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5篇

千萬不能隨便應付教學反思,這對於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是沒有幫助的,撰寫教學反思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5篇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1

?橋》是部編版新教材六上語文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是小説單元,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讀小説,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

實話説,這篇小小説,能先後入選人教版和部編版語文教材,確實有充分的理由。

因為這篇文章不僅能讓孩子們從老支書的精神品質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更能讓孩子們學會許多表達的方法。按照我曾經教學這一課的慣例,課文眾多的語用訓練點,諸如感受小小説的特點啦,體會懸念設置的妙處啦,抓住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感受人物形象啦,找出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反覆研讀賞析啦,補充課文的留白之處啦……我都是要抓一抓的。

可是,新教材背景之下,新課程理念之下,這樣“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學,真的能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嗎?

我看不一定!

第一,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是一定的;

第二,孩子們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第三,有些教學內容,孩子們在過去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經充分學習過了,是有着深刻感受和理解的,沒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囉嗦“炒現飯”。

因此,刪繁就簡,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最迫切需要訓練的語用點來組織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才是當下我教學這篇課文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於是,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咆、哮、嗓”等8個生字,會讀,並初步理解“咆哮、驚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找出課文中描寫洪水的句子,體會環境描寫對渲染氣氛、推進故事情節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並進行拓展閲讀和課堂練筆。

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環節也就清晰了。

我採用了五步教學法:

一、直接導入,簡介小説。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三、再讀課文,聚焦“洪水”。

四、延伸閲讀,體會作用。

五、課堂練筆,深化認識。

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我的設計意圖都很明確的:

第一環節:之所以設計“簡介小説”內容,是因為第四單元是小説單元,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小説”這種文學體裁,老師的直接介紹,會讓孩子們對小説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為學好這一單元,落實本單元人文目標和語文要素目標——“讀小説,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作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大意。這一環節,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反饋,也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瞭解故事情節,從感情上對老支書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個初步印象。

第三環節:聚焦“洪水”,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其中的每一步驟,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對於環境描寫作用有深刻的體會。

精挑細選的詞語“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都是描寫洪水的。

在詞語前邊加上“洪水”二字反覆品讀,能讓孩子們感受洪水來勢洶洶,勢不可擋。

讀課文,找出描寫洪水的句子,劃線,批註感受。是為了讓孩子們深入文本,揣摩品味語言。

交流展示,抓句子所用修辭手法,抓作者簡潔表達的語言特色,反覆多次多形式比較、朗讀品味,是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機,氣氛的緊張。把所有描寫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塊兒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把課文中寫洪水,寫橋的句子刪除,讓孩子們比較讀,是為了讓孩子們從整體上感受環境描寫對於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的重要作用。

第四環節:延伸閲讀主題學習叢書中的《交接》一文,是舉一反三,引導孩子們加深對環境描寫在小説中重要作用的認識。

第五環節:課堂練筆,精心選擇的練筆材料,是為了讓孩子們學以致用,嘗試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環境描寫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有這樣思路清晰的教學預設,課堂教學進行得還算順暢,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也還不錯。

看看孩子們的`課堂練筆吧,有些同學寫得還是比較出彩的。

當然,這節課也還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例如,檢查預習環節,還可以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不需要個個字詞面面俱到地讀。學生認讀不到位的,就作重點指導。

還有,對於課文中七八處描寫洪水的句子,也可以整體出示,並且可以讓孩子們找出《交接》中環境描寫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較品讀,然後引導孩子們體會出《橋》這一課環境描寫作者之所以用這樣簡潔的語言,這樣豐富的修辭手法表達的妙處。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這節課可取之處在於簡化了教學目標,達到了“一課一得”的教學要求,對於孩子們品味咂摸語言,學習表達還是有實效的。

期待,更深入的教學研究,更高效的課堂教學能把孩子們引向語文學習的佳境。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2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記敍了一隻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對幼小者的熱愛。

這篇文章的語言的確不難,學生幾乎一讀就懂,文章的主題學生也能很快捕捉到。因此,在教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談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或者説自己明白了什麼,最後再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問題,教師給予歸納、梳理。完畢之後,我緊抓住學生提出的“龐大的獵狗為什麼會後退?”這一問題來統領全文,讓學生去探究老麻雀奮不顧身要掩護的小麻雀是一隻什麼樣的小麻雀,在學習救助場面時,讓學生劃感受深的句子談體會。

設計此環節,本想落實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要由變傳統的教師控制式、獨白式的教學,為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的模式。但是,誰知給學生留的自由空間太大了,致使學生在交流時東拉一句,西拉一句,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再加上有領導、老師聽課,自己心裏慌張,使得學生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與感受浮於文字表面,學生的心裏並沒有真正受到震撼與感動。這樣文章的品讀就可想而知了。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將關注學生的需要成為自己的生命本能。應該做到:課堂上,教師的心靈要始終處於“空靈”狀態,做到滿眼是學生;課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讓自己的血脈與作者相融,對於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了然於心;對於點與點之間的聯繫、取捨、跳躍做好充分的預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極強的課堂監控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此外,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儘量預設好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和發表的觀點,以便在課堂上從容應對。

