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7篇 探索未知:我的讀書筆記

本文以“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為主題,旨在探討讀書對於個人的心靈成長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通過閲讀,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自己,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並與作者的思想相融合。讀書是一次與未知自己相遇的旅程,讓我們一同啟程,探索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7篇 探索未知:我的讀書筆記

第1篇

最近在看生日時朋友送的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儘管暢銷,但我始終認為這種心靈雞湯類的書目是紙上談兵,遠水解不了近渴。朋友也是出於好心,看我整日糾結又不知該如何救贖,所以買了這本書給我。

沉下心來,放下牴觸的情緒,其實書中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反思起來,自己身上也是少不了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常常,我們因為自卑或許是太在乎一直不願承認這樣的缺點。不面對,又怎能解決?所以,“臣服”是第一步。首先要承認那些已經發生的或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失戀。那個人就是不再愛你了,卻整日幻想對方會回頭,這樣不僅走不出失戀的陰影,反而會越陷越深,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裏不可自拔;比如,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不付出足夠努力,依舊白日夢似的想東想西,以為睡一覺起來成績單就會a+一片。其實,承認自己有限的實力,再加上必需的努力,即使成績不如自己的期待,也會無憾了,不是麼

未知的自己,未知的未來。有時會覺得迷茫,沒有安全感。其實,人生不就是探索和發現麼?你想要出國留學,想要去做志願者,想要去看看你未曾踏足的世界,不都是未知人生的一部分麼?這樣想來,是不是會安心一些。其實也不然。世俗的觀念,既定的套路,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當你看到別人這樣按部就班的走下來,你是不是也會開始着急,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當你看到父母期盼孫子的眼神,你是不是會有一絲內疚?

有一位詩人説過,“你無法同時選擇兩條道路”。即使有不心甘,但是你選擇的這條道路必然有你割捨不掉的東西。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只有把你必須走的路走完,你才能去走你想要走的路。

正如書中説説,每一次經歷都是給我們的禮物。在特定的時間,會有一些人的出現,讓你成長。有些人扮演的是紅臉,在寓教於樂中讓你懂得人生道理;有些人則充當了黑臉,讓你在痛苦中明白些什麼。經歷過,才會懂得,才會更加透徹。熬過去,才會成長。才能夠以平靜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以後的種種。換做一年前的我,是斷不會有如今的平和。

有這樣一個問題,之前總是反覆的問自己。對待愛的兩種態度。其中一種是我愛你,不管你是否願意,我都想拼了命的跟你在一起,哪怕你不愛我也好。另一種則是我愛你,如果恰巧你也是愛我的,那麼我們剛剛好在一起,如果你有更好的選擇,那麼我會祝福你。那麼,這兩種愛哪一種更加深刻呢?我想要你幸福,可是你的幸福不是因為我,我會很難過。我想要你幸福,不管因為什麼,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

今天突然覺得,或許兩種愛是來自於人生的不同階段吧。不經事的我們往往會選擇第一種,愛情就是不顧一切的付出。當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或許你就慢慢的傾向於第二種愛了。可以放手讓你去幸福的愛不是不夠堅定,不是倦怠,而是放開你,也是放開自己的豁達。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7篇 探索未知:我的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1、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2、什麼樣的人最有魅力?我愈來愈覺得,答案就是,內心有力量的人。什麼叫做“有內在力量”?就是遇到困難,碰上痛苦時,能夠坦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3、不要期待一個人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從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沒有這回事。

4、温暖的地方總是讓人留連忘返,尤其是對於感覺寒冷的心。

5、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情所編造的故事。

6、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8、當你真心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9、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11、我們自以為可以操縱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12、任何一個處於危機中的婚姻,其中一方或多或少地會向外發展,探索別的領域,其實是向自己的伴侶發出求救的信號。

13、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15、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會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會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16、我們受苦的根源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17、我們必須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的時候,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19、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20、我們的.每一個思想都帶有一定的能量,偏偏我們的習慣就是胡思亂想!

21、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

22、記住,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都席捲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

24、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2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裏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

26、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27、不管你有多愛他(她),多餘的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她)祝福!

28、恐懼,憤怒,悲傷都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

29、如果我們習慣於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30、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外的東西必須是命中註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

第3篇

人生,是一條漫漫的道路,路的兩旁有着各色各樣美麗的風景,路的中間有時會出現險惡。人,行走在這條路上,無非就是想尋找這眾多美麗風景中的至美。同時,想盡一切辦法來化解旅途中的險惡~

然而,這條路上最美的風景究竟在何處,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我們該如何去避開路上的硝煙炮彈。其實,我們所尋找的最美麗的風景,不過就是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的。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瞭解到我們在尋找自己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經常找錯方向了。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去尋求解答和快樂。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逐漸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難怪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

現代社會,拜金風氣盛行,個人主義,權利主義層出不窮。為何會有如此浮誇,奢靡的社會現象呢。歸根到底還不都是人們腦子裏那一股可怕金錢權欲觀主宰了人們的頭腦,這些人早已經被這種思想所束縛,成為甘願被其奴役的奴隸。

