學為主。

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決定的,是學校與工、農、商等其他部門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其次,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它所佔時間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學的計劃性、系統性比其他途徑更強,能更充分地發揮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再次,教學為主是由教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讓學生掌握間接經驗是教學的特色與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將人類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智慧,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對社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1分)。最後,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要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學校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學為主,說明教學是學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學校的其它工作應圍繞中心工作來組織開展(2分)。學校在保證教學的時間、秩序、質量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徑,使多種途徑協調發揮育人的功能。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但是,為什麼“教育”活動它“育”的是“人”而非它物/動物?這是因為人類首先存在教育的可能性。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研究對人類學、生命科學的關注不多或瞭解有限,因而使得這一基礎性問題沒有得到很好揭示。那麼,人類的可教性在哪裡?當今的人類學、生命科學、心理科學等所做的人類與其它物種的比較研究表明,人類的可教性廣泛存在於顱腔、腦、喉腔、骨骼等區域的結構與能夠之處。我們以腦的結構與功能對教育的適應性為例來說明。

首先從結構上看,人類具有可教性的基礎。一是人類具有碩大的顱腔。人腦容量增大達1200~1400毫升。而如此“碩大”的顱腔才能容許人類發達大腦的存在。進化中形成的、不斷往前集中的神經系統,則形成人腦:神經細胞大量增多,腦重量超過大多數動物,特別是人腦與體重之比超過絕大多數動物。二是人腦結構的可塑性。根據與其他靈長類的比較所進行的一項簡單的計算顯示,平均腦量為1350克的智人的妊娠期應該是21個月,而不是實際經歷的9個月。為什麼人類較早就出世呢?這是由於我們大的腦子和人類骨盆結構制約造成的結果;在腦子大的物種如人類中,嬰兒斷奶要比腦子較小的動物物種來得遲些,性成熟晚些,妊娠期長些,個體壽命長些。再從比較看,人腦在出生時最大僅為385克,成熟時為1350克;出生與成熟時的腦重量比約為1/3;而猿猴腦在出生時為200克,約為成熟時的1/2。即人腦在後天發展了2/3;而猿腦只發展了1/2。另外,從產道方面看,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骨盆的開口適應腦子的增大。但是骨盆開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有效的兩足行走的工程學的需要設定了這個限度。當新生兒的腦量為其現在的數值----385毫升時,便達到了這個限度”。四是人腦功能的可塑性。人類把“幼稚”的大腦帶到後天來“生長2/3,不僅僅是實現腦結構的可塑性。其實,“過早來到人世”的人類,豐富的後天生活環境無疑給予了這種基於結構可塑性的功能可塑性的實現機會。因為無論如何,後天外界的刺激因素的豐富性是先天母體環境中無法相比的,具體表現在:胎兒在母體中只能夠接受不完全的聽覺刺激和觸覺刺激,而生活在外界的嬰兒卻能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動覺等方式感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單從嬰兒獲得胎兒所不能有的視覺看,就足以讓嬰兒的可塑性獲得發展:人類所獲得的資訊中有83%是通過視覺獲得的(11%通過聽覺獲得)。後天給予了人類功能可塑性的條件。

再從功能上看,人類也具有可教性基礎。一是腦功能比較複雜。運用核磁共振、電子掃描等技術研究表明,人類言語活動時,大腦的興奮區說明,人類的內在與外在活動,不但有其專門的大腦中樞調控,而且還有相關皮質區域參與,由此形成了內外刺激與人類反映之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人類腦功能的複雜性。二是人類腦功能的特殊性。人類不僅具有與動物類似的對具體事物(signs)刺激下發生反射的第一訊號系統,而且具有存在動物所不具備的第二訊號系統,即對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symbols)發生反映的能力。現代腦科學技術的證實了人類這些對抽象符號發生反映的語言中樞的存在:說話中樞使得人類能夠運用口頭語言來傳遞自己的意願;書寫中樞使得人類能夠運用文字元號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閱讀中樞使得人類在視覺中樞基礎上理解文字元號的意義。聽覺中樞使得人類能夠懂得外界符號的意義。

