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活着》有感8篇 《活着》: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感悟

《活着》是中國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刻畫了中國農民趙一榮的命運遭遇,揭示了中國農村的殘酷生存現實。通過對主人公道德的探討,展現出人性的複雜和脆弱。這本小説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全球範圍內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讀《活着》有感8篇 《活着》: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感悟

第1篇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用他粗啞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淒涼。

回想富貴的一生,年少輕狂,吃喝嫖賭,幹盡浪蕩事,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去世,全家人陪着一起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萬貫家財的消失換來了他的浪子回頭,他決定改過自新,本分的當農民,擔負起這個家庭的責任,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在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這種相識也不知是福是禍。

兩年後福貴被共產黨俘虜,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家裏,這兩年他的老母親過世了,孩子長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還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為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縣長就是之前當兵認識的春生。女兒鳳霞雖然機靈漂亮,懂事也賢惠,卻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後來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已經經歷了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這樣的打擊並沒有停止,不久之後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沒過幾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築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現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孫兩個人,但是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6歲大的外孫的生命。

他的一生經歷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所有親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

錢財是身外之物,散盡之後還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麼失去了親人就沒有了支撐,他後半生就是在不斷的忍受着,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什麼確切的答案。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貴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些都不算什麼。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讀《活着》有感8篇 《活着》: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感悟 第2張

第2篇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歎,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為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為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活着是為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為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為活着而活着。

第3篇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氣讀完的作品,看了開頭後,就總忍不住想知道後面怎麼樣了,可主人公富貴總是在有些光明的時候,又跌人z黑暗。從良田百畝到租五百田,從耀武揚威到低聲下氣,從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這種種的痛苦按壓而至,用禍不單行此時都顯得有些蒼白,有些無力。就像富貴他爹説的“先養雞,雞大廠變鵝,鵝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到我手裏,徐家牛變成羊,羊又變成鵝,傳到你這裏,鵝又變成了雞,現在是雞都沒有了。,’ 或許你覺得這是一個悲劇,那我再給你講一段,福貴被俘,解放軍説可以讓他回家,“我就站起來,—‘直走到那位長宮面前,撲通跪下後就哇哇哭起來,我原本想説我要回家,可話到嘴邊又變了,我一遍温叫着:‘連長,連長,連長‘別的什麼話也説不出來,那位長官把我扶起來,問我要説什麼。我還是叫他連長,還是哭。旁邊一個解放軍對我説:‘他是團長。”。 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這絕不是喜劇,因為富貴所有的親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時候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着他,我想這樣的結局讓誰都不會有一絲喜悦。那這到底是篇怎樣的小説呢,聽我細細道來。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過富貴這樣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憶講述出來的,他經歷了許多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靜地對待這個世界,沒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説的語言很淺顯,易懂。看起來很平淡,就像一個真實的故事,真實到沒做任何文學的渲染一樣。正如作者在前言裏寫的“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媚敍説着一個並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們表達着這樣一個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這部高尚的作品讓我覺得有些悶。就像空氣中的氧氣不夠,呼吸有些吃力一樣。它似乎在抱怨些什麼,但沒有發泄‘似乎在批判些什麼,但又沒有控訴,似乎在訴説些什麼,但又沒揭露。好像除了敍述一個故事外,作者什麼都沒做,這也許就是當下一些作家所謂的“軍區寫作”吧。其實作者在言語之間已經暗暗向我們表露,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樣寫一篇高尚的文章。可這又是一篇必須談感想、談看法的`文章,任何東西一讓人改感想、談看法的話,那它就不再單純。世人總喜歡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斷黑白,也許又正是這黑白矇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龍二,他在富貴敗家的時候贏光了富貴所有的財產,他此時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懲罰富貴敗家的執法者?還只是出老幹的賭徒?其實世上本無黑白,談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 寫到這裏,我把筆頓了頓,回想看書時的憤怒、憂愁、鬱悶,以及無可奈何,一直到情緒千萬,千言萬語。可現在仔細想後才覺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發泄、不控訴、不揭露,讓我們讀完後心靜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時甘甜可口,喝完後發現什麼味道都沒有,也許恰恰正是這種無法回味,才能讓人銘記於心。

