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感動中國人物樑益建先進事蹟以及心得體會3篇

感動中國人物樑益建先進事蹟以及心得體會3篇

感動中國人物樑益建先進事蹟以及心得體會3篇

我只是個小醫生”,這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8年來,他主刀上千場脊柱畸形手術,帶動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他用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開啟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矯正的“大門”,站上醫學巔峰。

“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中國醫師獎”“大美醫生”……他滿載榮譽,卻永葆初心。他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樑益建。

樑益建,1964年9月生,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

1982年—1987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

1987年—2007年,重慶市中醫研究所骨科副主任醫師、科主任;其間,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脊柱外科做一年半的專科醫師培訓,師從國際脊柱專家漢森教授。

2007年—2011年,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科主任。

2011年—2013年,成都核工業部416醫院骨科客座專家。

2013年至今,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科主任。

留學回國後,樑益建一直從事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後凸、先天性脊柱後凸、僵硬性脊柱側彎的研究及手術矯正工作,經他手術治療完全矯正的脊柱畸形最重者為190度。

樑益建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國家適用新型專利1項。主編《脊柱畸形手術學》,參編脊柱外科專著4部。主持多項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曾獲“中國醫師獎”及“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大美醫生”“四川好醫生”“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心得體會

01

今晚八點,“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作為本次四川省唯一候選人,拯救了無數脊柱畸形患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樑爸爸”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站上了領獎臺,成為“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之一。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相較於“脊柱畸形”這個專業名詞,大家更容易記住“駝背”。而樑益建正是“駝背專家”,他走到哪,“駝背”們就跟到哪裡。來自雲南昆明的患者張映清今年41歲了,她是這裡年齡最大的患者。“我是在網上看到有病友因為呼吸衰竭來到了成都市三醫院,然後我就和這個病友取得了聯絡,來到了成都找到了樑博士。”張映清說,她是去年6月份找到了樑益建,當時她因為脊柱側彎已經出現了呼吸衰竭,每天必須帶著呼吸機和氧氣機來維持生命,“現在我已經可以不用帶呼吸機了,平時走路或者爬樓梯也都沒有問題了,最高我還可以爬到十五樓。”

張映清告訴記者,在她的眼裡,樑益建是一個醫術高明、有責任心、為病人著想的醫生。為了鍛鍊他們的肺功能,他自己出錢請音樂老師來教他們唱歌,平時過節還會給他們買一些小禮物,如果有什麼問題需要諮詢,無論是平時多晚或者節假日,他都會耐心的回覆資訊。“今年春節是在病房和病友們一起度過的,七年級的早上,樑博士還專門給我們每個人送來了湯圓,這份湯圓非常甜。”

02

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這是樑益建的真實身份,然而,讓他感到最親切的稱謂,卻是來自患者的一聲“樑爸爸”。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精湛的醫術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這是樑益建作為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最真實的寫照。對於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樑益建顯得有些低調:“我就是個給病人看病的普通小醫生。

樑益建:“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醫院骨科大夫們眼中,樑益建是個精力充沛的人。這個留利落平頭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雙泛黃的運動鞋,疾走於病房、醫生辦公室、手術室之間,並不高的個頭一轉身便找不見人。病房裡的患者們覺得,樑益建是個和緩平靜的人。調整牽引支架時,他手拿10號扳手,弓著身子不緊不慢地調整每一顆可能影響角度的螺絲釘,平均每個人的調整時間30分鐘。面對媒體的採訪,樑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用沙啞的聲音說了一句:“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樑益建的話大辯若訥,“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

三醫院1號住院樓2樓,帶著脊柱牽引支架的於建紅,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轉角通往醫生辦公室的小平臺上,靜靜地呼、吸。病區的空氣混雜消毒水和病房裡的各種藥味,並不算清新,他卻視為珍寶。

