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共產黨員學習治國理政第三捲心得體會3篇

共產黨員學習治國理政第三捲心得體會3篇

共產黨員學習治國理政第三捲心得體會3篇

01

@年輕幹部 讓“群眾語言”聲入人心

自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來,書中清新樸實的文風令筆者印象深刻。“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一個舉重運動員,最開始只能舉起50公斤的槓鈴,經過訓練,最後可以舉起250公斤。”……像這樣生動的語句在書中隨處可見,將“高大上”治國理念轉化為“接地氣”的語言,既通俗易懂,又富於感染力,讓人回味無窮。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有少數幹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於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後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對年輕幹部而言,大多從事的都是基層工作,身處改革發展的主戰場、保持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要時刻牢記教導,學會同群眾“說話”,用好“群眾語言”,真正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信得過。

以“情感”為線,讓“群眾語言”更親切。有些年輕幹部不願講“群眾語言”,覺得那種語言太平太俗,顯不出自己的理論水平。愛用“生硬晦澀”式的語言,既脫離實際,又沒有“乾貨”,讓群眾聽得雲裡霧裡,聽不懂也記不住,更別提口口相傳。這種不顧及群眾感受的說話方式,不僅影響幹部的形象,更會傷害到群眾的感情。年輕幹部首先學會站在群眾的角度進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裡有群眾、心中有擔當。做群眾的“貼心人”,善用“群眾語言”,不打官腔、不說妄語,學會“坐著小板凳與群眾拉家常,虛心請教意見,耐心傾聽抱怨,誠心接受批評”,走進田間地頭與群眾交心、和群眾做朋友,這樣才能培養同基層群眾的深厚感情。

以“學習”為首,讓“群眾語言”更透徹。只有平時多加強理論學習,加深對政策的理解,並結合實際加以貫徹,在面對群眾時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年輕幹部要深入學習並掌握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村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與群眾溝通交流時能夠對答如流,避免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尷尬場面。在學好理論政策的同時,要善於將政策法規用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讀,把書面語言翻譯成“大白話”。還要多向基層群眾學習“群眾語言”,學習群眾喜聞樂見的一些民間話、歇後語、方言、俗語,同時對“群眾語言”改進昇華,圍繞群眾的實際情況釋疑解惑,打通語言“壁壘”,講起話來才能不跑題、不走調,真正講到群眾心坎裡。

以“實幹”為要,讓“群眾語言”更堅定。與群眾交流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年輕幹部要經常沉入基層,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溝通,摸清摸透實際情況,紮紮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難事,符合政策、具備條件的馬上辦,暫時不具備條件解決的,用“群眾語言”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正確引導群眾的心理預期。對群眾作出的承諾,答應群眾的事,一定要兌現,否則就會失信於民,引起群眾反感。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沉下身子擔當作為,把為群眾辦實事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換取群眾的滿意,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02

鄉村善治要“架樑”“穩舵”“拓宇”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後,引發國內外熱烈反響。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錄的19個專題、92篇文章中,開篇之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近5年來,廣大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紮根向下、脊背朝天,在知重負重中矢志前行,在苦幹實幹中鍛造過硬本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續奮鬥、毫無怨言。而今在推動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踐上,幹部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讓“良法、良賢、良機”善治成為共同的精神座標和不懈追求。

架牢“制治”之樑,讓“良法”善治有保障。鄉村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陣地,鄉村振興程序實時反映著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優劣。通過進一步完善幹部包保責任制度、聯絡群眾制度、黨員進社群進村組、基層自治等制度,規範完善村規民約,夯實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四樑八柱”,發揮“良法善治、以制治人”轉化優勢。廣大扶貧幹部、駐村工作隊、家庭農場、生產車間、合作社等扶貧主體要在“黨建領航、制度保障”中推動產業發展、專案建設、資訊整合,創新構建新平臺“築巢”,能夠讓配套措施“引鳳”有崗位、有職責、有任務、有福利。要凸顯法治與德治“兩翼”作用,環繞致富鄉賢、技術骨幹、返鄉人才主體成員構建“梯度”分佈,因地制宜、傾斜資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讓其走進來、留下來、幹起來,攜手書寫鄉村常治有效、善治長效新篇章。

