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相信大家都會接觸到書籍,但真正能靜下心來閲讀的人卻少之又少,要學會享受內心的孤寂,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被譽為“華語世界第一部心靈小説”的書,是在20xx年的深秋,時值我順利通過保送研究生的面試不久,課業告一段落之際,和好友兩人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小書店當店員。那時書店裏常常進購一些比較暢銷的勵志類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為《遇見》)便是其中的一本。不過當時志得意滿的我對這種“心靈雞湯”類讀物嗤之以鼻,只顧埋頭看自己喜歡的小説,甚至不曾將它拿起來在手上翻閲。

直至今年5月底,也就是我“裸辭”後賦閒在家的一天,本打算在書店找幾本有趣的小説打發時間,卻機緣巧合地撞見了這本書。看着似曾相識的封面,我有一種與故知暌違多年的錯覺。至今我仍然記得那個有些涼意的午後,自己坐在書店窗前,一口氣讀完《遇見》那種酣暢淋漓的心情。

就像各大讀書網站介紹的那樣,故事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車子又沒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的。名校畢業、收入豐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及他的學生的數次交談中,她漸漸學會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填補自己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最終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己。這種寫作思路雖然明顯借鑑了美國前世界級蹦牀冠軍得主、斯坦福大學體操教練丹·米爾曼的半自傳體小説《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寫法,好在閲歷豐富的作者還是寫出了新意。本文無意討論兩書孰優孰劣,旨在與讀者諸君分享《遇見》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和啟發。

《遇見》裏最廣為人知的那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在作者看來,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乍看覺得作者是在倡導唯心主義,過分強化心智的力量,通讀全文後才知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要我們通過聯結、臣服、定靜、觀照、覺察等方法,破譯身體的滯礙、化解情緒的癮頭、檢視思想的謬誤、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最終迴歸真我的自然狀態。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人性私慾極度膨脹的世界裏,人很容易陷入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在追求財富、權力、健康、愛和快樂的路途上,人們殫精竭慮,但真正快樂的人卻少之又少。其實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用書中老人的話説就是“失落了真實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或者叫做“內在真我”,不會隨我們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書中揭示的答案是——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而且還特別強調了快樂和喜悦的差別。我們追求權力也好,財富也罷,都認為是在追求快樂,但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追求快樂勢必是個由外向內的過程。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令我們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我們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悦則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是從我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我們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如果用一個同心圓來表示人的心理機制,那麼“真我”則會被放在最中間的那個圓圈裏,它是被團團包圍起來的,很難碰觸得到。因為在現實的衝擊下,我們早已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營營,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只有那些能夠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才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看到這裏我們自然會問,那麼如何才能突破這些限制和障礙,重新找到真我呢?

為此,作者一一提供了破譯之道。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從情緒的桎梏中解脱出來。書中提到,我們從小到大體驗過許多負面情緒,比如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等等,這些情緒常常被否定和壓抑,滯留在我們的身體裏,形成了“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裏,是自成一家的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為食,如果我們不餵養它想要的食物的話,它就會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並以此維生。所以我們的遭遇常常是配合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而產生的。其實,情緒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阻止或否定,不是去批判或抗拒,而應該去接納,去臣服。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情緒上的抗拒和反對,可以改變我們不想要的事實,但其實這樣的抗拒就像是拿腦袋在撞牆,真的是“徒勞無功”,而且對事情的後續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但“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當我們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我們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而臣服的好處就是,當我們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我們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反而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我們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自己不喜歡的情境。

書的結尾處再次強調,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我們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我們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作為一個凡人,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還無法領悟箇中玄機,無法參透萬物皆空的道理,但我們依然能夠力求像曾子那樣,做到“三省吾身”。而反躬自身,其實也就是要學會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

讀到《遇見》的那段日子,是我比較迷茫和脆弱的階段。考試三次落榜的經歷讓一向樂觀自信的我也開始對生活不滿,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懷疑。讀過《遇見》後,我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那麼缺乏安全感,把幸福的籌碼全都加諸在工作上,全是因為我丟了自己,失掉獨立行走的力量。於是,我嘗試着找回自己。試着安靜看書,通過閲讀更加理性、智慧地認識這個世界;試着在練瑜伽的過程中慢慢靜定心神,學會無念無擾,然後填滿佛陀智者的心緒睡着;試着和各種負面的情緒共處,讓它們消融在愛和理解中;試着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微小瑣碎的事物帶給自己喜悦和平的感受——路邊開得正豔的小花、鄰居寶寶純真的微笑、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樹葉、甚至是路人無意的善舉,都會讓我心頭湧起一股暖流。

漸漸地,我終於重新邂逅那個每天笑着醒來的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一旦陷進情緒深淵,就拼命打電話叨絮擾人,或者拼命買東西,連累家人朋友和我一樣精疲力竭。一個月後,我徹底走出悲傷的陰影,找到現在的這份工作,遇到親如家人的同事,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我也漸漸明白,其實人生真的是一個找自己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很厲害也很幸運,很快就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有的人比較波折,歷經千辛萬苦才和自己打了個照面;還有的人則更可憐,他們也許耗盡一生都沒有和那個真正的自己説聲“嗨”。

我很想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的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希望你們的答案是yes。不過就算是no也沒關係,只要你還有呼吸,人生就還沒到頭。勇敢地承認,並且動身去尋找吧。總有一天,你會興奮得淚流滿面,會感謝自己當初的這份勇敢,以及過程中付出的堅持和努力。

我毫不懷疑,那個時候的你,一定會笑得比現在更美麗。

期待那個綻放美麗笑容的你、你,還有你。

這一路,讓我們並肩同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

《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讀幾次的好書啊,作者沒有乾巴巴的講大道理,灌雞湯,而是以女主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為背景,展開女主與老人的對話,讓人禁不住繼續讀下去。我讀完真的收穫蠻多。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嬰兒在媽媽肚子裏那個地方的描寫。從每個人的生命源頭出發,找到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煩惱的原因。試想從一個温暖舒適無憂無慮的環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這個世界,很自然就會感覺到害怕,驚慌,由此“各種我”開始登場,豎起一層層盔甲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也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層一層剖開被各種模式包裹的外殼,慢慢縮小與“真我”的距離。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內心的觀念變了,相應對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會發生變化。這時候突然就想起王陽明的“心學”,以前高中的時候,還覺得這個老頭淨會整幺蛾子,故弄玄虛,現在覺得王陽明的理論很對啊。

就眼前,我覺得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法律是不是還要繼續用下去,問問自己的內心,具體描述一下自己的願望,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3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着去讀,怕這一頓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説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悦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己會被自己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