幾個多月前,一輛小汽車飛馳在河北滄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於建紅癱坐在哥哥於建忠的汽車後座,大口地吸著氧氣,生命的氣息隨著時間流逝,似乎正一絲絲地沒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見。因為40年脊柱側彎而變形的胸腔,壓迫著於建紅肺部的呼吸空間,“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歲的父母、媳婦周大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為了“活命”,從就出現呼吸困難的於建紅已經輾轉在河北、北京求醫2年,跑過很多家大醫院。“這是命運的事,回家好好休養”,醫生的這句話於建紅聽過很多遍。儘管呼吸對他來說越來越費勁,他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執拗地在網上搜索,不甘心地試圖叩開命運之門。當北京的一位醫生告訴他“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樑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沒人敢收你了”時,他連發簡訊的力氣都沒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於建紅的愛人周大姐試探著向樑益建的手機發了一條簡訊諮詢,立即收到了回覆。8月7日,於建紅最新的血氣分析資料被一一發到樑益建的手機上,“我的氧分壓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壓低於60mmHg,已經意味著呼吸衰竭。緊緊捏著手機的周大姐,反覆翻著手機,一條簡訊點亮了螢幕,這是於建紅期盼了2年的回覆——“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點從滄州出發,一天之後,已經陷入半昏迷的於建紅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立即進入骨科ICU。2天后,於建紅情況好轉,進入普通病房。“奔著活命而來”的於建紅,“活命”機率正在呈幾何級數增加,“現在上下樓梯都沒問題,聊天更是沒有問題”。

樑益建:“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於建紅和病友們互相打氣時,常常會聊到一個已經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歲、重慶壁山小夥子肖強。肖強的脊柱曾有三個嚴重畸形: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嚴重側彎畸形、嚴重脊柱旋轉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側彎達到了190度,被媒體稱為世界罕見。肖強也和很多病友一樣,因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臟等臟器已經受到嚴重積壓,呼吸越來越困難。如果再得不到治療,他最終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

從2005年起,肖強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獲救的希望,走遍了國內知名醫院,拜訪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脊柱專家,“在北京求治時,為了節約錢,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門診大廳裡。”然而,跑遍了國內多家大醫院,肖強都被拒絕。在北京某醫院,肖強曾住院15天,最後專家仍告訴他無法手術,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經過努力尋找,2013年3月27日,沒有放棄的肖強找到了樑益建。

2013年4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7月進行胸廓成形手術,2015年3月進行脊柱矯形手術,2015年9月出院……如今,肖強仍把每一次治療節點記得清清楚楚,他說這對自己非常重要。距離出院已經一年有餘,肖強除不能彎腰外,生活與普通人無異,此前出現的腰疼、呼吸疼等問題也在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強的女兒出生了,他特意撥通了樑益建的電話報喜。

在“我能治”幾個字之中,有患者重獲新生的喜悅,也有不為人知的風險。國際脊柱側彎學會委員(SRSmember)陶惠人說,脊柱側彎手術,醫生需要承擔病人癱瘓、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在醫學範疇內,手術出血超過兩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側彎手術及肝腎移植手術。”樑益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青藏線的懸崖邊開車”,但他又將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據公開報道,2008年至今,由樑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千例。另據西南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樑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

智善公益基金會與全國20餘家公立醫院具有合作關係,“三醫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術難度高、風險大、治療時間長。”作為在全國範圍長期救助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說,“樑益建的勇氣來自於對醫學事業的敬重與執著。”苗強眼中的樑益建是位勇士,“勇於探索醫學高峰,挑戰高難度的手術”。

據悉,樑益建在治療病例上已經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型別,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三大禁區: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併脊柱畸形和合並心肺功能衰竭。2015年2月,樑益建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誌《Spine》的一個病例,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誌在審稿時會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在每一天不斷髮生的工作細節中,樑益建的“勇氣”源自對己對人的“嚴格”。

