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

我們要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趁年輕多讀書,多學點知識才行,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
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

殘廢兩條腿的感覺是痛苦的,是無法承受的,作者想過任何事,包括生離死別。在地壇中,他彷彿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總會去那兒,因為在那兒。他總能思考和發現很多東西,他的母親也總到地壇去找他,雖然是悄悄的,作者也明白,但他仍對母親抱有一絲慚愧。想想看,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做着喜歡的事,即使再怎麼傷心,也能得到一絲絲的安慰。人生就像舞台,演着即興的劇本,遇見不同的人,即使乏味的演員總能讓自己發光起來,生命也是,總不能輕易放棄吧。

楚怡媽媽: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的確,誰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而説的,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有誰去充當的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史鐵生在文章第五節講到的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的故事,從而對人的命運進行了闡述。作者在這荒蕪冷落的園子裏堅持了15年,在這園子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將他們的人生遭遇描寫的很透徹,那對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飲酒老頭、女工程師、長跑家,身份不一樣的他們都肩負着不一樣的人生和重任,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

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衝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泄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着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説“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關於精選《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

在寒假裏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後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了他對於不幸,苦難的理解,並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於意氣風發,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説是多麼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裏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並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着人生,尋找着希望,最終憑着自己頑強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麼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説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託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心到許多生活的細節,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麼教訓,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設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着為來世設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現,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於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並説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而是説出這樣的話,多麼不容易啊。

文章裏,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後,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失去了機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説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奮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