第4篇

讀了課文《尊嚴》後,哈默對我的影響十分深刻。這不光是因為他是石油大王,而是他做人的這種骨氣,這種人格魅力讓我由衷的佩服,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課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再飢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意用自己的勞動獲取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哈默的成功全取決於他的尊嚴。試想一下,如果哈默像那些逃難的人一樣,傑克遜大叔會把他留在自己的在莊園嗎?如果哈默被留在莊園後,安於現狀不去努力,哈默會有他輝煌的今天嗎?

做人就要有骨氣,而哈默的尊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我要以哈默為榜樣,用尊嚴創造財富我們無論怎樣貧窮,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喪失尊嚴,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要愛勞動、愛學習,積極向上,不做損害別人的事,不要隨便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時時刻刻用言行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有些人,不愛勞動,不愛學習,甚至偷別人的東西,這種人以後是不會有出息的。我們要像哈默那樣意志堅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尊嚴,有了尊嚴,就一定有機會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有些人因沒錢而去偷錢。其實,這樣並不能使家裏富裕起來,只會越來越讓別人看不起。尊嚴就是一個人的脊背,一個沒有尊嚴的人,永遠抬不起頭,會受到別人的歧視;一個沒有尊嚴的民族,也不能繁榮昌盛,只會越來越貧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才是真正獲得了一大筆的財富。

第5篇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與人》中曾説:"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大戲台。"於是在這種英雄史觀的誘導下,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忽視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淚和泥土為我們構築歷史的人們。

福貴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與我們相隔了半個多世紀,卻在平凡和瑣碎間閃爍倒映出我們的影子。就像作者餘華所説:”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一個人在他人的經歷裏感受到自己的命運。”這不僅是文學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這種神奇的洗禮下,我面對着腳上沾滿了泥土、名叫福貴的這位老人,胸腔裏湧動起心虛和感激兩種情緒。

在這個充斥着社交媒體的聒噪時代,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見證一個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澆灌出一顆顆不屑生命的心靈;太多的苦難或輝煌,湮沒了對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識愁滋味的少年,一則故事,隻言片語,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樓,妄自尊大地指點起來。幸福,艱苦,平凡,偉大……這些簡單的.詞語真的能夠狂妄的被用來概括一個人的一生嗎?當然不能!我們不曾經歷他人的磨難,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們只是在他人的懺悔中領悟,在他人的救贖中信服,卻不能任意評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隨意界定一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風雨洗禮中成長的參天大樹,他在成長中經歷的風霜雨雪和烈日豔陽,他在軀體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輪,他撐起的一片天空,還有他腳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顆微粒或塵埃,都有着他們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見證了他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外孫的死亡,他或許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説,福貴是在主觀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倖存。作者同時也用賀拉斯的話提醒我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福貴生活在歷史中,他被歷史的大潮一次次無情的撞擊,被動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領歷史,他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堅強地活着,如同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農民百姓,為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運“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這樣無聲的、盡情地講述着他的故事,讓人透過他的話語,回到那個年代,感動於無數個生命在泥土中、農田裏、山坡旁頑強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這時我才明白我的心虛和感激從何而來,在這個春雨淅淅瀝瀝的午後,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彷彿正站在我的面前,腳上沾滿了象徵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啞的歌聲漸漸遠去,我看着他搖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點感動。

第6篇

再次翻開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動再次湧上心頭。餘華寫得很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靜,面對富貴的一生經歷,心中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這部小説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這個簡單卻又充滿哲學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説的形式進行了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7篇

記不得當時是怎麼得知這本書的,印象中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我曾經開玩笑地對錶妹説:其實我的內心很豐富,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表妹大笑着説:得了吧!照你這樣説我也是,其實我説的是心裏話。

