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好故事 閱讀說課稿

  好故事_閱讀說課稿

大家知道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好懂,但我們都很優秀,而且對先生的作品風格已經有一些瞭解;我想聽聽大家看了3遍後對課文有哪些瞭解,主題、結構、表達等等都可以談。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故事_閱讀說課稿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好故事 閱讀說課稿

好故事_閱讀說課稿一

師:同學好,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大家預習了吧,看了幾遍?

生:3遍。

師:不錯。大家知道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好懂,但我們都很優秀,而且對先生的作品風格已經有一些瞭解;我想聽聽大家看了3遍後對課文有哪些瞭解,主題、結構、表達等等都可以談。

生:這篇文章不同於我們以前讀到的魯迅先生的雜文,語言很尖銳;但本文言辭是比較優美的,他表現出的是美好的記憶。

生:我從結構上說吧;1、2兩段是寫現實生活中的,後面的3、4、5一直到夢醒了之後,都是在寫夢中的情景,最後一段又回到了現實。

生:現實和夢想形成了對比,有鮮明的反差,作者藉此表現出自己的一定的看法。

師:好,現實和夢想形成對比。

板書:想象 現實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表現了魯迅先生的理想,因為第11段說,“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我要追回它”,表明他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生:我覺得魯迅做的夢都是在同一條河上,河倒影的天空和河邊的景物都是很美的,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想象中的美好的境界。

師:夢的具體內容,接著來。

生:他的想象和現實做對比,突出現實很殘酷。

師:我原本以為這篇文章很難懂,但同學們剛才談到的主題、結構、內容等等,已經很不錯了。這篇文章選擇《野草》,《野草》在魯迅所有作品中又公認是最難懂的,我想大家肯定還有一些困惑;有些問題可能在剛才大家的分享中已經解決了,也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下面我們同桌之間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問題,仍然不能解決的我們再提出來。

(學生相互交流問題)

師:交流很熱烈,說明我們還是有不少問題,下面我們分享交流一下我們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

生:1925年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文章中“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這塊大石頭指什麼?

師:你關注到的1925年是文章的寫作背景。

生:好的故事的象徵意義到底什麼?

師:好的故事是什麼故事?請問有故事嗎?

生:沒有。

師:沒有故事,那它有什麼內涵?是吧。

生:第五段的最後一句話,“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都發出“發出水銀色焰”,但現實中天氣不都是晴朗的,這有什麼寓意嗎?

師:事實上魯迅有沒有經過這樣一個地方呢?這個大家可以看一下投影:

投影:

1913年6月24日,魯迅在長住北京後第一次返鄉省親,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東旅館,偕伍仲文乘舟遊蘭亭,又遊禹陵。歸路經東郭門登陸,步歸。”(《魯迅日記》)

師:這篇《好的故事》真的有寫作的現實背景。問題發現很細緻,還有嗎?

生:第5段“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第7段“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它象徵著現實生活中的怎樣的現象呢? 師:就是他夢到的東西的象徵意義,對吧,和剛才那位同學講到的故事的象徵意義差不多。

生:文章多次寫到《初學記》,《初學記》頻繁出現有什麼意義嗎?

師: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不妨先看一下投影:

投影:

《初學記》,徐堅等人受唐玄宗敕命所編的類書,三十卷,卷八之第十“江南道”收入“鏡水”,有如下記載:“《輿地志》:‘山陰南湖,素帶郊郭,白水翠巖,相互映發,若鏡若圖。’故王逸少雲:‘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

師:顯然,《初學記》與山陰道有聯絡,看《初學記》想到了山陰道,想到了山陰道上的情景、人事。繼續。

生:為什麼這一篇的故事“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他是主動看不見,還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而無法看見?

師:好,同學們提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巨集觀的、核心的,有些是細緻的;這些問題有些在我們等會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會解決,有些我們再讀一讀,就會有新的感悟;總括剛才這些問題,最核心的其實就是——(師生集體回答):夢到底是什麼?文章所謂的故事其實就是夢,構成這些夢的景物到底有什麼象徵意義?或者說這些意象有什麼內涵?

師:文章寫夢的最核心的段落是哪幾段?

