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抗美援朝70週年專題黨課

抗美援朝70週年專題黨課

抗美援朝70週年專題黨課

同志們:

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堂神聖而莊重的黨課。今天的黨課是我臨時請示支部書記後以普通黨員身份給大家上的課。

因為近一週時間來,抗美援朝應該是大家工作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國各級各類媒體釋出大量相關文章,電視、微信、抖音上公開了大量的珍貴資料。下面,與大家一同分享一下我的學習和思考。

首先,我們一同對那段歷史進行再學習。在座的各位在上學期間,都不同程度對抗美援朝基本知識進行了學習。下面我們對此進行重溫。

一、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

朝鮮半島的分裂。1945年8月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4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劃分對日本佔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金日成欲武力統一朝鮮。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國家以後,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實現民族統一。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祕訪北京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戰爭的意圖,毛澤東持反對意見,認為此時發動戰爭時機不夠成熟。斯大林要求毛澤東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佈防于丹東——瀋陽一線。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斯大林回覆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方儘早佈置兵力;5月15日,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統一半島的計劃,但是朝方並未告知具體的時間。

朝鮮人民軍的南進與美國的干涉。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28日即攻佔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聯合國最終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佔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二、戰爭過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第一次戰役是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隊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是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也就是在此時發生了悲壯的長津湖戰役。)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3月14日,中朝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萬多人。

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鑑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區域性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區域性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為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志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區域性攻勢受挫的教訓,採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佔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為促進停戰實現,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三、雙方傷亡情況

人員傷亡:美國官方公佈美國人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142091人,其中陣亡33629人,負傷103284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美國在朝鮮戰爭紀念牆上公佈的數字為陣亡54246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103284人,總計172847人。美國在戰爭中的戰費支出是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佈,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佈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美國與韓國官方公佈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1951年8月15日,志願軍作戰處關於志願軍作戰減員統計數字為: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失蹤、被俘29095人,共計366145人。(近期官方公佈的犧牲人數197653名。)

財務損失:據有關統計,中國為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志願軍共損失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聯合國軍從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時止,被中朝軍隊擊落、擊傷“聯合國軍”飛機累計共12224架;被擊毀擊傷和繳獲坦克3064輛;被擊毀擊傷和被繳獲各種炮7695門,被擊沉擊傷艦艇257艘。其中志願軍擊毀擊傷“聯合國軍”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聯合國軍”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及大量物資和裝備。

四、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

這是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重要講話的開篇論述。

抗美援朝戰爭為什麼如此重要而神聖,理由有如下幾點:

一是打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國形象。美國悍然對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內戰進行武裝干涉,同時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侵入臺灣海峽,轟炸我東北邊境,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國國土,把朝鮮內戰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區域性戰爭,其稱霸全球和在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的企圖昭然若揭。

在美國看來,中國的近代史明明白白地書寫了一個“步步退讓”“妥協求安”的形象;新中國的最強盟友——蘇聯尚且畏懼美國三分;美國後面還站著英國、法國等16國“聯合國軍”,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新生中國沒有理由不選擇“苟安”,以換取和平建設環境。

但他們錯了!今日之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這頭沉睡的雄獅醒來了。歷史告訴我們:對侵略者讓步,只會讓它更加肆無忌憚;而奮起應戰,才可能贏得主動,贏得和平。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毅然決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歷史使命。這次勝利,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穩定了朝鮮的局勢,保衛了中國大陸的安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在境外取得的決定性勝利,有力地震懾了美國,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徹底把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從被侵略、被拯救的可憐形象,改寫成了拯救者、保護者的英雄形象。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聲譽”“提高了地位”。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大國姿態登上國際舞臺,為新中國建設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環境,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毫無疑問,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較量。美國是世界經濟、軍事頭號強國,美國軍隊武器裝備先進,在朝鮮戰場上出動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動用了當時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著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

