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李蘭娟院士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李蘭娟院士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一:

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目前正和她的團隊在武漢。

我們將走進李蘭娟的“一線日記”,紀錄她的工作,記錄一線醫護人與病毒賽跑的速度。

2月4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李蘭娟抵達武漢第3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核酸檢測一定要每天檢,核酸檢測最重要的是觀察人身上的病毒,我在sars的時候每天早晨做,到第十三天的時候,一個患者的核酸檢測陰性了。我就告訴icu病房裡的醫生護士,說這個病人沒有傳染性了。

醫生:我們是血也做,呼吸道分泌物也做。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對,大便裡面有沒有病毒也很重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李蘭娟帶領她的團隊,與來自浙江、四川、遼寧等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一起,共同商討診療方案。在這裡,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檢測的專案要把它留好,要一張單子,把它理出來,貼在ICU裡面。檢測的專案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寫好。

經過三小時的討論,治療方案終於確定。明天一早,李蘭娟將帶領團隊,對部分危重病人實施救治。她仔細交代需要注意的細節,並囑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

總檯央視記者 卞曉妍:您這兩天身體怎麼樣?睡得好不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沒問題,身體好。

總檯央視記者 卞曉妍:好好保重啊。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沒問題,放心好了。家裡人都擔心我,其實我身體還是蠻好的。

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 湯靈玲:李院士你太逞強了,您比我們大幾十歲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沒有問題。

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 湯靈玲: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睡3小時。

總檯央視記者 卞曉妍:您就睡三小時太少了,多睡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現在儘快聯絡,怎麼樣提高檢測試劑的敏感性的問題。把這件事情要做好,檢測試劑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 江應安 :70幾歲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晝夜,她凌晨4點下的火車,吃過早餐接著就開會,各個醫院的專家,基層的管理者,都要見面,把她對疾病的認識告訴我們。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篇二:

她身上沒有傳奇,但她是我們健康最終的保護線。當武漢疫情爆發時,每個中國人心裡都知道,只要有鍾南山、李蘭娟等這樣的科學家在,我們就不會害怕。

她,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著作有《傳染病學》《感染病學》《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蘭娟從一名赤腳醫生成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奮努力的結果。李蘭娟高中畢業後儘管自己成績優異,但正趕上運動,於是成為一名赤腳醫生,儘管自己當時什麼也不懂,她努力學習,學習經絡,學習認識草藥等,很快成為的百姓信任的優秀醫生。後來被推薦上了大學,憑藉努力,她成績優異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

兒子鄭傑說“今日事今日畢”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為準則。李蘭娟的醫務工作已經相當繁忙,除了臨床工作還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學習從不放鬆,兒子鄭傑看到深夜一邊補學英語,一邊看國外論文。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對丈夫也是嚴格要求,從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丈夫成為院士後,丈夫看一會電視,她會催著趕緊去看論文。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李蘭娟一心想要救人,苦於治療方法有限,只能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李蘭娟說,“當初,我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建立了“李氏人工肝支援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從2001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全國有那麼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來就醫,在當地得到及時的治療,才是的結果。”如今,人工肝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她還多次舉辦全國暨國際人工肝會議,被譽為“國際上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

武漢疫情出現大爆發的時候,她和鍾南山院士星夜馳奔武漢,作為國家衛健委特別專家組的這次武漢之行是非常關鍵的,鍾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以後,她率先提出武漢“封城”,鄭傑認為李蘭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靜。作為傳染病學專家,這其實是一個基本的自我要求。因為專家學者不做表態,更加沒有人說了。她的決策,不是一時之舉,一方面是自己的專業,零一方面來源於自己抗“非典”經歷。在抗擊SARS時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現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對患者所在的小區進行隔離處理外,李蘭娟同時進行了病毒的分離和研究。“兩者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個患者,沒有其他民眾以及醫務人員被感染。”

李蘭娟深知,一個想要擁有健康的民族,一個想要躋身世界醫學之林的國家,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優勢,必須擁有一大批醫學名家大師。於是,2012年5月25日,李蘭娟與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鄭樹森一起捐資,聯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以獎勵和提攜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

篇三:

最近李蘭娟院士的一席話刷爆了網路!她說: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某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

我想這段話道出了數以萬計人的心聲,包括我,很早以前就聽到老百姓街頭巷尾議論,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如今是戲子當道的時代啊,辛辛苦苦一輩子不如人家一陣子,靠張臉蛋就有飯吃,張張嘴動動手腳就有錢賺,以前還談談表演藝術家,現在有人捧就能紅遍天……

做為80後的我,國小時候寫作文“我的理想”,或者大人們問道:“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啊?”我們都會高聲的回答:

我要做一名科學家,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小小的腦瓜裡,可能連科學家是幹什麼的都不清楚,但是心裡卻知道,科學家是最受人愛戴和尊重的,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就需要努力讀書,成為三好學生,去考大學。

我要做一名解放軍,扛起槍保家衛國。那時候感覺軍人的形象好偉大,村裡回來一個當兵的,穿一身綠色的軍裝,提一個軍綠色的行李包,從村口下車那一刻開始,就會有很多小孩兒追在屁股後頭跑,我想那些孩子心裡一定滿是羨慕和崇拜,當時幼小的心靈就會種下一個“長大後從軍”的理想種子,將來長大了帶上大紅花,在村裡人的敲鑼打鼓聲中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我要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等等。

而我當時的回答是“我要做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因為那時教師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光輝偉大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蠟炬成灰淚始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願意成為這樣一個人,一個燃燒自己,照亮孩子們心靈的人,成為孩子們的人生導師!