生:第5、6、7段。

師:好,大家齊讀這三個段落,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生齊讀。

師:校正一個字的讀音:伽藍,讀qié

師:請大家用筆把這幾個段落中的景物圈一圈,想一想它們有什麼內涵?或者這些意象構成的意境有什麼內涵?

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互相交流)

師:來,我們來交流一下,哪位同學先來?

生:兩岸的“烏桕、新禾、野花”,我覺得代表新的事物,“叢樹和枯樹”代表舊的事物,它們融合在一起,體現出一種新舊交替的現象,而“農夫和村婦,村女,晒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有一種慵懶的田間生活的樣子,魯迅當時生活的社會不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新的生活,魯迅通過這個夢表現了他對這種新的生活的熱愛。

生:第七段裡的“茅屋、狗、塔、村、雲”與第5段相照應,同樣也是描寫了那種美好平靜的田園生活。

師:不錯。還有麼?

生:第七段寫的“一丈紅”,他先把它比喻成“縷縷的胭脂水”,然後又把它比喻成“紅錦帶”,我覺得這裡面有變化。

師:是有變化,你注意到了這裡的顏色是紅色,而上一段沒有這樣單一的紅色。接著來。

生:第五自然段寫到了很多景物,我覺得這些景物有慢慢變得崇高的樣子;像雞和狗比較低俗,但是天、雲、竹等給人潔淨高尚的感覺。

師:雞和狗談低俗不是很恰當,有生活氣息,鄉土氣息更好。

生:我發現他描寫的景物都不是通過真實的眼睛去看,而是河中的倒影。

師:很好,是倒影。

生:河水中的倒影是變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變,這樣描寫景物是動態的、變化的。

師:是的,文章有很多這樣的詞:碎散、凌亂等;這樣的畫面讓我們想到作者看到這些景物時實際是坐在——

生:船上。

師:對,課文後面有一句話:我不在小船裡了。這樣結合課文的前後,可能能夠發現一些東西,很好,繼續。

生:第5自然段提到“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第7自然段提到“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這兩處他想講的都是一種融和,在現實中也許是一種文化的融和,可是後面又講“他們又將退縮了”可能這洶和是失敗的。

師:就是夢醒了。

師:剛才同學們談了很多自己的感受,但如果讓你明確的回答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夢,或者這些景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回答出來?實際沒有回答出來。 師:但魯迅先生在文章反覆強調這是一個“好的故事”,一個“好的夢”,用文中的話講就是——

生:美麗,幽雅,有趣。

師板書:好的夢

師:但是我們還沒明白這個夢到底好在哪裡?大家不要著急,我們先放一放。我們知道這個夢最終醒了,而我們課文4-8段寫的是夢的世界,而開頭和結尾是現實的實界,現實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生:昏沉的夜。

師板書:暗的夜

師:我們知道這個好的夢就是在這個昏沉的夜晚做的,那麼這個昏沉的夜有什麼特點?魯迅在這個夜裡是怎樣的心情,或者說他寫這篇文章時內心情感又是怎樣的?

師:大家找一找寫昏沉的夜主要集中在哪裡?

生:第1段和最後兩段。

師:沒錯,我們把第1段讀3遍,然後考慮這個昏沉的夜有什麼特點?

(生讀課文)

師:請大家找出能體現昏沉的夜的句子和詞語想一想;然後交流一下。

生:鞭爆的繁響在四近,菸草的煙霧在身邊。我覺得當時的現實是喧囂的、混亂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礙了魯迅先生的理想的實現。

師:請用一個詞概括。

生:喧囂、混亂。

師:你關注到了“鞭爆的繁響在四近,菸草的煙霧在身邊”這兩句話,很好,請注意後邊是冒號,冒號有什麼作用?

生:解釋說明。

師:一般有兩種作用,用在前邊是提示下文,用在後邊是總結上文;也就是說最後一句“昏沉的夜”是對全段的總結,所以這兩句話對發現夜的特點很有意義。

生:這是一個沉寂的昏暗的夜。

師板書:昏暗

(學生沉默)

師:請大家把第一段再讀一遍。

生:齊讀第一段。

師:有新的發現嗎?比如說作者在幹嗎呢?

