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通用7篇)

疫情期間,從我做起,相信必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通用7篇)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1

近日,新型肺炎引發了大家的高度關注,億萬華夏兒女一同努力,共渡難關,而在此刻,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一線醫護人員更是為了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不惜一切,奮鬥在一線。

“17年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應對疫情,我選擇迎難而上,衝鋒在前。”除夕之夜仍在一線奔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感染科二區主任曹紅說。

在鼠年除夕最美逆行者的稱號屬於這一批批奔赴武漢的白衣戰士,雖然看不清堅毅的面容,但你匆匆而去的背影卻將醫德高高擎起,卻將醫魂高高飄揚。

在此次抗擊疫情中,中山三院有一對夫妻雙雙上了“前線”,其中丈夫檢驗科主管技師潘順文是廣東除夕夜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一員,而愛人代群作為一名護士長也衝在廣東防疫一線。因為夫妻都在一線,兩個孩子無人照顧。接到要去武漢的通知後,潘順文連夜通知家人開車將孩子送回湛江老家。

薪火傳承,在抗擊疫情的重大歷史時刻中完成。2003年全國上下抗擊非典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何德全正要參加大學聯考。今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何德全已成為一線的“戰士”。原本計劃春節去西藏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說,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床醫學,此刻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開始在發熱門診上班的第一天,何德全在朋友圈裡寫道:“相隔17年,這次輪到我代替前輩們迎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疫情在前,他們不退。天上的明月不及你肩頭的星光,為了心中的那份職責,24小時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風餐露宿,守卡點、防疫情、保平安。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放在心頭、護在身後。他們是疫情來襲時最美的逆行者!

我願意做這樣的人!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2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願望,人人都不一樣,但我卻想做一個能為國奉獻的人。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的當下,疫情是一面鏡子。

許多高尚的靈魂令我們感動和敬仰;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讓我們厭惡和不齒。

“新型肺炎”牽動著世界的目光,這注定是一個不一樣的春節。而我看到的一些鏡頭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過了新型肺炎。

有句話說得好“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可是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1月2日是除夕,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仍有很多的醫護人員主動走上抗擊疫情的一線。

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與親人的寬慰的資訊、一顆顆救死扶傷滾燙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們逆向而行的身影讓無數人淚目。他們用大醫仁心,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當前,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臨床一線。已經回老家的又趕回值班,父母的電話都常常顧不上接。

防疫戰場上醫護人員那一張張印著紅指印的請戰書;

新聞裡笑容靦腆的女護士樸素的語言:“只要穿上白大褂就不害怕了。”

武漢醫生與家人隔離,白髮老母親隔門叮囑令人淚目;除夕夜,各地醫護人員緊急集結赴武漢和家人擁抱告別等等,加油武漢。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3

在重症病房,護士們日夜奮戰,始終堅守在患者的身邊。今日(3月9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男護士唐光明,他用細心科學的方法照顧患者,為他們帶去健康和溫暖。

一進病房,唐光明就手把手帶著年輕護士一齊除錯血濾機,幫忙病人治療炎症。20分鐘後,機器開始正常運轉。

唐光明是宜昌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臘月二十九,他和另外2名同事一齊來到金銀潭醫院支援,至今已經40多天了。自從來到那裡,除了日常的護理工作,轉運患者、幫病人翻身這些體力活,他也總會搶著去做。

這段時間,唐光明還總結出一整套針對重症患者的康復訓練手段。楊昊是唐光明護理時間最長的一位病人,1月29日剛入院時,楊昊既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唐光明一邊細心護理,一邊教他呼吸訓練方法,增強肺部功能。

截至目前,唐光明已先後帶領三個不一樣的護理小組參加了10多場重大搶救。看到一批批危重患者轉危為安,唐光明說,光明就在前方,他要堅持到最終一個病人出院。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4

“阿拉自家人,不要拿證件了吧”

“抱歉啊奶奶,沒有出入證、身份證,我不能放行的!”

