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篇 "尋找記憶的解謎:童年祕密的感悟"

《童年的祕密》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説,由著名作家寫就。小説以女主人公的視角,描繪了她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祕密。本文以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為切入點,探討童年的隱祕與真實,引發讀者對自己童年回憶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篇

第1篇

上學這麼多年來,尤其是中學階段,覺得所謂教育就是在學校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考個好大學就是最終得目標,大學得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測,豐富多彩得,大學之前都是些小兒科。而且中學之前,更是覺得自己沒受過什麼教育,一路就這麼玩過來得。

直到今天,讀了蒙台梭利《童年得祕密》,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童年乃至剛剛來到世界得那一刻起,教育就無時不刻在影響着我得成長,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現在得自己。其實童年時期得教育,相比與成年人得教育,更加是一個複雜得過程。某種意義上説,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得是知識上得增長,科學知識得複雜並不代表教學過程得複雜;而童年時期得教育相比與成年時期,知識層面並不顯得那麼重要,更重要得是對一個人性格得塑造、影響與思維上得開發。

在“導論”中,蒙台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得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這不禁讓我想起蝴蝶效應得原理,也許在兒童時期得某種小得刺激,就完全改變了這個人得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後天形成得精神病抑鬱症甚至最早會在兒童時期就埋下了禍根。

不得不説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得要複雜得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得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得,卻又不善於以成年人得方式表達自己得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得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得行為作出不合適得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兒童和成年人之間得工作還存在有一個明顯得差異。那就是兒童並不尋求獲利或是幫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識不到這個層面,記得在我們國小得教育中,“自己得事情自己做”仍然記憶猶新,這樣得一句話就好像暗示了兒童是懶惰得,沒有主動能力得一樣。我認為這樣得教育是不對得,蒙台梭利指出:兒童擁有一種趨動力,它不同於成年人得趨動力。成年人總是為了某些外在得目得而行動,這種目得要求他奮發努力和艱苦犧牲。是得,兒童時期得活躍,或者説“調皮”都是發源於內心得,這是兒童“工作”得動力,然而成年人並不瞭解,也沒有做到很好得對兒童進行引導,反而更加誤解了兒童。蒙台梭利進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這個祕密,他們對兒童得工作得理解就永遠不可能比過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們在兒童工作得範圍設置障礙,認為休息將是他適宜得生長得最大幫助。成年人為兒童做每件事,而不讓兒童按他所應該遵循得規律活動。成年人感興趣於花費最少得精力和節省時間。由於成年人更有經驗和更敏捷,他們就試圖給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車帶着他們到處轉。重新整理兒童得房間而不讓兒童插手。

兒童得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得誤解,但是,讀了蒙台梭利得書,讓我收穫了很多,每天學習物理學得我,突然有一種想去研究兒童教育得衝動,我相信,只要我們成年人多一點留心,認真得揣摩兒童得成長過程,總會探索出最好得兒童教育方式。這樣我們人類在兒童時期得成長髮育更加順利,不知不覺中,當一個兒童成長為一個成年人,就會變得更加健康更加貼近與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與創造力。社會得文明也會向着更加自然與和諧得方向發展。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篇

第2篇

一提到蒙氏教育,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混齡,而讀完這本蒙台梭利女士的《童年的祕密》後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了孩子。

“新生兒不僅是一個機體功能完備的有機體,還是一個精神胚胎——藴藏心理潛能。”

讀過很多的育兒書,對於“精神胚胎”的説法之前也只是在《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上了解一二,當看到蒙台梭利女士的《童年祕密》後,“精神胚胎”部分的闡釋再次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一直以來從新生兒的誕生,成人便自以為在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愛這個新生命,看到這個剛剛誕生的小生命,成人用欣賞的眼光看着他的一切,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新生命也如他精疲力盡的母親一樣,剛剛感受完“骨頭擠壓得幾乎快換位才通過產道。母體內的絕對安逸與誕生時那難以想象的痛苦之間形成了劇烈的反差,這種反差使剛剛來到世上的新生兒疲憊不堪。”

是呀,當我們放下成人自戀的視角,換位到孩子的角度,我們將會更加的理解這個來到人世間的新生命所面臨的艱辛,為了這份“到來”,並非只有母親及家人在努力,這個小生命所作出的努力和改變可以説是最大的。