中國的新生政權剛建立一年,忙於恢復經濟和醫治戰爭創傷,志願軍武器裝備相當落後,基本上是陸軍在少量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單一地面作戰,後期參戰的少量空軍也僅能掩護後方主要交通運輸線和進行區域性空中作戰。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造不出飛機,志願軍主要靠步兵加少量炮兵作戰。而美軍投入到戰場的有飛機約1200架、各型艦艇300餘艘、坦克1000餘輛,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志願軍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以劣勢裝備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

但就是在這樣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不到8個月,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後,就同朝鮮人民軍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第一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這位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獲得勳章最多的陸軍五星上將,後來感慨“誰跟中國陸軍在陸地上打,一定有病”,因為在交戰過程中,他鮮有勝績,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突然性打擊的第一次戰役取得了勝利,他還不相信中國居然敢出戰。

此後,志願軍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在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和細菌戰後,還進行了多次進攻戰役,迫使侵略者停戰談判。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用坑道、火炮和手榴彈戰術,以更低的傷亡人數,戰勝了“聯合國軍”大炮、坦克、飛機幾乎把我陣地炸平的強大火力,炮彈還只發射了敵軍的1/4。1953年7月27日,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正是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範例。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以弱勝強,而是一個積貧積弱百餘年、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的新生國家,對不可一世、獨立戰爭以來從無戰爭敗績的第一大強國的以弱勝強,是一種國力差距極度懸殊下不可思議的以弱勝強,是一次改寫國家命運和世界格局的以弱勝強。這場戰爭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對亞洲和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的極大鼓舞,推動了世界範圍內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三是打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支有理想的軍隊是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理想是“保家衛國”。有理想的軍人是敢於犧牲生命的:用身體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戰鬥到只剩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最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長津湖畔,一整連官兵以戰鬥姿勢受凍犧牲,成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

鬆骨峰下,整整一個連只剩下7個活著的戰士;上甘嶺上,那場43天的血肉相搏……人在陣地在!多少不知名的高地上,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和反覆進攻,英勇的志願軍捨身忘死,頑強地同敵人血戰到底,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連長犧牲了,排長頂上,排長犧牲了,班長代理,班長犧牲了,戰士接替;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刺刀拼彎了,就用手抓嘴咬;有的官兵中彈後依舊手握武器,繼續將彈藥悉數打入敵軍,直至意識消亡;有的官兵身中數彈流血不止,拼盡最後力氣拉響手榴彈或炸藥包衝向敵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湧現了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是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是“最可愛的人”。

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毛澤東主席指出,抗美援朝的勝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鬥”。中國人民為國家利益是敢於犧牲自身利益的: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全國城鄉到處出現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成千上萬的鐵路職工、汽車司機和民工紛紛到朝鮮前線去擔任戰地運輸和勤務工作;

醫務工作者組織了大批醫療服務隊,為中朝軍隊服務;慰問志願軍運動、捐獻武器運動、優待志願軍烈軍屬運動……據統計,全國人民為朝鮮前線提供作戰物資達560多萬噸,直接軍費為62億元人民幣,而戰爭期間國內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正是由於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敵愾、戰勝一切困難和強大敵人的無窮力量。

五、讓人淚流滿面的歷史故事

讀懂歷史,就要結合發生在當時的故事,一幕幕上演的故事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這也是我為什麼這次要求給大家講黨課的主要理由。好久沒有流淚甚至是失聲痛哭了,在這幾天讀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流過了多次的淚自己也記不清了。

毛澤東珍藏岸英遺物到去世。1950年11月25日,數架美軍轟炸機向大榆洞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駐地投下數十枚凝固汽油彈,正在作戰室的毛岸英(時任俄語翻譯兼機要工作)和參謀高瑞欣犧牲。倆人的遺體被炸彈燒焦,已無從分辨,人們只得以毛岸英生前佩戴過的手錶為線索作出判斷。毛岸英犧牲的電報被周恩來和劉少奇“壓”了下來,直到翌年1月初才向毛澤東彙報。

