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8篇

觀後感2.01W

當小夥伴們觀看完一部影片後,一定有很多感想,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一定不能寫成敍述故事的流水賬,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8篇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1

這是發生在二戰的噩夢,沒人敢相信,在短短六年的時間,納粹黨員無辜殺害600多萬猶太人;沒有人敢相信,納粹黨員以射殺猶太人為晨練,鍛鍊了體魄,扼殺了良知;沒有人敢相信在漫天的雪花中,高高的焚屍塔冒出的漫天屍體的灰燼,充滿着仇恨,眼淚乾了,心灰了,親人死了,靈魂也滅了;更沒有敢相信,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有一名納粹黨員,用他的金錢,不,是良知和感悟拯救了處於死亡邊緣的1100名猶太人,他就是辛德勒。

看《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心情是沉重的,壓抑的情緒,黑白灰的畫面,清幽的音樂,導演總是善於用長焦去勾勒每一個畫面,調和,厚重,並不在乎太多的細節。沒有血腥味,沒有眼淚,但整個畫面卻時時刻刻充滿着凝重,這種氛圍的火焰,燒得你心頭難受的緊。

辛德勒是一名有錢的商人,起初他只是看重猶太人的廉價勞動力,讓猶太人為他服務,可在相處中,他們學會了珍重,那是在辛特勒生日宴會上,猶太工人送給他一個並不精緻的蛋糕,他忍不住親吻了送蛋糕的猶太小女孩,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納粹黨人是不準親吻猶太人的,這是違反“法律”的,可他不在乎。我想這是長久壓抑在他心中的情緒吧:這是打從心眼的對猶太人的敬愛,他們聰明,善良,漂亮。可另一名納粹黨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是一名軍官,可卻不自覺地愛着他的僕人——一名可憐的猶太婦女,當獨自面對她時,他不敢告白,壓抑自己的情緒,愁悶,痛苦着,可憐的他只能將愛情理解為一種罪惡,他用暴力解決問題,他騙自己説“猶太人是很會勾引人的”,可誰都知道,其實他是不敢面對愛情的可憐蟲。

喜歡導演用黑白的畫面去詮釋問題,影片唯一出現的光亮色彩是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穿梭在徒刑場間,她在尋找親人嗎?還是在躲避廝殺。然而再一次的相見,卻發現她靜靜地躺在海一般的屍體中,仍然是紅色的衣服,卻沒有了亮的感覺,是“灰色”的寂寞。

因為是辛德勒的工人,那1100名猶太人躲過了被屠殺的命運,最終熬到了二戰結束,德國宣佈投降。其實那每一個生命都是辛德勒用超過十倍的金錢,最終傾家蕩產換回來的。最後一晚,作為納粹黨員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他親愛的朋友們,當他接過猶太人送給他的刻着“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的戒指時,他哭了,多年辛苦的難熬的日子都沒有讓他流過眼淚,可今天,就在這個時刻,他忍不住哭了,他懺悔的告訴他們,其實他可以多救一些人,他可以的。

辛德勒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選擇別人不走,不敢走的路,他選擇“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在歷史的篇章中,他做了不屬於自己角色能夠做的事,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尊重,人們把他牢牢記住。他喚醒一代代人的良知,他被一代代人歌頌紀念。愛國的情懷固然值得尊重,民族的力量固然堅強,可良知和對生命的尊重,是更值得讓人學習的。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後者,這條路是艱辛,危險的。可他,走了下去……

二戰結束了,可我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家與良知之見,在民族與生命之間,在藐視與尊重之間,怎樣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些年的德國冬天很冷,可辛德勒用良知的火焰保護了1100名猶太人,就如同猶太人所言: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2

