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樂平十大最美景點

排行榜1.33W

10、湧山洞遺址

樂平十大最美景點

湧山洞遺址位於樂平市北33公里的湧山鎮湧山山腰部巖洞內。洞內高9米,寬15米,長約200米。

1962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進行考察發現,洞口附近堆積物分四層,在第三層0土了多種動物化石和石英質石製品,其中一件人工痕跡清楚,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豪豬、黑鼠、劍齒象、犀牛、水牛、羊、水鹿等。

經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專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鑑定,湧山洞遺址發現的化石屬華南中更新時期的動物化石。湧山洞遺址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10萬年。動物化石原件儲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遺址為江西省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64年《人民日報》第四期曾刊登該遺址照片一幅。1987年12月公佈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9、閔口古瓷窯址

閔口古瓷窯址,位於樂平市北35公里的湧山鎮閔口村五幛廟山,1982年發現,屬宋代影青瓷窯,窯址面積約1800平方米,瓷片堆積達1.5米。窯址未經發掘,從揀選的遺物標本分析,器物以碗、盤、碟、盞為大宗,全屬影青瓷。胎質堅白純細,採用一器一匣的仰燒法裝燒。瓷片上均不見有任何紋飾,類似窯址在該地區尚有多處。

8、南窯唐代瓷窯址

南窯唐代瓷窯址,位於樂平市東南6公里接渡鎮南窯村甄皮山。1964年發現,屬唐代青瓷窯,窯址東西約120米,南北約150米,堆積層最厚處達15米。從採集的標本看:器形有碗、盤、缽、壺和窯具等,其中以碗、盤、罐居多。窯具有匣缽和墊託。器物胎厚質粗,施蟹殼青褐釉和黃褐釉,釉均不及底。該遺址無文字記載,據傳說是在黃巢起義時廢棄的。

1983年10月公佈為樂平縣文物保護單位。

南窯唐代瓷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樂平古街古村

(1)樂平市區老北街區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裡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儲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19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2)樂平市區古城隍廟區

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佈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餘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佔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佔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樂平城隍廟,始建於唐中和年間,因其具有“壯一邑之保障,肅百姓之觀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輔佐治理者”之作用,故歷經宋、元、明、清“屢敝屢修”,建國後,廟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廠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廟區域中,有儒學裡(文廟)、觀音閣(鳳遊書院)、古縣衙、五都試館、龍神井、龍王廟、馬王廟、馬氏、洪氏、餘氏宗祠,汪道誠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許還山、胡延齡等名人舊居,財貴巷還保留了一座古典煙花青樓。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於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裡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唐天佑年(904年),許氏自河南遷此,現有1300戶,5500餘人。老街區有兩個中心,一是十字區,保留有南北雜貨、醫藥、染布、衙訟、造香、制牌、鍛鐵等20餘家老店鋪以及20餘幢老民宅。二是廣場區,這裡周邊也儲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眾場所。十字街區和廣場街區有7條縱向巷道連線河邊的7座古碼頭,碼頭臺階在60至80級不等,可想當年航運之繁榮。

村中現儲存較好的古建築中,當屬兩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陽祠”許氏大總祠著稱,該祠是明初洪武帝愛將許瑗大將軍建造,祠堂用材碩大,石、木、磚並用,氣勢巨集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斗拱、藻井裝飾考究,中堂屏壁後背仍保留著明洪武至清嘉慶許氏先祖的功賀匾文十餘幅,彌足珍貴。高陽祠總佔地1300平方米,為庭院式建築,門口有兩口清塘,環境優雅。

(4)湧山老街

湧山老街位於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著商鋪、民宅、橋樑、驛道、祠堂、戲臺等建築遺存。如有明代崇禎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萬年戲臺,道光年間王母貞節石碑坊,道光年間王氏司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戲臺是樂平現存古戲臺建造最早的戲臺。

(5)上老村

上老村位於樂平市區以東30公里的高家鎮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戶,620餘人。村中現有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儲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點。

上老村古民居建築藝術品位甚高,如大總祠“瀛公祠”門樓,用磚木石組合構築,精緻典雅又氣勢非凡,是江南“四水歸堂”、也就是樂平民間俗稱“禾斛鬥” 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餘座祠堂民宅,建築水平均堪稱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華、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給予該村很高評價。

(6)下徐村

下徐村,位於距樂平市區西北20公里屬塔前鎮管轄,與景德鎮市及浮樑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戶,1700餘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線下徐村至魯丹街,直通景德鎮、浮樑。

