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名言 > 勵志名言

八年級勵志名言欣賞


八年級勵志名言欣賞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曆著名的有為皇帝,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但就是這樣一個賞罰分明的皇帝,在某些事情上也會有情非得已的讓步和妥協。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優饒豪右,侵刻羸弱”.傷害了農民利益,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採取的對策是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後,即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劉秀深知自己的階級屬性,維護國家政權固然重要,但在穩定的大前提下,犯不著與大地主階級決裂,這才是治國良策。
清朝初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英年早逝。《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這場爭奪大戰的兩位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豪格相貌不凡,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多爾袞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努爾哈赤曾有遺訓立他為儲君。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也是軍功顯赫。
劍拔弩張之際,豪格假裝退場示威,多爾袞在急速地思索對策。他考慮若強行登基就有可能招致八旗分裂,並最終危及清朝國基。基於擁立豪格的兩黃旗勢力先前提出擁立皇子的方案,多爾袞說:“兩黃旗大臣說得有理,既然肅親王不願繼承帝位,那就立先帝皇子福臨吧。”多爾袞這席話使雙方緊繃的神經鬆弛了下來。兩黃旗看到多爾袞不再堅持他要做皇帝,雖然沒能推舉豪格當上皇帝,但福臨也是先帝的兒子,就不再提出異議。
多爾袞隱忍退讓的結果是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自己掌握了實權。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的輸家。
有哲人說過,經營美好人生需要妥協與自知之明,這與前面故事完全吻合。
中國有句古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是有些道理的。人在年輕氣盛的時候,多半是很難客觀準確地對待自己。班主任老師告訴他的學生,他做學生時成績很好。國小時心比天高,立志考清華北大。國中時,覺得浙大也還行。到了高中,尤其是大學聯考填志願時,就和自己妥協到,只要專業喜歡,能考得上重點大學就行的地步了。
其實,人生就是一邊做著選擇,一邊不斷與自己討價還價的過程。哪裡有交易,哪裡就有妥協,而善意的妥協可以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妥協不是簡單的讓步和放棄,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達成了一種共識。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妥協不僅是為了“安定團結”、“家和萬事興”,而且妥協還潛藏著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堅定的決心——無論怎樣,我們都要把事情做成;無論怎樣,我們都要把日子過好。
西方一些企業在提拔主管的時候會考慮一個人的婚姻狀況,是因為結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懂得妥協。一樁婚姻要持久有效就得學會自己給自己搬梯子,找臺階。否則,真要僵住了,一個說離一個說好,就真離了,日子也就過不下去了。工作也是一個道理,除非不想幹。
當然你可以選擇不妥協,但不妥協的後果往往比較糟糕。
再如,小國公主想嫁大國王子,怕是高攀不上。下嫁本國青年才俊,又心有不甘。一來二去,年復一年,年歲漸長,心裡一急,咬咬牙也就妥協嫁了。結果往往不如前幾個物件好,這就是剩女現象,原因就在於妥協晚了。婚姻專家講,在婚姻中,一定要有一方主動示弱,然後包容,幫助彼此成長,經歷了這個過程,婚姻關係才能更加穩固。
當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環境的時候,尤其是環境不利於我們的時候,就改變自己,這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也可以叫做讓步或妥協。因為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在人類歷,從未改變過,只有主動適應環境,才能收穫成功,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