果然沒有記錯,我知道這部片子時,是20年前。1992年至1993年度獲奧斯卡最佳故事片獎的影片。那時,我剛剛大學畢業。

那時,這部電影很是轟動,沒有網絡的年代,對一部上乘的影片的褒獎,瞬間就傳遍了全世界。我知道是一部關於二戰期間,保護猶太人的片子。那時,我對奧斯卡剛剛有所關注的時代,同期的影片有《與狼共舞》,《金色的池塘》等到1995年,剛和老公談戀愛時,有個銀龍錄像廳和巴可錄像廳,總有朋友給免費的票,我們就看了不少,那時印象最深的是《生死時速》等大片,老公時間不合適時,我就自己去看,我喜歡看上午場,一是票有限制,再是白天人少。每每看完一部驚心動魄的大片出來,走過華聯旁邊的矮牆去等車時,我總是長舒一口氣,哦,我真是幸運,沒有仇家追殺我!我還能在陽光下去等車,然後再去工作。那時,我是做業務的,我經常選擇週一的上午,享受我的自由時光,不是看大片,就是去洗澡,或者逛街。那時的我,非常講究錯峯消費的。

那時,我還沒機會看這部著名的片子。

再一次提起這部片子,是和一位大我8歲的姐姐聊天時談到的。這位姐姐我一直很尊敬,她能把握每一次機會,低價時買到合適的房子,價格漲到合適時,賣掉,這樣,她在不到50歲時,就可以安心享受退休時光了;再就是她40歲時,開始練瑜伽,還特意去外地學習過,回來後開過小型的瑜伽館,這對我步入40歲時,是個很積極向上的一種影響。她提到這部片子時,説了一個細節,説猶太人在集中營的時候,為了能活下來,女的把嘴脣咬破了,用自己的鮮血來化粧修飾自己,那是一種人性的本能!戰爭期間,還有什麼人性可講呢?我一直記着這個細節。

去年9月後,孩子上國中了,每年6點半,他就揹着大書包上學去了,我8點鐘上班,即便是走路,也就40分鐘的時間,於是,我有了30--40分鐘的空閒時間。於是,我就每天看這些獲獎影片,一部180分鐘的片子,我有時要看一週,慢慢看,細細看,越看越有滋味。

昨天,我終於鼓起勇氣看了這部《辛德勒的名單》。

從前的片子,看了歸看了,一直靜不下心來寫點什麼,我想大概是機緣不夠吧。

奧斯卡·辛德勒是位德國商人,用他自己的話説,從前做事不成,不是因為經濟,不是因為能力,是因為沒遇到戰爭。他適時機,在德國人控制猶太人的時候,開起了加工日用品的工廠,大大地賺了不少錢。他一邊收留猶太人,一邊用美酒美女和美元與德國軍方高級長官接觸,穩穩地賺錢。隨着戰爭的逐漸升級,事態開始變化,有猶太人被成批地送上火車,這就意味着死亡。當他在月台上救出他的財務管家時,他意識到了,他工廠裏的工人是相對於其他猶太人是安全的。

整部片子是黑白的,在經過對猶太人財產的第一輪洗劫後,又進行了對猶太人接下來的使用功能進行分工後,德國人開始了第一輪的屠殺!辛德勒和女友在騎馬的時候,在山上,看到了屠殺的開頭部分。辛德勒的眼睛裏,出現了一團紅色,俯視着紅色在移動,我們在鏡頭裏看到了猶太人躲在牀板下,地板下,牆縫裏,下水道里,這團紅色是個小女孩,6-7歲,她在鏡頭中,藏在了牀底下。

隨着屠殺的進一步,要把1萬具屍體挖出來進行焚燒。辛德勒看到了這團熟悉的紅色。這種地毯式的屠殺,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猶太人,無一倖免。

這時,阿蒙少校已經出現,更狠更殘忍,無需理由的殺戮,讓他身邊的猶太少女海倫顫慄不止。辛德勒看在眼裏,他和阿蒙説,權力是什麼?是人有罪,你不殺他,才是你的權力;而不是沒有理由殺人。阿蒙似乎聽了這句話,有所觸動,是個少年把他的馬鞍放在地上,阿蒙罵他,説:你知道這馬鞍花了多少錢嗎?少年也是恐懼地顫慄着。出乎意料,阿蒙説,算了,我饒恕你。少年在刷阿蒙的浴缸時,説,我沒沒刷乾淨,阿蒙用手背試了一下,柔和地説,算了,我饒恕你。少年下樓去了,阿蒙看着少年的背影,自言自語,我饒恕你。突然,阿蒙感覺除了指甲被磨毛了,剛剛產生的一點憐憫立即消失了,抬手一槍打死了少年,接下來的鏡頭是海倫在幫阿蒙用指甲銼磨指甲。人性中本該有的光輝,就這樣,在阿蒙這裏消失殆盡。