據中共中央機要辦公室主任葉子龍回憶,毛澤東將簡短的電報看了足足三四分鐘,把頭埋得很深,抬起頭時臉色非常難看,屋裡只聽見他的吸菸聲。最後,毛澤東“唉……”了一聲:“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也曾回憶,一聲長嘆後,毛澤東說,“犧牲的成千成萬,無法只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彭德懷事後向毛澤東彙報時,毛澤東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在與周世釗談話時,毛澤東又表示:當然你說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鮮戰場上,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也是不錯的。

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極主張派兵出國的,因為這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要作戰,我要有人,派誰去呢?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悄悄珍藏著兒子的部分遺物:兩件襯衫,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這一祕密直到毛澤東去世後,才被整理其物品的工作人員不經意發現。

長津湖畔“冰雕”連。1950年冬,朝鮮半島長津湖畔死鷹嶺上氣溫達到零下40度,號稱美軍“王牌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官兵,見到了令他們膽寒和震驚的一幕——冰天雪地裡一排排志願軍戰士舉著槍、握著手榴彈,但卻沒有開火。走近一看,100多名衣著單薄的志願軍戰士早已凍成“冰雕”,但卻依然保持著戰鬥姿勢,手裡緊緊握著武器,100多杆槍朝著同一個方向……

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和信念支撐著我們的志願軍戰士?

為什麼他們寧願凍死也要堅守在陣地上?

我們從其中一名宋阿毛烈士的絕筆信中找到了答案。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這段視訊現在都能看上,我看著這段視訊真的失聲痛哭。無法想象這群最可愛的人有多偉大!我多方找了資料,這個連129人,凍死了125人,視訊上有位沒有腿的老人舉起了沒有手的胳膊敬禮,他是倖存者之一。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戰士被凍死的事件也是時常發生的事。進入十二月份,朝鮮半島的夜間最低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40度,即便像美軍陸戰一師那樣武裝到牙齒的部隊,也是出現了將近7000人的凍傷。這張紙條被送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時,總司令彭德懷瞬間老淚縱橫,過了很久才喃喃地說道:“第一線部隊的艱苦甚至超過了長征時期,傷亡了那麼多的戰士,他們為誰犧牲,他們為誰流血,戰士們死的、傷的、餓死的、凍死的,這些還都是年輕可愛的娃娃呀。”

葛峴嶺阻擊戰零傷亡經典的戰例。1950年11月29日在葛峴嶺發生了一場令各國軍人肅然起敬的阻擊戰:志願軍一個步兵排,在對手100餘架次戰機和50餘輛坦克的輪番攻擊下,巧妙的利用地形,僅靠手中的輕武器頑強的阻擊了拼死逃命的美軍,殲敵215人,自己無一傷亡。《誰是最可愛的人》,記敘的就是38軍在三所裡鬆骨峰的慘烈阻擊戰。

三所裡的戰鬥剛剛打響,113師偵察分隊報告:“發現美軍有跡象向三所裡以西的龍源裡逃竄,龍源裡有可能成為美軍的又一條逃路。向龍源裡進發時,2排已經5天5夜沒正經睡一覺了,加上2晝夜的激戰,戰士們疲憊不堪,一邊走路一邊睡覺,後面的戰士常常撞到前面的戰士才清醒過來。三所裡到龍源裡的路途不到10公里,為了搶時間,部隊從懸崖峭壁、荊棘叢生,根本沒有路,從崇山峻嶺中穿了過去,全排每人的衣服幾乎被荊棘扯爛。下山更難。山陡,又有積雪,急紅了眼的部隊走這樣的路極易發生危險。

排長郭忠田讓大家把帶的繩子接起來,拴在山頂的大石頭上,一個接一個滑到山下。大同江卻橫在了眼前,全體戰士迅速脫了棉褲,無聲地跳進冰河裡。沒什麼擋得住這隻英雄的部隊。(這幾天中央電視臺的視訊資料裡,有過這樣的一段鏡頭,看著他們,我眼角發紅,太可愛了。)