那時候人們談到理想,想到的是奉獻,是犧牲,是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是能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以奉獻和犧牲為最大榮耀。

而現在呢?現在隨便遇到一個孩子,問到相同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聽到的回答就是“我要當一個明星!”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金錢,地位,名聲,光環,顏值,粉絲……

細細追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導向的呢?記得在我國中畢業時,大家相互在紀念冊裡留言的時候,就開始有同學寫到,將來希望自己能成為三棲明星,從農村走出來的我,當時還傻傻的不懂“三棲明星”的意思。小虎隊,四大天王,曾是多少少女心中的偶像;孟庭葦,梁詠琪曾是多少男生的夢中情人!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就在悄悄的發生轉變吧!

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關於明星的報到越來越多,狗仔隊更是窮追猛打,靠挖掘藝人的隱私來謀生或者謀名,同時提高媒體的曝光量和收視率,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明星家的一隻狗都可以成為頭條,結個婚,出個軌,生個孩子,整個容,都能瘋狂的報道很久很久,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反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社會焦點聚集在這個人頭上,讓人們關注起來,借用緋聞吸引眼球,多麼榮耀偉大的事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悄悄催生出來幾個特殊的群體,“粉絲團”“水軍團”“追星族”,追星追的那個勤啊,學習什麼的都不重要了,上課讀書打瞌睡,聽歌追劇可來勁了。明星外出都得捂的嚴嚴實實,保鏢前面開道後面護衛,這陣仗生怕人們不知道他(她)的名頭有多大。結婚了也得隱著,怕粉絲上吊自殺,愚蠢至極。

各種明星出演的綜藝節目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看著,感覺就是把明星邀請過來露怯,有種耍猴的感覺,以博得觀眾一笑。本身演員都是藝考出身,文化底蘊很差,除了會演戲,估計天文地理、古今歷史,知之甚微,一不小心就在媒體跟前暴露自己的無知,我想說演員也應該不斷的學習提升,名氣越大,越應該把文化課補上來,真正成為榜樣和表率。

同時各種古裝劇、穿越劇橫行,把歷史扭曲的不成樣子,除了勾心鬥角,就是陰謀詭計,明星們整容整的都快分不出誰和誰了,看著都是一個模子,太考驗觀眾的眼力了。回顧演繹歷史的題材太多,而展望描繪未來的題材太少,創造力想象力都用到哪裡去了?

包括近幾年的各種直播平臺,其實也是借了一個勢,就是滿足人們想做明星的美夢,給大家創造一個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存在感的平臺,大部分人們發的視訊都是在“耍猴”,一笑而過,有價值的不多,更別說對人們有多大的幫助。

各種社會亂像實在是不勝列舉,明星的新聞報道滿天飛,而真正支撐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人們卻淡出了大家的視線。提到某某小鮮肉的名字,現在的孩子們都知道,提到某某科學家的名字,孩子們一臉茫然,這就是社會的可悲之處。

話又說回來,其實欣喜的一面是,這幾年社會媒體的風向標已經在發生變化了,為社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們的事蹟,漸漸已經開始登上了銀幕,“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獲得共和國勳章的人物”,“工匠精神”等等積極向上的節目、感人事蹟更是振奮人心,激勵人們奮發上進。

而這次疫情的發生,像當頭棒喝,敲醒了沉睡於安逸生活中的人們,讓更多人認識到誰才是民族脊樑,誰才是社會楷模,誰才是中流砥柱,誰才是無名英雄,誰才是不要命保護我們的人。這些人沒有豐厚的收入待遇,沒有媒體的光環,沒有保鏢前呼後擁,甚至都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當祖國和社會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時的明星們也只能在電視機銀幕前天天提醒大家勤洗手戴口罩。

作為家長的我們,也確實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不能丟。當然整個社會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尤其是媒體宣傳的力量更不容忽視,讓媒體發揮正向積極的社會效應,它本身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應該在國家巨集觀的價值導向下,發揮它應有的職能,而不是隻為了提高收視率什麼都去播。

戰勝疫情是必然,這是我們偉大祖國用歷史已經無數次驗證過的實力。我們能在這樣的祖國愛護下成長成才成功是幸運的。相信疫情會早日結束,我們的祖國會更加強大,劍鋒所指,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