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讀後感是我們應用寫作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然而寫讀後感最重要的就是要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1

快樂和悲傷都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簡單到我可以不着一字就能盡得風流。而這其中的奧祕是我用了那麼長的時間才領悟到的,夢裏還是現實,我已分不太清。就像愛情,愛着的時間太長,回憶起來足夠一輩子品味。

緣分可遇不可求,遇到的太早或者太晚,愛情都不會有生根發芽的機會。《20xx》裏那個一言不發的機器人,她不是反應遲鈍了,而是她的心已經有了歸屬,你再努力,她能給你的也只有她的沉默和眼淚。那個想用十塊錢得到愛情的女子,青春嘩啦啦地流淌,一如她洗不盡的悲傷。

也許一開始的相愛是有原因的,可是隨着感情水漲船高般加深,你會忽視甚至淡忘原因,直至完全忘記。有一天忽然記起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相愛,釋然而笑,原來根本沒有原因,只是我們相愛了,我們是彼此的世界。

在愛人温柔的臂彎裏,一個親吻,一個擁抱,嚴寒的冬季裏也嗅得到甜美的花香。而微笑讓人如沐春風,剎那間的永恆。十指交叉的雙手勾勒出心底美好的漣漪,漣漪泛起臉上的紅暈,紅暈停留在臉頰遲遲不肯褪去。

愛的清泉裏,你儂我儂的流水,抵擋不住現實赤裸裸的阻擋分割。美好的一切總是太美太短暫,曇花一現,香消玉殞。若還不夠,風霜緊逼的現實,把你的一切幻想打消,哭喊,尖叫都沒有用,懦弱不是得到的只能是憐憫,而堅強才能擁有獨立和自由。

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有時讓人難以置信,回顧自己的經歷猶如故事一般,可那真真實實地發生過,曲折坎坷,不正是人生的真實面貌。如今容貌不再姣好,站在小橋上獨自看着天邊,那緩緩而落的夕陽。

我們再一次相遇,相擁而泣,歎息錯過的緣分,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在你眼裏看到了,你在我這裏也得到了,我們不説但是都懂得的答案。我們揮手告別,不會再相見。在我轉身回望時你也同樣凝視着我,除了微笑,我們能給彼此的還是微笑。

原來我們相愛的.時間只有三五年,可是卻感覺有三十年,五十年,一輩子。只是因為那些日子裏有你,這些回憶,足夠我剩下的時間來回憶。

《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2

捧起張愛玲的《半生緣》,總有淡淡的感傷,也總想起那句“有些人錯過了便是一輩子”。那個封建得荒謬的時代,把人禁錮得身不由己,愛情更顯得蒼白無力,幸福彷彿就近在咫尺,卻又只能無奈地看着它漸漸遠去。

於千萬人中我遇見了你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因緣際會地相識了,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世鈞為曼楨清新脱俗的氣質所深深吸引,為她堅強挑起家庭的重擔而感動而心疼。言語之間,他們情投意合;眉宇之間,他們已漸漸認定彼此。就這麼任愛情之火愈燒愈烈,未來雖然還需努力,但卻可以嗅到滿滿幸福的甜蜜芬芳。世鈞因家庭輾轉於上海與南京,曼楨的牽掛也從未停止過,她相信他會帶給她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所以曼楨寫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年輕時什麼都是美好的,什麼都有個盼頭,所以他們相信天長地久,徜徉於對未來的憧憬裏,卻不知道殘酷的命運正一步步逼近,也不知道緣分也有半份的。

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曼楨徘徊於生死邊緣,殘喘於姐姐姐夫的迫害之下,世鈞是她唯一生的希望。想到哪一天會再見到他,可以毫不保留向他傾訴她所受的苦,這時的她早已淚流成河。當她重獲自由,卻不知外面已換了一個世界,日思夜想的世鈞也已為人夫。她像命運的玩具一樣,在宿命面前只得低頭認輸,把眼淚留給夜深人靜的自己。最終卻為了孩子,抱着“自殺”的心情,嫁給祝鴻才,行屍走肉地活着。

