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3的讀後感800字模板5篇

每本書都是一次心靈的啟迪,而讀後感是我們與啟迪共舞的方式,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情感和思考永久地記錄下來,留作日後回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3的讀後感800字模板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3的讀後感800字模板5篇

3的讀後感800字篇1

要努力,不是為了要感動誰,也不是要做給哪個人看,而是要讓自己隨時有能力跳出自己厭惡的圈子,並擁有選擇的權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我眼中的平凡的人並不是渺小、脆弱的人,而是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自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平凡的世界》這一本著作帶着我走進了平凡的世界,遇到了一些平凡的人,也發生了一些平凡的事情。一片黃土地之上,生活着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人,通過痛苦、挫折、勞動、追求、愛情和社會衝突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普通人在成長路上艱難曲折的道路。

這本書中一直在敍寫着孫少平生命中一件件平凡的事,這些事或許我自己及身邊的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一些。孫少平是一位“攬工漢”,進城拉磚,用賺來的錢建窯燒磚,因為他追求努力,於是從攬工漢成為了建築工人,最後又當上了煤礦工人。也因為他不甘平凡,而盡心盡力幹活,成為了優秀工人。雖然平凡的他在後來的工作中遭受打擊,並且禍不單行,妻子被確診為肺癌,可他並沒有被不幸壓垮,又充滿信心與希望回到礦山工作。

我們的生活要遠比他幸運,無論從出身還是經歷。但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有時卻不能像孫少平那樣樂觀和努力,雖然他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他卻追求着不平凡的人生。現在的社會,你不靠自己的雙手打拼是活不下來的,至少活得沒有尊嚴。書中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説話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沒錯,無論什麼人,生活質量的好壞取決於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孫少平的勞動使自己強大的成長曆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世上有且僅有一種成功,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收穫幸福,世上無不勞而獲的餡餅,所以勤勞和懶惰的差別就映射了以後的生活質量。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由三、五年前的選擇和追求決定的,而三、五年後的生活是由今天決定的。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將陸續迎來會考和大學聯考,要想在這個“戰場”上贏得階段性勝利,現在的每一天便是我們“磨拳擦掌”的時候。無需抱怨學習的辛苦,競爭的殘酷,何不想想,我們能擁有這麼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這是何等幸福?而我要與這麼多人競爭,也正是因為我不是平庸之輩。

孫少平只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工人,卻活出了不平凡的自己,有着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對啊,在這平凡世界中不管多辛苦多艱難,也應該感受生命的重量。

3的讀後感800字篇2

?家》這本小説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我讀書的速度並不快,但這本書兩天便讀完了,我自己都有點驚歎這個速度。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有任務在身,必須快速讀完,二是這本小説確實十分有吸引力,看着看着就全身心融入進去了,等回過神才發現原來已經看了這麼多了。

巴金的《家》這部小説,以四川成都為背景,寫出高家這個很有帶表情的封建大家庭漸趨腐朽的過程,其間表現了覺民兄弟和一羣新青年奮起反抗以及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女性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高家三兄弟了。雖然他們是兄弟,但性格差異很大,所以對比起來就很有意思。

首先是覺新,覺新是一個很可憐的人。他本來也是一個有這自己的夢想和心愛之人的人,但由於封建大家長早就為身為長房長孫的他規劃好了一切,安排了他的工作和妻子,覺新沒有反抗,家庭的重擔落在他身上,他也默默承受。他開始用敷衍的方法來與長輩相處,以避免衝突。於是覺新的朝氣與青年夢想被生活磨盡,他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後來又因為他的懦弱,妻子在生下二胎後死去,覺新才覺醒,幫助覺慧離開高家。覺新信奉着“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深受封建毒害但又受一些新思想影響,可悲又可憐。

然後是覺民,覺民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帶金絲眼鏡,温文爾雅,比覺慧理智,又比覺新勇敢。為追求愛情,逃出高家,堅決抗婚,最終取得勝利。他是介於覺新與覺慧之間的人。

覺慧可以説是三兄弟中覺醒最早最徹底的一個,或許是因為年少而無畏,受封建影響不深入。覺慧藐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説,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但我又覺得覺慧身上還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比如他對待鳴鳳的態度,一邊表示着自己的愛慕,説着並不在意鳴鳳婢女的身份,但一邊又想着要是鳴鳳處於琴的地位就好了。如果他沒有封建等級觀念,或許根本不會這樣想,所以我覺得覺慧並沒有完全跳出封建的桎梏。

3的讀後感800字篇3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學家,其代表作《培根隨筆》也散發着智慧、理性與藝術的光輝。品讀其文字,有如與一位跨越時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談,優美華麗的文筆中無不藴含深刻的哲學道理。

雖説是隨筆散文,但全書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備嚴禁的邏輯性,作者針對時勢,對美德、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全面的眼光評古論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藴含着豐富的哲理。

在《談真理》中,他鄙視謊言與虛偽,將其喻為“籲請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後鐘聲”,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則是作繭自縛,是對其的一種褻瀆。真理並不是絕對,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為這樣能掩飾他們那過去的愚昧,博得虛假的歡悦。真理只不過是人們在認知上與道德達成的一致,只是一種心靈的依託罷了。