人們所追求的權利,金錢等東西,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悦與內心的和平。可是,並不是每個人的這些追求都能夠實現。相反地,很多人的這些追求都落空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是讓很多人想不通的事情,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辛酸,那麼多汗水,可是最終還是一無所有。然而,你知道真正的原因麼?真正的原因是:你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説,就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嗎?比方説:當你是一位學生時,你的學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考試嗎?是為了對父母的承諾嗎?還是隻是為了自己有個好的將來?如果答案是的話,那你就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再比方説,假如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是誰?你的回答會是什麼呢?是直接説你的名字嗎?是説你的職業,或你的興趣,愛好,出生地`````嗎?如果你的答案如此的話,那麼你真的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了~

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只是一味地隨波逐流。就是因為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浮躁,人們無法確定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只會盲目從眾,急功近利。因此,也導致大部分人在面對現實人生的這種磨難時,無法忍受,自甘墮落!

?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話説得很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試煉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因力爭上游而汲汲營營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澹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第4篇

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

問題就是: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有些父母的確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特質,但很多父母卻是以愛為名,讓孩子為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量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學、讀書、結婚、工作。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裏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一直都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作為目睹一切的觀察者。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孩子的哭鬧是屬於生命能量的一種自然流動,完全無損他們的本質。哭完、鬧完,他們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內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沒有辦法承受,反而去打壓他們,才造成問題的呀!

孩子的負面情緒會勾起父母自己內在壓抑隱藏了多年的痛,所以會不顧一切地用勸慰、轉移甚至恐嚇的方式,讓孩子停止表達負面情緒,但是,這樣一來,父母等於在重蹈覆轍——讓孩子也和他們童年時一樣,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造成創傷。

我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的,而物質是實在的。可是事實上,任何物質本質上都是空的。很多現代偉大的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即使看起來像固態的物質,包括你的身體在內,它們的內部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間——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遠超過它自身的大小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內部空間裏,粒子其實佔據了很小的空間,其餘全是真空。而且事實上,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現的,像音符的波動一樣,是振動的頻率,也就是能量,不是一成不變的。

大約一百年前,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發現了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瞭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佔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從生理學角度來説,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説,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叫作“胜肽”,隨着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應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應器對某種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

在現實的衝擊下,我們產生了幻覺,誤以為我和我的身體與這個世界是分離的。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規矩、用功唸書,有多了怕小孩出去丟自己的臉(怕人家説你教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為他們的ego帶來光榮,甚或是將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們的負擔?

對於最親近的人,更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為了自己,而且還白以為有權利管對方,認為我們可以介入他人的領域、促使別人改變,這種做法不但白費力氣,而且還會造成兩人關係的緊張。

為我們的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無論你多麼愛他,多餘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慾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慾望。我能知曉我的慾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慾望來來去去,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慾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慾望。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啦,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如果你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學會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什麼抽煙啦,吸毒啦,還有那些工作狂狂啦,如果你去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話,那就更不好了。

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壓抑多年的情,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帶着愛的覺知之光,才能消融它們。

因為事實最大,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無濟於事,徒勞無功呀!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生活留給我這樣一個巨大的創傷,我不會繼續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

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兒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兒一點兒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深藏的禮物。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腦袋裏的思想我們無從控制,我們只能藉由觀察它、檢視它來轉移。

看到我們的思想的同時,你就切斷了與它的認同,如果你進而檢視它的真實性,你會發現,我們90%的思想幾乎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着活在當下:臣服子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於它。然後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擇而發生。

在我們每個負面的情緒後面,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因為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之後而產生的反應。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着逃出來。所以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個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説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

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我們一直以來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都是徒勞無功的,甚至適得其反。我們不知道—切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兒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包裝外殼,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的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最終我發現,我們還是要願意去承認、接納自己的陰暗面,能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接納它們。同時,能否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相處,也是決定我們快樂指數的重要因素。

不要期待一個人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若中,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從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沒有這回事。

第5篇

前些日子讀了一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也是同事推薦的,本來不喜歡看心靈雞湯的,但看後卻感覺收穫頗豐,本書與其他類似心靈雞湯的書籍不太一樣,是一本以小説為體裁,以心靈脩行為主題的書籍。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老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人生的理解。

書中大體講到的是一位都會白領階級的女性通過同老人間的對話,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進而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瞭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

本書言辭親切,語言流暢,讀者很容易融入到女主角的生活過往當中,能夠切身體會女主角的遭遇,並隨着女主角一次次與老人的接觸,逐漸能夠了解真實自我的存在,在閲讀此書後,瞭解到老人大體從4個方面講述了人本身在成長當中遇到的阻礙,其中包括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的阻礙,並在書中詳細的講述瞭如果能夠解決這四方面。

首先是要關注自己的身體,並身體聯結:通過靜坐等方式,逐漸與身體進行溝通,感受身體本身,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關注身體給自己的迴應。接下來是接納情緒,臣服事實:接納事情本身,甚至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本身的樣子,而不是刻意的壓抑自己的內心。用耐心和行動化解:對自己的真實進行思考,可以回想小時候最本真的自我,與現在自我的對照,找到真實的自我,並嘗試還原自我

