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黨課講稿】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黨課講稿】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精神

導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要在餐廳、食堂等顯著位置放置警示牌、宣傳標語,提倡半份菜小份菜、提供打包盒。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黨課講稿】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希望大家喜歡!

【黨課講稿】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大家好!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xx省貫徹習總書記指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十條措施,又進行了簽名活動,在貫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穫。下面,我以“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為題,談談我的體會和理解,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在過去的8個多月,我們對經歷的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一定還記憶猶新,經濟社會發展一度按下暫停鍵,國內生產、國際貿易面臨嚴重困難,但我們社會秩序、群眾生活基本沒受太大影響。正是我們長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堅實的綜合國力,成了我們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在這樣的背景下,習總書記聚焦“餐飲浪費”問題,其背後是對社會風氣的高度重視和對糧食安全的未雨綢繆。

下面,我們將分別從認識餐飲浪費問題、習近平關於制止餐飲浪費的論述脈絡、制止餐飲浪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制止餐飲浪費,我們應該怎麼做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首先,我們從一張圖片展開今天的討論。這張圖片我們再熟悉不過,這幾乎是我們餐桌上每頓都會出現的東西-米飯,但是,你們知道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呢?估計有好多人不瞭解。

想要吃到香噴噴的米飯,首先要種水稻,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變得鬆軟,這個過程叫“整地”。隨後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每一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風調雨順之年,等到水稻豐收,乾燥、篩選、脫殼、去碎米、提純,等等這些環節也不容忽視。包裝、入庫、倉儲、物流,一袋袋大米從生產轉向銷售,沿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系統運往千家萬戶,被端上餐桌,成為我們的主食。在溫暖的南方水稻一年可以種兩季,而東北只能種一季。

由此可見,我們餐桌上最普通不過的大米,也是來之不易的,正所謂“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到大,父母都叮囑我們“吃多少,盛多少,千萬別浪費”。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餐桌上的浪費卻是普遍現象。浪費的一粒米,就是農民的一滴汗啊。看到這,你是不是為曾經因為“不好吃”而隨意丟棄食物而汗顏,是不是覺得曾經請客吃飯因為“面子”而鋪張浪費的行為覺得特別“沒面子”,是不是下決定從此刻起要珍惜一餐一食,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堅決踐行“光碟行動”。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

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總書記這一評一嘆,流露出不同尋常的關切和重視。警示“糧”言背後,是對一粥一飯的珍惜。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表明了我們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深切關心群眾生活的人民情懷。其實,習總書記關於發揚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拒絕餐飲浪費的批示和論述由來已久。

早在2013年初,習近平在新華社《網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浪費之風務必狠剎,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五天之後,再次在中紀委全會上強調,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總書記的指示下,針對黨和政府作風的“八項規定”出臺,社會上也展開了成效顯著的“光碟行動”。2013年2月,習近平又在人民日報《專家學者對遏制公款吃喝的分析和建議》等材料上批示: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衷心擁護。2019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總書記特別強調了8個字:“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然後就是今年8月份,習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總書記以身作則、倡導節約,反對奢靡之風和“舌尖上的浪費”。猶記得,他主政正定期間,總吃“大鍋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外出考察調研時經常住普通房,吃簡單家常菜,食堂自助餐、大盤菜更是屢見不鮮。到廣東視察吃自助餐,到河北調研吃大盆菜。2012年,習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一行十人的晚餐就是阜平燉菜、拍蒜、茼蒿,還特別交代不上酒水。圖中正是2014年,習近平視察內蒙古邊防哨所時,在邊防某連食堂排隊就餐的場景。

下面這張圖片大家一定不陌生,這就是2013年,習近平出現在北京一家慶豐包子鋪裡,他點的“二兩豬肉大蔥包,一碗炒肝,一份芥菜”,合計21元,被網友親切稱為“主席套餐”。有網友還做了形象的比喻:“慶豐”寓意“兩袖清風”,豬肉大蔥包子寓意“一清二白”,芥菜就是“戒財”。

為什麼習總書記、黨中央、國務院要嚴肅整治餐飲浪費呢?下面進入第三部分,制止餐飲浪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個原因是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糧食消費量大、人均耕地少,糧食生產和安全更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首要戰略問題。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根據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消費的食物高達16億噸。而全球還有6.9億人面臨飢餓,大致相當於9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捱餓。根據國際救濟機構的統計,每年約有900萬人死於飢餓,這超過了因為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死亡人數的總和。而今年,受異常氣候的影響,蝗災給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和東南亞各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加上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可能導致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球或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糧食問題是個全球性問題。

