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名言 > 名言名句

禮記中的名言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註釋】
選自《禮記·曲禮上》。狎:親密的意思。憎:嫌惡的意思。
【譯文】
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賞析】
這裡向世人講明瞭與人交往的行為準則。反對那種只看到別人缺點,而不看重別人優點的小人,這種人其實自己本身就有許多缺點,為了掩飾自己,才大大貶低別人。強調對每一個人的態度要客觀公正,全面認識,善於發現自己所親近的人缺點,積極尋找所惡人的優點,這樣就不至影響自己對人的判斷,才能使自己正確把握與人交往尺度。

禮記中的名言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註釋】
選自《 禮記·曲禮上》。讓:歉讓。怠:懈怠。
【譯文】
那些能博聞強識而且能禮讓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稱之為君子。
【賞析】
做一個高尚的人,不僅要學問高深,而要品德高尚,這樣的人,才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在強調君子必須具備德才學識修養的同時,我們不妨從反面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缺乏學問道德修養的人,妄尊自大,沒有禮貌,不懂禮儀,言行隨心所欲,沒有約束,他還能被社會接納嗎?不能,肯定無法在社會上立身處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學識廣,以禮制欲,循禮而行,才能稱之為君子。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註釋】
選自《禮記·王制》。論之:考察他。

【譯文】
凡是選用人材,須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後,才分派工作,勝任工作後才銓定爵位,然後給予相應的俸祿。
【賞析】
論述選拔人才的方法。這種選用人材的方法和我們現在的聘用人才制度有相同點。聘用人才,首先要求德才兼備,經過多方面調查考核,確定德能的高下之後,才決定是否錄用, 再根據能力的大小,崗位的重要與否,最後給予相應的待遇。

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註釋】
選自《禮記· 文王世子》。
【譯文】
能知道作一個好兒子,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作一個好臣下,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後才能使喚他。
【賞析】
人的一生在不停的變換著自己的位置,由最初的為人子到為人父,兼有雙重身份。只有做了父親之後,才體會到當初父親的諄諄教導和良苦用心是多麼的不容易。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合格的兒子,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在督促自己為子女做出表率,以實際行動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培養子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以上的為人臣,知事人都是同樣一個道理。所以說,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解不開的問題時,不妨換個角度去認識,去思考,可能得出滿意的答案。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註釋】
選自《禮記·禮器》。
【譯文】
忠信是禮的精神基礎,義理是製作形式的原則。
【賞析】
論述忠信與禮,義理與禮的關係。忠信是禮的根本,義理是禮的形式,沒有忠信,禮就無法存在。沒有義理,禮就無法施行。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註釋】
選自《禮記 ·學記》。俗:風俗。
【譯文】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養成良好的風俗,他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賞析】
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關係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 能使人民提高學問道德修養,明白事理,尊守道德通過教育準則,有助於良好社會風俗的形成。教育是強國之根本。從古到今,教育都是人通向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催化劑。

故學然後知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註釋】
選自《禮記·學記》。困:困惑。反:同“返”。

【譯文】
所以,學後才能知道知識的不足,教後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不夠深刻。知道不足了,就能自省;知道自己知識的不深刻,就能不斷勉勵自己。
【賞析】
古人論述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勉勵人們要博學,即對各類知識深入而廣泛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知不足更能促進人們對知識的迫切需求。通過教人之後知到自己知識的貧泛。會更加激發求知的興趣,不斷汲取知識營養充實自己,更會勉勵自己,自強不息,奮發上進。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註釋】
選自《禮記·學記》。

【譯文】
善於唱歌的人,能讓人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善於教學的人,能讓人繼承他的志向。
【賞析】
說明善於感染和啟發的作用。歌唱得好的人,不僅能使人沉浸在美妙的樂曲中,更重要地使人不由自主的合拍而歌;好的老師不只是給學生機械的灌輸知識,而善於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明確學習目的,啟發學生善於思考,培養學生融匯貫通的能力。可見感染、啟發誘導的力量不可忽視。


標籤:名言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