生:抽菸,說明他有點惆悵的感覺,抽菸是因為心中有愁緒。

師:他因為什麼而惆悵呢?

生:現實,已經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使他惆悵。

師板書:惆悵

生:他還是有些心煩意亂的,菸草的煙霧在身邊,說明他的內心是煩亂的;鞭爆的繁響在四近,說明周圍是嘈雜的。

師:好,聯絡剛才那位同學的說法,喧囂是誰的?

生:外界的。

師:是的,我們還要注意這裡的鞭爆,再結合文章下面的時間,看看有什麼關聯?

生:可以看出他是孤獨的。

師板書:孤獨

師:何以見得他是孤獨的呢?

生:四周是喧囂的,他用煙霧把自己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

師:好,這裡我補充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文末是二月二十四,其實是一月二十八,因為這篇文章首發於二月九號的《語絲》,而是一月二十八,這一天是正月初五,農村習俗這一天在請財神,別人都熱熱鬧鬧的放爆竹,就是他是孤獨的、寂寞的、單調的、沉悶的、冷寂的、麻木的。

師板書:單調、沉悶、冷寂、麻木。

師:我們用這些詞來概括夜的特點和先生那時的情感,這是現實世界的;剛才同學們已經說到,文章現實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麼對照現實的夜的這些特點,我們再來看看想象的夢的世界,也許對夢中出現的這些景物的特點會有新的發現,注意把兩者對比著看。請大家再讀課文。

(生讀課文)

師:我們再來交流一下。

生:我覺得有些景物比較生動、自然、閒適的。

師:嗯,與剛才的沉寂、單調形成了對比。

師板書:生動

生:作者寫了現實中很多意象,所以它是豐富的。

師板書:豐富

生:美好的夢中有明媚的陽光,第7段中大量紅色的運用使整個色調是明媚的。

師:嗯,文章說河流“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剛才那個同學提的問題:你覺得他所看到的河都是充滿陽光的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是想象的。

師:對,是對照黑暗的現實想象出來的。

師板書:明亮

生:第5段有“搖動,擴大,互相融和”第7段中有“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這些意象相互聯絡,是和諧的,而現實的暗夜是沉寂的。

師板書:和諧

生:第5段中寫到“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這裡是富有變化的,而現實世界是單調的。

師板書:變化

生:與冷寂對照,夢裡的景物讓人感到溫暖,舒適愜意。

師板書:溫暖

生:他寫到的意象比較熱鬧,互相聯絡,與現實的格格不入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嗯,我覺得“熱鬧”需要商榷,但至少不像夢裡的那樣冷寂。

生:我認為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長見的,比較自然,有生活氣息,給人幸福安樂的感覺。

師板書:生活氣息

師:嗯,生活氣息,你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哪個地方嗎?

生:北京。

師:是的,但文章這個夢所描繪的地點在哪呢?

生:鄉村,江南的鄉村。

師:嗯,也就是作者的故鄉。

師:到此,我們通過對比就能比較明確的把握夢的內涵,能夠基本弄清這個故事到底好在哪裡。

師:魯迅先生曾經和他的學生蕭軍說過這樣一句話:《野草》技術是不壞的,但心情有些頹唐。技術就是技巧,其實我們讀懂這篇文章的密碼就是這個技巧——對比。當然以上的解讀我們主要是從文字出發的。

師:剛才有同學問到,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到底是什麼?我們看看投影。

師投影:

• 1.《新生》流產 1907

• 2.《新青年》解體 1922

• 3.兄弟失和 1923

• 4.婚姻和愛情 1925

(教師結合投影簡介背景)

師:結合背景,同學們應該有了更深的感受;但這個夢最終醒了,夢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現實中來。我們能否這樣概況:《好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作者:於黑暗中守望光明,結果卻依然黑暗。請大家仿照這個句子,再說幾句話。

生:於迷茫中尋求陽光,卻依然迷茫。

生:於冷寂中尋找溫暖,卻依然冷寂。

生:於沉悶中尋求生動,卻依然沉悶。

師:我們可以這樣概括,現實的世界是讓人絕望的,夢想的世界是充滿希望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仿寫:於絕望中呼喚希望,卻依然絕望。(師生一起)

師: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裡。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就能讀出他心靈的這樣一種掙扎,雖然追求希望的結果還是絕望,但作者最終是一種什麼態度呢?課文中能看出來嗎?