苦悶的生活她用沉默來應對,唯有想到世鈞,想到年少輕狂的愛情,她才會痴痴地一笑。雖然這份來不及開花的愛情不明不白地逝去了,但她最温柔的心底永遠裝着世鈞。因為“那樣的戀愛大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許一輩子有一回也就夠了”。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十八年後,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再次相遇,聲音卻顫抖得説不出話來。看着歲月在彼此臉上留下的痕跡,心裏有説不出的悵然,心碎和難過也不過如此。十八年,人這一輩子有幾個十八年呢,歲月悠悠,愛情被世俗蹂躪得遍體鱗傷,轉眼之間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是一把辛酸淚。即使相遇的場景在夢中已演繹了千遍萬遍,縱然有滿腹的千言萬語,曼楨只能故作平靜地説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而世鈞也只能默默的説“我只要你幸福”。十幾年恍如隔世,有再多的眷戀這時也成了不合時宜。愛情從來只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才能開花結果,命運給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可是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用回憶祭奠死去的愛情。

隔着悠悠歲月,想想這半生緣,一半用來回憶,一半用來感歎,此情可待成追憶,而我也惘然了,因為愛情的列車一去不復返……

《半生緣》讀後感實用範文3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説,文筆細膩且故事曲折,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我在看這部作品時,得到了一種審美享受。

在讀這本小説時,我真切體會到張愛玲筆下所寫的上海是一個有小時髦,小先進的上海,但是整個社會依舊陷在迂腐的泥潭。《半生緣》的人物性格、心理描寫很細緻而且很自然,故事一環接一環,有巧合也有必然,故事的發展水到渠成。所以,閲讀《半生緣》的過程就是一個無功利的享受過程,我是純純粹粹被《半生緣》的文學魅力吸引而往下讀。讀完《半生緣》之後寫這份作業,就體現了文學的功利性。從先閲讀《半生緣》這個無功利的過程再來寫這篇有功利性的研究審美意識形態的文章,可以看出無功利是主要的,但功利目的還是無法忽視。

張愛玲在創作這部小説的時候,第一次沒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筆名“樑京”。相信張愛玲在寫文章的時候,是無功利地想要創作一本小説,所以並不想用已有盛名的“張愛玲”來發表。但是深究《半生緣》會發現張愛玲也是帶有功利性地把自己的童年被繼母監禁的絕望傾注在被強姦之後的曼楨身上:“隔着門,忽然聽見裏面嗆啷啷一陣響,不由得吃了一驚,其實還是那一塊砸破的玻璃窗,在寒風中自己開闔着。每次砰的一關,就有一些碎玻璃紛紛落到樓下去,嗆啷啷跌在地上。”“這樣看來,她姊姊竟是同謀的了。她想到這裏,本來身上有寒熱的,只覺那熱氣像一篷火似的,轟的一聲,都奔到頭上來,把臉漲得通紅,一陣陣的眼前發黑。”由此可見,張愛玲以玻璃破碎來象徵親情的破裂。創作過程雖是無功利的,但是無功利最終還是體現了功利。

《半生緣》中,世鈞初次見到曼楨時,“她是圓圓的臉,圓中見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輪廓就是了。蓬鬆的頭髮,很隨便地披在肩上。世鈞判斷一個女人的容貌以及體態衣着,本來是沒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籠統地覺得她很好。”從文字中,我們無從確實地知道曼楨的長相,只能感性地像世鈞一樣“籠統地”有個輪廓。這就是審美意象的形象性,是模糊的,不同於照相機把整個人的容貌定個八九分。但是作品中的事情發展的脈絡卻是比較清晰,符合人性和當時中國新舊思想在鬥爭的社會現實,沒有天馬行空地完全不顧現實,是有理性在指導寫作的。所以,文學作品是一個既形象又理性的矛盾結合體,永遠品味不透的形象和深層的價值指向並行不悖。

《半生緣》中,被姐姐和姐夫監禁的曼楨將希望寄託於一個丫鬟身上,將自己的訂婚戒指送給她,讓她幫忙送信給世鈞求救。但丫鬟最終還是難逃金錢的奴役,將信和戒指給了曼璐,從曼璐那裏“發了一筆小財”。最後,曼璐利用戒指徹底斷了曼楨與世鈞的聯繫。這直接從表面上看是造成曼楨個人悲慘命運的事件之一。但是間接也表達了獨立自由的新女性遭到封建舊勢力的層層壓迫,很難翻身的社會現實。從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暗指了整個社會的風氣,直接的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伏着間接的超越個人利害的全社會的理智認識。

以上三方面,都表明了文學與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意識形態複雜地糾纏在一起,無功利與功利、感性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彼此滲透,彼此浸染。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審美不能僅僅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還要結合挖掘間接而隱蔽的社會屬性。《半生緣》不只只寫男女主人公們離離合合,還深刻挖掘了造成悲劇的人性弱點和封建舊思想的落後。沒有社會性的文學很有可能極為淺薄,沒有流傳的價值。總之,文學是審美的,但在深層又與社會生活有堅不可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