關於113師向三所裡和龍源裡的穿插,美軍戰史有這樣的記載:第9軍第2師師長基瑟將軍,乘直升機飛越軍隅裡上空,發現有數千難民沿大小道路南下。根據美軍的經驗,難民總是先於攻擊軍隊到達。其實,這些“難民”正是志願軍的穿插部隊。衣著襤褸的中國士兵,在超越人體極限的強行軍中,被基瑟誤判為難民。

剛剛進行了長距離的行軍,部隊沒有攜帶反坦克武器,不要說專用的火箭筒,就是炸藥包也被輕裝了。一個步兵排,沒有火箭筒、炸藥包,就連反坦克手雷都沒有,靠步機槍和每人4顆手榴彈去阻擋一個坦克營的結果是什麼?經過一天時間激戰,打掃戰場時,2排陣地前面共發現215具美軍屍體(擊傷和屍體被美軍拖回者不算)。郭忠田向連長報告:“全排一個不少,除了5班長的耳朵被震得聽不清外,全排沒有一個傷亡。”郭忠田的這句話,我看到後流淚了,是驕傲的淚水。

1人1天殲敵280餘名。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不但在空中創造了1人單機1分鐘之內擊毀3架美軍飛機的世界空戰紀錄,我們的陸軍,同樣在朝鮮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志願軍第12軍31師91團5連戰士胡修道,他在上甘嶺堅守陣地時,一人一天殲敵280餘名,榮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胡修道沒有參加上解放戰爭,參軍後馬上進入朝鮮作戰。上甘嶺戰役是他首次真槍實彈地與敵人拼殺。當時他只有21歲,就趕上了堅守上甘嶺的殘酷戰鬥。戰鬥很激烈,陣地上的戰友們都犧牲了,獨自一人堅守陣地的胡修道,依靠兩個陣地上剩下的武器彈藥,孤身一人,頑強地堅持戰鬥。他一個人在3號、10號高地上來回奔跑穿梭,一邊躲避敵人的炮火,一邊連續不斷地打擊敵人,手榴彈、手雷一個接一個地投向進攻的敵軍,他又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進攻。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志願軍的大部隊突然趕到了,一陣猛烈反擊,敵軍最後的瘋狂進攻被徹底打垮,當天的戰鬥勝利結束。(此時此刻大家想起什麼來了?我想到了《上甘嶺》電影中的一段鏡頭,和這個很相似,獨自一人堅守陣地,何等的悲壯!)在這一天的激戰中,英勇堅守陣地的志願軍戰士胡修道和戰友一起共打退敵人41次衝鋒,胡修道也在戰鬥中創造了1人1天殲敵280餘人的記錄。1953年6月25日,胡修道出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殘酷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誌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時間一共持續43天,最終以志願軍勝利而告終。我們看看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空前的,雙方多次反覆爭奪陣地,彈藥消耗量更是驚人。

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為了爭奪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陣地,“聯合國軍”不惜成本,調集重炮對陣地進行輪番轟炸,我方陣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鬆1-2米,許多坑道直接被炸平,陣地全是焦土。

據老兵回憶,在這場戰役中,兵員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補充,最激烈的時候,24小時補充5次,每次一個連一個連的上,很多幾乎都被打光了。我看過一篇報道,說在軍事史上黨一支部隊的傷亡率大到35%,這支部隊就殘廢了,但是我們的部隊在這次戰役中是500%。在此次戰役中,參戰的志願軍共4.3萬餘人。

“聯合國軍”參戰總兵力約4萬人。彈藥消耗上,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一共消耗各種子彈約5040萬發(與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子彈消耗量相當),各種手雷301330發,炮彈450768發,反坦克地雷512枚,爆破竹5984根,炸藥2917公斤。