生:有,文章結尾: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

師:好,我們把最後兩段讀一讀。

(生齊讀)

師:明知是絕望,但仍然要和絕望抗爭,北京大學汪暉教授稱之為:反抗絕望。這就是我們讀《好的故事》讀《野草》獲得的最大感受。

師:課上到這個地方,大家開始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或者有沒有新的問題,請大家再交流一下?

生:我想知道,魯迅先生是充滿絕望的,可為什麼他在文章的最後還要表達這種呼喚希望的感覺?

生:我是想問魯迅先生內心到底有沒有希望?

生:第10段中的大石頭,到底有沒有什麼寓意?

……

師:好,大家有了很多問題,大家可以帶著這些問題繼續讀讀魯迅先生的其他著作。

貼著學生來教——《好的故事》課堂實錄點評

蕪湖縣教研室 範金豹

研讀彭玉華老師的《<好的故事>教學實錄》,我想起了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一句名言:“要貼到人物來寫。”他的高徒汪曾祺認為,這是沈先生小說創作經驗的精髓。其實語文教學,也要體現這句話的精神:教師的教要貼著學生來教。彭老師的這節課,正是這樣的鮮活案例。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現場學習需要,演變為閱讀理解型的課: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字。當然,這是老師課前多種預設的一種課型。如果課堂上,學生學習疑難主要集中於語言形式,可能這節課變成了文學鑑賞課。

這節課教學流程是:1.學生分享原初閱讀理解;2.學生討論解決文字中不理解的問題;3.學生提出仍然不理解的疑難;4.教師歸納出學生主問題,圍繞主問題“構成夢的景物到底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再讀文字、交流閱讀體會;5.教師發現學生理解膚淺、凌亂,引導學生從開頭和結尾寫現實世界的文字來理解,緊扣對比的手法,理解夢境中的景物意蘊;6.教師提供作者創作背景,師生分享對本文所流露的作者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7.主問題解決之後,學生產生新的疑問。

從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來看,本節課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學生閱讀文字、學生交流分享閱讀體會、學生提出疑難等。教師似乎沒教什麼。然而在短短的這節課裡,我們分明發現: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漸豐富。沒有老師的教,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這種不露痕跡的教,是順勢而教,正是教師貼著學生來教的緣故。

這節課一開始,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原初閱讀體會,課前課內銜接很自然,既貼著學生預習的實情,也為後續教學內容的確定提供現實依據。有的老師,明知學生已經預習,非要來一段“激情獨白”匯入新課,我總覺得“隔”,沒必要。學生討論解決閱讀疑問,接著提出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一邊聽一邊分析梳理歸納,把握了學生疑難關鍵之所在:“總括剛才這些問題,最核心的其實就是——(師生集體回答):夢到底是什麼?文章所謂的故事其實就是夢,構成這些夢的景物到底有什麼象徵意義?或者說這些意象有什麼內涵?”這就是特級教師餘映潮老師所說的教學主問題——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也是著名特級教師蔡澄清提出的點撥教學法主張的“抓重點”,接下去自然是“撥疑難”。彭老師緊扣這一主問題,順勢一引,學生自然進入下一教學環節:讀文字中寫夢的段落第五至第七段。教師特意指點學生“把這幾個段落中的景物圈一圈,想一想它們有什麼內涵?或者這些意象構成的意境有什麼內涵?”這“一圈”一問,是在學生學習的關鍵處指點理解的路徑,是啟發學生思考。