再看我國,我國“通過貫徹‘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糧食產量連續5年達到1.3萬億斤以上。”

在前有新冠肺炎疫情、後遇洪災旱災的情況下,今年我國夏糧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4281萬噸,相較去年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增強了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和底氣。

然而再看一組數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中國在2017年年產糧食6.18億噸,位居世界第一,但因為有著14億的龐大人口基數,人均年產糧量為446千克,在世界範圍內排名第40。

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因此,必須始終對糧食安全抱有危機意識。只有堅持一手狠抓糧食生產,一手狠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真正有底氣將自己的飯碗端牢。

一方面是供應緊張、隱憂暗伏,另一方面卻是糧食的大量浪費。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費比例約為12%,大型聚會浪費達38%,而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中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摺合成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摺合成人民幣約2000億元,保守估計,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數字觸目驚心。因此,節約糧食,刻不容緩。

第二個原因,餐飲浪費會帶來自然資源消耗、環境汙染等生態問題。糧食浪費越多,水土資源消耗就越多。為了14億人的飯碗,土地即使很“累”也難以休耕;每生產1公斤糧食要消耗800公斤水。分類不夠完善的廚餘垃圾,填埋會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燒則會汙染大氣併產生致癌物質。野生動物攜帶大量致病病毒,但仍有大量的人食用。今年因為新冠疫情被喻為“死神”的蝙蝠,雖然最後被證明“背鍋”,但也從側面提醒我們保護生態,保護人類自己,請嘴下留情。

第三個原因,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餐桌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直觀體現。傳承優良傳統、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是構建社會主義新風尚的要求。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想想我們的先輩是怎樣做的。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一件睡衣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開會到中午,他留大家吃飯,餐桌上就是一盆燉白菜,一小碟鹹菜和幾個燒餅。周總理一生勤儉節約,他規定自己主食吃三分之一的粗食。一雙布鞋底磨穿了三次,還要縫起再穿。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老一輩人正是靠著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生活作風,創造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黨和政府一邊加快發展經濟,一邊注重節約、反對浪費,帶頭過“緊日子”,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和精神永遠不能丟。因此,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光榮的歷史使命、巨集偉的奮鬥目標、複雜的內外環境,都呼喚我們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第三部分,制止餐飲浪費,我們應該怎麼做。盤點“舌尖”上浪費的原因,主要是“面子文化”盛行,中國人請客吃飯愛面子,講排場,點很多菜,最後剩了又不好意思打包走。公款吃喝也是浪費的另一大原因,自中央八項規定實行以來,公款吃喝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部分地區、部分單位仍存在公務接待超標、講排場、鋪張浪費的情況。其背後是缺乏約束性措施和懲戒機制,導致無法及時、有效制止浪費行為。究其根源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觀念淡薄了。

要有力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我認為應該這樣做:

一、倡導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要在餐廳、食堂等顯著位置放置警示牌、宣傳標語,提倡半份菜小份菜、提供打包盒。倡導“適量點餐,剩餐打包”的用餐文化和“公筷制、雙筷制”的使用規範,實行餐飲“分餐制”,自覺做“文明用餐”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食堂就餐勤拿少取,餐廳用餐量力而行,用餐結束,剩菜打包。發揮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父母做好表率,教育子女從小形成良好習慣。

二、用好制度約束。要嚴格落實《xx省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指示精神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十條措施》。嚴格執行省、市關於會議、培訓、差旅、公務接待等公務活動的相關規定,不折不扣落實好節約措施。從制度和管理入手,靠制度之力擠壓餐飲浪費行為存在的空間。

三、強化監督管理,建立長效機制。餐飲浪費問題具有反覆性和頑固性,容易出現抓一抓就好轉、鬆一鬆就反彈的狀況。掃除積弊陋習,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要抓好日常監督管理,落實懲戒機制。向餐飲浪費堅決說“不”,重在建章立制,貴在落地執行,成在常抓不懈。

最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讓我們身體力行,從拒絕“剩”宴,落實“光碟行動”做起,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優良傳統,匯聚全黨全國人民的奮鬥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