正是人類能夠對“符號”發反映,才使得人類建立人類獨具的第二訊號系統,從而建立自己的文字、符號系統,即所謂“文化”,由此把人類與他物區別開來,正如人類學家卡西爾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一樣;可見,在此人類符號化的過程中,人類之性----人性得以構築。而且,人類對“符合”的反映機能中,由於作為“符號”的文字、語言是現實的概括、抽象,這種概括和抽象,就使得人不但能直接從個人經驗來認識現實,而且可以從他人(前人)的經驗中吸取有益經驗,使得人類衝破了直接經驗的牢籠。因此,人類對“符號”----文化的學習過程也就是人類自身不斷符號化的過程,人類就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動物的人向創造的、計劃的、組織的、語言的人轉變,從此意義上看,文化即人化----使人遠離動物、人性日臻完善。

此外,人類口腔、喉腔等語言器官結構的特殊性、上肢結構的靈活性等也為人類的學習提供必要條件。由此可見,正是人腦、語言器官、上肢等人類特殊的結構與功能,促使人類發生“符號”反映、心智得以發生,且可通過符號(如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智。人猿輯別由此而始。人類教育的可能性也由此而生。

從廣義上說,教育是環境的一部分,是一種經過有目的地選擇和提煉的特殊環境,這就決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專門培養人的活動。它能根據一定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選擇適當的內容,採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對人進行全面的教育和訓練,使人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第二,教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學校教育是在各種規章制度的嚴格制約下進行的,它保證了教育、教學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時間和空間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式之內,使教育、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同時,學校教育又具有系統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既考慮了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要,又考慮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這樣就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效率和高質量。第三。學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進行的。學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組織起來的,它是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又有經過教育和訓練的專職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對人身心發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響人的條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據個體的遺傳素質,有意識地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使先天的遺傳素質向有利於身心成長的方面發展。教師通過有意識地鼓勵神經型別弱、反應遲緩、膽怯、積極主動性差的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經常回答提問,來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他們逐漸變得活潑、主動。第五,教育能對各種環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預定的目的選擇和提煉有利於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於人的發展的因素。學校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有教育意義的集體活動,以使他們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

可見,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萬能論”的觀點,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教育決定的。17世紀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紀德國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萬能論”對教育作用的高度評價,對認識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把教育視為人的發展的決定因素,就誇大了教育的作用。因為人的發展並不是單純由教育決定的,而是各種條件綜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實踐活動的結果。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只是相比較而言的。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沒有遺傳為之提供相應的生理前提,沒有環境的積極配合,沒有社會發展作為物質基礎,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教育要發揮它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是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影響較大的兩個流派。

個人本位論盛行於是18世紀----19世紀上半葉,以盧梭、洛克、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等人為代表。其基本觀點是主張教育目的應依據個人的需要來確定。該理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決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發展。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評價教育價值也應當以其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為標準來衡量。個人本位論的興起和盛行的時期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鬥爭的時期,它對反對宗教神學對人的思想禁錮,反對封建矇昧主義強加於個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的價值,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但是個本位論排斥社會對教育的制約,排斥人對社會的需要是不正確的。

社會本位論是在19世紀下半葉產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爾干、赫爾巴特等。其基本觀點是主張教育目的應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該理論認為,個人的發展有賴於社會,教育結果也只能以其社會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結果的好壞,主要看它對社會貢獻了什麼,貢獻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應服從和服務於社會需要,教育除了社會目的之外,沒有其它的目的。社會本位論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會制約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個性制約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在處理社會和人的關係問題上各執一端,都是不正確的(1分)。只有將社會發展需要與人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才是科學的。教育是發展人的一種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所指向的就是作為個體人的發展,教育本身也不會存在。但是,個人的生存、手段和條件。因此,個體的發展要以社會的發展為基礎,受社會發展的制約,服從於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促使人去適應他所處於的那種社會關係、社會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實體,在制定和實施教育目的的時候完全無視個人的因素,不考慮人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如求知慾的滿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養出缺乏理智與情感,缺乏志趣與愛好,生活態度冷淡,精神世界貧乏的物件來。同時,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個性的發展,也可能培養出某種“標準件”,甚至可能成為強加於人的精神因素。

