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臨沂市臨沭縣10個最有名的旅遊景點

排行榜2.28W

10、臨沭縣朱村文化旅遊區

臨沂市臨沭縣10個最有名的旅遊景點

朱村文化旅遊區位於臨沭縣曹莊鎮,國家AA級景區。朱村西倚岌山,東傍沭河,與大官莊水利樞紐工程(兩閘)遙相呼應,東有人工劈鑿的新沭河,西有遺存的岌山恐龍化石足跡群,村內河流縱橫,溪水匯流,玉帶纏繞,呈“九龍戲珠”之格局,村莊由此而得名。現存有古村落遺址、朱村戰鬥遺址和抗日民主政府遺址等遺存。

9、臨沭縣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旅遊區

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位於臨沭縣會展中心,內部設計以柳芽造型劃分展區,分為歷史、材料、工藝、產品、發展與展望五大部分,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影視及現代高科技資訊系統等多種表現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展示柳編髮展歷史程序。如今有著“世界柳編看 中國,中國柳編在山東,山東柳編看臨沭的美譽”。

8、北溝頭遺址

北溝頭古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城西北3公里處,鄭山鄉北溝頭村東北200米處。經鑑定屬龍山文化到周商西漢時代相沿為期較長的一處古文化遺址。遺址的地面或斷崖上暴露有大量紅燒土塊和石器及破碎的陶器等。附近亦出土過銅箭頭、貨幣、骨簇、甕等。1977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臨沭縣沭河古道風景旅遊區

沭河古道位於臨沭縣大官莊樞紐收費站西1000米路南,為國家溼地公園,國家級景區。古道北起大官莊水利樞紐人民勝利堰,南至清泉寺,全長14.5公里,水深3-5米,一河碧水與馬陵山山呼水應,逶迤南下,春有清風梳柳,夏有葦浪翻波,秋有蘆蕩飛雪,冬有萬鳥翱翔,自然風光秀麗,盡顯山水之美、原始之美,有中國北方灕江和魯東南第一水鄉的美譽。

6、臨沂臨沭縣玉聖園旅遊區

玉聖園又名觀音禪寺,位於臨沭縣朱倉鄉東盤村的蓮花灣畔,距離縣城15公里,整個景區佔地面積約150畝,始建於隋唐時期,是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園內主要有普度橋、觀音殿、致遠亭、觀佛臺等景點,主要供奉佛祖、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等。當地百姓傳說,到該院燒香能達到有求必應、心想事成的結果。寺院碑載早在宋元之前,觀音禪寺就是聲望甚高的佛教聖地,香火極盛信徒如雲。

5、臨沭縣夾谷關旅遊區

夾谷關旅遊區位於山東省臨沭縣玉山鎮,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夾谷山主峰海拔304.9米。夾谷山地理位置重要,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羅榮桓、陳毅等新中國元帥均來此檢視地形和指揮戰役。在毛澤東主席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下,經中央軍委批准,1958年至1968年,十年的時間挖通了一條地下軍事戰備洞。該地下戰備洞主通道3100米,貓耳洞通道2000米,為人字形通道,共分東、北、西南三個洞口,北洞口在臨沭境內,東、西南兩個洞口在江蘇境內。

4、臨沂市臨沐縣新華社山東分社誕生地

新華社山東分社誕生地紀念園位於臨沭縣蛟龍鎮前利城村西,南靠327國道,坐落在利城河畔,與石樑河形成迴圈水系;佔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包括4處仿古建築和一處展覽館,67間房屋,總投資296萬元;紀念園在翠竹掩襯下,相映成輝,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操培養的重要紅色基地。

3、臨沂市臨沭縣冠山旅遊區

冠山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她東鄰大海,與連雲港花果山相望,西枕沭水碧流,為蒼馬山群峰之一,主峰海拔288.2米。西鄰馬山,北依演武山,兩峰對峙,呈馬鞍狀。因主峰北側有一巨石形成的奇峰,海拔299.5米,若鳳凰之冠而得名。猶如太陽般燦爛,故又曰太山。據東盤觀音禪寺廟碑載,清雍正皇帝甲辰年巡遊此山,並建有太山行宮,現僅存遺址。冠山仙人洞即是最好的例證。冠山以其優美靜雅的環境吸引了道教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傳人尹喜和徐則、張良、徐庶等歷代數位高人在此-成仙而名聞天下。

2、臨沂市臨沭縣蒼馬山旅遊區

臨沂市臨沭縣蒼馬山旅遊區位於臨沭縣城東北3公里處,屬馬陵山系。景區由蒼山、馬山、草山、冠山等組成,總面積34平方公里,蒼馬山景區主要包括歡樂國、冰天雪地、山歡水笑、鳥語林四個主題樂園;另有紅雲寺宗教園區、溫泉療養區,索道觀景區、抗金寨古蹟區、山花爛漫觀賞區、高爾夫地產區等六大遊覽體驗區,集近百個遊玩專案於一體。蒼馬山風景區內松濤,草綠,水藍,雲翠,歷史文化傳說甚多,是從古至今在魯南蘇北,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宗教聖地。主峰蒼山,從“青嶂列戟”“捲簾浩軸”等七景八觀之說。

1、臨沂臨沐縣鍾華山景區

鍾華山位於臨沐縣城西10公里處、沭河東岸。鍾華山景區是白旄鎮旅遊開發的龍頭,分古典文化區、現代遊樂區、水上運動區、生活娛樂區。古典文化區建有秦漢風格的山門一座,山門高11米,寬14米,院牆為仿蘇州古代文化龍牆,景區內筆直的御道直通山頂,山南建有放生池、福壽合壁,山北面建有大殿兩座,大殿兩側建有碑廊,後面建有4層26米高的“奎星閣”一座,御道兩側各建有老子亭、轉運亭。圍繞鍾華山奶奶廟佛事而開展的種種民俗活動,反映了當年沭河兩岸的歷史文化面貌,極有繼承和弘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