“幸運的好處令人嚮往,厄運的好處叫人驚奇。”在《談厄運》一文中,培根與歷代哲學家一樣,賦予“厄運”光明。他認為厄運孕育奇蹟,厄運造就堅忍,厄運是一代偉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運中的安慰與希望,如同陰暗的底子上繡上明快的圖案,更加鮮明刺目,惹人喜愛。“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為幸運最能揭露惡性,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為厄運的存在,人們的覺悟才得以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總有進步,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於厄運。

不僅是哲理,培根在藝術方面也頗有研究,對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談園林》與《談建房》中,他作為設計師的才能可見一斑。只是他的這些文字是寫給王公貴族,文中的設計方案也頗費資力。培根也屬於新貴族,也喜愛園林這種散心場所,但他並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用來顯示身份的標誌。那個時代已被功名利祿污染,許多貴族儘管擁有萬貫家產,卻還是鬱鬱寡歡或者整天算盡心機。園林、宅邸,他們所有的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純樸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其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這才被稱為“藝術”,也是藝術家註定孤獨的原因之一。

雖是跨越世紀,卻字字警人。

3的讀後感800字篇4

最近,有一本書讓我愛不釋手,它的名字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故事的主人公狐狸先生為了不讓全家捱餓,冒着生命危險到飼養場竊取食物帶回家吃。三個飼養場場主知道後,決定把狐狸一家抓住,他們採取了很多辦法,但最後,狐狸先生憑着自己的聰慧贏得了勝利。狐狸先生的優良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它簡直成為了我的“偶像”。

首先,狐狸先生很有責任感,它非常關心它的家人。每天它都會親切地問狐狸太太想吃什麼,然後去很危險的地方去為孩子和妻子找食物。看到這裏,我也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在很遠的地方工作,就為了讓我們一家幸福地生活。作為一名國小生,我也決心為班級付出。

其次,狐狸先生堅強勇敢。它在飼養場偷食物被發現,三個飼養場場主發誓一定要抓到狐狸一家。他們用槍打斷了狐狸先生的尾巴,狐狸先生沒有怕疼,反而開始了在地下挖洞。當飼養場場主想盡辦法用鐵鍬和挖掘機想把狐狸洞挖開時,狐狸先生也帶領全家夜以繼日地向深處挖。後來場主又日日夜夜在狐狸洞外看着,他們以為狐狸一家餓壞了以後肯定會出來的,但狐狸先生依然沒有因為餓而累垮,它們依然在繼續挖。作為狐狸先生的“粉絲”,我要學習它堅強勇敢的品質。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不能輕易放棄,一定要像狐狸先生一樣堅持到底。

再次,狐狸先生是一個聰明智慧的`爸爸。在飼養場場主在外面堵住它們,快把它們餓死的時候,它開動腦筋決定另闢蹊徑,它開通了能夠到達三個飼養場場主倉庫的地道,等它拿足了食物後,就和孩子們一起拿進了狐狸洞。這時,三個飼養場場主全然不知,它們還在狐狸洞口等着狐狸先生呢!讀到這裏,我知道了:在問題面前,要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找到正確的答案。

最後,狐狸先生是一個非常慷慨大方的爸爸,它歷盡千辛萬苦拿到了許許多多的食物後,並沒有和家人一起獨吞,而是舉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宴會,還熱情地邀請了自己的朋友都來參加。我的媽媽也是一個非常慷慨大方的人,她做了美味的食物後,都會邀請鄰居來品嚐或給鄰居送一些過去。她做的食物有比薩餅,冰淇淋,烤紅薯等等。我也要樂於與別人分享,這樣我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

正是因為狐狸先生有這麼多的優良品質,它才成為了我的“偶像”。

3的讀後感800字篇5

一張輪椅,一個青年,一位母親,一段親情,一種對於生與死的思考,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與地壇》。後來,我每每夜起,翻開這本書,我開始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歎,開始為作者母親而擔憂、心痛,以至於開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鐵生,在他人生最燦爛的時候,迎來了命運的玩笑:失去了雙腿,終日只能以輪椅為伴。而在他最無助的時候,他找到並來到了地壇,也不妨説是地壇選擇了他。從此,他成了那個園子裏一切的見證者,而那個園子也成了他靈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説,《我與地壇》是一部極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從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種力量,一種愛。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了雙腿的他曾在年少時有過失落和暴躁,但他從無一日間斷地來到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而平靜、釋懷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後來的`人生中從陰霾中“站”起來。而觀如今,我們衣食無憂,可遇到一丁點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作者的精神嗎?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憾着我。作者的雙腿癱瘓帶來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註定了他母親痛苦且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説是無法想象的,但她沒有終日以淚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獨自忍受煎熬。這也無異於給自己判了死刑。也許作者是以現在的成就來告慰母親的再天之靈,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們現在,一個個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來胡作非為。時不時對父母呼來喚去,毫無半點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鴉亦有反哺之義。朋友們,醒醒啊,別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愛感染着我,雖然作者自身殘廢,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怎麼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愛,他怎麼能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化,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的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細心的觀察這一切,用心的記錄這一切。

而如何才能擁有愛,懂得愛,我以為愛由心生,愛的源頭來自於心底。所以讓我們學着接受愛,也學着去愛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