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20餘座,其中以明初木構架功德“世科”牌坊與清中期復建的宋高宗賜建的“仁壽樓”最靚。“世科”牌坊和“仁壽樓”是以紀念該村北宋文進士武狀元駙馬徐衡所建。故有學者提名該村為“江南皇家駙馬第一村”。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巖鎮5公里。明初,段氏從都昌遷入,現有340戶,1600餘人。這裡山清水秀,背枕歷居山,官莊水環村而過。是樂平、德興進入徽州的重要陸路。石板道綿延數裡,轍印深深,街鋪、民居、作坊、拱橋、碑刻遺存甚豐,可惜這條古驛道出村口的古橋頭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後坍塌或拆毀。

村中現儲存較好的明清時期民居、店鋪有20餘幢,其中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山牆式民宅特色鮮明,除滿堂鎦金外,其裝璜極其講究,在廳堂頂棚上,中置一口圓形藻井,兩邊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襯托,假樓對天井以採光,房內頂棚也以木構券拱裝飾。入其屋難見片瓦,雖歷數百年風雨,至今依然金壁輝煌。

(8)韓家村

韓家村從名口鎮沿樂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於北岸丘上。韓氏從河南入徽再遷此處已有1100年曆史,現有550餘人。這裡自古以來物產豐饒,養殖業興盛,水運發達,古代村民多以販運生豬到徽州為生計。村中現儲存有祠堂、民宅、戲臺、水井、碼頭、巷道、商鋪、作坊等古蹟。村北有一高臺地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文化遺址及漢墓群。

儲存較好的10餘幢民居建築中,有一座帶客館的府第住宅,木構門罩精美無比。而客館的抱廈頂棚,內建藻井數口,匠心別具。整座民居建築融饒、徽民間建築精華於一爐,令人歎為觀止。韓家村的古戲臺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裝飾豪華、遍體施金,堪稱樂平晚清和民國初年戲臺的典型傑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於雙田鎮田裡蔡家東北3.5公里平畈小溪兩側。現有400餘戶,2000餘人。宋乾道年間,何氏由本地黃柏橋遷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樹跨小溪成橋,人稱柳橋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後傳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環境優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經年流淌,村子東側迄今仍保留著十餘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戲臺1座,帶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2006年12月1日,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譚剛毅博士一行4人專程對該村作了一天的仔細考察,並對該村建築文化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於雙田鎮田裡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條溪河橫跨村中。現有900餘戶,3600餘人。後唐時,餘氏從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縣)遷此。至宋紹興時,村人餘童中進士,因繼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裡曰耆德。明嘉靖年間進士餘火廣為本村人。

耆德村不僅是樂平市古老村莊之一,也是樂平北鄉大村之一。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如民居、店鋪、祠堂、戲臺、街道、古橋、古樹、石馬、石羊等遺存30餘處,其中以明代餘火廣府宅為最。該宅座落於村中央,三開三進側門院宅式,兩天井兩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築。構建堅固,裝修簡練。該村歷史上曾有5座戲臺,現只存3座。

(11)橫路村

橫路村位於雙田鎮,距樂平城區20公里,與田裡蔡家相距8公里。譜載葉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從徽州歙縣梅林葉河村遷此立足,初名橫溪,後因處“饒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間易名橫路。千餘年來,橫路一直為葉姓一脈世居,現有1700餘戶,7200餘人,為樂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裡坊道路縱橫交織,明清建築遺存甚豐,古民居、街鋪、祠堂、戲臺、石橋近40餘處,其中以葉氏總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戲臺及一座萬年臺儲存較好,可惜的是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漸晉軒”讀書樓與“饒娥廟”清咸豐時焚於戰亂。

(12)石潭村

石潭村在湧山鎮南偏東3公里架鼓山西麓湧山河畔。唐末,朱氏從安徽祁門遷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據曾載,樂平朱氏大多以此村發出,如庫前、車溪、稍田等。

該村現存明清時期建築有10餘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復修的單孔石拱橋儲存最好。據置於橋頭石碑記,該橋建於宋元之際,是樂平婺源、浮樑必經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興一成”的老祠堂戲臺也儲存較為完好。

(13)車溪村

車溪村位於湧山鎮東南4公里。它上承風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湧山舊石器洞穴遺址4.5公里。這裡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間朱氏從附近庫前村遷此立村,現有200餘戶,1100餘人。

該村現存有明清時期建築遺存30餘處,其中當推敦本堂價值最大。敦本堂不僅規模巨集大,平面功能複雜著稱,且戲臺也相當隆重精美、氣勢恢巨集,當古饒徽二州經典祠堂戲臺之代表。此外,村中10餘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鋪及村邊的平板石橋、廊坊橋等建築均儲存較好。