“嚴格”是對時間的管理。樑益建常常晚上7點之後帶著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點睡覺,而午夜12點之後是他的練拳時間。樑益建舉起右掌緩緩地在空中虛畫出一個圓,圓圈末了,化掌為拳,出拳帶風,“太極講定,定下心,才能在手術檯上處變不驚;太極健身,才能支撐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早上7點半,樑益建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7點45分,當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時候,骨科醫生辦公室裡已經熱鬧起來。36位醫生護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鐘後開始。

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時間為上午8時。“樑主任每天早上7點30分就會抵達病區,醫生、護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們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護士長陳瀾在內,每日上午7時50分參加交班的醫生、護士超過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鐘的工作時間計算,骨科的醫生護士每天共額外投入5小時為患者服務。醫生護士額外的時間投入,一年超過1000小時,相當於50天。每天,樑益建要巡房兩次,除了上午的常規巡房,手術後,他總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們做的手術太難,很多都是全國罕有的,現在的檢查手段有限,沒有經驗參考,有5%不可控的風險,要小心。”樑益建說。

樑益建對醫生的嚴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為治療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學科協作治療組,骨科、呼吸、神經等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都是成員。人稱“大師兄”的胡正軍從2008年就跟著樑益建學習,“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被稱為“勞模”的汪飛,2年半前加入小組,家住醫院對面的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當天有手術,晚上10點就會到骨科ICU轉一圈,看看做完手術病人的情況,然後發條簡訊給樑益建,“我不來看,主任也會來看。”

“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

“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同時也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放在樑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對病人的愛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寬慰,有時比手術刀和藥物還更有效。

上午9時,骨科醫生的大辦公室裡,8個打著牽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著沙發邊依次站著。骨科的醫護人員給他們取了個“萌萌噠”的名字——“天線寶寶”。待樑益建從病區查完房,拿著盛滿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紙盒子走進辦公室時,大家微笑著,眼神隨著樑益建的身形移動。來自雲南的張映清排在隊首,樑益建從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號的扳手,開始擰動她身上固定支撐杆與頭盆環的螺母。張映清緊咬著牙關,緊繃著,儘量不讓身體發抖。她的頭部、腰部分別套著一個鋼環,用四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杆連線固定。通過頭盆環的牽引,讓彎曲的脊柱慢慢拉撐。為了將頭盆環固定在腦袋上,鋼環上的每根釘子都穿過了頭皮。

樑益建迅速翻動著手腕,儘量讓擰動的速度變快。每調一顆,樑益建便後退半步,雙手插進白大褂的口袋,貓著腰,伸著脖子,觀察張映清的牽引架是否平衡。嘴裡看似隨意地詢問著張映清的情況,“現在能爬幾樓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兩個雞蛋吃沒有?”樑益建指了指張映清,面向辦公室裡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帥的。”張映清雙手攀著頭盆環,靦腆地笑了。

私下裡,常有“天線寶寶”喊樑益建“樑爸爸”。在樑益建的個人網站上,有一位哈爾濱脊柱側彎患者術後出院,發帖感謝樑益建,“您不僅是我們的主刀醫生更像是我們的爸爸……對於樑爸爸,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病友圈內傳言,“樑爸爸”收了個病友做乾女兒,讓好多病友羨慕。有人向樑益建求證,被直接駁回,“他們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樣。”平日裡送些牛奶、雞蛋已是常事,樑益建還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專門請音樂老師教他們唱歌,每週兩次。

8年多前,樑益建正是憑藉一顆同情心,發現、治癒了職業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08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中,樑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著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頭就往下栽,脊柱嚴重畸形,走路時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樑益建眼裡的伍才林保持著一種“很痛苦的姿勢”。當了多年骨科醫生,第一次見到“駝”得這麼嚴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度。”樑益建圍著對方打量幾圈,說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

見伍才林不相信,樑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才讓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桿走路的希望。電話徵得院長趙聰同意後,同年5月,樑益建將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駝背”平躺著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後身高達到178公分。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銘記人生的轉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當起了小老闆。