那裡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合慶鎮勤昌村塘東街的設卡道口,由於連之後蔡路集鎮,行人車輛來往不斷。守在這個道口的志願者們看上去異常年輕,戴著“疫情防控巡查員”的袖章,口罩上方露出“較真兒”的眼神,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勤昌村的青年志願者團隊,6名團隊成員都出生在2000年前後。疫情期間,這些年輕人主動加入防疫志願者行列,把守“道口”檢查關,哪怕親戚朋友,但凡進村,都要掏證件、測體溫。6個年輕人做事認真,被同村長輩們親切地稱為勤昌村新出道的“F6”。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僅居民小區就有1.3萬餘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織牢織密基層防控網,志願者們數十天如一日,為那裡的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力量,更為千千萬萬的市民帶來溫暖。

“各位旅客,健康雲填寫過的請開啟手機資訊,憑資訊出站,請把帽子摘下,前面測量體溫!”拿著電喇叭,上海音速青年志願服務中心志願者趙文昊一遍遍提醒出站旅客。隨著返程客流增加,上海火車站疫情防控工作壓力持續攀升。上海音速青年志願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們“逆行”而上,在上海火車站進出口協助開展進站乘客體溫檢測、疑似患者轉運等工作。

抗擊疫情,上海市一批批醫療隊員奔赴武漢抗疫一線,出發前,理髮成了醫務人員的“剛需”。已堅持義務理髮30餘年的“全國最美志願者”殷仁俊帶著“愛心剪”團隊來到醫院,為即將上前線的醫療隊員理髮。應對愛美的女性醫護人員,殷仁俊一遍遍詢問,頭髮剪這麼短行不行男隊員期望越短越好,殷仁俊乾脆剪起超短髮,“包他們一個月無後顧之憂”。

華東師範大學的公費師範生志願者團隊,發揮專業特長,為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在滬家庭子女供給一對一專門輔導,包括學科輔導、作業指導、課程學習、讀書交流等,還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學習活動。

居家隔離期剛滿就報名社群防疫志願者的黨員黃瓊芳,一脫下警服就換上志願者馬甲的社群民警朱慧敏,甘當道口守護者的虹橋高鐵站雙語志願服務分隊……連日來,一大批志願者和志願服務團隊堅守基層防疫一線。截至3月4日12時,上海市各級志願服務組織在“上海志願者網”釋出6936個“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專案,覆蓋道口監測、社群排查、心理援助等崗位。招募上崗志願者超過20萬人,累計服務超過800萬小時,人均服務40小時以上。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5

日前,總檯央視記者蹲守在國家醫療隊接管的重症監護病房,真實記錄他們和時間賽跑、攻堅克難的醫者仁心。

周寧,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他要在上午儘早完成一臺床邊手術,給一名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ECMO。

ECMO危重病體外心肺支援,要將患者的血液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過膜肺氧合,再經過血泵將血液迴圈回體內。

即將被植入ECMO的患者是一位長期患有高血壓的58歲男性,發熱咳嗽已經11天,被送來ICU後,立即實施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幾天過去,情景並沒有明顯改善,醫療隊專家們商討後決定要提前用ECMO干預,防止病人病情惡化。

特殊時期條件有限,整個植入過程要萬分謹慎,這個精細的“生命”平均每分鐘要2000-3000的轉速,操作稍有不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致命的意外,大家緊緊地盯著指標資料的波動,不敢有絲毫鬆懈。

手術完成、管路對接、血液引出……生命通道連線成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在改善。

針對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多臟器功能損傷,戰鬥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2300多名醫護人員在一個多月的並肩作戰與磨合中,已經達成基本共識,治療關口前移、提前干預刻不容緩。

