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

發言稿2.84W

  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

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只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

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一

(一)

1984年我來過廣東。當時,農村改革搞了幾年,城市改革剛開始,經濟特區才起步。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珠海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這一點,我講過幾次。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六四”就是內戰。為什麼“六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制度、這些政策。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説過去説過來,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並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這次十三屆八中全會開得好,肯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一變就人心不安,人們就會説中央的政策變了。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説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説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説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像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着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

(二)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 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説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經驗很多,從各省的報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好嘛,就是要有創造性。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説來説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佔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税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税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

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税,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税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總之,就全國範圍來説,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

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只是經濟特區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村改革,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幹起來,第二年超過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這是就全國範圍講的,開始搞並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東西有,動亂就是右的!“左”的東西也有。把改革開放説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就不會犯大錯誤,出現問題也容易糾正和改正。

(三)

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所以,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儘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要抓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當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比如廣東,要上幾個台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比如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從我們自己這些年的經驗來看,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台階,是能夠辦得到的。我們真正幹起來是1980年。81、82、83這三年,改革主要在農村進行。84年重點轉入城市改革。

經濟發展比較快的是84年至88年。這5年,首先是農村改革帶來許多新的變化,農作物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廣大農民購買力增加了,不僅蓋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錶“四大件”和一些高檔消費品進入普通農民家庭。農副產品的增加,農村市場的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又強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這五年,共創造工業總產值6萬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1.7%。吃、穿、注行、用等各方面的工業品,包括彩電、冰箱、洗衣機,都大幅度增長。鋼材、水泥等生產資料也大幅度增長。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是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有説服力的發展過程。可以説,這個期間我國財富有了鉅額增加,整個國民經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89年開始治理整頓。治理整頓,我是贊成的,而且確實需要。經濟“過熱”,確實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票子發得多了一點,物價波動大了一點,重複建設比較嚴重,造成了一些浪費。但是,怎樣全面地來看那五 年的加速發展?那五年的加速發展,也可以稱作一種飛躍,但與“大躍進”不同,沒有傷害整個發展的機體、機制。那五年的加速發展功勞不小,這是我的評價。治理整頓有成績,但評價功勞,只算穩的功勞,還是那五年加速發展也算一功?或者至少算是一方面的功?如果不是那幾年跳躍一下,整個經濟上了一個台階,後來三年治理整頓不可能順利進行。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後繼續前進。從根本上説,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於主動地位。

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説,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

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近十幾年來我國科技進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進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樹立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打贏。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我是個外行,但我要感謝科技工作者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和爭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應該説,現在的科學家更幸福,因此對他們的要求會更多。我説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老科學家、中年科學家很重要,青年科學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麼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只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

改革開放主題歷史發言材料二

按照黨史學習教育安排,會前我們圍繞改革開放史進行了集中學習,下面我結合學習成果與各位同志交流以下幾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xx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這四個“深刻”,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背景和歷史方位,再次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在新時代不忘改革開放初心、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精神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生動寫照。

一、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經過28年的浴血奮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温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黨和國家陷入危難之中。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進行深刻反思與總結,打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xx多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xx多年來,中國由一個國民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步,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項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回答和應對了“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的難題和挑戰,扭轉了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挽救了黨,挽救了新中國,黨和國家由此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進而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政治上確立了基本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上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經過艱辛努力,中國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國。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鬥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這些充分説明黨的八大對當時我國經濟社會分析是完全正確的,然而由於階級鬥爭的擴大化,黨內出現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從而忽視了經濟建設,混淆了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十年“文革”的爆發。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驗教訓進行了反思,要求全黨把“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自覺擺脱歷史虛無主義,充分肯定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接續總結,生動具體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

三、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新中國成立後,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矛盾尖鋭,同時西方國家也對新中國進行了種種打壓封鎖,發生在我國周邊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西方反華勢力企圖封鎖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的戰爭。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同時在1978年底敏鋭提出,“最近我們的同志去國外看了看。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麼落後”“必須承認自己落後,我們的很多做法都不對頭,需要加以改變”“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等一系列重要論述並決定實施對外開放政策。xx多年來,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積極促成“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經濟發展引擎。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深刻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四、改革開放之所以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因為它基於對人民羣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首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幼小走向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形成,歸根結底在於黨始終堅持走羣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和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人民羣眾也逐漸擺脱貧困奔向小康,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等一系列發展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等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規劃,開啟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人民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堅持將人民羣眾放在內心最高位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紮實開展好“我為羣眾辦實事”教育實踐活動,切實解決一批各族羣眾心裏最為關心、反映最為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不斷厚植黨的執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