1990年聯合國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經合組織提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作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從教育等各個方面作好準備,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接受知識經濟的挑戰。

知識經濟作為資訊社會的經濟形態,在目前的發展中,它初步呈現以下特徵:知識分子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智力資源為第一資本,知識擁有者是社會的知本家;知識資本在社會發揮主導作用,知識分子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經濟趨於知識化、無形化、一體化;產生集生產、生活、研究、市場於一體的新技術社會區;“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靈魂、精神支柱。總之,社會的資訊化、網路化、全球化、創新性、整合性是當前知識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比較顯著的特徵。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它的出現對教育的影響、衝擊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對社會轉型的適應需要,避免所培養人才成為不懂得時代變化、發展的“庸才、蠢材”;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要,不能培養素質不適應於時代需要的“廢人”。為此,教育必須進行系統的改革:

確定知識經濟價值觀----包括認識到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把重視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不斷地學習知識、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不但地更新知識。

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通過普及基礎教育,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重視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來提高全體國民的綜合素質。

加速知識的社會運用轉化----即要使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現實生產力,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發展科技中的作用加強,社會有效地促進科技的生產力轉化。

改革現行教育體制----建立現代大教育體系,形成開放、靈活、高效的教育管理體制,使教育終身化成為現實,人們能夠不斷地工作、不斷地學習。

改革現行學校教育----為增強學校教育的社會適應性,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現代人才,學校教育應當重視學生適應於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教育,能夠有效地運用計算機學習、工作、生活;重整教育內容,把最新的科學技術納入課程教學,實現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改革教育方法與手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動第學習、探索,特別是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活動提供寬鬆的空間;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如美國的比爾蓋茨的創業事蹟、清華大學的創業教育等)。

改變知識教育策略----要糾正過去偏重於硬知識(“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教育、輕視軟知識(“怎麼做的知識”:know-how、“誰有知識”:know-who、 ? ?“知識的時間與地點”:know---when/where)教育的現象,要求硬知識教育與軟知識教育並重,甚至把軟體知識教育放在硬知識教育的前面,教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掌握運用方法,學會學習。

6.論述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各個特徵未展開論述不給分)

現代教育是與古代教育相對立而言的一個教育範疇,就其實質而言,現代教育是與現代化大生產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一種教育體系,它主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強調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教育公共性的一種含義是指現代教育成為面向整個社會的公共事業,它面向全體人民,為全體人民服務。另外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眾素質的基礎上培養精英,培育精英。

它指的是現代教育越來越與人類的物質生產結合起來,越來越與生產領域發生密切的、多元化的關係。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的生產功能將會表現的越來越明顯。

現代教育的科學性指的是,一方面,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內容與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學的指導。

這一特徵的基本含義指的是:一方面,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與目標定位等會對未來社會與個體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的發展要考慮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面向未來。

現代教育的國際性指的是現代教育應該從態度、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培養受教育者從小就為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做準備,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應當成為促進國際理解與合作的工具,培養世界人。

現代教育的終身性指的是現代教育不侷限於學齡階段,而是貫穿於人的一生,現代教育的改革應當著眼於創造一個適合於終身學習的機會,打通正規教育與業餘教育、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的界限。

現代教育處於不斷的變革之中,從目標到課程、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評價標準、結構體系等方面都在不斷地革新。現代教育的革命性源於現代生產與生活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由於科學技術的本性是不斷創新的,因而教育也處於不斷的革新之中。

第3篇

6、瞭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並在頭腦中確立有關這種活動方式的初步印象,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

8、【填空題】操作技能的學習要經過定向階段、模仿階段、()、熟練階段。(2008)

9、【填空題】在技能練習的中期,練習成績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稱為()。(2009)

10、【填空題】心智技能也成為認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藉助於()在頭腦中完成的心智活動方式。(2010)

11、【填空題】瞭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瞭解原型定向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這一階段屬於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2011)

14、【判斷題】心智技能不需通過外部言語表現出來。(2009)