隨著目前確診新增人數的降低,新冠疫情的主戰場已經轉移到重症病房,多學科合作的精準施治給重生帶來更多的期望。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6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療當中,關口前移,及時進行氣管插管能夠減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在武漢的重症醫院裡就有這樣的一支支插管小分隊,冒著風險與死神賽跑,一次次為患者爭取生的期望。今日,就讓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位麻醉醫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17個重症病區。來自同濟醫院和各醫療隊的18名麻醉醫生混編成一支插管小分隊,兩人一組,24小時三班倒。

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60歲,有心臟病,幾天來在高流量吸氧的條件下,氧飽和度還始終處於低位,如果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就會因為缺氧造成多器官損害。

待麻藥起效後,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體內儲備的氧氣維持迴圈,她必須要在30秒內將一根導管從患者口腔插入氣道。

平時這樣的插管動作王晶晶已做過幾千次,但此刻,防護服、手套減緩了她的動作,眼罩、頭罩模糊了視線。

精準快速,幾乎在同一時間,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的氧飽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監測儀器上的資料變化和聲音提示,插管成功。這次操作她們用了不到20秒。

王晶晶是個85後,她總說自我是個遲到的戰士。春節前因為曾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進行了14天的隔離。所幸,最終核酸檢測為陰性。還在隔離期時,王晶晶就發出了請戰書。

隨著危重症患者治療關口的前移,這些天讓王晶晶高興的是,有更多的病人能夠拔管,脫離呼吸機的輔助。

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蹟心得體會7

“阿姨,您別下床了,衛生間我去收拾!”“多謝!多謝!太不好意思了……”

在火神山醫院的病房裡,洗消護士吳昊步履匆匆,像這樣與年老體弱患者的對話,連她自我都不明白說了多少遍了。

吳昊負責清洗消毒的病區,是火神山醫院收治患者的首個病區。當時為了儘快讓病區到達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吳昊和戰友們夜以繼日,全力配合施工單位和裝置除錯人員,收拾各種建築垃圾和裝置器材的外包裝。作為洗消護士,她毫不猶豫當起了病區保潔員,一個病房接一個病房撿拾垃圾,一袋接一袋往病房外扛垃圾。

首次“突擊”,吳昊一干就是一天多,手磨破了,眼熬紅了,但她依然堅持戰鬥。因為她明白,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接收之前,她必須按標準把整個病區打掃乾淨、消毒完畢。那一夜,她幾乎通宵達旦,直到首批患者住進病房,她才鬆了一口氣。

腰痠背痛的她,晚上乘公交車回到賓館的時候,歪著頭靠著車窗睡著了,公交車駛到賓館,戰友們發現她沒下車,回到車上一看,她還沒睡醒。“她可能太累了,讓她再睡一會兒吧。”公交車司機說。

這些日子,她出現好幾次這樣睡著的事,但從來沒有叫一聲苦、說一句累。一天晚上11點多,幾天沒給家打電話的吳昊,突然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問她在火神山醫院的情景。

“就跟以前一樣,就是照顧患者,一點都不累!”她忍著全身痠痛這樣告訴家人,說完“美麗的謊言”,吳昊的眼淚不由流了下來。

抗疫當前,戰鬥在火神山的吳昊和戰友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忘我戰鬥著。50多歲的護士長陳紅,白天往汙染區搬運了40床新被褥;每一天去病房為患者輸液的護士姐妹們,透過滿是霧水的護目鏡,為患者輸液;下夜班的姐妹們,臉上被口罩和護目鏡長期擠壓留下深深的壓痕……

每一天,吳昊都要進入汙染區打掃病房衛生,為每一個房間噴灑消毒劑、掃地、拖地、收拾垃圾,一個病房至少需要10分鐘,整個病區收拾消毒完,需要兩三個小時不停歇。往往還沒有忙完,吳昊已是汗流浹背。

病房的患者看著吳昊每一天去打掃房間、收拾衛生間,都很心疼她。不少患者稱讚她是“天使保潔員”。“小吳,等我好了,期望能留下來做義工幫你分擔點兒,你太辛苦了!”一名患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