(14)石峽村

石峽村位於湧山鎮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塢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黃沙遷此建村,現有160餘戶,860餘人。該村地理環境優雅,綠樹相掩,溪水環繞。迄今村中仍儲存10餘處古老建築,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為突出,該祠堂的特徵一是門面採二層樓閣式,這在本縣僅此一例,二是建築面積逾2000平方米,三是兩側圍牆作“懶龍伸腰”式長達50餘米長。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戲臺也儲存得比較完整。

(15)戴村

戴村,位於距樂平市區49公里樂安河畔,屬名口鎮管轄,是樂平、德興兩縣交界處最大的自然村。這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現有650餘戶,3300餘人。漢興平二年(195年),徙樂平縣治於戴村。宋祥符年間,戴氏自樂邑黃源遷居於此。明嘉靖進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華中工學院數學教授戴良謨皆為戴村人。該村文物遺蹟甚豐,據清咸豐辛酉年《譙國戴氏宗譜、基址圖》描繪有城隍廟、京兆坊、鼓0、官倉等古縣治建築物,與今所剩殘跡相符。現今儲存較好的有2座老祠堂與2座老戲臺及10餘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於名口鎮西4公里樂安河南岸。現有2千餘戶,9千餘人,是樂平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間,劉氏從弋陽新陂遷此立足,始稱劉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該村巷道縱橫20餘條,其中縱向巷道有7條通向碼頭。現存古祠堂、民居、碼頭、店鋪、作坊、碑亭、戲臺等遺存計百餘處,其中文繼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號祠堂、359號老宅儲存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於縣城東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巖鎮境內。現有200餘戶,1000餘人,唐末,胡氏從婺源清華街遷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條清溪從村中流過,河床落差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滿盈的聚星池,據傳有千餘年曆史,清乾隆年間進士胡翹之為本村人。

該村是婺源進入樂平的第一村,村中現有明清時期的建築頗豐,諸如有民居、祠堂、戲臺、官道、橋亭、店鋪、名樹、石碑、石獅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儲存得相當完美。

6、名口高陽祠

名口高陽祠,是樂平市名口鎮名口村的許氏宗祠。該祠座落在名口村中央,坐北朝南,為庭院式平面格局。

該祠於乾隆三年動工,乾隆十二年建竣。是為了紀念明洪武帝愛將高陽郡侯許璦大將軍而建造的。該祠的建築規格是按“帝王宮殿”格式而仿造,由“樓坊、迴廊、正堂、後堂、孝子祠、貞節祠”組成的古建築群。其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巨集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藻井、斗拱裝飾考究。廳內浮雕滿堂,栩栩如生。藻井頂棚彩繪壁畫鮮豔如新。尤其是中堂屏壁,仍保留著先朝歷代祖先功勳的讚詞通文十餘幅。特別是人工精心洗鑿的四根巨壯碩大石質園柱及十根綠色大理石方柱,更叫人歎為觀止。

該祠,遠眺輪廓清晰,錯落有致;近觀古雅雄偉,精美壯觀。可謂是融“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於一體的古建築,價值彌足珍貴,也是樂平市一處不可多得的集名祠、名村、名鎮三位一體珍惜的文化資源。

5、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名口鎮戴村曾是古老的樂安縣舊縣址。歷史悠久,古有“銀麓朝雲,洎口秋月,葛峰遠峰,單埠翠屏,石痕仙蹟,瑤渡禪祠,東樓琴調,西塾書聲”等自然人文景觀,凸顯出戴村的山青水秀,風景優美。

上房祠堂坐落在中上村,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堂,頂樓分一樓、二樓、三樓,前堂與中堂之間的兩旁長廊雕刻麒龍盤柱,各種精細古雕顯得十分壯麗,中堂的建築更是別出心裁,屋柱都是採用香樟木、香檀木、株木、楠木上等材料所建,柱大無比,實為氣派,香樟木大梁兩人都無法合圍。後堂天井四周石柱和石碑雕刻精細,條理清晰,各種圖案微妙微肖。祠堂整體建設,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巨集偉。廳內浮雕滿堂,栩栩如生。整個雕刻彩繪壁畫鮮豔如新。始建於道光年間,總共佔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其中祠堂1100平方米,與對面佔地300平方米的戲臺面對面所組成渾然一體的古建築群。

中房祠堂,坐落在中下村,坐北朝南,又名炎公祠,始建至今已有兩百年,於道光11年(即1830年)重修,青石磚木結構,造型獨特,做工精細,雕樑畫棟,特別是人工精心洗鑿的二十根巨型的青石柱,令人目不遐想,刮目相看。廳內浮雕滿堂,栩栩如生,價值非凡,後堂天井石欄上,雕有龍鳳花鳥,紋理特別清晰。祠堂整體建築的保留先朝歷代祖先功勳和精工巧匠嘔心歷血的藝術,工程偉大,造型精美,氣勢巨集偉,整個雕刻彩繪壁畫鮮豔如新。是集“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於一體的古祠堂。