彭老師可能預設:經過一番鑽研文字,再討論,學生應該能解決主問題。但最終老師發現學生“實際沒有回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立即決定加大幫助學生力度,引導學生先理解文章開頭和結尾,明確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這個昏沉的夜有什麼特點?”,二是“魯迅在這個夜裡是怎樣的心情”。然後引導學生抓住本文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相對比的寫法,再讀寫夢的段落,再次交流。這次學生比較順利地體會出夢的世界的內含。這是從文字的角度來展開的教學環節。彭老師又重提學生對本文創作背景的理解需求,補充介紹魯迅所經歷的四次夢想破裂的事實,再結合文字理解,得出對《好的故事》的深刻理解:“於黑暗中守望光明,結果卻依然黑暗。”、“於絕望中呼喚希望,卻依然絕望。”、“反抗絕望。”。學生從此得到啟發,說出自己的理解體會。至此教師確認學生閱讀的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提問學生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探究疑難,解決疑難,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這節課,教師始終堅持一個教學原則:先學後教。教師總是貼著學生的學習困難而施教,“適時點撥”:引導、指示、啟發、示範、搭“腳手架”等。

這節課很樸實,好像沒什麼好看的,然而確實一節真正的好的語文課:學生活動充分展開,不枝不蔓。這節課,看不到老師賣力地教,喋喋不休地講,然而處處蘊含著老師的匠心,體現了老師的教學智慧。這樣的課,不是教師預設的課,而是現場生成的課。這樣的課,很新鮮——老師本人也不知道這節課最終會教什麼,然而很難教,因為很難把控。在課前,老師要讀透文字,包括與本文相關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要有充分的預設;在課中,要有臨場捕捉教學機會的敏銳目光,要有當機立斷確定適宜的教學組織方式的調控手腕。這需要老師紮實厚實的語文素養,擁有一個成熟老師的教學自信。

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思想深刻、情蘊豐富的散文詩,教什麼,怎麼教,是很惱人的教學處理問題。彭老師將之定位於“樣本”,從教學實錄來看,是適宜的,是有紮實的學情依據的。它實踐著教育家葉聖陶的教學主張:“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它們,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教師不教學生先自設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講給學生聽,這並非最妥當的幫助);從這裡,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即方法)。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裡,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即方法)。”(引自葉至善等編《葉聖陶集》第十三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頁)

好故事_閱讀說課稿二

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在一天天長大。現在,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讀書嗎?你讀過哪些書?曾經獲得過一些什麼樣的感悟?

生:我比較喜歡讀書。小時候,爸爸就給我買很多書,其中最多的是童話和寓言。讀了這些書以後,我學會了想像。

師:書給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學會了堅強。

師:書是你生活的導師。

生:我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我也讀過一些書。特別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最喜歡讀書,那時候,書就是我的朋友。

師:成績只能說明過去。熱愛讀書的孩子就是優秀的。知識能改變一切。

生:我讀過《西遊記》,很有趣。讀的時候我會跟他們一起著急,一起高興。

師: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讀書。

師:讀書究竟有些什麼好處?書到底應該怎麼去讀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名家怎麼說。

(大螢幕顯示:談讀書 培根)

師:請同學們輕聲自讀課文,圈點勾畫,思考問題。

(大螢幕顯示:(1C你對讀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談一談。(2)你在閱讀中有什麼疑難問題嗎?大膽地說出來)

(學生自主閱讀,圈點勾畫)

師:下面我們圍繞這兩個問題一起交流一下初讀的感受。

生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我對讀書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生2:有一句話我反覆讀都沒讀懂:讀書費時過多易惰。

師:你可以向教室裡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請教。

生1:請×××同學幫忙指點一下。

生2:我是這樣理解的:讀書速度太慢容易養成拖沓、懶惰的習慣。

師:接下來繼續我們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對待讀書的態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

師:我們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應該是一個“明智之士”。

生1:“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不同的書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讀法。

生2:“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這句話我不懂。

生3: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的思維、才能發展受阻,都可以通過讀書得到疏通,就好像人體的各種疾病都可以通過運動得到治療一樣。

生4:這是一篇議論文,但我始終沒有找到它的論點。

生5:我覺得文章主要談論的是讀書的益處,所以,它的議點就應該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師: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隨筆,跟一般議論文相比觀點,而不是周密論述,形式上顯得有些散,但這些看似零散的語言都是圍繞某一箇中心內容展開的。就如這篇文章一樣,全文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的方法等問題。

培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散文家。是他將隨筆這種文學體裁引處英國。他的隨筆富有詩意。雪萊曾讚歎說:“培根勳爵是一位詩人。”因為,培根的隨筆語言有詩歌的韻味,有格言的深刻。 現在,請大家推薦一位能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為我們把課文朗讀一遍。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把你認為可以作讀書名言的句子標記出來。

