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四篇

觀後感1.51W

其實學觀後感最重要的就是寫出自己的內心感觸,文章的語言文字要有感染力,一定要條理清晰,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四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

這是我第二次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觸並不比第一次淺薄簡單。整部影片沒有主角,卻人人都是主角,一所學校的故事,一個班級的故事,一個教育與兒童的故事,我注意到的,是一羣生活在“池塘之底”的孩子們。

天真、執着、惹人憐愛的貝比諾,出現在影片回憶部分的開始。代課老師馬修第一次來到“池塘之底”,看到了站立在鐵門內眺望遠方,等待父親的孤兒貝比諾。“交錢才能吃飯”“拿10塊錢才能睡覺”,這個看上去又矮又瘦的男孩子,顯然在這所特殊的男校裏過得並不愉快。可是,在馬修老師温暖與守護下,這個年齡最小卻不常笑的孩子擔任了合唱團團長助理,協助馬修工作,這時,我時常能看見他嘴角揚起的笑容。是的,這才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本該如此。

簡單、調皮、純真的格赫克,引發麥神父血案的“真兇”。臨行前何老師把真相告訴了馬修,為了放出受冤屈的波尼,馬修決定將格赫克交給校長關禁閉,恰行至門口,馬修驚異的發現了“禁閉室”的意義,他突然改變了主意,決定改變懲罰,讓格赫克去照顧受傷的麥神父直至他痊癒。格赫克沒有想到他眼中的惡作劇,差點導致麥神父失去一隻眼睛,“他會死嗎?”“不,我們會救他的。”我看到了他眼中與心中的恐慌,是啊,他還只是個尚未長大的孩子。

真實、頑皮、彆扭的皮埃爾,何老師臨走前提到的另一個孩子,“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他是這樣形容這個容貌精緻的男孩兒。暫時將班級紀律管理的權利交給他,這是馬修和這個聽上去很難搞定的男孩打的第一筆交道,我記得皮埃爾眼中露出的不解,這看上去還不錯;第二次,皮埃爾在黑板上畫馬修的頭像嘲諷,被抓包,想象中的處罰沒有到來,馬修卻是玩笑般,在那幅畫旁畫上了皮埃爾的側面像並給他添了一個紅紅的大鼻子,全班鬨堂大笑,皮埃爾惱羞成怒,結果不言而喻;而後因為皮埃爾侮辱哈善校長被關禁閉,禁閉期間,馬修在班上組建了一個合唱團,也是在這期間,馬修意外的發現了音樂天賦驚人的皮埃爾,並果斷任命其為合唱團主唱。馬修“一見鍾情”了皮埃爾的母親,一位在餐廳工作的美麗單身母親,不料被皮埃爾察覺潑了一頭墨水。作為懲罰,馬修取消了皮埃爾的獨唱部分,卻又在給伯爵夫人演唱《黑夜》時,適時的原諒了皮埃爾,再次加入了他的獨唱部分,演唱完成的十分完美,皮埃爾眼中的開心、釋懷、愧疚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影片中還有充滿暴力因子、不願委屈自己承認偷錢的孟丹,在宿舍唱歌嘲諷老師的郭和頌以及偷哈善校長錢夢想買熱氣球的科爾班,這些孩子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特性。但歸根到底,他們的本性是誠實、簡單、天真的。在這裏,馬修用音樂放飛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童心、夢想、感激、懷念······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真實的一面。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一名正處於人生低谷的法國音樂家馬修,從一個個“壞孩子”身上,領悟到這樣一個真理。

法國的一個冬天,馬修,曾經的大音樂家,此時正站在“池塘之底”學校的大門前,即將成為一名代課老師。在這裏,馬修隊校長處罰式的教育極為不滿,通過對孩子的觀察,馬修決定成為一名“佈道者”,用音樂救贖孩子。晚上作曲,白天教唱歌,成立了一個合唱團。與此同時,他還發現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男孩皮埃爾,一邊努力教導,一邊與家長溝通。然而,馬修也並非一切順利――蒙丹,一個心理變態、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就不止一次的製造麻煩。最後,因孟丹縱火,馬修最終丟掉了工作。

這部電影有兩個情節引人思索,一是蒙丹被帶走的情節。那時蒙丹私自逃學,又恰好學校的經費不翼而飛於是他便認為是作案者。在即將被警察帶走的那一刻,他轉過身來,對着默送他離開的馬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笑,然後才一邊掙扎,一邊被警察帶走,馬修也喃喃説道:“再見了,男中音……”這一段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或許就是蒙丹的笑容吧,那笑容或許是對馬修的肯定,也許是對馬修的猜疑,也許是在告訴馬修:“我還會回來的。”

最讓我深思的是結尾那時馬修正欲登車離開,最小的孩子,佩皮諾小跑着叫住了馬修,央求着馬修帶着他一同離開。佩皮諾從小就沒有父母,可他總是堅信父親會在星期六帶他離開,馬修與他離開的那天,正是星期六。沒錯,馬修並沒有兒女,可對於“放牛班”,他就是“放牛班”60個孩子真正的父親。

曾經,六十個孩子也許是池底的污泥,而馬修卻如一束陽光,把池塘之底變成最純潔的流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

週五的午時,陳教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教師,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敍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之後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期望父親會來接他。之後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之後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當看到:學生都有自我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樣去挖掘,怎樣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所以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實用範文

“黑夜,任然籠罩着大地,你那神奇隱祕的寧靜的魔力,簇擁着的影子多麼温柔甜蜜……”

哈杉,塘底的校長。而塘底學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骯髒——潛伏着人性的醜陋。

哈杉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開始,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一位教師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當即這位校長的反應是:你知道去診所有多貴嗎?快去敲鐘,讓大家集合!

呵,在教師受傷後,他不擔心老師的安危,讓大家集合,找出元兇。可若找出元兇又如何?懲罰學生嗎?可只要懲罰了學生,教師所受的傷就會自動癒合嗎?學生們就不會再次“惡作劇”了嗎?自然是否定的。

“你給與別人什麼,別人都會還回來的。”無論是善還是惡。顯然“犯錯—懲罰”這一規矩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陰影,變得黑暗,有報復心。所以從這點看來,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憐之人,在馬修老師被開除的時候,馬修説你瘋了,哈杉説“我累了”。看到這裏,很感慨,在故事開始時,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間他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遊戲,這至少説明了他心中還有善良與純真。也許是為生活所迫,為社會所迫,也許是因為面對那些數不盡的挫折,一腔熱血殘温褪盡後,他失去所有耐心與信心,發現犯錯—懲罰才是最好的辦法,最後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子。

在這電影中,只有一個哈杉校長,一個塘底學校,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長和塘底學校吧,很悲哀很無奈。或許他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澎湃,到後來卻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熱—冷—熱,幸運的是馬修老師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與熱心,感化了那羣頑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終有懷夢的蓮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着世間所有的善與惡——招展純與樸,善與真。即使不可長,但可存,吾心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