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6篇

有價值的調查報告一定能給人帶來深刻的反思,為了記錄自己參加調查後的感受,一定要認真寫調查報告,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學生公德調查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6篇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1

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1日

調查地點:xxx校區

調查對象:大學

調查人: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分工:小明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小劉統計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小李執筆,小嘿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和定稿。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羣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2009年11月進行了一次關於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進行,調查對象為大一學生,我們利用自己編制的問卷對100為大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佔50%。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小組成員對數據結果進行了討論:吳佳慧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劉敏傑統計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樑瑞霞執筆,李茜茜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定稿。

講文明禮貌:難付諸行動

在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人員中81%的大學生能做到尊敬師長,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師會主動問好。但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被調查者會主動讓座56%的同學會視情況而定,尤其是男生,佔42%的男生選擇視情況而定。這説明大學生對文明禮貌的認知程度還算高,但要付諸行動卻有些困難。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樑,它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着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語也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更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讓世界人民領略“禮儀之邦”的魅力。

愛護公物:有待提高

在愛護公物方面,約52%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態度仍不堅定,是否愛護公物還要視情況而定。比如,在對“課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學認為那無所謂。只有29%的同學堅決反對“課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愛護電話亭和指示燈的,56%的同學即使情緒不好也絕對不會通過砸電話亭,踢安全指示燈來發泄。但是在愛護圖書館的書籍方面存在極大問題,竟然多至64%的同學存在不愛惜書的行為,比如污損、丟失、摺疊書籍,甚至還存在撕頁,不歸還現象。

這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在愛護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愛惜公物並且認為應當維護好公共設施,而男生在這方面還有些遜色。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當從我做起,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與每一個國民攜起手來共同珍惜和愛護社會公共財產,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保護環境:意識較強

保護環境方面,有89%的大學生認為在公共場作亂塗鴉是不好的,是在破壞環境,而其中女生佔94%,男生佔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認為無所謂,更有極少部分人認為好,能展現自我風采。這説明大部分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而且在這方面,女生的社會公德一是要高於男生。對於隨手亂扔垃圾這一問題,有90%的大學生選擇我不會樣做,但是卻只有5%的人會選擇把它撿起來。這説明在這方面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待提高。但是在愛護草坪方面有53%的人會踩上去,認為自己玩耍時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無所謂。有7%的人會視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會踩上去。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而我們——大學生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挑起這個重擔,保護環境,就從我們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作出努力。

遵紀守法:情況可觀

在遵紀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學生都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仍有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一題中,68%的同學認為應該嚴懲,其中女生60%,男生76%。認為考試作弊是小錯誤教訓一下就行的同學佔總人數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僅有9%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現象很正常,其中女生佔8%,男生佔10%。從上述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應該嚴懲,但仍有1/3的同學存在投機取巧,世故圓滑的意識,應當引起關注。當問到見到貴重物品是否交公時,81%的同學認為該主動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只有9%的同學選擇不交。總體而言,在遵紀守法方面,男女學生都有較高的意識,但還存在部分同學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需要在多方面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及紀律意識。

助人為樂:總體樂觀

在助人為樂方面,對於在學校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中,被調查的大學生有62%的同學選擇“經常參加”,有26%的同學選擇“偶爾參加”,只有12%的同學選擇“從不參加”。但面對乞討人羣時,有37%的同學選擇“同情並給與幫助”,54%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9%的同學選擇“鄙視,覺得肯定是個騙子”。這説明大學生總體上來説還是富有愛心的。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大學生更應當樂於助人,學習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為祖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總結分析出: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總體情況樂觀,積極向上,而且女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要稍強,但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強。