(一人讀,其他同學標記讀書名言)

師:文章中,作者妙語連珠,格言迭出,堪稱為一本讀書名言集錦。這些句子不僅透露出了作者對問題冷靜而透徹的觀察,而且具有種種特殊的美感。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為這篇文章編一本《讀書名言精評》。我們首先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

(在螢幕顯示:編寫《讀書名言精評》:每人從課文中選取2~句讀書名言作為精彩點評。點評角度自主確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內涵,可以分析句式,賞析修辭,也可以涉及遣詞造句。

範例: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

――句子分別以“讀書”“討論”“作文”為例論述了學以致用的觀點。句式整齊,使論證更為有力)

(學生小組全作編寫《讀書名言精評》。教師巡迴參與)

師:現在,我們一起口頭交流一下學習成果。發言時請採用“誦讀式點評”的方式。即:先朗讀你所點評的讀書名言,然後誦讀你的點評。

生: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作者運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論述了讀書的重要性。

師:這種論證方法叫比喻論證。

生1: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句式整齊,論證有力。論述了讀書需講究方法。

生2: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

生3: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用排比句式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生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前六個分句分別舉例論證了讀書的作用,最後分句對前邊的論述加以概括。

師:你這裡所說的先列舉個別現象,再由此歸納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叫做歸納論證。列舉充分、確鑿、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叫舉例論證。

師:找找看:課文中還有這類例子嗎?

生:我很贊同“討論使人機智”的說法。有人說過:“你和對方每人一隻蘋果,相互交換一下,每個人手裡還是一隻蘋果,但是,你和 對方每人一個思想,相互交換一下,每個人就擁有了兩種思想。”

師:是啊!只有心與心的碰撞才以產生世間最燦爛的火花!

師:魯賓斯坦這樣評價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滿靈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現在,請運用你最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語言,感受文中噴湧而出的足以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力量。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讀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對文中的觀點進行評判,這也是我們讀書應該具備的一項能力。請你從以下兩個問題自己的觀點。(大螢幕顯示:(1)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為論點說一段話。(2)文中有沒有你不同意的觀點?勇敢地站出來與培根“對話”)

(學生獨立思考)

師:你最想說的是什麼?想說就說吧。

生:“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曾經,我是一個十分脆弱的女孩。國小六年級的時候,我讀到了安徒生的童話《醜小鴨》,我被醜小鴨在逆境中的堅強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也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師:她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論證了“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一觀點。是的,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生:文中說讀書時“不可尋章摘句”,這個說法有些不合適,剛才老師還讓我們“尋章摘句”呢!(師生笑)“尋章摘句”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積累,並從中吸取無窮的精神力量。古人還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呢!

師:有膽識! 生:他的看法有問題!他這樣理解“尋章摘句”就正是“尋章摘句”的表現!(師生笑)文中所說的“尋章摘句”是指侷限於文字推敲、斷章取義的意思,絕不是指積累語言。

師:對!讀書應該如此推敲細思方可真正領悟其中要義!

生:我想就“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一點看法。不難看出,培根的意思是說,在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需要除去的雜草,那麼“人之初,性本善”又該如何解釋呢?其次,難道花草都必須經“修剪移接”才美嗎?我倒是覺得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師生笑)對於人來說,更是如此。

師:你不僅有個性,而且是一個著豐富文學積累的同學。哦,那兒好像有人有話想說,請!

生:我想說的是別忘了“人之初,性本善”後面還有一句“性相近,習相遠”(師生笑)讀書學習正如修剪移接一樣可以剔除我們“天生才幹”中蔓生的枝條。

師:古往今來,名人學者遨遊書海留下了許多讀書名言以激勵後之學者。你還知道哪些讀書名言?

(學生沉默片刻)

生1: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生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

生3: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生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生5: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師:我也想說一句,可以嗎?(學生點頭)朱熹有云: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生: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師:請各位同學課後把你搜集到的讀書名言寫進《讀書名言精評》,讓她更完美,也讓我們自己更加完美!

 

標籤:說課稿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