“教育一詞並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教學,我們應該把教育理解為幫助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正因為教育不僅僅是老師的教學工作,這也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據了極其重要作用的原因。家庭教育並非只是簡單的餵養工作,絕大部分則是對於孩子心理成長的哺育。書中提到“每個兒童肯定擁有一個先於生理生活的心理生活。”由此可見,在家庭的教育中,父母僅僅充當“飼養員”的角色是遠遠不夠的,這在孩子整個的生長髮育中也是錯位的,優先滿足和重視孩子的心理生活應該逐漸被當代的父母和社會認知並重視起來。而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哺育,父母這個角色也是需要學習的,千百年來我們承襲下來的養育方式給孩子成長帶來的阻礙,與新生兒出生相比更加讓孩子精疲力盡。

“敏感期:兒童的體內藴含着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生命衝動,這種衝動使他們常常產生驚人之舉並得到迅猛的發展。成人對兒童這些衝動的漠視會使兒童錯過發展的關鍵時期,變得愚昧和無能。”

很慶幸自己在養育之初遇到了敏感期相關的書籍,只是當時不知道這一理論是由蒙台梭利女士提出的,因為對孩子敏感期的瞭解,讓我看到那個不停吃手吃領口和袖口的寶寶後可以泰然處之,而不是對孩子進行羞辱和改變;面對那個因為媽媽咬了一口他的冰棍而嚎啕大哭的寶寶,不去貼上任性自私的標籤;面對一定要按照平時洗漱的方式為他洗漱而不能做出改變的執拗寶寶不糾結不焦慮。

因為了解了敏感期,讓我和孩子的相處變得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少了很多的相互折磨和誤會。也是因為了解敏感期,讓我在孩子到達語言、數字、繪畫、識字等敏感期時給予全然的接納和支持,而如今孩子對於這些領域的熱愛也讓我更加慶幸自己在養育過程中與敏感期的相識。同時這也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最好的反饋。

在養育孩子的幾年中,我逐漸發現:兒童的心理髮育自有其對應的節奏和速度,重要的是不被限制。

第3篇

?童年的祕密》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個性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説十分值得一看。

這本書裏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台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羣只選取一隻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餵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後,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羣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隻蜂皇,正因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慾,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隻蜂皇。這些例子能夠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着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着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正因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並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衝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務必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後的原因,這完全是正因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祕幽深處,併為我們明白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帶給了基礎。

一向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因此,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説,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於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於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正因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立刻會對客人説:“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那裏,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紀小就能夠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就應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好處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這天,在此刻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台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於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瞭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第4篇

?童年的祕密》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本書的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著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並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不會去研究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説出來,到了國小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所以,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研究兒童的感受,並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此刻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立刻就説,爸爸你坐錯了,並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裏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裏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教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着,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裏之後,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樣樣不遵守紀律。

蒙台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當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能夠給他們供給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僅有這樣,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忙。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當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為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僅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國小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可是,蒙台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於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於成長。我女兒説,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此刻的國小生,由於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向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為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樣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説,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我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當讓兒童自我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説,因為擔心她自我吃飯會吃不飽,所以都是大人餵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後於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裏吃飯排行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向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我吃飯的鍛鍊,難怪在幼兒園裏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我吃,幾天來,她提高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我,為什麼不早點讓她自我吃呢?為什麼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我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國小低年級學生,因為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為了趕時間,家長會幫着寫,這樣將不利於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衞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衞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於孩子的勞動本事的提高。

第5篇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好書,它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本書,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着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並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説出來,到了國小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考慮兒童的感受,並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現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馬上就説,爸爸你坐錯了,並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裏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裏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老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着,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裏之後,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麼樣不遵守紀律。

蒙台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該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該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為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只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國小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但是,蒙台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於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於成長。我女兒説,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現在的國小生,由於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直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為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麼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説,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説,因為擔心她自己吃飯會吃不飽,因此都是大人餵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後於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裏吃飯排名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己吃飯的鍛鍊,難怪在幼兒園裏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己吃,幾天來,她進步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己,為什麼不早點讓她自己吃呢?為什麼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己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國小低年級學生,因為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為了趕時間,家長會幫着寫,這樣將不利於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衞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衞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於孩子的勞動能力的提高。