比如在公交車上面對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大學生會主動讓座,大部分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在愛護公物方面,面對校園內的課桌文化還有很多同學並不表示強烈反對,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這方便自己記東西。圖書館的狀況更是糟糕,書籍被破壞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學只是方便自己閲讀,隨便摺疊書本。在保護壞境方面,大學生的意識還是較強,絕大部分同學反在公共場合亂塗鴉,大部分同學不會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學隨意踐踏草坪。很可觀的是大部分同學都有較高的遵紀守法意識,都能夠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都認為要嚴懲考試作弊行為。對樂於助人方面也有半數的同學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上述行為雖然不能在總體上影響學生,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良影響。因此對於作為21世紀接班人的大學生,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勢在必行。

造成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失範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大學生處於一個成年與未成年的過渡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和確定,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誤導,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造成道德觀念淡薄,甚至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行為。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方面,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一味的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而且對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學生容易忽略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節,自身不太注重社會公德,沒有起到榜樣作用,造成大學生從小養成不良習慣,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在社會方面,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多人無視社會公德,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給大學生在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造成衝擊。

我們認為要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學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觀因素,起決定作用。大學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誤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公德的觀念。如: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幫助身邊的同學朋友;多閲讀有關美德的書籍,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明確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風氣的影響。在客觀方面:學校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同時提高社會公德意識,而且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在社會方面,國家應當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要嚴懲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淨化社會風氣,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快社會公德法規劃進程,加快社會公德行為的輿論監督。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2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3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着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着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範、創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

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現實狀況的真實瞭解,我們經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你認為這一生應當怎樣度過?”這項調查中,62.5%的同學認為“要不斷的充實自己以便不落後於時”,18.25%的同學認為“應當為國家的興盛和繁榮而努力學習”。在“你認為人生價值何在?”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認為“看自己為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有19%的同學認為“自我滿足程度”,25%的同學卻選上了“説不清楚”這一選項。

二、關心社會問題。

調查顯示:有87.5%的同學通過新聞媒體、電視、報紙等方式瞭解社會問題,也有10%的同學選了“不關注社會問題”的選項。在“國際國內形式你最關心的問題”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選擇了“政治、軍事形勢”這一選項,有31.25%的同學選擇了“經濟、科技發展情況”,有12.5%的同學選擇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認為目前中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為是“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的現象”,有25%的同學認為是“誠信危機”,還有25%的同學認為是“道德失範”。

三、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愛好方面。

在“你比較感興趣的社團組織”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由興趣愛好方面組建的社團”,有31.25%的同學選擇“老鄉會之類的社團”,僅有25%的同學選擇“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在“參加社團的目的是什麼?”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學習知識,鍛鍊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有37.5%的同學選擇了“作為面向社會,方便找工作的資本”。在“遇到困難你的表現”一項調查中,有96%的同學表示可以冷靜面對困難。

四、其他方面

結果顯示:在個人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有84%的同學可以以集體利益為重。在“你認為公共政治課的作用”這項調查中,有50%的人選擇“指導人生”,有12.5%的同學認為“可以更好的理解國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學認為“沒有什麼明顯作用”。在“你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現狀”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先進,有知識,但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有18.25%的同學認為“追求時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學認為是“混時間,混文憑”。

存在的問題:

我們大學生應當多多樹立模範形象,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來改善我們今天的大學思想教育。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湧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蹟,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應當向她們學習,實際上“非典”時期,她們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相當於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在黨和國家的要求下,我們應當更好的響應國家的要求,應該更多的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增強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給社會奉獻我們微薄之力,為祖國的建設努力拼搏。

真正明白我們年輕人需要什麼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實施行動。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斷奮鬥、不斷進取……同時也要不斷的反思:我們年輕一代需要的是什麼……

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模糊。

大部分學生了解自己的任務,清楚現在的社會競爭情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潛在的人生危機。

二、素質方面有所欠缺,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當代大學生,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我們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當今激烈的競爭,那就根本無法談及為社會做貢獻、無法達到社會以及老師家人對我們的期望。

三、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瞭解欠缺。

對黨和共青團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很難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響應國家的號召,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讓當代大學生切身的參加和體驗政治活動,瞭解黨和國家的政策。