我是一個愛思考生命意思的人,從國中到大學沒有中斷過。

讀到高中以後呆在家裏的時間就少了,那時候學習任務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對於村裏發生的變化無暇去留意,只有偶爾幾次聽到姥姥和媽媽不經意的説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從玩命的學習和放蕩的休息狀態中回過神來,開始回想自己和那個不會再出現的人所接觸過的一切,沒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帶着我們一羣小孩兒出去捉魚;偷了她家菜園裏的一顆菜苗被追到老遠;做了壞事擔心被找上門不敢待在家;把用過的火柴盒積攢起來留個我們……

後來不知是由於我出去上學很少在村裏了,還是他們年紀大了到閨女家裏養老去了,慢慢地,説不清是什麼時候,彼此都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的,那時的我基本沒有什麼記憶,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媽媽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聽到很多關於他們年輕時的故事,看到過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一切讓我深深地着迷,多變的時局註定他們動盪的人生,他們的經歷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愈顯珍貴!我曾經想過窮追不捨的追問下去,讓他們給我一次説個夠,那樣我便可以組織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前前後後都聯繫起來,縱然沒有編排成書的能力,也不至於眼睜睜的看着它們消失,而我最終沒有細細的去追問。

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説中主人翁——福貴聊天的方式,道盡了中國過去六十年裏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只有基層的老百姓才能夠深刻的體會。福貴一生的悲劇無不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他幾十年裏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為年輕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成了佃農,在一段時間的懊悔和迷茫之後開始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縣城為老母抓藥時,卻意外地被部隊抓了壯丁。母親堅信他不可能又去賭博,等到他從槍林彈雨中僥倖逃生回到家裏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着兩個孩子,而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縱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書就是這樣:在每次從磨難中出來,讀者長吁一口氣就要產生美好幻想的時候,“希望”都被現實中的一次次死亡擊得粉碎!

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説,作者沒有刻意地誇張、渲染,而是用一種平靜、緩慢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平白無奇的敍述中,把讀者一點一點的帶入,等你看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本,那種蒼涼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們不斷受到各方列強的侵略,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最危險的時刻。當把外面的.敵人趕走以後又經歷了內戰。等到新中國成立,偌大的國家百廢待興,我們在夾迫中曲折向前。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不幸的,這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國家的苦難,所有的不幸都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在為福貴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時,同樣為我們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而心痛,她一路歷經風雨,披荊斬棘。事實證明我們的民族是堅強的、偉大的。無論我們過去的生活多麼困難,無論我們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們最終都像書中的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了下來。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抱有團結、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讓我們思考活着的終極意義所在,我這個年歲很難去理解。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經問我們:“人為什麼活着?”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沒有為什麼。”

第8篇

這個週六的早上,陽光充沛的很,肖舒文還沒起牀,他爸已經上班走了。閒來無事,拿起牀頭那本翻了幾頁的《活着》看了起來,誰知,這一看,我的淚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書,紅着眼睛起牀做飯。可福貴坎坷的一生,卻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怎麼的一個人物呢?可恨嗎?!可落魄後的他,又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活着。可憐嗎?!富甲一方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渾渾噩噩,終至家財敗盡。他是多麼的不幸,父母、妻兒、女婿,甚至可愛的'孫輩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麼的幸運,這些親人,縱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無度,如何的讓人不恥,卻始終沒有拋棄他,始終和他一起度過日月的艱辛。善良慈愛的母親,美麗大度的妻子,懂事堅強的女兒,天真勤勞的兒子,從民國到現在,用不同的方式愛着他,讓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難,心中一直想着的,都是“活着”。

想讓肖舒文也看看這本書。可是,坐下來,反覆思量着,除了餘華那一個字都不多餘的文筆之外,還能讓她感受到什麼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時候,和她一起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費了好大的勁兒,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對為什麼老大就得做出犧牲,就得為弟妹放棄人生,感覺很是憤懣外,其他的完全沒有留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