15、【判斷題】操作技能的模仿需須是在定向的基礎上進行。(2010)

1、【答案】d、講師解析:技能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確保某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是通過練習形成的,而非本能行為。眨眼是一種生理動作,不用練習就會。故選d、

2、【答案】a、講師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瞭解外化或“物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式,瞭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因此說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的形成首先需要原型定向。

3、【答案】c、講師解析:技能的特點有:(1)技能是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區別於一般的隨意運動,排除a;(2)技能是通過有意識的反覆練習形成的,區別於本能,排除d;心智技能也稱認知技能和智力技能,它是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完成的智力活動方式,排除b;心智技能特點有:(1)動作物件具有觀念性;(2)動作進行具有內隱性;(3)動作結構具有簡縮性。操作技能特點:(1)動作物件具有物質性;(2)動作進行具有外顯性;(3)動作結構具有展開性。故選c

4、【答案】c、講師解析: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或認知技能,它是藉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完成的智力活動方式。比如寫作構思的技能、言語翻譯的技能等。故選c、而a、b屬於操作技能,d屬於本能。

5、【答案】c、講師解析:操作技能的特點有:動作物件具有物質性、動作進行具有外顯性、動作結構具有展開性。據此,可選c、

6、【答案】a、講師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瞭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程式,瞭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原型操作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學生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以獲得完備的動覺映像。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的過程。據此定義可選a、

7、【答案】b、講師解析:心智技能也稱為認知技能和智力技能,它是藉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完成的智力活動方式。比如寫作構思的技能、言語翻譯的技能等,故選b、

8、【答案】整合階段。講師解析:本題考查對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的掌握。一般來說,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10、【答案】內部言語。講師解析:本題考查對心智技能定義的掌握。心智技能又稱認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藉助內部言語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式組織起來的,在頭腦中進行的一種認知活動的方式。

12、【答案】正確。技能是個體後天不斷學習和練習而形成的,並不是通過遺傳的本能行為。

13、【答案】錯誤。技能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確保某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而習慣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的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和特殊傾向,所以技能不是習慣。

第4篇

1、1924年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出版,該書的編寫者是(b)

2、守恆指物體不論形態如何變化,其質量恆定不變。皮亞傑認為,兒童開始具有守恆觀念的年齡階段是(c)

3、某生的智力年齡為10歲,實際年齡為8歲。按照斯坦福-比納量表的智商計算公式,該生的智商為(c)

4、兒童剛表現改進錯誤的行為,家長便取消他看動畫片的禁令,孩子隨後表現出更多的改進錯誤的行為。這種取消厭惡刺激,從而使某一行為反應概率增加的過程是(b)

5、小明學習不是為了獲得家長的讚許,也不是為了贏得名次,只是他發覺知識學習過程本身就有樂趣。根據奧蘇伯爾關於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小明的學習動機屬於(a)

6、兒童在知道“白菜”、“蘿蔔”和“菠菜”等概念之後,再學習“蔬菜”這一新概念。這種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絡起來的學習屬於(b)

7、老師在講授直角三角形時,列舉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型別的直角三角形。這種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質特徵“含有直角”,同時變換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質特徵“直角的方位”,就是運用了(b)

8、在記憶一篇較長的文章時,開頭和結尾部分容易記住,中間部分容易遺忘,這是那種影響的結果。(d)

10、漢語拼音的學習干擾了英語音標的學習。根據遷移的性質,這種遷移屬於(b)

11、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總目標,對學習時間作出總安排,並列出學習日程安排表。這種學習策略屬於(c)

13、某學生過分害怕貓,教師先讓他看貓的照片,談論貓,再讓他看關在籠中的貓,接近貓,最後讓他摸貓、抱貓,消除他對貓的恐懼反應。這種行為矯正技術就是(b)

14、某人在判斷行為的好壞時,關注的是行為的具體結果或與自身的厲害關係。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這種道德判斷水平屬於(a)

15、無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都能達到某項學習任務的規定水平,只不過所花的時間有所差別而已。這種教學理念就是布盧姆所提出的(c)