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改變這些現狀呢?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説、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説或懶得説,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着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着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

但是,作為我們學生更應當從自身來考慮和解決問題。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明白我們肩負的重擔,應當明確我們的任務。我們象牙塔裏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醜”,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們大學生自身反省,自我認識。

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積極的關注社會,關注我們身邊的事。在許多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會競爭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通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羣體,8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僅有10%公德意識薄弱。在文明禮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為樂方面,大學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為樂。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但40%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態度,要不要愛護公物還要看情況而定。僅有50%會明確如何對待公共財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説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但僅僅有15%的同學才會自覺地保護環境,主動撿起乾淨教室中的碎紙屑。20%的同學會視而不見;其餘被調查的同學會考慮去撿,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的生活空間。而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

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有着社會輿論的監督,我們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因此更講社會公德。但在缺少監督的網絡空間裏,遵守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重要的信息平台與交流工具。網絡生活中已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活動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問題。遵守網絡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積極作用;保證大學生的業餘學習和生活健康。豐富發展;有利於大學生活拓展視野,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

大學生應當積極倡導網絡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做到: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網絡這一先進工具獲取知識和信息,使之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網絡上存在不少虛假、低級庸俗甚至反動、浮穢和色情的內容,同學們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的內容。健康進行網絡交往。網絡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頻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絡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絡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同學們應通過網絡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絡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自覺避免沉迷網絡。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着一些同學上網成癮,沉迷於網絡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的現象。值得同學們警惕的是,沉迷於網絡尤其是遊戲已成為近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絡。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網絡的慮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絡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大學生應當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絡空間裏,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4

一、 調查目的:

目前,由於大學生公德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我們缺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所以我們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以豐富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積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 調查意義: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這次社會調查。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數據分析

1、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在近期我們舉辦的一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問卷”中顯示,在“在一些建築上塗鴉你認為好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有63%的同學認為“不好, 它破壞了公物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在“若你的朋友要去做違背公德的事情,你的行為是?”有79%的同學選擇了“會,並且多次提醒他不要做”.但在“你在公共場所排隊有人插隊時,你會怎麼做?”,卻有34%的同學選擇了“心存抱怨”.這就表明,在公德意識方面,大學生們普遍表現得比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行為表現方面還需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幼,您是否會主動讓座?”這一問題,有86%的同學選擇了“主動讓座”;3%的同學選擇了“別人不讓我也不讓”;7%的同學選擇了“漠不關心”.樂於助人,尊老愛幼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這樣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待提高。

3、大學生逐漸認識到愛護公物的重要性。 校園的優美環境與完整的公共設施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疑有着積極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是否會時時處處維護這種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呢?當問及“你如何看待在學校圖書上批註勾畫這些行為”時,有68% %的大學生選擇“強烈譴責”,只有2%的大學生會無所謂,這個問題,學生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問道“你是否關注每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時,只有10%的人會非常關注,而有20%的人偶爾會關注,其餘70%的則從來沒有關注過。

4、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狀況並不是很好,佔座現象時有發生,上課接電話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如何看待圖書館或自習室的佔座問題”的調查中,竟有41%的同學説出自己偶爾也有這種行為。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行為道德問題,同時也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規則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對於“如果上課你有電話打進來你會接嗎?”這一問題,有60%的同學選擇了“不接,下課再回電話”,這同時表明了很多同學仍會嚴格遵守校紀校規,嚴格要求自我。

5.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的提問中也涉及了關於同學們對社會現存道德意識的看法。有31%的同學認為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仍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並且有51%的同學表示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在逐漸弱化。當問到“決定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時,“社會環境”、“家庭陶冶”這兩個原因位列榜首。同時,有42%的同學指出社會上存在的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最主要原因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1、道德觀、多元化與複雜化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幾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與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關。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總的來説,大學生道德觀的多元化、複雜化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學校、社會包括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道德“知”、“行”脱節,道德標準的雙重化 .“知”、“行”脱節問題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而本次調查數據則很好的為這個結論提供支持。換句話,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已無法去“行”了。 道德“知”、“行”脱節原因多由以下引起:1)社會道德環境不佳、學校德育不力、互聯網負面信息毒害等。2)個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剛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識雖然豐富,可是閲歷淺、生活經驗太少,對事情的認識容易限於表面。

