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最新關於長津湖戰役事蹟材料——147個戰友,就剩下3個回來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於靈秀;人生就像一場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於及時。可是在長津湖戰役中,有的人的人生是怎樣的呢?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最新關於長津湖戰役事蹟材料——147個戰友,就剩下3個回來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最新關於長津湖戰役事蹟材料——147個戰友,就剩下3個回來
他們口中的故事,是青春熱血,也是殘酷戰爭。
 
  最近,不少網友都在為一部紀錄片電影求排片。有人打給電影院,電影院聽後專門排出一場。有人組織爸媽姥爺舅舅舅媽去“撐場面”,還有的公司買幾百張票支援。
 
  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炫目的特效,鏡頭中是二十多位耄耋老人,在講述他們年輕時的往事。
 
  但因為他們的身份,讓講述有了特殊的意義——他們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
 
  他們口中的故事,是青春熱血,也是殘酷戰爭。
 
  1950年,戰火硝煙燃起。
 
  面對帝國主義侵略者不可一世的霸權行徑,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起,歷經2年零9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這是艱苦卓絕的戰爭,也是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詩。
 
  《1950他們正年輕》就將鏡頭對準這些志願軍老兵,在巨集大視角之外,還原不同個體的戰場故事。
 
  1951年,17歲的湯重稀作為文藝兵,揹著二胡、手風琴踏上抗美援朝的戰場。那時候,他的夢想是成為手風琴演奏家。
 
  同年,19歲的郭瑞錚也被派往朝鮮戰場,她是衛生隊救護員。80多斤的郭瑞錚,多次從戰場上把受傷戰士拖回山洞救治,還曾多次為搶救戰友獻血。
 
  薛英傑則不同,家裡孩子多,他當兵是為了一口飽飯。他有個好友,兩人12歲時一起加入解放軍少年班,之後又一起跨過鴨綠江。他們脾氣相投,有時也拌嘴,但不影響感情。
 
  踏上戰場時,他們是年輕的,甚至有的可以稱之為孩子。他們和當下的同齡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夢想,有好夥伴,有嚮往的未來。不同的是,他們要為國而戰。
 
  如同郭瑞錚所說,當時年紀小,想法很簡單:“我現在是為我自己的祖國而戰,那我要出力!”
 
  戰場殘酷
 
  如花的年紀,綻放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中。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命運就此被改變。
 
  1953年,在轉移陣地途中,部隊遭遇美軍飛機炮彈轟炸。湯重稀下意識就想把右手護在胸前,結果手一縮,炮彈正好打下來。“敵人的一顆炮彈,奪去了我成為手風琴演奏家的美夢。”他說。
 
  平時郭瑞錚和戰友們就躲在山洞裡,等到敵人飛機沒來的時候,才偶爾到洞口晒晒太陽、捉捉蝨子。有次,郭瑞錚和戰友在洞口捉蝨子,不料卻被敵機發現,炮彈來襲,一名戰友犧牲在她面前。
 
  某天,薛英傑和戰友如往常般乘車出發,兩人起了小爭執,戰友一屁股將他拱走,坐在了他常坐的位置。誰知吉普車出發沒多久就遇見空襲,戰友被流彈擊中。
 
  他們曾互相許諾,誰犧牲了就把對方的遺體帶回國。但由於當時的戰鬥環境,只能就地安葬。
 
  把戰友的遺骸找回來,成為薛英傑一輩子的心病。“我活著呢,晃晃蕩蕩的,我戰友還在那兒呢。”他去過丹東烈士陵園,也去過瀋陽烈士陵園,都沒有找到。
 
  老人對攝製組說:“您可以替我們這個當兵的,說句話寫個條,給那個烈士陵園,問問有沒有,給尋找尋找……”話沒說完,已經泣不成聲。
 
  今年4月24日,薛英傑去世,最後也沒等到戰友遺骸。
 
  戰鬥的意義
 
  在戰場上,沒有準備的告別總在發生。
 
  16歲參軍的文藝兵任紅舉回憶,班裡演白毛女的女孩子被炮彈擊中,只剩下兩條辮子。他執行偵察任務,遇見一個嚴重負傷的指導員,腸子都翻在外面了,最後交代他把一個銀元交給妹妹。
 
  有個年輕士兵被打掉了下巴,沒有一個護士餵飯能喂到底。作為軍醫的薛英傑餵飯次數最多,和他最親,講到最後忍不住流淚:“他也有爹和媽啊!”
 
  “我們有147個戰友,就剩下3個戰友回來……”一位老兵說。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歌中所唱,正是現實的迴響。
 
  對於片中的老兵來說,他們有一部分永遠留在了戰場。他們失去了戰友,有的還失去了健康,他們見證過真實戰爭的殘酷,也更懂得戰鬥的意義。
 
  一位老兵說,他不喜歡戰爭,但也絕不投降。
 
  在生活中,他們也是這麼做的。失去右手的湯重稀,後來憑藉驚人的毅力摸索出反手拉二胡和手風琴,還創作出《龍溪河上歌聲飛揚》《不見英雄花不開》等多首歌曲。
 
  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周全弟,因被嚴重凍傷截去四肢,但時至今日他仍在堅持學習,成為“抱筆書法家”。
 
  他說:“我雖然不能做大的事情,我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話語簡單,但卻值得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