辛德勒決定,用他所有的錢和阿蒙做一筆交易,列出一份1000人的名單,把者些人送回辛德勒的故鄉捷克。男人的火車正常到達。女人的火車卻到了另一個地方。辛德勒跟當地的德國長官交涉,拿出一袋子鑽石。於是,這些馬上就要走進焚燒爐的女人,又重新坐上了火車,來到了辛德勒的家鄉。

歷經6年屠殺,600萬人猶太人消失了。辛德勒救下了1100名猶太人,德國宣佈投降。辛德勒説,你們活下來了,在生死之間,你們互相默默地支持,我將成為被通緝的德國人,我還可以多救幾個人的。這些猶太人在一名同伴的口中拔下他的金牙,為辛德勒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刻了這樣一句話:當你拯救了一個人,你就拯救了整個世界。

辛德勒死於1974年,影片的結尾,是至今現存的猶太人到他的墓碑前放上了一塊石頭,辛德勒救出的人的後裔,現在有4000多人,波蘭僅存的猶太人,僅6000多人。

阿蒙被處以絞刑。辛德勒和阿蒙談判時,用兩個人的價格,換來了海倫的性命。阿蒙説要帶海倫回去,後來又問了一下價格。整個影片中,比我的想象要温馨得多,我之所以這麼多年都不忍去碰這部電影,就是怕過於血腥。阿蒙作為德國軍官的代表,因戰爭而使人性消失,同時,以辛德勒為代表的有良心的德國普通人,一次次經過了人性的拷問!戰爭結束時,財務管家給他一封信,上面有所有工人的簽名,可以證明他的所作所為,1958年,辛德勒獲得由耶路撒冷頒發的一枚正義獎章,並親手種下一棵樹,至今尚在。

關於戰爭的片子,二戰期間,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時候,日本人在屠殺中國人。《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美國人救下13箇中國少女的故事。當然,經典的作品是陸川的《南京南京》,我也沒有看,就暫不評説了。其實,歷史就是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怎麼看待歷史,才是重要的。

和平時期,人性也是一樣的要經歷一次次的拷問。功名利祿,如何看待收穫和付出,都是時時會遇到的挑戰,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人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能有最起碼的判斷和決定。就如同,我們本是平庸,卻不甘於平庸,選擇向上,就是不平庸的表現。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3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儘管不是第一次看,但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着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着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槍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傷的過往。個性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羣,與再次出此刻運屍車上的比較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正因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來自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儘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説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是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脱助紂為虐這一污點。正因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正因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因此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但是真實中的德國法院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裏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説,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正因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能夠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的確,當時架構於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能夠逃避,至少能夠選取不一樣流合污。明明知道納粹進行

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着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擔職責,理解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為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裏最重要的缺席者。處於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裏喜愛拿集中營裏猶太人做活槍靶的阿蒙,亦能夠從對猶太女僕説“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温情。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裏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温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僅對於猶太人,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用心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因此恐怖,是正因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徵,而化身為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於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好處。正因無論是公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務必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透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但是隻是抽象的詞彙象徵。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但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於這種尊重,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權分立而築起的權力的堤壩,才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才有了程序重於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此刻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一樣學説的字裏行間。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並不在於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我想,對於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説,最重要的並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能夠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

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佘祥林式的杯具了。

?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性光輝反襯出納粹時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們務必用對生命的愛與尊重去驅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陰影。不僅僅僅對於惡法如此,對待優秀的法制體系時,亦當如此,正因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這種尊重的法官極其有可能將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執行裏變為“惡法”。也許這部電影並不是有關法學的,但那段歷史的厚重卻透過黑白的影像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勾起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與希冀,喚醒了和辛德勒一樣的情懷。如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説的一樣,“《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期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被《辛德勒的名單》所感動,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個人。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4