有人説一位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而智慧來源於學習與積累,因此為了使自己以後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我一定多學習。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3

在學習《少年閏土》時,因為本文對閏土的外貌描述很有典範性,在授課時我抓住其中人物描述的示範點,讓學生進行仿寫,收效很好。首先,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述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夠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從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在教師的引導學生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能夠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説明外貌描述得傳神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分析完後,我便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寫作方法,仿寫一位熟悉的同學的外貌,寫完後,站起來讀,讓同學猜測寫得是誰,這樣不僅僅鍛鍊了學生寫作的本事,更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並且寫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張旭寫到:“我有一個同學,他長了一張‘甲’字形臉,臉上有些麻子,一張大嘴巴喋喋不休,兩隻小眼睛東瞅西望的,像個偵探,笑起來滿臉的肉好象都在顫抖,經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很多。

仿寫確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途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文特點,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供給有效借鑑的對象,及時讓學生模仿,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4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説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貓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5

?麻雀》出自19世紀俄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之手,敍述了一隻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文中通過對不同的角色的神態、動作的具體描寫,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僅刻畫出小麻雀的弱小,獵狗的兇暴,“我”的同情憐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機關頭,挺身而出,為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在本課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教學措施:

1.瞄準“會寫”的靶心。“習作單元”是統編本教材編排體系中的嶄新板塊,也是亮點之一,其承載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單元、多篇文本的閲讀解構中集中破解“如何寫”的問題。因此,習作單元的閲讀教學,“文本閲讀”是載體,“學會寫作”是閲讀應該抵達的彼岸。在這一課例中,瞄準“會寫”的靶心,自始至終都引導學生從文本閲讀中感悟“作者是如何寫的”這一命題,在閲讀對話中解構文本,在交流分享中建構寫法。教學伊始,從屠格涅夫的盛譽入手,激發學生的閲讀期待: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小説家中的小説家”?這樣的設計,從“寫”中生髮話題,進而生成關於“寫”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瞭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引導學生在文本閲讀中理清故事的前因後果。“故事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故事的起因是什麼?故事的經過是怎樣的呢?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呢?”“誰能把起因、經過、結果連起來説一説?誰能加上時間、地點再説一遍?”讓故事得以完整地存在,也是間接地告訴學生“把事情寫清楚”的一般“線路圖”——起因→經過→結果。

2.把握“讀好”的情趣。在整體感知故事情節時,分三個板塊指讀文本,並及時追問:小麻雀遇險了,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兩隻麻雀脱險了,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在這樣的連續追問中,學生感受到了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在扣人心絃的情節中,學生被“代入”故事之中。把故事的四個角色分別板書在一棵“大樹”旁的對應位置,故事情節與人物關係通過板書實現了“可視化”。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後通過比較、品味、提取等方式補充板書“落”“想吃”“退”“喚”等關鍵字詞,一個故事通過一幅圖文並茂的板書簡約而又直觀地呈現。

3.架設“抵達”的橋樑。習作單元中的閲讀課堂,讀是此岸,寫是彼岸。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之中,教師要努力藉助教材提供的文本結構或者語言樣式,為學生的讀寫鋪路、搭橋,助推學生從“閲讀的此岸”抵達“習作的彼岸”。在精讀文本環節,引導學生交流作者是怎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以“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三欄重組文本語言,然後引導學生豎着讀這三欄文字發現了什麼,橫着讀,又有什麼發現。於是,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作者這樣寫,是否突出了老麻雀“無畏”的特點?在追問下,學生又有了更深刻的發現,作者筆下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是在細描老麻雀的無畏。緊扣“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這一習作要素,讓學生在理趣與情趣並存的閲讀過程中,發現屠格涅夫這一語言巨匠的寫作奧妙,進而以發現的寫作奧妙為橋樑,從此岸直抵“如何寫”的彼岸。

習作單元的閲讀課堂是“指向寫作”的閲讀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雖然把握了習作單元的教學要素,處理了閲讀與習作的關係,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把講述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放在第一課時解決,會有更多時間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語言密碼;把描寫“老麻雀”的無畏的文字段落直接放出來讓學生去分析,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髮現作者是通過寫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來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再出示整理後的表格;最後小練筆部分,沒有給學生創造出情景,學生很難想想那個畫面,而且視頻材料與練筆要求不太貼合,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地表達。

本課教學後我的最大思考和收穫就是要落實好“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不能每課面面俱到,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在備課上多去思考,在整冊教材下、在整個單元下佈局好教學設計和路線。