第6篇

放假對我來説是一次很好的調整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自我提高、充電的機會。在讀完《童年的祕密》的過程中我回憶到了我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以及班級孩子的教育,我慶幸自己完整了讀完這本書,我能有機會了解和學習認識、尊重孩子並能有機會彌補孩子做過的關鍵期的理念和方法。當你為了孩子,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看完之後,我算是明白為什麼蒙特梭利教育在蒙特梭利女士手中大放異彩、而在推廣時屢屢受挫了,《童年的祕密》裏體現出的那種“兒童優於成人”的思想境界,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深刻領會和深度認同的。

我們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蒙台梭利在書中給我們描繪的“正常”的兒童模樣是:他們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的控制行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於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説謊...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説,這不是幻想嗎?世上有如此堪稱“完美”的'存在嗎?這或許真的不僅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這不是幻想,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為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我認為“正常”並非要求我們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強調培養是非判斷能力,正直,快樂,有責任感,能夠承擔壓力,能夠探索這個世界並且覺得學習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隨便成癮。可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夠按照孩子的需求給與適當的關懷和愛護。書中更是指出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在無意間烙下的。他們在打着為孩子好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發育和成長。所以,我覺得孩子周圍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師以及祖父母必須瞭解孩子,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並把它們從自己設置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首先,我認為父母和老師應該端正對兒童的態度,孩子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力,或許面對你的批評,他會內疚,反反覆覆的批評變成了一種指責,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內心障礙,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關於孩子塑造孩子行為最好的時機就是孩子做出正確行為的時候。在孩子作錯後反覆的指責只是在強化錯誤的行為,只有孩子做出正確行為時我們對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積累正確行為經驗的優選方法。千萬不要讓口頭獎勵被物質獎勵取代。

當然,書中也依舊強調關愛和理解對孩子的重要性。畢竟人類都是感情動物,或許在糾正孩子行為之前先與孩子連接情感,處理起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認為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體的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只有我們認真的與孩子相處,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從而發現孩子內心深處的祕密。

所以我通過看這本書,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包治百病的藥,也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提升完善的過程。要知道過程應該比結果有意義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結果,或許放慢腳步用心享受這個過程,會有不一樣的美的收穫。

第7篇

這周已經在看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是讀書俱樂部推薦的書目之一,淡水清荷很盡職的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週末要組織書友懇談會,到閩侯白沙的果園去摘桔子,蠻有意思的,可惜我因家中有事去不成,但趕緊下載了這本書的電子版,作為這周的睡前讀物,我向她保證,會完成讀書筆記的,此刻就開始吧。

我剛看完第十一章“行走”,這章最終一句話這樣寫到:處於正在變為成人並進而使人類得以延續的過程中的兒童,正如彌賽亞所説的,他“無處容身”。看到那裏,我很震驚,説實話,正像作者所説的,我們成人總是在忽視兒童,我們從未想過要真正去理解兒童,我們每一天都舉着最堂而皇之的理由來教育兒童,我們期望經過教育,把兒童塑造成我們夢想中的人,卻從不研究兒童的需要。在兒童面前成人甚至替代了上帝的主角,成為兒童的神,而事實上,書中提到兒童才是“成人之父”。作者用很多生動的事例和病例從科學的角度闡釋了自我的觀點,她認為兒童不僅僅作為物體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它能給人類的改善供給一個強有力的刺激。正是兒童的精神能夠決定人類提高的進程,也許它甚至還能引導人類進入更高形式的一種禮貌。

在第二章中成人被作為“被告”出此刻上帝的審判台前,理解兒童的控訴,而成人委屈萬分,他們為自我辯護:“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熱愛我們的兒女,我們為了他們而犧牲自我。”但事實上正是這樣一個藉口,讓成人在兒童面前能夠為所欲為,“變得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從自我的角度看待有關兒童的心靈的一切,把兒童看作是心靈裏什麼也沒有的東西,我們常説兒童是一張白紙,能夠在上頭畫出我們所需要的圖案,有待於成人的盡力填充;把兒童看成是孤弱的和無活力的東西,為此成人必須為他們做所有的事情;把兒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需要不斷地給予指導。總之,成人把自我看作是兒童的創造者,並從他們自我跟兒童的關係的角度來確定兒童的好或壞。成人使自我成為兒童善良和邪惡的試金石。他是一貫正確的模式,兒童必須根據它塑造。