把穩“知行”之舵,讓“良賢”善治有遵循。鄉村振興的核心在於人才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發揮鄉村善治主體優勢,就要以思想建設為主要抓手,築牢幹事創業堅強堡壘,努力形成“精氣神”豐盈、知識技能深厚、作風建設過硬的發展熱潮。一方面,要在以“知”引“治”上固根本聚合力,聚焦要素整合、模式構建共同發展,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勇於開拓創新思維“破題”,在善治上謀大局求大同,時刻保持思想上清醒、信念上堅定,常態推進、與時偕行。另一方面,要緊盯治理短板弱項,在艱難探索中把握“篤行”與“善治”的前進節奏,因時因勢調整戰略,在應變求變中堅持行動自覺、以行促治,在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中尋求“行治”的最大公約數。

拓寬“和合”之徑,讓“良機”善治有力量。《史記·循吏列傳》有云,“施教導民,上下和合。”鄉村善治走上“和合”之徑,在於與群眾、與制度、與環境、與技術能夠和睦同心、偕作偕行。要站穩農民主體立場,將黨的密切聯絡群眾優勢轉化為善治優勢,在落實脫貧政策、鞏固脫貧成果、釋放脫貧紅利中提高自身適配性和相容性,助力啟用鄉村振興新活力。要統籌兼顧做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物質富足與精神滿足的同發力、雙提升,抓好貧困地區“雙基”建設,帶動提升減貧能力和創造能力,逐步實現鄉村區域內、行業內、村組內共同富裕。同時要蓄力轉換“危”與“機”形勢、對接“供”與“需”斷點、提升“長”與“短”效能,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合理分佈點位、貫穿領域,打通資源與產業、要素與專案有機融合的“最後一公里”,讓“制、治、效、能”同頻共振、行穩致遠。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三良”合璧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鐫刻著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推動廣大幹部群眾在綜合之治中充分發揮“良賢”的主觀能動和行動自覺,持續鞏固“架樑”“穩舵”“拓宇”,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發充實,讓鄉村走向善治光明大道。

03

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一二三領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關於認真組織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通知》,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學好讀懂第三卷,是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前提與後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翻開了新的篇章。

不忘過去,一點一滴悟初心。沒有牢固的基礎,不能成就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也並非空中樓閣,其是第一卷、第二卷的延伸,也印證著無數共產黨人的時代腳步。卷中第一段,“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們拉回到3年前的時光,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報告,宣告著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偉大的使命,並在新徵程中永不懈怠、永不停滯,也為廣大黨員鼓足幹勁,為打好以後的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注不竭動力。

正視當前,一分為二看今夕。卷中對過去五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作出了點評,從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設、人民生活等不同方面作出的成績,肯定了我們的道路是充滿希望的,我們的理論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制度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的挑戰仍然是艱鉅的,卷中有客觀的表揚和批評,也是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事物發展本就是前進與曲折性的統一,我們要知道我們做得好的地方,戒驕戒躁,繼續保持,謀求更大突破;反省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瞄準困難源頭,破除發展掣肘。如此一分為二地看待我們發展中的成績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融匯貫通,舉一反三有創新。馬列主義理論體系注重實踐,毛澤東同志以“實踐出真知”來讓馬列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發展壯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長遠、全面的眼光成為我黨的指導性讀物,是各級黨組織開展工作的藍本。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極具時代特色,為廣大黨員幹部在新時代謀事創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讓我們的語言文字有的放矢。要以觀一葉而知秋至、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銳性和創新性,豐富我們的思維和手段。要從書本折射到生活,不僅要在看懂、讀懂、學懂的基礎上,用卷中理論明確道路,用卷中精神瞄定方向,最重要的是用卷中智慧讓工作錦上添花,讓我們的事業百花齊放,讓我們的夢想受群眾擁戴,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