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少數民族紀念建黨90週年徵文選登

寫下這行標題,我的眼前佈滿霧朦朦的色彩,心底對黨和祖國的情感,對這個偉大時代的感激,猶如決裂的洪堤,洶湧澎湃!我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家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山村,在這個緊倚廣西、相鄰貴州,“雞曉三省聞”的山村裡,聚集了包括瑤族、侗族、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這個一個偏僻的鄉野,要改變,要發展,要讓人們過上想要的幸福日子,要讓像我這樣世世代代背朝黃土面朝天的瑤民改變命運,那是何其難的事,偉大的共產黨,偉大的祖國,切切實實改變了這一切!——

少數民族紀念建黨90週年徵文選登

年幼的時候,父輩告訴我,我家祖上三代都是地主家的“長工”,吃不飽穿不暖,爺爺輩的生活的年代,沒有米飯吃,沒有衣服穿,一年有一半時間吃野菜,山村裡,全是茅草屋……我記事時,我家隔壁一家五口,就是因為沒有飯吃,而在快收稻穀時,吃了野菌子毒死了,而這樣的悲劇,在那個時代,在偏僻的少數民族山鄉,人們見怪不怪。而現在,放眼今日的瑤族山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子,人們的餐桌上,哪餐都是變著花樣整幾道美味;
建新房,有政府木房改造補貼(我們以前住的是木式的吊腳樓),生病了,有針對新農村的“新農合”,孩子上學,學雜費全免,大學聯考還能獲“10分”少數民族加分,考上大學了,銀行優先給少數民族學子發放入學貸款……

“憶起苦來又思甜,野菜充飢沒有錢,假若沒有共產黨,哪有我們的今天”,我在寫稿子時,窗外飄來這樣有歌聲。唱歌的,是隔壁屋裡的劉娭毑(奶奶輩老人),劉娭毑的歌聲,是她的真實的心聲,更是我們少數民族鄉村所有村民的心聲,這讓太多太多從苦難裡走過來的山鄉人都感同身受。對劉娭毑山歌中唱的這一切,作為山村裡走來、血濃於這片土地的我來說,也有深入骨髓的體會——我上國小時,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然後爺爺揹著我走15公里的路去大山的外面上學。那時候,山鄉是窮困的山鄉,沒有鄉間水泥公路,全是坎坷不平的山路;
那時候,山鄉也沒有電視村村通,沒有行動電話,沒有人見過手機,過年了,頂多殺只雞鴨,沒有現在五花八門的菜式;
那時候,我也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不知道山外面有精彩世界……世世代代平靜的生活被改革開放的浪潮給打破了。有那麼一天,山外轟隆著開來了挖掘機,一條彎曲的盤山大道,在瑤山盤旋而上。一條條電線牽進來了,瑤山的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網的電,那曾經漆黑的瑤山的夜晚,頓時變得活色生香;
接著,便是有線電話接進來了,那些電話線仿若從遙遠的天際延伸過來,將瑤山與外界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近兩年,一座座訊號塔出現了在瑤山之中,於是,很多人配備了手機。作為“農民作家”的我,假期從城市返鄉,還在瑤山中種上幾畝土地,養上幾隻雞鴨,寫作時,回到家裡開啟網路,便能將稿子傳向全國有媒體。在瑤鄉,有人坐在家裡的網路中賣農產品,賣林木製品,賣山珍野菌,山村聯著世界,世界聯著瑤鄉,“農夫山泉有點田”的生活,我們早就驕傲地實現了!

在我們這個少數民族山村,昔日曾是“鳥不拉屎、鼠不下崽”的窮困山鄉,如今已是家睦人和的生態新村,筆直寬敞的水泥鄉村公路,從大山的外面層層疊疊延伸進來,直通到山鄉的村寨;
摩托車已經普及到家鄉的每家每戶,很多條件稍好的人家,都擁有了小汽車(我二哥家去年就花十多萬元買了臺小車,在網路中賣山珍的表弟前年底買了臺20萬元的別克)。從昔日的窮困山寨,到現的生態村莊,從昔日吃不飽飯,到現在注重營養注重口味,從昔日的“兩腳車”,到如今的“大四輪”,這一切改變,無不詮註著山村人們在共產黨改革開放好政策的帶領下,幸福生活比花更豔,比蜜更甜。所有的瑤民們都知道,鄉村的改變,是託黨和國家的福。我們今天能過上好日子,全是共產黨所恩賜的呀!

黨在我心中,不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深入心靈、植入骨髓的情感。那種情感,是一種神聖的召喚,是一種虔誠的敬重,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感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情結!有黨在,我的未來便有山般的厚實,有海般的遼闊;
有黨在,我的幸福日子,就有了延續的保障;
有黨在,我的心靈,便有了信仰的方向!共產黨啊,改變了山鄉,改變了我的命運,鑄造了一個偉大的繁榮昌盛的國度!我的血,融於黨;
我的心,連著黨,作為一名基層黨員,黨是我前行的方向,黨是我拼擊搏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