手術改變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讓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樑益建”。短時間內,全國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擁而至。樑益建的職業生涯由此轉折,從一名普通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目前,成都市第三ren'm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著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疼痛、掙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過的。有人說,醫學是一種迴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瞭解患者的經歷,治療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在樑益建的帶動下,參與瞭解患者經歷的人並不侷限於醫生,更包括了醫生的朋友、醫院、公益組織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療的效果,也在這些成員的深度參與之下拓展延伸。

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度,身高僅有1.3米,手術費用需要16萬元。由於家庭困難,入院不久,有熱心病友告訴王叢歌: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資訊,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資訊。原來,為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及其團隊從開始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於2012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截至2016年10月27日的資料顯示,該基金會已向全國各地960位家庭貧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贈手術費2899.4萬元。根據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的介紹,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13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目前已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為什麼將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除了基於醫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一背景外,事實上苗強更願意分享一個故事。

2013年11月,為了讓更多脊柱畸形患者獲得實際幫助,苗強曾挨家拜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有條件進行脊柱矯形手術的醫院,並建立聯絡。與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聯絡後,苗強每年會到成都三四次,與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樑益建與病友聊天,“哪有一個醫生,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苗強所見,樑益建對患者極為照顧,苦、痛、希望交織著的病房裡,醫生與病人、病人與病人之間變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伍才林,不僅挺直了脊樑看見瀘沽湖的藍天白雲,還跟家人蓋了二層農家樂當起老闆;脊柱彎曲達153°的小夥子劉仁富順利完成了手術,開始在資陽學習理髮;曾經呼吸困難多次經歷搶救的肖強,如今也已成家並有了可愛的女兒……自稱為“小醫生”的樑益建曾說:“我的病人,首先要讓他們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這些曾被告知“無法治癒”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帶動下,更多人的力量匯聚成愛的洪流,讓脊柱畸形患者不僅“活了”,還能擁抱人生未來的更多精彩。

03

“他說自己是小醫生,然而人們評價,他攻下的是專業的高峰。他見到病人的時候,不僅說我來給你治病,還經常說,我來給你找錢。”央視主持人敬一丹說的,是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昨晚8時,《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一套首播,由白巖鬆與敬一丹共同主持,樑益建第七位出場。

樑益建上臺前,打著牽引支架的“天線寶寶”張曉麗出現在大螢幕的視訊短片中。她哽咽著說:“我只想挺直了走路,穿一件合適的衣服,但這個夢想特別奢侈。”而今,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張曉麗目前正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短片中的樑益建提起因礦難去世的父親,紅了眼眶,“作為兒子,無法幫助父親,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我一定要做一個醫生,做一個好醫生。”  感動中國評審委員會陸曉華如此評價樑益建:“患者在被治癒的過程中,能夠收穫到一份尊重,這樣的醫生功德無量。”樑益建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他不僅為病人治病,

還處處為病人省費用,更常為貧困患者捐錢、四處化緣募捐。2014年,他的團隊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幫助近200名患者,“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當主持人敬一丹宣讀完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寫給樑益建的頒獎辭時,舞臺背景螢幕上出現了吳佳豔與劉仁富的照片,兩人都是曾經接受過樑益建治療的病人,如今已康復出院。背景板右側給出了五個金色燦爛的關鍵詞:“推誠結仁愛”。

一件淺灰色西裝搭配藍色襯衫、黑色西褲,樑益建在臺上並沒有太多表情。直至舞臺一側,劉仁富手捧獎盃、吳佳豔抱著鮮花挺直身板,快步上臺,樑益建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將獎盃、鮮花遞給樑益建後,劉仁富、吳佳豔相繼擁抱了樑益建近10秒,淚水奪眶而出。

“直至頒獎之前, 樑博 都不知道為他頒獎的人是我們。他就像爸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看到他得獎比我自己得獎還要開心。”電話中,劉仁富抑制不住聲音中的笑意,“ 樑博 獲得了這份榮譽,就有更多像我這樣的病人能夠找到他治病。”

頒獎盛典現場的掌聲,一直持續至樑益建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