16、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學習過程、教學過程以及評價/反思過程。

17、在解答問題時,有些兒童傾向於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這種認知方式屬沉思型認知方式。

18、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6--11歲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19、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20、兒童多動症是國小中最為常見的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特徵的行為障礙綜合症。

21、維納提出歸因的三維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維度是指穩定性、內在性與可控性。

22、賈德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這種遷移理論稱為經驗類化說。

23、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三種直觀方式,即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

25、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

26、創造性指個體產生新穎奇特、有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7、一般認為,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

28、羅森塔爾等人研究發現,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產生自動應驗效應,這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29、勒溫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30、加涅認為,程式性知識包括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兩個亞類。

31、中國心理學家通常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範三個階段。

32、耶克斯和多德森發現,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

33、班圖拉把強化分為三種: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與自我強化。

34、福勒和布朗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35、常模參照評價是以學生所在團隊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學生所在團隊中的相對位置來報告評價結果。

答:①認知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③在考試內容形式上增添無固定答案的問題,評估學生成績時考慮創造性的高低。

43、一名專家到一所國小考察學生的地理知識。她瀏覽了一下課本,向學生問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個幾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熱還是冷呢?”沒有學生能夠回答。這時,教師對專家說,“我確信他們是知道的”。於是教師向先生問道,“地球的核心是什麼樣的狀態?”“地球核心是火熱的熔岩”,同學們齊聲回答。試問,為什麼原本有意義的知識學生只能如此死記硬背?請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答:1、奧蘇伯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係,把學生的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

2、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相反,如果學習者並未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絡,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則是一種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

3、意義學習的產生有主客觀條件,客觀條件是材料本身有意義,主觀條件包括:學生有適當觀念、學生將新知識與適當觀念聯絡起來的傾向性,使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4、從本案例來看,材料本身有意義,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是主觀條件,也就是說,學習沒有將新知識與適當觀念聯絡起來,從而沒有使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第5篇

一、填空題(在下列每題的空白處填上正確的字詞,每空1分,共17分)

5、()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由誇美紐斯正式提出並推行的,1862年我國在()首先執行了這個制度。

7、普通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國小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師範學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是()相結合的學科。

8、義務教育,也叫(),是由國家用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強制實行的國民基礎教育。

10、教學手段就是指教師和學生進行()以及相互傳遞資訊的工具、媒體或裝置。

1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是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組成。

14、我國中國小的教學內容,具體體現在中國小各類()和各科課程標準、教科書之中。

二、選擇題(下列四項備選答案中有一項正確答案,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每題2分,共26分)

16、“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是由()首先提出的:

⑴《大教學論》⑵《論演說家的教育》⑶《普通教育學》⑷《我的教育信條》

18、“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教學思想是由()提出的:

⑴和諧教育思想⑵教學過程最優化⑶教學發展觀⑷全面發展觀

⑴教育的性質⑵教育的方法⑶教育的效益⑷教育的規模

⑴基礎知識,基本技能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⑶基礎知識,基本理論

⑴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⑵主體價值⑶創造價值⑷教育價值

32、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四、論述題(34、36兩題任選一題,35題必做,共25分)

35、為什麼說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科學地解決了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矛盾?(14分)

要求:①論述要觀點正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楚;②論述要理論聯絡實際;③每題字數不得少於200字。

(1)共15小題,17個空,每空1分,共17分;(2)以標準答案為準,填正確記1分,不填或填錯不記分。

4、“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5、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間的矛盾

(1)共13小題,每小題2分,共26分;(2)以標準答案為準,選擇正確,每項記2分,選擇相近(或相似)答案或者選錯不記分。

[標準答案]16、③17、①18、②19、①20、①21、①22、①23、③24、①25、④26、①27、③28、①

[評分說明](1)共5小題,共24分;(2)每小題按標準答案的要點記分;要點正確記分,要點不正確或未答出要點不記分。

①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2分);

②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深刻(2分);

30、教育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反過來,它對生產力的發展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通過教育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3分)

(2)、教育還可以實現科學知識和技術的生產和再生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