本文由位置不同來寫整個故事。

故事的主任公辛德勒,本是一名納碎成員,他利用戰爭來發了戰爭財,而後由於納碎人員不顧世界的反對,以種族歧視為由,大量殘害猶太人民,使無數的猶太人面臨家破人亡的命運,而其中由於辛德勒的良心發現而使部分的猶太人免於於戰亂。

本文不斷寫辛德勒與納碎人員的對話和表情,來寫出納碎人員手段狠毒滅絕人性,為天理所不容,和辛德勒在此過程中以“戰爭財:來贖罪。在和納碎人員的對話中也體現的辛德勒的機智勇敢,也體現了罪惡的本原:經濟,也就是金錢。

在納碎時代,猶太人受到了無可估計的損失,在納碎人員的眼中猶太人什麼都不是,想殺就殺,想辱就辱,而文章通過辛德勒良心的覺醒來體現納碎時代即將結束。

也説明了納碎成員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惡魔兇手,他們只是受到了矇騙而已。

作者以主人公辛德勒為名,一語雙關,從側面來諷刺西特勒的奸詐,喪心病狂。

最後,文章以猶太人的上書來證明辛德勒的“無罪”還用他們僅有的金製品為主人公打造了枚戒指,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體現了猶太人高尚的品格,和恩怨分明的精神。

作者想寫本文來警告世人,不要被一時的誘惑而衝昏了頭腦,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如果已經作錯了事要儘快迷途知返,儘自己的可能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而不要一錯再錯。每個人都會有做錯的時候,如果及時彌補那就還能寬恕,否則他的行為就是可恥的令人所不容的。

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為那些貧困,無助的人盡份力,為世界的和平繁榮而盡力。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5

辛德勒,生於1908年,德國投機商人,好色、生活糜爛,是納粹中堅分子。戰爭期間辛德勒僱傭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是波蘭最便宜的勞工。1943年,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使辛德勒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他開始用一切辦法,拯救猶太勞工。他的廠有七個月沒生產一件合格的武器,而且他傾其所有養活廠裏的猶太人,並賄賂黨衞軍官。他的覺醒,始於人性,始於心底的一種震顫。這與民族、政治、軍事毫無關係,只是人道主義,為了保護那些隨時面臨死亡威脅的猶太人。他沒有獲取任何一點好處——散盡家財、隨時被黨衞軍懷疑,而且在戰後還有可能被捕。但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一往無前,從不後悔。孔子説:“仁者愛人。”孟子説:“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辛德勒沒有讀過孔孟典籍,但他做的事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心都是相同的,他們只有一個理念——做正確的事而不求回報,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辛德勒在救贖,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報答,不求聞名於後世,只求於心無愧。他沒有公開地反抗納粹,沒有走到街上散發傳單,但他做了更偉大的事業,因為他,1200個猶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猶太人敲掉自己的銀質假牙,送給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來語刻着銘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那是最樸素的禮物,象徵了猶太人純潔而質樸的心,但他還在為自己保留一枚金質勛章而懊悔——雖然他已經拿出了全部積蓄來拯救猶太人的生命,但依然覺得自己做的不夠。

中國人喜歡花好月圓的結局,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辛德勒戰後的戀愛、生意都受到挫折,晚年靠猶太人的接濟維持生活。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我們依然希望所有人都做好人——只有大家都成了好人,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辛德勒不會後悔,因為生命比財產更重要。在他敲出那些名字的一刻,就已經做出了抉擇,他拯救了生命,也救贖了自己曾經墮落的靈魂。

影片結束時,黑白的屏幕轉為彩色,已經步入暮年的猶太人,或者它們的後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塊……每一個石塊,都代表了當年的鮮活生命啊。沒有哪個民族是優等的或者劣等的,我們只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都該受到尊重,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資格。所以,辛德勒的救贖,才顯得充滿意義,那是戰爭中善良的人性。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6