4、流槎彭氏古祠

彭氏宗祠位於湧山鎮流槎村東北面,村內集中地,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古祠前有車溪河流過,後倚青山,青山綠水,風景優美,它彙集了我國古代歷史文物,成為樂平市遠近聞名的古祠建築之一。

古祠坐西朝東,東面為一大門,兩側有4棟小門。大門口的牆壁以巨大花崗岩砌成人,據老人說,此石為日本貢品――上雕各種國家及人像。牆壁上方石雕《彭氏宗祠》及雙龍搶寶,格外耀眼。

從西南面小門入祠內,迎面可以看到祠內古戲臺,戲臺上柱子及懸樑上全部都雕刻了古代戲曲中的人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爬上戲臺,如親臨古戰場。站在戲臺上向下俯視,中間有―露天大廳,大廳兩側各有樓臺,據說此樓臺是提供給富家小姐及公子們觀戲的,大邊為公子樓,小邊為小姐閣。樓閣由16根柱子頂著,靠大廳8根柱均雕有各種奇花異草、柱子上端由八條大鯉魚頂著。大廳及戲臺上有六個懸角(六角系六六大順之意)角上均繫有風鈴,風吹過時發出清脆的鈴音。

露天廳後面又有一個大廳,大廳正堂懸掛一中堂,大廳柱子均塗有硃色油漆,顯得分外豪華。兩面牆壁有名家詩詞歌賦。據老人說此廳專供村老闆及富人觀戲之用。大廳後面還有一議事廳,廳內有四間儲室,村內一些貴重物品存放於此地,村裡一些大事也在此地裁決。

從北側門出祠,觀看此古祠建設,此祠建築格局緊湊,佈置緊密,整體―觀,毫無一處缺陷,古祠經幾屆修復現在儲存完好。

3、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位於樂平市區東部、東風南路兩側、北岸登高山、西面金匯蘭庭、南接迎賓大道、東臨東方大酒店、形成了以登高山為中心,向南輻射、與西面、南面的3口人工湖相輝映的生態公園。

東湖公園佔地面積為229100平方米(343.6畝),其中湖面面積約133330平方米(200畝)。市民廣場佔地21000平方米、綠化面積74770平方米,綠地率80%。東湖公園包括市民廣場、中心景觀區、健身活動區、娛樂活動區、文化紀念美其名曰、自然生態區、運動休閒等區塊,與3口人工湖相間,形成“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湖岸曲折”,集休閒、娛樂、遊覽、行洪排澇和開展文化健身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休閒公園,是樂平城市重要標誌。

東湖公園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市民到此休閒、娛樂。園內的登高山林木茂密,盤山曲徑和直登山頂的臺階都掩蔽在綠樹叢中,遊人穿行其間,可以飽嘗美好的景色。市民廣場和健身運動區內的人們或散步或舞劍或練拳或跳舞,鍛鍊身體,修身養性,每當朝陽升起之時,林間佈滿束束霞光,灑在列隊晨練的人們身上,構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畫卷。

2、南河公園

南河公園,位於市區南面洎陽路與迎賓路交界處,始建於2001年。橫跨內河南北兩岸。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南河公園進行改造。對原公園內破損的景點、陳舊的服務設施、滯後的整體景觀,進行了全新改造。現成為老城區新亮點,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提高了市民生活質量。

南河公園改造共投資1500萬元,佔地約3萬平方米。新建了音樂文化廣場、市民活動廣場、兒童活動廣場、親水平臺、雕塑區、圖騰柱等一批新景點;修繕裝飾了“矽化石”景點;增添了造型各異的庭院燈、音樂楊聲系統;更新了公園外圍護欄約380米;增設了停車場、環保路椅、果皮箱、公廁等公共設施;栽植各類樹木千餘株,鋪種草坪約15000平方米。尤其是新建的市民活動廣場、佔地近2600平方米,可納1000多名市民健身、休閒娛樂。

清晨和傍晚時分,大批市民到此或散步或跳舞或休憩,配上優美的音樂與周圍優雅的環境融為一體。

1、樂平天湖公園

天湖公園位於樂平市鳳凰大道,佔地近30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為樂平市城建重點工程的經典之作。一片水域波光瀲灩,樹木叢林掩映湖邊,公園廣場噴泉齊湧,九曲折橋、涓涓溪水、幹層疊瀑等景點錯落其中,給樂平市民帶來了一片景色秀麗、親切宜人的休閒娛樂場所。

標籤:樂平 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