五、我們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1、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

2、做好監督、引導作用。

3、國家儘快完善經濟市場體系,嚴懲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4、加快社會公德法規法章建設。

(二)加強校園教育

1、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

2、進行公德素質大評比同學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這樣更具有約束力。

3、學校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強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加各種公德講座並予以借鑑。

2.家庭成員互相監督勸導,爭取做公德模範家庭。

3.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做好榜樣。

(四)加強個人學習

1、不斷加強學習,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牢記宗旨以守德。

4.嚴格自律以養德。

六、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須再接再厲,要爭當道德模範。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5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 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 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 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 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

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學生公德調查報告篇6

近視調查報告(一)

去年,本市市區學生的視力不良率為國小31.8%,國中61.3%,高中80.8%。從數據上看到高中學生比國中學生的視力不良率要高出很多,這是因為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大,經常用眼,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是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實這都跟我們對近視的認識有關,在調查中,90%的同學表示在得知有近視後,才開始注意。大多數同學認為已經近視了,也沒有機會恢復正常,就不再會理會它了。有些沒有近視的同學,也不大注意自己的視力,認為遲早都會有近視。

男同學為什麼會比女同學的近視率低?是否運動導致?是否是女同學比較認真地學習,看書比較多?男同學玩遊戲機的人會比較多。還是與遺傳有關呢?

近視的度數大部分集中在什麼範圍?説明近視率雖然高,但是大多數都不是高度的近視,是可以預防繼續加深的。對於近視的同學最重要的問題是不要再加深。如何做呢?有的同學近視不很深,但是經常不戴眼鏡,這樣會使眼睛近視加深嗎?這種情況多不多?

我們班近視嚴重,我們通過調查瞭解到有以下幾個原因:一:過長時間讀書,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二:長時間觀看電視,距離不夠遠;三:使用電腦時間過長,姿勢不正確。四:邊走路邊讀書,或是邊乘車邊讀書;五:沒有認真做好眼保健操。近視對我們並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在生活造成很多的不方便,眼睛一離開眼鏡就會看不清。對於我們的將來,將造成很多的不便。在升大學時,因為近視,很多專業都不招收(如參軍、飛行員等),白白浪費自己的專長。

我們提議這樣保護眼睛:

1、光線須充足:光線要充足舒適,光線太弱而因字體看不清就會越看越近。

2、反光要避免:書桌邊應有燈光裝置,其目的在減少反光以降低對眼睛的傷害。

3、閲讀時間勿太長:無論做功課或看電視,時間不可太長,以每三十分鐘休息片刻為佳。

4、姿要端正:不可彎腰駝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課易造成睫狀肌緊張過度,進而造成近視。

5、書距離應適中:書與眼睛之間的距離應以30公分為準,且桌椅的高度也應與體格相配合,不可勉強將就。

6、看電視距離勿太近:看電視時應保持與電視畫面對角線六~八倍距離,每30分鐘必須休息片刻。

7、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規律: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疲勞,易造成假性近視。

8、多做户外運動:經常眺望遠外放鬆眼肌,防止近視,向大自然多接觸青山綠野,有益於眼睛的健康。

9、營養攝取應無均衡:不可偏食,應特別注意維生素b類(胚芽米、麥片酵母)之攝取。

10、定期做視力:凡視力不正常者應至合格眼鏡公司或眼科醫師處做進一步的檢查。

11、電腦操作注意:

電腦操作應保持六十公分以上距離,視線向下約30度;請勿連續操作螢幕的光度與清晰適當,環境的光線柔和,桌椅的高度及舒適度能配合終端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