身份認同:也就是認同自我的身份,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身份。

我對本書認識可能還不夠全面,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畢竟每人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推薦這本書也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閲讀中不斷成長,交讀書感比較晚了,但還是想自己寫點東西,一方面總結一下,一方面稍微練習下表達,平時寫東西比較少,寫的可能比較簡單,還望海涵,希望下次能有進步。

第6篇

本書以敍述故事為主線,將主人公若菱對生活的種種質疑,在書中一一作解答過程中讓讀者瞭解了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生活,怎樣才能不因為周圍的人和事而喪失自我,怎樣才能活在當下,怎樣才能心想事成。

現代人都追求什麼?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權力,有的人追求健康,有的人追求快樂。這些追求都是表面現象,金錢和權力只是讓他人對自己有身份認同,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其實我們每個人更深層次的追求是五個字:愛、喜悦、和平。愛,是真正的愛,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尊重的愛。(就像父母對孩子,有些父母將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當做自己的財產,讓孩子為他們而活,那不叫真正的愛。)喜悦是由內向外散發的,由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旦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隨時扮演者種種角色,這些角色會掩蓋我們的真我,如何扮演這些角色,也就是如何對待他人,會影響到和他人的互動。身體是身,情緒是心,思想是靈,文中將真我和這三者比喻成一個同心圓,真我和其追求的愛、喜悦、和平在同心圓的中心,被其他幾個圓團團包圍,接下來的幾個圓分別是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障礙的人,才能展現真我的特質。身體的健康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還要與身體有連接,時刻注意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它、照顧它,很多疾病才不會日積月累產生。情緒往往與幼年時的經歷有關,情緒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會影響到你對人或事的態度,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情緒上的'支持與關懷,讓他的情緒被認可、被接受,成人以後才會擁有良好的情緒,對於已經擁有不良情緒,我們要坦然看見它、接納它,然後放下對他的需要並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生活中我們無非有三種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這三者只有第一種是我們自己所能控制的。其中潛意識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和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它是個看不見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瞭解、思考、理性、判斷、情感都是由潛意識來的。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他對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不知道的!文中通過一幅畫形象的比喻了潛意識與真我的關係:一匹馬的後面是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後面還有乘客。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而路程代表我們的運,有時康莊大道,有時羊腸小道,所謂命好不怕運來磨,馬車大的時候,走險坡也不覺得搖晃。馬的角色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縱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事實上,充當馬車伕的潛意識卻是真正的引領者,而車上的乘客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個乘客也就是真我。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把潛意識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才會離真我越來越近。一個人的人生模式是由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這點我也深信)五者相乘得到的,所以變數很多,潛意識裏的東西會利用很多方式與我們溝通,就看你能不能警覺到,並且理解它。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潛意識,我不喜歡生活有大的變動:我的工作可以一做就是七年,我味同嚼蠟的婚姻可以堅持十一年。。。也許潛意識當中我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害怕生活的變動會帶來無法預知的後果,這些會讓我侷促不安,也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抗拒的,因為這些是老天的安排,我們所要做的只有臣服,臣服於當下,每天都以喜悦的心情的面對每一件身邊發生的事,事情總是會朝着你所強烈希望的那個方向去發展,這就是能量的魅力,要想心想事成,不但需要外在的努力,還需要強烈堅定的信心。

看過這本書後,覺得自己還有好多知識要學習,特別是心理學,有許多行為背後都是因為我們陌生的、自己都不瞭解的潛意識在作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第7篇

怎麼説呢,其實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讓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書中的女主角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位“老人”,在老人一次次的引導下認識自己,學會向自己的負面情緒臣服,從而以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以前沒想過,原來我們經歷過的苦難,創傷,會藏有心中的深處,我們需要困境的時候,這種曾經受傷的負面情緒會不自覺得體現出來,這是因為這種負面情緒的胜肽需要存活,這種胜肽的存活會讓你一次次地體驗這種情緒,受到拆磨,讓你習慣扮演成受害者的角色。

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留下的傷害,當負面情緒出現時,不要排斥,要臣服,學着和自己和解,然後找辦法解決問題。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不同的苦難,但是我們要相信這是老天安排給我們學習的課題,多留意自己的內心變化,反思自己的言行。每個人生模式跟出生,後天接受教育,經歷,前世業力都有關係,我們怪不了老天,只能夠讓自己學會臣服,守住內心的喜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包括下決心去改變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毛病”,而不是習慣性迴避自我反思,把所有問題都推到別人身上,想以此扮演受害人的角色,讓自己得到同情。説到底影響我們的對人事物看法的,是我們的內心,何不換種想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思考模式,如果你一直拒絕反思自己,或困在某一個觀念裏,你就會很容易把所有問題指向別人,那麼你只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怎麼與別人抗爭這種問題上,你只會沉浸在痛苦中。

所以呀,每個人都為自己負責吧,這世界上有三種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學會認識真我和小我,學會在生命的成長道路中看到自己昔日留下的內心深處的傷痕,臣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排斥這種負面情緒,而是去和解,然後想方法解決,一切會更好的,一個好的自己,也會吸引好的人和事,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