朦朧的燭光,老式打字機的吱嘎作響,娓娓道來的一長串的人名,開始講述一個漫長的故事。從1939年的九月開始,到1974年的十月三日結束。中間是一場令人髮指的暴行和一個高尚而偉大的靈魂,還有一曲對生命的輓歌。

當一批批生活在波蘭的猶太人剛剛帶着全部家產被迫搬到位於德國克拉科夫地區的隔離區生活的時候,辛德勒還是一個生活在燈紅酒綠中的不折不扣的商人兼納粹軍官,打算髮一筆戰爭財。他選擇僱傭隔離區內的工人,也僅僅是為了低廉的成本。他的猶太會計師斯泰恩在隔離區的街頭四處奔走,偽造資格證發給教師和音樂家,讓他們倖免於難。這個出發點讓辛德勒日後在目睹了納粹的屠殺後不惜資產拯救了一千一百餘名猶太人,也讓他最終傾家蕩產在拮据中死去。因此而重獲自由的倖存者,一一來到他的墓前,按照猶太民族的習俗在他的墓碑上放上石頭,紀念他的善行。

當初在辛德勒逃亡前工人贈與他的戒指的上,刻着一句格言:“凡救一人,即拯救了一個世界。”

這是整部電影最好的簡介,無需其他。

我們看到孩子們手拉着手,跟着廣播裏的曲調齊聲歌唱,然後走上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列車。婦人以為只是一時的分離,讓家人吞下藏有金粒的麪包再走出家門。大夫用聽診器探聽牆壁的夾縫中是否藏有人,帶來死亡的訊息;納粹士兵射殺了老者後,反而微笑着哄失去丈夫的老婦人懷裏哭鬧的孩子,天空中灑落死難者的骨灰……這裏是種族滅絕行動開始後的克拉科夫隔離區,一個人間地獄。

但人性的光輝無論在何等陰暗的角落都會存在。除了辛德勒的善舉,那個被死亡的陰影籠罩的種族裏,一樣可以見到靈魂的光輝。印象最深的是一對醫生夫婦,他們在納粹軍人闖入診所之前讓彌留之際的病人服下藥物,有尊嚴的離開人世。一切結束之後,妻子微微昂起了頭,直視着沾滿鮮血的槍口。她的眼神裏只有輕蔑和不屈,坦然而從容,沒有恐懼和妥協。這是凝聚着一個種族全部尊嚴的一瞥,代價是多餘的一聲槍響。

還有幫助一對母女逃脱的小男孩,為了不顯虛弱而被送往毒氣室,用針扎破手指,將鮮血抹在臉上顯得臉色紅潤的女工,跳進污穢的下水道求生的孩子們,還有急中生智扮作收拾路面的軍人而倖免於難的男人,他們的智慧背後是對生命的渴望,需要絞盡腦汁用全部的計策去換取苟且偷生的權利。

他們要面對的就是這樣可悲的選擇,甚至沒有周旋的餘地。

整部電影的氛圍就是如此壓抑,以至於中途只出現了一種顏色,那是一個在混亂擁擠的人羣中穿梭,微笑着躲在牀底下的紅衣女孩,她的存在似乎讓人看到了希望,也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在一片壓抑的黑白色中的暖色,他們沒有殺害她,沒有人發現她的藏身之所。渺小而不起眼的紅色在浩劫中帶來了生的希望。

但有人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這個紅衣女孩是在一列將遇害者的屍體送往焚屍爐的隊伍裏,在各式各樣的衣服裏有一抹刺眼的紅色映入眼簾。那個無辜而善良,甚至不知道自己處境的女孩沒有逃脱命運的玩弄。

整個種族清洗的血腥和殘暴就這麼輕描淡寫卻毫無保留的被這一抹醒目的紅色所揭露,辛德勒所抱有的最後一點僥倖被它碾地粉碎,他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全部資產開始營救那些無辜的人們。無法繼續忍受一個個生命再次從他的眼前流逝而自己無所作為的辛德勒,也許象徵着另一種靈魂深處的暖色。就像開頭出現的燭火,光芒微弱卻滲透出人性之善,無法照亮整個被捲入戰爭漩渦的民族,卻能讓那些倖存者重新獲得尊嚴和生活的希望。那張名單拯救了無數生命,而名單之外則是深淵。