兒童在任何方面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被當作一種罪惡,成人要迅速加以糾正。”這是我再一次應對這段文字,突然有一種冒冷汗的感覺,頭腦裏閃現出一個詞“汗顏”,是的,我們就是這樣行動的,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教師,無論我們多麼充滿活力、愛和對兒童的犧牲精神,但都已經不可避免的壓抑了兒童個性的'發展,即使這種傷害是無意識的。書中還提到的一點對我打擊也很大,對兒童純潔心理狀態的創傷是由一個處於支配地位的成人壓抑兒童的自發活動而造成的;通常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成人,即兒童的母親有關。我不得不贊成這樣的控告,因為我能感受到這是事實,於是我也很想謙卑地承認:“我有罪;我宣佈,這是我個人的錯。”

讓我最終抄錄一段書中的話,與所有的成人共勉:“成人必須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有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的幫忙他們。這應當是兒童母親的目的和願望,也應當是那些所有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願望。自然兒童遠比成人弱小。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我,領會兒童的表示,並且成人必須把這當作特殊的事,使自我能理解和追隨兒童。

第8篇

又有兩週沒有寫博客,上一週是為了趕一篇稿子,就是上次提到的姚老師的稿約,原來還想偷懶,卻最終在姚老師的期待中,完成了這篇文章,很巧,我寫的文章就是題為《期待的力量》;這周已經在看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是讀書俱樂部推薦的書目之一,淡水清荷很盡職的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週末要組織書友懇談會,到閩侯白沙的果園去摘桔子,蠻有意思的,可惜我因家中有事去不成,但趕緊下載了這本書的電子版,作為這周的睡前讀物,我向她保證,會完成讀書筆記的,現在就開始吧。

我剛看完第十一章“行走”,這章最後一句話這樣寫到:處於正在變為成人並進而使人類得以延續的過程中的兒童,正如彌賽亞所説的,他“無處容身”。看到這裏,我很震驚,説實話,正像作者所説的,我們成人總是在忽視兒童,我們從未想過要真正去理解兒童,我們每天都舉着最堂而皇之的理由來教育兒童,我們希望通過教育,把兒童塑造成我們理想中的人,卻從不考慮兒童的需要。在兒童面前成人甚至替代了上帝的角色,成為兒童的神,而事實上,書中提到兒童才是“成人之父”。作者用大量生動的事例和病例從科學的角度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兒童不僅作為物體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它能給人類的改善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刺激。正是兒童的精神可以決定人類進步的進程,也許它甚至還能引導人類進入更高形式的一種文明。

在第二章中成人被作為“被告”出現在上帝的審判台前,接受兒童的控訴,而成人委屈萬分,他們為自己辯護:“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熱愛我們的兒女,我們為了他們而犧牲自己。”但事實上正是這樣一個藉口,讓成人在兒童面前可以為所欲為,“變得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看待有關兒童的.心靈的一切,把兒童看作是心靈裏什麼也沒有的東西,我們常説兒童是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畫出我們所需要的圖案,有待於成人的盡力填充;把兒童看成是孤弱的和無活力的東西,為此成人必須為他們做所有的事情;把兒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需要不斷地給予指導。總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造者,並從他們自己跟兒童的關係的角度來判斷兒童的好或壞。成人使自己成為兒童善良和邪惡的試金石。他是一貫正確的模式,兒童必須根據它塑造。

兒童在任何方面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被當作一種罪惡,成人要迅速加以糾正。”這是我再一次面對這段文字,突然有一種冒冷汗的感覺,頭腦裏閃現出一個詞“汗顏”,是的,我們就是這樣行動的,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無論我們多麼充滿激情、愛和對兒童的犧牲精神,但都已經不可避免的壓抑了兒童個性的發展,即使這種傷害是無意識的。書中還提到的一點對我打擊也很大,對兒童純潔心理狀態的創傷是由一個處於支配地位的成人壓抑兒童的自發活動而造成的;通常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成人,即兒童的母親有關。我不得不贊成這樣的控告,因為我能感受到這是事實,於是我也很想謙卑地承認:“我有罪;我宣佈,這是我個人的錯。”

讓我最後抄錄一段書中的話,與所有的成人共勉:“成人必須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有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的幫助他們。這應該是兒童母親的目的和願望,也應該是那些所有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願望。自然兒童遠比成人弱小。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必須把這當作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