子彈日均消耗117.2萬發,按照4.3萬人的參戰兵力來算,平均每人要打出去1172發。美軍方面,美軍一共向上甘嶺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平均每天要打出去4.4萬枚。人員傷亡上,志願軍傷亡1.15萬,傷亡率在25%以上,美軍和韓軍為1.5萬人。在43天的戰鬥中,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前後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擊落擊傷飛機274架,擊毀擊傷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

戰後,克拉克上將和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這是對聯軍士氣的沉重打擊,克拉克上將更是回憶稱“鑑於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過重,聯軍遠東指揮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於一個營的戰鬥計劃,直到戰爭停止,不得不停止大規模的進攻。”

我不怕死。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第5次戰役第一階段,我志願軍第63軍187師561團在突破臨津江後,在雪馬裡地區將英軍“格洛斯特營”包圍。4月25日,我561團戰士對被包圍的英軍發起最後攻擊,儘管“格洛斯特營”試圖拼命抵抗,但是在一番激戰後,英軍很快便開始潰敗,被我志願軍戰士打得四處潰逃。雪馬裡地區方圓百里地形複雜,英軍又是四處潰逃,因此我部追擊部隊也只能四散而開展開追擊。

這天中午,二連戰士劉光子帶領兩名新兵衝到一個小高地上後,忽然發現了十幾個英軍殘兵正在逃竄(實際上這是“格洛斯特營”的一個炮兵連,共有100餘人),劉光子看到敵軍立刻展開追擊,他讓那兩名新兵趴在石頭後面做火力掩護,他自己便拿著槍向著山下迂迴了過去。劉光子迂迴到距離敵人僅有幾十米的時候,拿起一顆“飛雷”便向著英軍陣地扔了過去,這種手榴彈上捆炸藥的“飛雷”是專門打坦克的,威力巨大,一下就炸倒了一片英軍。

此時的英軍早就被嚇壞了,巨大的氣浪將他們掀翻在地,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志願軍殺了過來,劉光子很快衝到英軍陣地前方,用剛學的英語大聲喊道:“繳槍不殺!”英軍還以為自己被包圍了,都趕緊舉起了手示意投降,劉光子看到眼前這百餘號英軍心中也突突了起來,好在劉光子思維敏捷,根本沒給英軍反應的時間,他向空中射了幾槍,馬上大喊道:“立即站隊,集合!”英軍站好隊的時候,看到還沒有其餘人過來,便也反應了過來,原來他就一個人!

英軍反應過來之後,立刻就有人試圖撿起槍來進行反擊,劉光子絲毫沒有猶豫,立刻便射殺了那些人,其餘英軍這才不敢反抗了。沒過一會兒,又有人試圖逃跑,劉光子扔出一顆手雷,又炸到了一片,英軍這才完全老實了下來。很快山上的那兩個新兵也趕了過來,三人控制住這些俘虜便將他們押了回去。

劉光子的英雄事蹟上報後,1951年底志願軍總部授予劉光子“孤膽英雄”的榮譽稱號,並記一等功。劉光子曾在一次戰役之中一次俘虜了63名敵人,這些敵人都是英國王牌部隊“格洛斯特營”的敵人,劉光子所創下的俘敵奇蹟震驚中外,事後就連斯大林都曾經親自向他詢問過此事。

1953年6月30日,世界青年聯歡大會在蘇聯莫斯科舉行,志願軍戰鬥英雄劉光子作為我國代表也參加了這次大會,斯大林也親自趕來了會場,十分好奇地要求接見這位志願軍傳戰士。斯大林對劉光子問道:“你怎麼能一個人俘虜那麼多英軍?”劉光子聽了翻譯的問題之後,激昂的回道:“英國佬怕死,我不怕死,反正當時豁出去了,這些傢伙被我打傻了,乖乖地聽我的指揮了!”斯大林聽了翻譯後,伸手豎起了大拇指,肯定的說道:“嗯,不怕死!”

六、相關珍貴資料

抗美援朝戰爭到底有多少歷史意義,我們還是通過偉人毛澤東的講話,從中仔細體會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