影片的結尾,重獲自由的人們聚集在天空下,世界重新擁有了色彩,這是一個民族的絕處逢生。一曲交織着善與惡,人性的毀滅和重生的輓歌在辛德勒的墓前緩緩響起。長達三小時的影片就這麼落下帷幕。但這個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已經打動了無數觀眾。

所以,我們也願意在時隔多年之後往辛德勒先生的墓碑上輕輕放下一塊石頭,來紀念這個延續了無數人生命的老者和在那段歷史中逝去的靈魂,還有那一抹永遠不會被時間的流逝所吞噬的人性深處的暖色。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7

影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大規模奴役屠殺猶太人的一段沉重的歷史。

當猶太人被趕往猶太區時,街頭的納粹人高聲喊:快滾吧!該死的猶太人!透過黑白的影片,我看到那些猶太孩子眼中的光漸漸黯淡,他們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苦難與折磨。我不敢想象,他們都還那麼小,心中的憧憬與對美好的嚮往就這樣被蹂躪;就像這黑白的畫面,壓抑得令人窒息。納粹對猶太人的黑暗統治使猶太人徹底成了他們的奴隸。廉價的勞役成了猶太人生存的唯一選擇。後來,電影中出現了一個人物戈特,他把屠殺猶太人當成樂趣,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憐憫與寬恕,他僅存的只有拒絕、殺戮和無法言語的暴戾。

我仍記得他的猶太女傭海倫説: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樂,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覺他隨時都可能殺了我。我還記得她眼睛裏噙滿淚水,恐懼的眼神與抖動的身軀如暴風雨般滌盪着我的內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羣逃難猶太人中的一位身着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鮮紅色,她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蹦蹦跳跳尋找着避難的地方,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許是被紅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離開。女孩在一個沙發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着,露出笑容。可看到這裏的我心卻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個天使!可混然不知惡魔的魔掌終會伸向她。後來,當紅衣女孩再次出現時,是在運屍車上,她的紅色大衣依然很鮮豔,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們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電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優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後因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來到克拉科夫尋找發財機會,交際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詐勒索,讓猶太富商給他投資;長袖善舞,靠賄賂德國軍官取得官方合約。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時間之內從兩手空空發展成了大富翁以及軍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發財,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讓他親眼目睹了納粹黨人的殘酷暴行,看到了猶太人被肆意地踐踏和殺戮,他沒有選擇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手相助。他用高超的交際手腕買通軍方,讓猶太人到工廠來做工,讓他們短暫逃離集中營的地獄;找個測試消防水管的藉口,給火車內飢渴的猶太人帶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絕望的女傭;勸告殺戮成性的軍官用寬恕的管理方式;最後鑄就了閃耀人性光輝的名單。不惜散盡錢財,置自身於危險,保護素昧平生的猶太人。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層層釋放。

一流的智慧總是自相矛盾的在辛德勒身上完美展現,他既自私自利、縱情聲色犬馬,又堅守善良的道德底線,彰顯人性的光輝,這是一個真實的人,完美的人。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好學生,但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做沒有惠及個人利益,但卻正確的事情。

戰爭,能揭露一個人的醜惡嘴臉,也能展現一個人閃光的一面。辛德勒在看到猶太人的慘狀後,用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換取猶太人的命,他的名單上打印着一千一百多個人的名字,這不僅是名單,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辛德勒捨棄了很多東西,卻保護了一羣生命,一個民族!

在猶太人成為自由民時,他們用唯一的金子為辛德勒做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當你拯救了一個人,就等於救了一個世界。

這是辛德勒對自己的救贖,他的善行使一千多個人得以生存。想必,這是人性的光輝,是我看到的在這部影片中納粹人的唯一閃耀的光芒。我時常想,假如我是辛德勒,我會傾其所有拯救猶太人嗎?假如我是戈特,我會殘忍無情地屠殺他們嗎?又或者我是那個時期的猶太人,我是否能忍受避難時躲在糞坑裏?是否能不懼怕死亡?我該怎麼生存,又該怎麼死去。我無法知道,因為我的懦弱,因為我沒有勇氣去面對,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我只能當一個旁觀者,為辛德勒的光輝讚頌。為戈特的殘忍而憤怒,為無辜遇難的猶太人而惋惜,為倖存的猶太人祝福。

時至今日,難忘的是那份厚重的名單,更歷歷在目的是黑白畫面中穿梭在人羣中的紅衣女孩,她是最熾熱的火焰,也是人們心中最灰暗的角落。

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篇8

?辛德勒的名單》最有名的應該是紅衣小女孩。國中時音樂老師給我們賞析過這一段的音樂與藝術手法。大家都説這是一個促使辛德勒思想轉變的決定性的事件。我覺得比起其中的涵義,這處藝術處理更加搶眼:視覺上的顏色差異,聽覺上的渲染,前面躲藏的鋪墊,後面看見屍體的悲傷。

若論情節對人造成巨大心理撞擊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片段:婦女們在運向辛德勒的工廠的途中,都已經開始興奮地討論安息日的晚餐應該怎麼做,一位女士卻偶然間透過纏繞着鐵絲網窗口縫隙看到,路邊一個身穿大衣的小男孩手劃了一下脖子,做出了一個殺人的動作。這是一個不祥的暗示,那位女士不禁用圍巾圍緊了自己的脖子。從一開始在集中營整天生活在不確定性中,到幸運地獲得辛德勒的庇護,再到看到這個手勢時的不寒而慄,令人揪心。

後來她們被送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這並不是先前説好的工廠。她們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呢?她們究竟是選擇繼續相信辛德勒,覺得他會來拯救她們;還是詛咒辛德勒因為種種原因將她們賣到這裏,捨棄她們?原本明明可以活下來了,明明火車的目的地會有她們的丈夫或兒子來迎接她們,而現在,為什麼迎接她們的是化工廠的濃煙,是軍隊的暴力?她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巨大落差的窒息感,使我不禁瑟瑟發抖。

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想起了另外兩部相似的戰爭題材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和《南京!南京!》。

雖然《血戰鋼鋸嶺》與《辛德勒的名單》都是真人真事所改編的,《血戰鋼鋸嶺》的部分場面甚至比《辛德勒的名單》還要血腥殘忍,他們上懸崖後要跨過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屍體,看着斷肢殘臂七零八落地散在自己身邊,看着戰友被噴上別人的腦漿後自己的腦漿也馬上被打出來了。但是這並沒有激起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心靈上的恐懼。我覺得可能是《血戰鋼鋸嶺》中的主要突出的是真實的血腥感,而《辛德勒的名單》突出的是內心的恐懼。

還有一點,《血戰鋼鋸嶺》男主角人物塑造不夠立體。男主人公在影片是那種不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英雄。從邏輯上來看,上戰場不拿槍,有點過於戲劇化,總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辛德勒則是一個立體人物。從一開始的只圖利益,到傲嬌地假裝自己不想救人,再到與軍官周旋,散盡自己的財產,到最後痛哭着後悔:我還可以多救些人的。這樣的人物是豐滿的,是有邏輯存在的,是可以讓我們共鳴的。

與《南京!南京!》比較,我還是想要“點名表揚”《辛德勒的名單》中的拍攝手法。《南京!南京!》講的是南京大屠殺,同樣用了黑白拍攝的手法,來渲染事件的悲傷性,但是沒有像紅衣小女孩這樣一個有視覺突出感的人物出現。《南京!南京!》中的敍述也有些雜亂,而且並沒有一定的劇情主線,感覺一直在説日本人如何殘忍,中國人如何可憐。它鏡頭的表達也略顯拖沓,常常把一個鏡頭放太長時間,觀眾們都視覺疲勞了,還不播出下一個鏡頭。

?辛德勒的名單》不管是從人物塑造,還是從電影拍攝手法來看,都是一部當之無愧的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